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治療帶狀皰疹外用偏方有哪些
治療帶狀皰疹的外用偏方之一是使用升麻30克,煎水後濕敷患處,每天進行4至6次。
另一種偏方是將大黃和黃柏各20克混合研細,然後與200克魚石脂軟膏調成糊狀,塗抹於患處,每天一次。
還有一種偏方是五倍子、大黃、黃柏和芒硝各10克,混合研細,用凡士林軟膏調和塗抹於患處,同樣每天一次。
白芷和雄黃等量研細,用醋調和塗抹於患處,每天3至6次,也是一種外用偏方。
雄黃9克,蜈蚣3條,混合研細後用麻油調和塗抹於患處,每天2次,這也是一種偏方。
山慈菇12克,南星和七葉一枝花各10克,混合研細後調和塗抹於患處,也是一種方法。
鮮半枝蓮一大把,搗成泥狀後塗抹於患處,每天1至2次,是另一種偏方。
干芙蓉葉10克,研成細末,用蜂蜜調和塗抹於患處,每天2次,也是一種選擇。
最後,將馬鈴薯500克搗成泥狀,塗抹於患處,每天2至4次,也是一種外用偏方。
⑵ 蛇盤瘡是怎麼引起的治療蛇盤瘡的偏方有哪些
蛇盤瘡的成因及治療偏方
1. 蛇盤瘡,也稱為帶狀皰疹,通常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在幼年時感染後,可能會在神經組織中潛伏多年。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可能會重新激活,引發帶狀皰疹的症狀,如沿神經分布的水皰和疼痛。這種疾病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
2. 一種治療蛇盤瘡的偏方是使用六神丸。取5到20粒六神丸,用米醋(也可以用鹽水或開水)研化後塗抹在患處,每天三次。另外,可以同時服用8到10粒六神丸,以溫開水在飯後一小時服用,這樣可以在一周內達到治療效果。同時服用板藍根或龍膽瀉肝丸等葯物,可以加快解毒和清熱利濕的效果。
3. 使用鮮嫩的馬齒莧搗碎後外敷,每天更換4到6次,對於治療帶狀皰疹引起的疼痛非常有效。通常情況下,治療時間為3到12天,平均約為7天見效。在治療過程中,沒有不良反應出現。
4. 取烏玉塊(黑墨)研成濃汁,加入數條蚯蚓(洗凈泥土並晾乾後研成膏狀),再混合等量的濃墨汁,塗抹在患處,每天三次,直到痊癒。
5. 使用露蜂房(1個)剪碎後浸泡在白酒或50%的乙醇中,浸泡7天後使用。用時,用毛筆或棉簽蘸取葯酒塗抹在患處,每天5到8次,直到皰疹痊癒。
6. 取新鮮仙人掌去刺去皮後搗碎外敷,紗布包紮並固定,每天兩次。一般用葯3天後症狀會明顯緩解,1周後可痊癒。
7. 取鮮韭菜根30克和鮮蚯蚓泥15克,搗爛後加少量香油調和,備用。清潔患處後,將葯塗抹在患處,用紗布覆蓋,每天兩次,2到5天可治癒。
8. 使用剛煮熟的熱米飯包紮成團,趁熱滾搓患處,每次可輪換2到3個飯團。每天多次,堅持3到5天,皰疹結痂、疼痛消失為止。
⑶ 有什麼偏方可以治療好帶狀皰疹
中醫及民間療法對帶狀皰疹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如毛筆畫字法,據說可以刺激神經,緩解疼痛;手指點豆法則通過點按穴位來緩解症狀;墨汁外塗法則是利用墨汁的清涼作用,緩解皮膚瘙癢。針灸、刺血、拔罐、艾灸等傳統療法也被認為可以緩解帶狀皰疹的症狀。
然而,建議患者在急性帶狀皰疹期盡早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這樣可以達到抗病毒、抗感染、止疼、促結痂的效果,避免病情延誤,引發並發症,減少帶狀皰疹後遺症的發生。帶狀皰疹後遺症發生後,需要進行系統科學的治療才能徹底康復。
中葯酊劑·正元疼痛清·通過塗抹治療,通經絡、調氣血、和五臟,通過有效改善微循環,徹底清除帶狀皰疹病毒,快速修復受損神經,達到止疼止癢消除麻木,恢復神經正常功能。同時,口服VB1/VB12等葯物也有助於恢復神經功能。
患者應注意適當運動,提高身體免疫力,保持情緒穩定樂觀,避免辛辣、海鮮、煙酒、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有助於病情恢復。
⑷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6大偏方
對於帶狀皰疹,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對其治療方法卻了解不多。接下來,我將介紹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6個偏方。
1. 毒瘀並解方
黃芩10~15g,山梔10~15g,莪術10~15g,元胡6~10g,豬苓15~30g。將上述葯物(除元胡外)用水浸泡30分鍾後煎煮,先放入元胡煎20分鍾,再加入剩餘葯物煎30分鍾。每劑煎兩次,將得到的葯液混合。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在服用本方時,應避免食用辛辣和油膩的食物。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瀉火的作用,作為君葯使用;山梔作為臣葯,與黃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效果;莪術和元胡為佐葯,共同緩解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豬苓利水滲濕,輔助君葯清熱。全方簡練有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消疹止痛的效果。
2. 活血散瘀湯
桃仁、紅花、丹參、乳香、沒葯、木香、枳殼、元胡索、川楝子、紫草、板藍根。將上述葯物用水浸泡30分鍾後煎煮,每劑煎兩次,將得到的葯液混合。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在服用本方時,應避免食用辛辣和油膩的食物。
此方適用於毒邪偏盛的情況,即使經過治療,毒熱未清或氣陰兩傷導致氣滯血瘀。桃仁、紅花、丹參、乳香、沒葯活血化瘀止痛;木香、枳殼、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止痛;紫草、板藍根輔助清除餘毒,全方共奏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
3. 烏梅丸加減
烏梅30g,附子3g,肉桂2g,細辛2g,乾薑3g,黨參18g,當歸9g,黃連6g,黃柏15g,黃芩12g,木香12g,甘草5g。每日一劑,水煎服。
烏梅丸原為驅蛔劑,實為治療厥陰病的總方,寒熱並用,邪正兼顧,具有扶正祛邪、調和寒熱、止痛除煩等功效。方中黨參、當歸、肉桂、乾薑、附子、細辛溫養氣血,理虛止痛;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黃連、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斂浮陽以溫下焦,並可制桂、附、姜、辛大熱之烈;木香行氣調中,增強止痛效果,還能健脾消食,防止苦寒傷胃,補虛而不滯;諸葯合用,可發揮抗炎抗過敏、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使寒散熱除,升降復常,氣血調和,腹痛得解。
4. 越鞠丸加減方
蒼術10g,生香附15g,撫芎15g,炒梔子6g,神曲10g,厚朴6g,澤瀉10g,枳殼6g。每日一劑,水煎服。
本方中香附、川芎、厚朴、枳殼行氣止痛,蒼術、澤瀉、梔子祛濕,神曲保護胃氣,諸葯合用,共奏行氣解郁,利濕止痛之功。
5. 清解湯
銀花30g,連翹15g,紫花地丁30g,夏枯草30g,大青葉15g,粉丹皮15g,苦參12g,炒側柏30g,炒荊芥12g,炒梔子12g,玄參12g,公英30g,水牛角片40片。水煎服,每日一劑。根據需要加減並應用紫血丹,每次1支,每日兩次。
銀花、連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輔以粉丹皮、苦參、玄參等清熱涼血。
6. 雄黃冰片塗劑
雄黃、冰片、青黛各10g,研磨成細粉後混合,加入75%酒精300mL調勻。密閉保存。使用時搖勻,每晚睡前清潔患處後,取適量塗抹在患處,均勻塗抹後覆蓋紗布固定。第二天早上洗凈。連用10天為一療程。
方中雄黃解毒殺蟲,青黛清熱解毒,冰片清熱止痛,防腐止癢。三葯合用,以酒為使,通達腠理,共奏清熱利濕、化瘀解毒之效,因此療效滿意。
⑸ 帶狀皰疹民間土方治療
5側柏葉大黃偏方昌臘顫
葯材:側柏葉60克、大黃60克、黃柏30克局者、薄荷30克、澤蘭30克。
做法:共研細末,以水、蜜調膏外敷。
功效:此偏方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功效。對於治療帶狀皰疹有一定的的療效。
6
雄黃枯礬偏方
葯材:雄黃、枯礬、密陀僧各15克,制乳香、制沒葯各10克,青黛30克。做法: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40毫升,調均。外塗患處,以結葯痂,保持濕潤為度。
功效:此偏方對於治療帶狀皰疹有耐敗一定的的療效。
7
雄黃酒精偏方
葯材:雄黃粉50克,配入75%酒精100毫升,混勻備用。
用法:每天2次擦敷患處,如疼痛劇烈,皰疹很多者,則在葯液中加入2%普魯卡因20毫升。多數病人一周內可愈。
功效:此偏方對於治療帶狀皰疹有一定的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