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發水痘和新冠
擴展閱讀
六歲皰疹 2025-04-08 12:41:28
古代去蕁麻疹 2025-04-08 12:39:49
芋荷梗蕁麻疹 2025-04-08 12:30:24

發水痘和新冠

發布時間: 2025-04-08 07:38:20

A. 新冠肺炎患者腳底會長「紫色水痘」張上淳:國內患者沒有此狀況

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腳底長紫色水痘」的症狀?根據英國《鏡報》報導,有西班牙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有患者的足部長出紫色的水痘,而且是容易出現在青少年、兒童的患者身上。針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張上淳專家咨詢小組召集人表示,不知道有此狀況,但是,我們國內的個案包括解隔離患者的主治醫師,也沒有任何這樣症狀的回報描述。

另外,「無症狀感染者」是一直以來討論的重點,會是下一波防疫重點嗎?由於近期有刊登在《歐洲監測期刊》的研究顯示,像是日本鑽石公主號上的遊客與船員經大量篩檢後發現,受到感染的遊客或船員中,有18% 是沒有症狀的。

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感染者是沒有任何症狀、沒有任何潛伏疾病。而無症狀感染者,看不出特別狀況,常見是年紀輕的、比較小的,比較會有這個狀況。國外專家也好奇無狀者到底有多少傳染力?目前仍然無完整數據能說明,預計本周六會再跟大家報告相關整理的重點內容。

B. 得了新冠肺炎有什麼症狀

新冠肺炎一般無明顯的前兆,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的疾病初期,部分患者也可能無任何明顯症狀,其他多數患者常見以發熱、乾咳、乏力為主要表現,但除此之外,因存在個體差異,患者還可出現肌肉疼痛、胸悶、咽癢、咽痛、鼻塞、流鼻涕、腹瀉、味覺異常等症狀。這些症狀缺乏特異性,可見於眾多疾病,並非新冠所獨有,因此患者其實很難自行通過症狀鑒別是否感染新冠。當出現前述表現,且認為自己既往有接觸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可能性,應盡早到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哪些典型症狀?
新冠肺炎患者以發熱、乾咳、乏力為主要表現。也有一部分患者以鼻塞、流鼻涕、咽痛、嗅覺和味覺減退或喪失、結膜炎
、肌肉疼痛以及腹瀉等為主要表現。
曾接種過疫苗者及感染 Omicron 株者的新冠肺炎患者以無明顯臨床症狀及輕症為主。有臨床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主要表現為中低度發熱、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
症狀。
輕型患者可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嗅覺及味覺障礙等,無肺炎
表現。
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症
,嚴重者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膿毒症
休克
、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
和出凝血功能障礙
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極少數患者還可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壞死等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
除上述症狀之外,還可出現多系統表現:
嗅覺、味覺改變
部分患者以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等為首發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嗅覺或味覺喪失列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新症狀。嗅覺喪失是一種潛在的篩查症狀,有助於發現疑似病例或指導檢疫防護。因此,建議將新發、突發的嗅覺喪失患者視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感染者。
消化系統症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可表現出多種消化系統症狀,甚至可作為首發症狀,這需要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及早識別,並做好相應的防護、消毒
工作。新冠肺炎相關消化系統症狀可表現為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瀉、腹痛、肝酶異常等,重症患者可出現消化道出血
。其中以腹瀉最為多見,腹瀉次數、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報道不一,有文獻報道,腹瀉可作為預測重症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
眼部症狀
新冠病毒患者可有眼部症狀,主要表現為結膜炎,患病率為0.8%~31.6%。新冠病毒感染
者的主要眼部症狀為眼痛、眼癢、異物感、流淚、 眼分泌物多,主要表現為結膜充血、結膜水腫。眼部症狀可出現在發熱或呼吸道症狀前1~7天,也可出現在發熱等症狀後。
神經系統症狀
新冠肺炎患者雖然主要以呼吸系統症狀為主要表現,但在疾病進程中可伴隨多種神經系統症狀,部分患者甚至以神經系統症狀為首發症狀,而沒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狀。
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更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
,而腦卒中
的發生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這些患者的不良預後,部分患者可死於腦卒中。治療的關鍵在於防止輕症患者進展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若出現急性缺血性卒中表現,應由有經驗的神經內科醫師和感染科醫師共同參與救治,根據可能的病因給予治療。對於合並高凝傾向的患者(D-二聚體
異常增高),有學者建議在權衡顱內出血
風險的情況下,給予低分子肝素
抗凝治療,但抗凝治療能否降低缺血性卒中的發生風險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的腦電圖可表現為異常癲癇
樣放電或慢波活動,當新冠肺炎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意識障礙
、混亂或精神狀態改變、覺醒障礙和異常的陣發性運動(肌陣攣)時,腦電圖可作為輔助診斷的一部分,以協助明確病因。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誘發的吉林巴利綜合征可表現為急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急性運動軸索性神經病
和以急性眼肌麻痹、步態共濟失調和腱反射減弱為特徵的Miller-Fisher綜合征等。
皮膚表現
新冠肺炎患者的皮膚表現主要好發於軀乾和四肢。
在新冠肺炎早期皮膚表現中,紅斑、丘疹是最常見的表現(36.4%),其次是丘皰疹(34.7%),血管病變(15.3%),包括瘀點、瘀斑、紫癜、凍瘡
外觀與雷諾現象、櫻桃狀血管瘤
及肢端紫紅色丘疹、蕁麻疹
(9.7%)。此外,還可以表現為水痘樣疹甚至鱗屑性皮疹等。
重型病例或晚期病例中最突出的現象是「COVID趾」,即凍瘡樣病變,好發於肢端,皮損最初為淡紅色斑丘疹,類似於凍瘡。1周左右,皮損顏色逐漸加深變為紫色並變扁平,可自行緩解,患指(趾)無雷諾現象。
這些病變可能疼痛、有時發癢、有時無症狀,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唯一症狀或晚期表現。
其他表現還有報道過口腔潰瘍
,伴有牙齦炎
和水皰。
心理行為問題
新冠肺炎患者後期可能會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突發的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不僅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也給患者帶來心理沖擊,引起相應心理行為問題。
此外兒童病例的症狀,較成人來說具有一定特徵性。
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部分兒童及新生兒病例症狀可不典型,表現為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或僅表現為反應差、呼吸急促。
極少數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症
綜合征(MIS-C),出現類似川崎病
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現、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或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等,多發生於恢復期。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伴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壓
或休克、凝血障礙
、急性消化道症狀等。一旦發生,病情可在短期內急劇惡化。

C. 孩子發燒先別擔心是新冠!水痘、腸病毒、諾羅已在蠢蠢欲動

台灣的新冠疫情已經基本上平息住,但是將近半年來的戰戰兢兢,讓許多人聽到身邊的人發燒,依然會心裡一緊。尤其是小朋友出現發燒咳嗽,家長就更緊張了。

台灣目前雖然不用擔心社區內的傳播,但是連日高溫,其實有不少傳染病已經蠢蠢欲動,近日有 3 種疾病,症狀甚至跟新冠病毒都很像,需要爸爸媽媽特別留意。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和寬槐種傳染性很強的出疹性疾病。

傳播途徑: 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後可獲得終身免疫。

發病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見於兒童,2-6歲為高發。冬春季節多發。水痘患者為傳染源。

表現症狀: 感染後可出現如發熱、乏力不適和厭食等前驅症狀,1-2天後身上出現皮疹,一開始主要分布在頭、面、胸、腹及背部,繼而再擴展到四肢。

皮疹往往很癢並且發展迅速。起初皮疹為紅色斑疹,後為凸起的丘疹,而後變為水皰,繼之水皰破潰,開始迅速結痂。

如何治療: 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即該疾病能依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無合並症時只需對症治療及一般治療為主。水痘一般痂脫後不留瘢痕,如發生感染則會留瘢痕。有時病毒感染後長期存留於神經節細胞中,多年後被某些因素激發後,引起復發感染,導致出現帶狀皰疹。

預防方式: 目前施打疫苗能預防水痘,對病毒產生抗體,保護力約達到九成。在台灣水痘目前僅施打一次,臨床上常見許多案例,一歲時曾施打疫苗,到了小學卻又長水痘。因此,推估疫苗的保護力最多維持五至十年之間。

二、腸病毒

由腸道病毒引起,並且好發於兒童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主要是以糞口途徑及接觸污物兩種方式來傳播,比如接觸患者糞便、唾液、鼻涕後進食,觸碰被污染的物品等。

發病人群 :特別是以3歲以下年發病率最高。

表現症狀 :患兒大多有發熱、食慾不佳等症狀,同時還伴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涕等。患兒常常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散發性的皰疹和潰瘍,引起患兒哭鬧、拒食。

多數患兒可在7天內痊癒,痊癒後病變部位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但是少數患兒疾病發展迅速,病情危重,在短時間內可出現嚴重的多系統損害的表現,甚至出現死亡。

預防方式: 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腸病毒流行期間,其實如果只是限制小朋友去公共場所並不夠,許多大人會從外面把病毒帶回家而不自知。提醒家長們也要留意自己的衛生狀況,回到家裡不只是洗手,最好連衣服都要換掉。

陳映庄特別提醒,酒精對腸病毒並沒有效,包含一般乾式洗手液也是如此,其他不具消毒效果之清潔用品更無消毒效果。

【漂白水稀釋方式】

嘔吐物消毒 5000ppm= 1:10稀釋 = 100泡成1公升 = 免洗湯匙6.25 瓢 + 1瓶大瓶寶特瓶 = 免洗湯匙50 瓢 + 8瓶大瓶寶特瓶

周遭環境擦拭 1000ppm= 1:50稀釋 = 20泡成1公升 = 免洗湯匙1.25 瓢 + 1瓶大瓶寶特瓶 = 免洗湯匙10 瓢 + 8瓶大瓶寶特瓶

圖片來源:pexels

三、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因此傳播力非常強,容易發生群聚事件。

傳播途徑: 諾羅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只要20隻以下的病毒就有傳染力,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也可能受感染。病人的嘔吐物或巧跡糞便中就有成億上兆的病毒,只要病人嘔吐或腹瀉後手沒洗干凈,或是接觸到嘔吐物,其他人都很容易被感染,所以諾羅病毒容易造成大流行。

發病人群: 所有的年齡層皆有可能遭受感染。

表現症狀: 諾羅病毒感染引起之症狀主要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絞痛,也可能合並發燒,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一般而言,小朋友的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多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

預防方式: 諾羅的預防關鍵還是在避免接觸到病毒。兒科醫師徐嘉賢在臉書就有喚友指出:諾羅病毒的結構不帶有封套,酒精是沒辦法抑制他的。而諾魯病毒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染」,防止飛沫傳染的口罩,對於腸病毒的預防效果並不大。

「請別忽略酒精無效的病毒,酒精不是萬能,洗手才是王道!」徐嘉賢強調,請別只顧著「酒精可以消毒冠狀病毒」,酒精消毒是在「沒辦法洗手的狀況下」使用的替代,並非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