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察日記,我長水痘了。提綱怎麼列
今年我和爸爸媽媽回老家過年了,一回到老家就看見下了好多好多的雪,美麗極了!我真想痛痛快快地跟夥伴們打一場雪仗,可惜我長水痘了!
長水痘的日子真難受!開始我身上只是有一點紅點,不痛也不癢。第二天早上,我身上奇癢無比,還長出了幾顆亮晶晶的小痘痘,像珍珠一樣閃亮。吃過早餐,小痘痘們補充了更多的營養,卻給我帶來了更大的痛苦。奶奶看見說,說這肯定是水痘,接著媽媽就帶到醫院看醫生。醫生說我長的是水痘,得吃葯,打針,這水痘還會傳染給別人,所以不能亂跑。
第三天,我身上的水痘長到了臉上、胳膊上、大腿上、屁股上,一大片。奶奶每天早、中、晚都幫我搽葯。每一次我都哭,我真想把那些大泡泡抓下來,但奶奶說不能抓,抓了會留疤變成醜八怪。奶奶安慰我說:「孩子,別怕,你身上的水痘已經到晚期了,毒氣全出來了,再過一兩天,就可以痊癒了。」 熬了一個星期,那些小痘痘終於投降了。
奶奶說長過水痘的人以後都有免疫力,不會再長水痘了,真是太好了!
2. 小孩子屁股腳上長水豆是怎麼回事兒
水痘(Varicella)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以發熱及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徵。 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徑150~200nm。中心為雙股DNA,其外為20面體核衣殼,衣殼表面有一層脂蛋白包膜,內含補體結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可在人胚纖維母細胞、甲狀腺細胞中繁殖,產生局灶性細胞病變,細胞核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和多核巨細胞。人為唯一的宿主。 VZV生活能力較弱,不耐高溫,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劑滅活。但能在皰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病毒先在上呼吸道繁殖,小量病毒侵入血中在單核吞噬系統中繁殖,再次大量進入血循環,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侵襲皮膚及內臟,引起發病。 水痘傳染性強。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後5天都有傳染性。兒童與帶狀皰疹患者接觸亦可發生水痘,因二者病因同一。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也可接觸污染的用物間接待染。 本病以冬春季發病為主,主要為2~10歲的兒童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發病可終身免疫。 (一)傳染源 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生水痘,但少見。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獲得母體抗體,發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後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 (四)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病毒由呼吸道侵入,在粘膜上生長繁殖後入血及淋巴液,在網狀內皮細胞系統再次增殖,侵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和全身病變,主要損害部位在皮膚,皮疹分秕出現與間歇性病毒血症有關。隨後出現特異性免疫反應,病毒血症消失,症狀緩解。當免疫功能低下時易發生嚴重的全身播散性水痘。有的病例病變可累及內臟。部分病毒沿感覺神經末梢傳入。長期潛伏於脊神經後根神經節等處,形成慢性潛伏性感染。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如患惡性腫瘤,受剌激)病毒被激活,導致神經節炎,並沿神經下行至相應的皮膚節段,造成簇狀皰疹及神經痛,稱為帶狀皰疹。 水痘病變主要在表皮棘細胞。細胞變性、水腫形成囊狀細胞,後者液化及組織滲入形成水皰,其周圍及基底部有充血、單核細胞和多核巨細胞浸潤,多核巨細胞核內有嗜酸性包涵體。水皰內含大量病毒。開始時透明,後因上皮細胞脫落及白細胞侵入而變濁,繼發感染後可變為膿皰。皮膚損害表淺,脫痂後不留瘢痕。粘膜皰疹易形成潰瘍,亦易癒合。水痘個別病例病變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腸、肝、腎上腺、胰等處,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細胞侵潤及局灶性壞死。帶狀皰疹受累的神經節可出現炎細胞浸潤、出血、灶性壞死及纖維性變。 本病潛伏期為14~15日左右。起病急、輕、中度發熱且出現皮疹,皮疹先發於頭皮、軀干受壓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為期1~6日的出疹期內皮疹相繼分批出現。皮損呈現由細小的紅色斑丘疹→旁疹→症疹→脫症的演變過程,脫症後不留疲痕。水疤期痛癢明顯,若因摧抓繼發感染時可留下輕度凹痕。體弱者可出現高熱,約4%的成年人可發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大多見於1-10歲的兒童,潛伏期2-3周。起病較急,可有發熱、頭痛、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迅即變為米粒至豌豆大的圓型緊張水皰,周圍明顯紅暈,有水皰的中央呈臍窩狀。約經2-3天水皰乾涸結痂,痂脫而愈,不留疤痕。皮損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顏部始,後見於軀干、四肢。數目多少不定以軀干為多,次於顏面、頭部,四肢較少,掌跖更少。粘膜亦常受侵,見於口腔、咽部、眼結膜、外陰、肛門等處。皮損常分批發生,因而丘疹、水皰和結痂往往同時存在,病程經過2-3周。若患兒抵抗力低下時,皮損可進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水痘的臨床異型表現有:大皰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兒水痘、成人水痘等。 需與天花相鑒別:天花全身反應重,始即39-40度的高熱,熱度下降後發疹,皮損中央有明顯的臍凹,顏面增多,愈後遺留凹陷性疤痕。有是應注意與膿皰瘡及丘疹性蕁麻疹區別。 本病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至預防皮膚繼發感染,保持清潔避免瘙癢。皰疹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局部可塗1%甲紫,未破潰者可用爐甘石洗劑塗抹。早期採用阿精胞甘10mg/kg/日或用無環鳥苷8mg/kg/日,用5~7天,或加用干擾素,可抑制病毒的復制。每日肌注維生素B12500~1000ug,也有一定的療效。有繼發感染時可選用有效的抗毒素,水痘不宜使用激素以免引起病毒播散。 本病的預防重點在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症疹為止。對有接觸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內注射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或高效價帶狀皰疹免疫血漿,以減少發病的危險性。 隔離患者至全部皮疹結痂或出疹後7天。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曬法消毒。接觸水痘的易感者應留檢3周,也可早期應用丙種球蛋白(0.4-0.6ml/kg)或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5ml,可明顯降低水痘的發病率,減輕症狀。最近幾年研製的水痘病毒活疫苗,用於正常易感兒童預防有效。 參考資料: 水痘的防治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2~6歲幼兒,偶爾出現於成人及嬰兒。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也可因接觸患兒皰疹內的皰漿通過衣服、用具、玩具傳染,傳染性較強。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多見於冬春季節。 小兒傳染上水痘病毒後,要經過2~3周的潛伏期後才出現症狀。一般是先發燒一天,伴有頭痛、厭食、哭鬧、煩燥不安、全身不適或咳嗽,然後有皮疹出現,大多散布於頭面部、軀干及腋下,發生在四肢、手掌、足底的很少,呈向心性分布。初起時皮膚出現米粒至豆子大小的鮮紅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時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水皰,周圍有紅暈,水皰極易破裂而潰爛。3~5天後,水皰漸漸乾燥,先由中央萎縮,然後結痂,再經數天或2~3周,結痂完全脫落而痊癒,一般不留痕跡。發病時眼結膜、口腔與咽部粘膜、陰道粘膜皆可發生損害。病後可獲得終身免疫。少數患兒抵抗力弱、免疫功能差,會出現出血性水泡和繼發性細菌感染,可導致腦炎、肺炎、心肌炎或其他器官疾病。 水痘患兒的病情一般比較緩和,很少有並發症,無須特殊治療,常可在7~10天內自然痊癒。但要精心護理,以防止感染。發熱出疹期要卧床休息,給病兒多喝水,並供給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雞蛋、水果、蔬菜等,忌吃辛辣魚蝦等食物;預防受涼感冒,特別不要吹風;常洗手洗臉,勤換衣,保持皮膚清潔;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潔消毒,講究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溫濕度要適宜。剪短指甲,避免小兒抓傷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癢嚴重,可擦爐干石洗劑止癢,也可服用撲爾敏等葯物;皰疹破潰可塗龍膽紫,已有感染可局部塗一些消炎軟膏,必要時可服用黃連素、磺胺類葯物;切忌使用膚輕松、強的松一類的軟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如出現持續高燒、咳嗽、頭痛、胸痛或皰疹密集,色紅赤,皰液混濁以及已經發生彌漫性膿瘡、蜂窩組織炎或淋巴腺炎的患兒,則需送醫院治療。 為預防水痘傳染,對患兒應隔離至皮疹全部結痂為止,對接觸過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離觀察3周,體弱者可在接觸後4天內注射丙種球蛋白。流行期間盡量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
3. 小寶寶屁股上長水泡怎麼辦
寶寶嬌嫩的臀部皮膚容易遭受濕疹和皮疹的侵擾,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紅疹糜爛,甚至留下疤痕,影響寶寶的健康。因此,家長在應對寶寶皮膚問題時需格外小心。
當寶寶屁股上出現水泡時,家長應立即帶寶寶就醫檢查,以確定病因。這些水泡可能是由手足口病、病毒性皰疹或水痘等引起的。在找到確切原因之前,家長應避免自行用葯,以免加重症狀或延誤治療。
同時,要加強對寶寶屁股上水泡的護理。不要刺激患處,更不可將水泡弄破,以防糜爛和蔓延。家長可以用溫水輕輕清潔寶寶的屁股,並避免使用不透氣的尿布。如果是病毒性皰疹,應遵醫囑使用抗病毒葯膏塗抹;如果是水痘,則需保持患處乾燥,防止寶寶抓撓;而手足口病則需要專業的醫療治療。
此外,可以給寶寶多喝水、多休息。在寶寶排便後,使用濕紙巾或溫水輕輕清潔屁股,避免用力擦拭導致水泡破裂。飲食上以清淡為主,盡量減少尿不濕的使用,及時幫助寶寶排便排尿,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總之,在寶寶皮膚出現問題時,家長應保持冷靜,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建議,並採取適當的護理措施,以幫助寶寶盡快恢復健康。
4. 小孩屁股長了幾顆白色頭底紅的豆 很癢 破了結疤
手足口病預防措施:切記「勤洗手,食熟食,喝開水,勤通風,曬太陽」,幼托機構等要加強晨檢制度,早期發現,早期隔離患病兒童;加強教室,居室等環境空氣流通;做好幼托機構日常性消毒隔離 出現皰疹是最主要的確診症狀,而一般的流涕,打噴嚏沒有真正的確診意義.在出現症狀時,口腔,手指,足,臀部都有明顯的變化. 雖然症狀可以觀察出是否可能得了手足口病,但到底是哪種病毒引起的,還需要到醫院做檢查才能知道. 手足口病的皰疹,它有這樣一個特點,有四不的表現.這個皰疹是不痛,不癢,不結疤,也不結痂,所以像我們比如說水痘,它也可以出現皰疹,當然這個皰疹24小時出現紅疹子,然後到出皰再結痂24小時就形成了,但是到最後肯定是要結痂的,但是我們小孩這個手足口病一般不會結痂,而且沒有痛感,也沒有癢感. 手足口病有較強的傳染性. 手足口病(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 潛伏期: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傳染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方式: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於散居兒童.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發病.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臨床特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症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不留後遺症.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並發症. 診斷: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潰瘍的許多種傳染病中的一種,另一種常見的口腔潰瘍的原因是口腔皰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齦產生炎症(有時稱口炎). 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 手足口病的飲食方面要多多注意,患兒要飲食清淡多休息.手足口病的飲食注意以清水煮麵條,稀飯,粥,饅頭,米飯,青菜等. 飲食宜清淡無刺激性,忌食辛辣,魚,蝦,肉類等易使病情加重的食物. 飲食溫度不宜過高,食用過熱的食物可以刺激破潰處引起疼痛,不利於病變癒合.
5. 水痘一般長在什麼地方
長在近心處。
一般初起時以胸腹/背部/臉部為主,發的多的話手上腳上也有,頭發里也可見,屁股上也可能有~
6. 不知道突然今天屁股單子就起了一個跟蚊子叮的大包很癢摸上去上面還跟有小水痘
1可用鹼性物質進行緩解,比如,可用氨水止癢,也可將香皂蘸水在紅腫處塗抹,這樣能在數分鍾內止癢。
2.如果叮咬處很癢,可先用手指彈一彈,再塗上花露水、風油精等。
3.用鹽水塗抹或沖泡癢處,這樣能使腫塊軟化,還可以有效止癢。
4.可用蘆薈葉中的汁液止癢。被蚊子叮咬後紅腫奇癢時,可切一小片蘆薈
葉,洗干凈後掰開,在紅腫處塗擦幾下,就能消腫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