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帶狀皰疹的並發症
帶狀皰疹的並發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並發細菌感染:
- 若帶狀皰疹病損發生在特殊部位,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如全眼球炎、腦膜炎等。
- 繼發細菌感染後,可能導致視力下降、失明、面癱等後遺症。
皰疹後遺神經痛:
- 帶狀皰疹皮膚損害癒合後,疼痛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為常見。
- 神經痛可持續數月甚至年余,嚴重影響睡眠和情緒,甚至導致精神焦慮、抑鬱等表現。
眼部並發症:
- 帶狀皰疹可誘發角膜炎、角膜潰瘍、結膜炎等眼部疾病。
- 患者可能出現怕光、流淚、眼睛疼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內耳功能障礙:
- 發生在耳郭、耳道的帶狀皰疹可能導致內耳功能障礙。
- 患者可能出現頭暈目眩、惡心、嘔吐、聽力障礙、眼球震顫等症狀。
病毒性腦炎和腦膜炎:
- 當皰疹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可引發病毒性腦炎和腦膜炎。
- 表現為嚴重頭痛、噴射樣嘔吐、驚厥、四肢抽搐以及意識模糊、昏迷等生命危險症狀。
內臟神經受累:
- 皰疹病毒還可能侵犯內臟神經纖維,引發急性胃腸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疾病。
- 表現為腹部絞痛、排尿困難、尿瀦留等症狀。
Ⅱ 中耳及內耳疾病的耳帶狀皰疹
耳帶狀皰疹是一種聽神經遭受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產生嚴重耳痛、聽力損失及眩暈的一種疾病。
在耳廓及外耳道皮膚上有充滿液體的小水皰,水皰亦可發生於面部或頸部皮膚,即受病毒感染神經支配的區域。若面神經受累,可導致一側面部暫時性或永久性面癱;聽力損失可為永久性,亦可部分或完全恢復;眩暈可持續數天或數周。
較好的治療葯物是抗病毒葯物阿昔洛韋。止痛劑可緩解疼痛;安定可緩解眩暈。當面神經受壓時,應行面神經減壓術,以治療面神經麻痹。
Ⅲ 不同部位的帶狀皰疹有什麼影響
耳廓、耳道:發生在耳廓、耳道的帶狀皰疹,患者會出現內耳功能障礙內症狀,患者主容要表現為頭暈目眩、惡心、嘔吐、聽力障礙、眼球震顫等。 內臟神經纖維:皰疹病毒主要是由脊髓處的神經根向體內侵犯內臟神經纖維時,可能會留下急性胃腸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的後遺症。 中樞神經系統:當皰疹病毒由脊髓處的神經根向上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能會產生病毒性腦炎和腦膜炎等後遺症,在臨床上具體表現為嚴重的頭痛、嘔吐、驚厥、四肢抽搐。 特殊部位:發生於特殊部位的帶狀皰疹,如眼部,可能會留下全眼球炎,甚至腦膜炎的後遺症;病後出現視力下降、失明、面癱等後遺症。
Ⅳ 內耳疾病治療
治療內耳疾病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葯物和手術。口服東莨菪鹼、抗組胺葯、巴比妥類葯或安定能暫時緩解眩暈,東莨菪鹼也可通過皮下注射。對於頻繁眩暈且無法耐受的患者,手術治療如半規管神經切除術(前庭神經切除術)可減輕症狀,但通常不會影響聽力。嚴重眩暈和聽力障礙者可考慮耳蝸及半規管切除(迷路切除術)。
前庭神經元炎以突發嚴重眩暈為特徵,可能由病毒感染引起。治療包括對症支持,如通過聽力測定和眼球震顫檢查診斷,以及針對症狀的葯物如抗病毒葯物和止痛劑。眩暈持續時間較長時,需注意電解質平衡。
位置性眩暈在特定頭位時發作,多由內耳損傷引起。通過排除其他疾病後,避免誘發眩暈的位置,嚴重情況下可考慮切斷半規管神經以緩解症狀。
耳帶狀皰疹涉及聽神經,表現為耳痛、聽力損失和眩暈。抗病毒葯物和止痛劑是主要治療手段,面神經受壓需手術減壓。
突發性聾是突發的嚴重聽力損失,可能由病毒感染或壓力損傷引起。雖然無特效療法,但強的松和休息可能有所幫助,某些情況下手術可能有效。
雜訊性聽力損失是由於長期暴露於雜訊環境導致,預防措施包括減少雜訊暴露和使用耳塞。老年性聾是漸進性的,無有效預防措施,助聽器是常用的輔助設備。
葯物性聾是某些葯物對內耳的損傷,需密切監控葯物濃度和聽力變化,避免耳毒性葯物的直接耳內使用。
顳骨骨折和聽神經瘤等嚴重情況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同時配合抗生素預防感染和恢復相關功能。
(4)內耳皰疹擴展閱讀
內耳疾病可產生聽力損失、眩暈、耳鳴等症狀。原因較多,如感染、外傷、腫瘤、葯物等,有時原因不明。
Ⅳ 帶狀皰疹是怎麼引起的
西醫認為帶狀皰疹為皰疹病毒導致,中醫認為因人體正氣不足,免疫力低下,導致濕熱、熱毒阻絡於體內形成皰疹病毒。臨床上分為濕熱型和熱毒型,常見於耳蝸、內耳、腋窩等、以及肛門周圍等濕熱較多的部位,患者剛發病時,因病毒潛伏於體內,未出現皰疹等,僅出現腰疼或背疼等症狀,可通過刺絡、放血、拔罐等方法提前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