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二三型超敏反應的特點和常見疾病
I型超敏反應:
1. 由抗體IgE介導引起。
2. 反應迅速,消退也快。
3. 通常導致器官功能失調,而不伴有實質性病理損傷。
4. 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傾向。
常見疾病包括:
1. 葯物(如青黴素、鏈黴素、普魯卡因)過敏性休克和血清過敏性休克。
2. 皮膚過敏反應,如葯物、食物、花粉、羽毛或冷熱刺激誘發的蕁麻疹、濕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
3. 呼吸道過敏反應,如花粉、真菌、毛屑或病原菌引發的過敏性哮喘和鼻炎。
4. 消化道過敏,食用魚蝦、牛奶、雞蛋等可能導致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
II型超敏反應:
1. 抗原或抗體復合物附著在細胞膜上。
2. 介導的抗體主要是IgG和IgM。
3. 涉及補體、吞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
4. 結果是靶細胞被破壞。
常見疾病包括:
1. 輸血反應,多見於ABO血型不匹配,RH血型不匹配也可能導致。
2. 新生兒溶血症,母子RH血型不匹配時發生,ABO血型不匹配也可能發生,但通常症狀較輕。
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可能在流感病毒、EB病毒感染後或服用甲基多巴類葯物後發生。
4. 葯物過敏性血細胞減少症,青黴素、磺胺、奎尼丁等可能導致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III型超敏反應:
1. 抗體主要是IgG和IgM,涉及補體。
2. 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在小血管基底膜上。
3. 病理變化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炎症。
常見疾病包括:
1. 實驗性局部過敏反應(Arthus反應),在家兔多次注射無毒抗原後再次注射,可引起局部水腫、出血和壞死等炎症。
2. 人類局部過敏反應,如多次注射胰島素、狂犬病疫苗或抗毒素後局部出現水腫和充血。
3. 血清病,一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後1-2周,可能出現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關節腫痛和一過性蛋白尿。
4. 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也可能由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乙肝或瘧原蟲感染引起。
5.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濕性關節炎(RA)。
特應性個體更容易發生哮喘和濕疹等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但實際發病率僅為特應性個體的10%~30%。易感因素分析顯示,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對哮喘發病風險各佔一半。兒童早期接觸相對不衛生的環境,特別是易於引發感染的環境,有助於預防變態反應性哮喘的發生。這可能是因為兒童早期接觸微生物,有助於激活Th1應答及Th1細胞因子的產生,同時誘導Treg細胞的產生以抑制Th2細胞及相關細胞因子的產生,從而阻斷IgE抗體的產生。
參考資料來源:
- 網路-III型超敏反應
- 網路-II型超敏反應
- 網路-Ⅰ型超敏反應
2. 什麼是蕁麻疹
蕁麻疹,民間俗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痦痞」或「赤白游風」。這種病症的特點是皮膚上會出現紅或蒼白色的小風團,這些風團的大小不一,瘙癢感強烈,出現和消失沒有固定的模式,不留痕跡。如果反復發作超過六周,則被定義為慢性蕁麻疹。
風團是由於皮膚或黏膜的小血管發生反應性擴張和滲透性增加所引起的一種暫時性、局限性水腫反應。如果這種反應發生在眼瞼、口唇、陰部等疏鬆部位,患處會出現突然的水腫,邊緣模糊不清,伴有麻木和輕微的瘙癢;若發生在胃腸道黏膜,可能導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在喉頭或支氣管部位,可能引發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若風團廣泛分布,還可能伴隨面色蒼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脈搏微弱以及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的症狀。
蕁麻疹的高發病率和頻繁復發主要是由於其復雜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誘發蕁麻疹的因素眾多,包括食物、葯物、動植物、氣候冷熱、皮膚受壓、感染、精神緊張、體內疾病,甚至是吸入花粉、塵蟎或化學氣味等。這些因素都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引發蕁麻疹,如導致組胺等炎性介質的釋放,進而引起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及液體滲出,形成風團。
蕁麻疹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變態反應。大多數情況下,它是I型變態反應,即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過度反應,釋放組胺等炎性介質,導致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和液體滲出,從而形成風團。少數情況下,可能是II型或III型變態反應,炎性介質除了組胺外,還包括緩激肽、5-羥色胺和纖維蛋白溶酶等,這些物質也能引起蕁麻疹。
根據中醫理論,蕁麻疹的症狀符合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性。其基本病機在於稟賦不耐,風邪侵襲肌膚,導致營衛失和。外風常與其他外邪合邪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之邪侵襲肌膚,導致營衛失和而形成風團;內風則多由食用腥膻、辛辣發物,導致腸胃蘊濕動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宣散,從而引發蕁麻疹。
3. 蕁麻疹發病機制
蕁麻疹俗稱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皮膚粘膜小血管暫時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局部水腫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