Ⅰ 蕁麻疹拼音
蕁麻疹的讀音是:xún má zhěn。
蕁麻疹的拼音為xún má zhěn,詞性為名詞,蕁為上下結構,麻為半包圍結構,疹也是半包圍結構,病名,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
詳細解釋
蕁
一種過敏性皮疹,俗稱「風疹疙瘩」。
麻
1、草本植物,種類很多,有「大麻」、「薴麻」、「苘麻」、「亞麻」等。莖皮纖維通常亦稱「麻」,可制繩索、織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繩、麻紡。
2、指「芝麻」:麻醬、麻油。
3、像腿、臂被壓後的那種不舒服的感覺:腳麻了。
4、感覺不靈,或喪失感覺,引申為思想不敏銳:麻痹、麻醉、麻木不仁。
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體表面粗糙:麻子。
6、帶細碎斑點的:麻雀、麻蠅。
7、喻紛亂:麻亂、麻沸。
8、姓。
疹
名詞,病人皮膚上起很多的小疙瘩;通常是紅色的。
與蕁麻疹相關的詞語:
蕁麻、麻疹、蕁麻疹、上蕁、風疹、羸疹、癮疹、素疹、出疹、瘡疹、積疹、疾疹、瘟疹、災疹、癢疹。
與蕁麻疹相關的成語:
密密麻麻、愁緒如麻、骨軟筋麻、麻痹大意、麻姑獻壽、頭皮發麻、蓬賴麻直、紛亂如麻、皂絲麻線、如麻似粟、粉零麻碎、雞犬桑麻、快刀斬麻、拖麻拽布、油漬麻花。
Ⅱ 為什麼蕁麻念(qian),而蕁麻疹要念(xun)
「蕁」以前是念qian的,但是有太多人認為它是從艹音尋的字,所以錯念,以後就約定俗成了。就像姓「蓋」(gě)的,有的自己都念「gài」了。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釋例》(語文出版社,1997年)有這么一段話:
蕁
(一)qián(文)~麻
(二)xún(語)~麻疹
1963年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審「蕁麻」一詞,定「蕁」qián音,並註:「也作『艹燅麻』。」「蕁,不取xún音。」此字審議中頗有爭議。據雲西北地方有這種植物,人如觸之,皮膚刺癢,起疹。當地人也稱「火麻」。
皮膚病「蕁麻疹」即因此得名………《審音表·訂本》(指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表》)採取變通辦法,因「蕁麻」是自古即有之物,用「文讀」qián音;「蕁麻疹」是現代病名,用「白讀(語音)」xún,以適應現代大多數人的念法。
(2)拼音蕁麻疹擴展閱讀:
古代有專門的書籍對漢字的讀音進行標識,這種標識法稱之為反切。用前一個字「切」剩的聲母和後一個字「切」剩的韻母組成發音。比如「尋」是徐林切,徐心切。就是用「徐」的聲母 x 和「林/心」的韻母 in ,組合成 xin 為「尋」的發音。
xin 這發音不是「尋」的今天發音,這是因為今天普通話的「尋」和古代漢語發音不同。而且,「尋」在古代也不讀xin,因為作為反切的「徐、林、心」古代發音也和今天普通話發音不同。
所以要研究古漢語發音,個人認為就應當從保留相應時間段古漢語發音最多的地方語言入手(這里主要是考慮宋明的古漢語發音),不能用今天的普通話來做基準研究古漢語發音。
Ⅲ 蕁麻疹的「蕁」字的讀音應該是怎麼讀的呀
讀音:[ xú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