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寶寶長濕疹癢怎麼辦圖片圖庫
擴展閱讀
喉嚨皰疹拉肚子 2025-04-09 11:35:14
月子屁股起濕疹怎麼辦啊 2025-04-09 11:30:49
出皰疹無力 2025-04-09 11:14:08

寶寶長濕疹癢怎麼辦圖片圖庫

發布時間: 2025-04-07 06:49:09

① 過敏性皮膚可不可以去角質

敏感肌不建議去角質。皮膚會敏感就是因為皮膚角質層薄,抵擋不住外界刺激。可以選擇一些溫和保濕的清潔面膜使用就好了。

② 過敏性皮膚可不可以去角質

嬌嫩肌膚 去角質要領講解
說到去角質,可不是隨便隨便搓搓,一定要掌握去角質的諸多要領。一般來講,去角質最多2周1次就可以了,如果次數太過頻繁,反而會讓皮膚乾裂。另外要用對手法,不然會弄出更多小細紋,像脖子手法由下往上,對抗地心引力,才不會去完角質,皮膚也被拉皺了。更重要的是,有些皮膚狀況是不可以去角質的,一定要特別引起注意,不然本來是想保養皮膚,結果卻弄巧成拙,使皮膚越變越糟。

臉部

去角質時間臉部加脖子約3-5分鍾。

去角質次數油性皮膚、混合性皮膚的T字部位1-2次/1周;乾性皮膚1次/1周

四肢軀干

全身去角質時間每個地方約3-5次,共約15分鍾去角質次數:2次/1個月

誰不可以去角質

如果有以下的狀況,千萬不能去角質。

1.已出現乾燥或脫皮千萬不要以為去角質可把皮去掉,這時應該做的是保濕,去角質只會減輕皮膚的自我防禦力,脫皮的情形反而會更加嚴重。

2.有發膿或發炎的痘痘只要有長痘痘都不適合去角質,尤其是具有傳染性的膿包痘痘,建議可以避開長痘痘的地方,千萬不要碰到痘痘。

3.有皮膚疾病如果有皮膚方面的疾病,避免傳染,也不適合去角質。例如,扁平疣。

不同膚質去角質方法也不同

1、中、乾性肌膚:每兩周一次,視皮膚狀況而定。在粗糙角質及油質多的部位,使用美容角質霜輕脫角質;皮膚較薄、較敏感脆弱之處,則不適合常脫角質。

2、中、油性皮膚:使用可去除表皮之老化角質、黑色素和粉刺的美容角質霜,將角質霜抹於角質較厚之處,待約一至二爭鍾後抹乾,可以深層清潔、軟化角質、幫助養分再吸收的功效。切記脫完角質後,皮膚會比較干,因此要先擦上可以平衡皮膚PH值的潤膚霜後,再敷用面膜。

4、粉刺、面皰、暗瘡皮膚:將富含海藻華的脫角質乳抹在皮膚上,停留二至三爭鍾後,將表皮上老死角質細胞去除。每周視皮膚狀況一至二次。

5、黑斑、雀斑皮膚:取少量含有豐富維生素C、海藻成分的脫質乳塗抹於較粗厚的部位,停留一至二分鍾後,輕輕搓去粗糙的角質。之後,再上可平衡皮膚酸鹼值的潤膚霜,視皮膚性質每一至二周進行一次。

6、粗大毛孔皮膚:在面部塗以深海植物製成的脫角質乳,在角質較粗糙的部位停留約一至二分鍾後輕輕搓去粗糙角質。局部要加強滋潤,黑色素才不易聚集。可每星期進行二次。你也可以使用含海藻成分的脫角質乳,就適合中乾性皮膚者來脫掉表皮不健全的角質使用。對於你嬌嫩的面部肌膚,在去角質用品的選擇上一定不可大意,使用了適合自己的去角質產品,才能這你在去過角質之後,現出更亮麗的肌膚!

去角質的4大妙處

我們在洗澡時,會發現身體上自然脫落一些乳白色軟質物,這就是老化的角質,它隨著沐浴時沖洗或揉搓身體而脫落。當年齡增長,這種剝落的過程就會減緩,結果過多的角質就形成了粗糙乾燥的表皮。因此,定時定期的去角質是保持年輕肌膚不可缺少的。

1、去除皮膚的老化死細胞、粗糙角質,可使皮膚顯現出細嫩光滑的質感。

2、去角質的同時能去除皮膚表面覆蓋的黑黃色素,並消除油性斑,使皮膚潔白而有光澤。

3、去角質還可以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使細胞再生更加順暢,皮膚呈現清新柔美的狀態。

4、若是使用含自然植物成分的脫角質乳,還可溶解皮膚的表皮層老化細胞,具有溫和磨擦作用,可去除表皮的老化角質及聚結的黑色素和粉刺,改善膚色,使毛細孔較小而細致。

面部去角質優化方案

面部去角質與身體去角質的方法大不一樣,愛面子的你該如何去掉臉上的舊角質,讓柔美的肌膚呈現出來呢?步驟:面部脫角質前,最好了解自己的膚質。徹底將臉部清潔干凈,最好在按摩及洗臉後進行。

1、鼻子、額頭、下巴部位的油垢角質最多,可以使用去角質磨砂膏輕輕地揉擦這些部位的粗糙角質。

2、脫角質時要依皮膚生長方向脫,不可太過用力也不要一下子脫得太多,以防引起皮膚搓傷或脫皮、敏感。

3、脫角質後,臉部表皮的老化粗糙角質及粉刺、黑色素等會清除得較干凈,此時要再加強滋潤,才不容易乾燥敏感。

③ 孩子的濕疹、皮疹總是反復發作怎麼辦用這4招搞定它

近年來,門診的小兒皮膚病患者增多,部分患兒存在有 反復發作、難以治療 的特點。在診療過程中,劉主任發現,兒童皮膚病的治療大有不同。


唯有充分了解其不同於成人的生理病理特點,抓住核心病機,靈活運用多種手段,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1、形氣未充、臟腑嬌嫩: 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脾虛不受寒溫,服寒易生冷,服熱易生寒,自身不易調護 。致皮膚易受內邪外邪侵襲而發病。


2、脾常不足: 小兒生長發育旺盛,需要大量的水谷精微物質,但因小兒脾常不足,即其消化系統不夠完善,難擔運化水谷的重任, 若因乳食不當,小兒易生濕生痰生積,繼而誘發皮膚病 ,又因挾濕挾積而難於治癒。



3、心肝有餘: 小兒為純陽之體,陽氣如早晨的太陽,生發旺盛。心肝為木火之臟,賴於脾土的制衡方能運行於全身。小兒脾虛不運, 心肝火易逆行於上則煩躁、哭鬧,火發於外則生皮疹瘙癢 。


4、腎氣不足: 小兒先天體質受雙親的身體狀況及其母親受孕和妊娠期間的因素較為顯著,稱其先天稟賦不足。 家族遺傳病史可影響到小兒的皮膚病發病 ,常見如濕疹、特應性皮炎、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等。



古人稱小兒科為啞科,就是因為小兒對身體不適無法表述,故醫者的望診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望診可以抓住患兒的疾病特徵,准確分析辯證。


如 嬰兒濕疹、皮疹生在額頭、顏色紅赤、煩躁哭鬧、指紋紫滯等表象就可以判定患兒為乳食積滯引起的心肝火盛 。




重視護脾胃


在選方用葯時盡量不用如龍膽草、紫草、苦參等性味苦寒、苦澀之品,一因苦寒苦澀之品,患兒難於接受,再者小兒脾常不足,苦寒敗胃,脾胃傷,濕熱生,皮膚病纏綿難愈。


因此 劑型多選用經過矯味的顆粒劑、膏方等劑型 。湯劑盡量濃煎,可以在 煲好後放一點冰糖或麥芽糖 等,使小兒能夠順暢服葯。


重視外治法的應用


對於小兒皮膚病,中醫外治法有獨特的優勢,其直接作用於皮膚經絡,起效迅速,安全性好,免於口服葯物之苦。 適合小兒皮膚病的的外治法有中葯外敷、小兒推拿、針灸、耳穴等



①中葯外敷: 採用中葯煎水用紗布浸潤後外敷皮膚的方法,可使葯物與皮疹直接接觸,作用快,療效好,是小兒皮膚病常用方法。


②小兒推拿: 這也是兒童皮膚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其手法輕柔和緩,加上 小兒臟氣輕靈,經絡易通,一撥就靈, 療效可靠、安全性高,還能增進患兒的親和力,對兒童的心理 健康 能起到促進作用。


重視潤膚劑的作用


兒童皮膚因較成人薄弱水分流失速度偏快,容易乾燥,更較成人易出現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的情況,因而充分潤膚十分必要。


患特應性皮炎的小兒 ,其基礎護理的重要方法就是要 使用潤膚劑 ,有助於提高臨床效果,降低皮疹復發的概率。



重視家長宣教


皮膚病的發生與環境、氣候、情志、飲食、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飲食的宜忌、衣物的選擇、良好的作息習慣養成,都有助於患兒的盡快康復。因此對家長的 健康 教育尤為重要。


典型病案


許某,男,10歲,2020年9月初診


主訴:

耳後及雙側肘窩處皮疹反復發作3年


現病史:

家長代訴患兒於3年前不明原因出現耳後及雙側肘窩處皮疹伴瘙癢、脫屑,有家族過敏病史,曾在深圳某醫院診斷為「特應性皮炎」,服用抗過敏葯物及外用激素類葯膏,症狀時好時發。現來我門診就診。


即刻症狀:

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無華,精神可,食慾差,大便乾燥,二日未行,小便黃,舌質紅苔白脈細滑


專科檢查:

耳後及肘窩皮膚見錢幣大小的紅色皮疹,有少量皮屑及滲出,全身皮膚乾燥


辯證:

濕熱蘊結,血虛風燥


治療:

1、中葯內治:

培土清心法,清熱利濕、養血止癢方。四君子合導赤散加減


2、外治法:


①中葯外敷:採用清熱解毒、潤膚止癢的中葯濃煎後用砂布浸透後外敷皮疹約15分鍾


②小兒推拿:採用清天河水、清小天心、清補脾胃等手法,清心培土,改善患兒體質。


3、生活調理:


①保持皮膚濕潤:秋冬季減少洗澡次數,使用保濕潤膚之劑,每天2次以上外塗全身及皮疹處,防止皮膚缺水。


②飲食禁忌:清淡飲食,忌服辛辣刺激及腥發之物。


③衣著注意:以穿純棉織品為宜,以防化纖物對皮膚的不良刺激。


經過約1個月的復診治療,皮疹消失,皮膚光滑,2個月後回訪並未再復發。


醫生

劉晨波

副主任中醫師

兒科/皮膚科/中醫內科


簡介

副主任醫師,畢業於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行醫34年。現任深圳市中醫葯學會仲景學會委員、深圳經方協會會員、深圳市小兒推拿專業委員會委員、中醫師承導師。曾在國家級、省級中醫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擅長皮膚科、婦科、兒科、內科等各科疾病的中醫內治、外治的綜合療法,療效顯著。


擅長

皮膚科:痤瘡、脂溢性皮炎、急慢性蕁麻疹、急慢性濕疹、特應性皮炎、皮膚癬病、灰指(趾)甲、脂溢性脫發、班禿、黃褐斑、紅斑狼瘡、銀屑病、皮膚瘙癢證、白癜風、神經性皮炎等。

兒科:感冒發熱、咳嗽、厭食、乳食積滯、消瘦、便秘、腹瀉、反復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腺樣體肥大、咽炎、扁桃體炎、夜啼、多動、遺尿、多汗、生長緩慢、兒童多動症等。

婦科:多囊卵巢綜合症、不孕症、月經不調、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症、失眠、憂郁等。內科: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便秘、慢性泄瀉、眩暈病、耳鳴、頭痛、失眠、焦慮、煩躁、汗症、感冒後久咳等。


註: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④ 兒童各種皮膚病對照圖)

友情提示:本文圖片較多,有些圖片可能引起閱讀不適,但對准確描述皮疹特點大有裨益,建議收藏。
作者 |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兒科蠟筆小新
來源 | 醫學界兒科頻道
在《收藏丨我見過最全的皮疹描述圖庫(非醫慎點)》我們通過圖文解析簡要介紹了兒童常見皮損特點,如能熟練掌握,相信對臨床准確描述兒童皮損特點有所幫助,對進一步認識和診斷兒童常見皮膚病也奠定一定基礎。本文將繼續通過圖文解析,介紹兒童常見的皮膚病特點。
一、濕疹(Eczema)
濕疹(Eczema),是一種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是由於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真皮及表皮炎症,屬於IV型變態反應,患者多有過敏性體質。過敏原可來自外界,也可來自體內,兒童常見的過敏原包括牛奶蛋白、雞蛋、魚蝦等。皮損具有多形性、對稱性、瘙癢及易反復發作等特點。
圖一:
濕疹嬰兒,急性期皮疹以丘皰疹為主(左圖),有滲出傾向(右圖),慢性期以苔蘚樣變為主,易反復發作。
二、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稱之為「異位性皮炎」、「遺傳過敏性皮炎」,是一種與遺傳過敏體質有關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表現為瘙癢、多形性皮損並有滲出傾向,常伴發哮喘、過敏性皮炎。
圖二:
特應性皮炎患兒,60%於1歲內發病,以頰面部瘙癢性紅斑,繼而在紅斑的基礎上出現針尖大小的丘疹、丘皰疹,密集成片,界限不清,搔抓、摩擦後很快形成糜爛、滲出和結痂。
那麼,特應性皮炎和濕疹有什麼區別呢?
濕疹是一個很泛的概念,特應性皮炎可以看成是特殊類型的濕疹。二者區別在「特應性」: 1.病程及嚴重程度:特應性皮炎相對嚴重,病程長;2.家族史及疾病傾向:常有易患哮喘、過敏性皮炎、濕疹的家族傾向;3.過敏體質:對異種蛋白過敏;4. 免疫狀態:血清中IgE水平升高,外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診斷多採用1994 Williams制定的標准:
圖三:
特應性皮炎的1994 Williams診斷標准(來自:人衛八版皮膚性病學)
三、蕁麻疹(urticaria)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 「風疹塊」,是皮膚黏膜由於暫時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發生的局限性水腫。根據病因、病程,本病可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物理性蕁麻疹和其他特殊類型蕁麻疹。
(1)急性蕁麻疹:
起病急,先有瘙癢感,隨後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或蒼白色風團,數分鍾至數小時水腫減輕,風團變為紅斑逐漸消退,皮損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但新風團可此起彼伏,不斷發生。
圖四:
急性蕁麻疹:起病急,突然覺得癢,很快於瘙癢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有時風團可呈蒼白色。有時可融合成片,表面凹凸不平,呈現橘皮樣外觀。
(2)慢性蕁麻疹:
皮損反復發作超過6周以上,且每周發作次數至少兩次者稱為慢性蕁麻疹,可長達數月或數年之久。常和感染及系統性疾病相關,阿司匹林、NSAID、青黴素、ACEI降壓葯、乙醇等會加劇蕁麻疹。
(3)物理性蕁麻疹:
包括皮膚劃痕症(人工蕁麻疹)、寒冷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壓力性蕁麻疹、熱性蕁麻疹、震顫性蕁麻疹等。
圖五:
皮膚劃痕症屬於物理性蕁麻疹,是蕁麻疹的一種。
四、膿包瘡(impetigo)
膿包瘡(impetigo),俗稱「黃水瘡」,是兒童常見的接觸傳染性的淺表皮膚感染性疾病,以發生水皰、膿皰,易破潰結膿痂為特徵。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是鏈球菌感染引起。
圖六:
膿皰瘡皮疹特點:起初為水皰,一天後由於膿液沉積於皰底部,變成半月形膿皰,皰壁薄而鬆弛,破潰後露出糜爛面,乾燥後形成黃色膿痂。
五、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
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4S),好發於新生兒或小嬰兒,又稱新生兒剝脫樣皮炎、金黃色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鬆解症、細菌性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Ritter氏病。本病是發生在新生兒的一種嚴重的急性泛發性剝脫型膿皰病,是在全身泛發紅斑基底上,發生鬆弛性燙傷樣大皰及大片表皮剝脫為特徵。
圖七:
SSSS皮膚呈燙傷樣,某些葡萄球菌也可產生表皮鬆解毒素,此毒素在血清中含量增高而引起皮膚損害和剝脫。初在口周或眼瞼四周發生紅斑,後迅速蔓延到軀乾和四肢近端,甚至泛發全身,在紅斑基礎上發生鬆弛性大皰,1~2天內在口周和眼瞼四周出現滲出結痂,可又大片痂皮脫落,其他部位的表皮淺層起皺,稍用力摩擦,即有大片表皮剝脫,露出鮮紅水腫糜爛面,類似燙傷。
由於4S因皮膚如燙傷樣而得名,在醫學上還曾因誤以為燙傷而發生醫鬧。2013年7月中國青年報、騰訊等媒體在未查名病因情況下報道發生在福建省泉州市兒童醫院的一起「女嬰疑被醫院保溫箱烤死」的消息,後來證實為4S可能性大。
六、尿布皮炎(diaperdermatitis)
尿布皮炎(diaper dermatitis),又稱新生兒紅臀,是指在新生兒肛門附件、臀部、會陰處等皮膚發紅,有散在的斑丘疹或皰疹。
圖八:
在尿布部位發生邊界清楚的大片紅斑、丘疹或糜爛滲液,甚至繼發細菌或念珠菌感染。可因嬰兒尿布更換不勤或洗滌不幹凈,長時間接觸、刺激嬰兒皮膚;尿布質地較硬,發生局部摩擦而引起。
七、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
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
稱川崎病
,本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男多於女,臨床多表現為發熱、皮疹、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彌漫充血、楊梅舌、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
圖九:
川崎病典型的皮膚黏膜改變
八、小兒感染性出疹性疾病
小兒感染性出疹性疾病在臨床上多見,病種多,皮疹特點復雜,出疹性順序及與發熱有一定關系。包括風疹、水痘、猩紅熱、麻疹、斑疹傷寒、傷寒、幼兒急疹、手足口病等。兒科蠟筆小新將在醫學界兒科頻道及醫學界感染頻道發文《我看過最好的小兒感染性出疹性疾病記憶策略》及《我看過最好的小兒感染性出疹性疾病皮疹圖庫》有詳細介紹,可以參考看看。
九、其他特殊皮損
兒科病種繁多,許多疾病都可表現出不同皮損,有些皮損極具特徵性,甚至見過一次就終身不忘,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幾種特殊的皮損。
(1)獸皮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
獸皮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是神經皮膚黑變病系神經皮膚綜合征的一種罕見類型,皮膚損害多在出生時即有,表現為多處大片輕度浸潤的伴有少量毛發的黑色素痣,有時甚至遮蓋整個軀干,或似帽子、肩墊、衣袖或長襪狀,故又稱為「獸皮痣」。為皮膚和腦膜的先天性異常色素沉著所致,表現為原發性腦膜黑色素病變伴有先天的巨大或多發的皮膚黑色素痣。
圖十:
獸皮痣典型皮損
(2)色素失禁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
色素失禁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也稱Bloch-Sulzberger病,主要見於女性,是一種X連鎖顯性遺傳性疾病。有特徵性皮膚改變,可伴眼,骨骼和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和異常。
圖十一:
本病徵皮膚損害臨床可分3期,第Ⅰ期:紅斑和大皰;第Ⅱ期:角化過度的疣狀皮疹和斑塊組成的損害。第Ⅲ期:為奇特的網狀色素沉著(左圖明顯),以軀幹部損害最顯著。典型者乳頭處色素沉著過度,腹股溝和腋部色素沉著最有特徵性。
(3)白化病(albinism)
白化病(albinism)是由於黑色素合成減少或缺乏而導致的遺傳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毛發極易眼部色素減退。
圖十二:
白化病患兒典型皮膚、毛發及眼部色素減退
(4)Stevens-Johnson 綜合征/中毒性表皮壞死鬆懈症(Stevens-Johnson syndrome/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SJS/TEN)
SJS/TEN是一種嚴重的皮膚黏膜反應,最常由葯物引發,以表皮的廣泛性壞死和剝脫為特點。總死亡率約為30%,其中SJS患者的死亡率約為10%,TEN患者的死亡率超過30%。
SJS/TEN進展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本症主要有葯物引發,最常見的包括別嘌醇、芳香族抗癲癇葯、磺胺類抗生素、拉莫三嗪、奈韋拉平昔、康類非甾體類抗炎葯等。在兒童中,最常與SJS/TEN有關的葯物是磺胺類抗生素、苯巴比妥、卡馬西平和拉莫三嗪。磺胺類抗生素在兒科應用不多,筆者在臨床上接觸過的2例SJS都是由抗癲癇葯拉莫三嗪引發。
圖十三:
SJS/TEN的症狀和體征包括發熱超過38°C、黏膜炎、皮膚壓痛和水皰形成;隨著疾病進展,水皰和大皰形成,數日內皮膚開始脫落(左上圖);口腔黏膜和唇紅緣幾乎均會累及,表現為疼痛的出血性糜爛,其上附有灰白色膜(右上圖);80%的患者中有眼部受累,最常見的改變是重度結膜炎伴膿液排出(左下圖);尼氏征,即輕輕側向推壓外觀正常部位皮膚的表面從而使該淺表脫落區延伸的能力可能呈陽性,最終的皮膚外觀類似於大面積熱燒傷患者的皮膚外觀(左上圖及右下圖)。
【參考文獻】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21
2.William L. Weston, Alfred T. Lane, Joseph Gmorelli. Color Text of Pediatric Dermatology,4th edition. Elsevier
3.圖片來源於網路及其他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