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葛根水痘
擴展閱讀
母乳過敏性濕疹怎麼辦 2025-04-06 01:11:33
幼兒熱濕疹怎麼辦 2025-04-06 01:10:27
蕁麻疹能吃芝麻嗎 2025-04-06 01:09:34

葛根水痘

發布時間: 2025-04-05 15:40:56

❶ 《傷寒論》筆記14|溫病第一方-葛根湯

三五、「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分三種:中風、傷寒和溫病。前面的經方講的都是中風,這一條辨,張仲景設計 「葛根湯」用於治療溫病 。

臨床上最常用於孩子。孩子最頑皮,整天蹦蹦跳跳的,冬天也是,在外面玩得出汗又吹到冷風,便得了感冒,故曰「冬傷於寒」。

還有一種溫病同疫病有關。這里的「疫」同「役」,做苦力的人冬天必須用勞力賺錢,當他付出勞力時會流汗,外面又是冷的便得傷寒,到第二年夏至以前發出來就是溫病。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去皮,芍葯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劈。

葛根湯是治療溫病最好的處方。桂枝、芍葯等量,加上甘草、生薑和大棗,便是桂枝湯,故葛根湯來源於桂枝湯。

葛根湯的主證是無汗、惡風、項背強、喉嚨痛、咽干、口渴。 加麻黃是因為無汗,又項背強幾幾,故加葛根。項背是膀胱經最上端,利用葛根把麻黃、桂枝的力量帶到項背,把項背的寒排出。所以吃完葛根湯,汗從項背流出即愈。

【本草】葛根味甘,性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為發汗解肌、升陽散火要葯。

【本草】麻黃味苦,性溫散,無毒,為發汗解散要葯。

甘草、生薑、紅棗都是補陰的葯,補腸胃裡的陰,即津液,平時做菜放點益於腸胃。中醫治病同時固腸胃,腸胃是汗的源頭,發汗時同時護津液,甘草還能解腸胃裡宿食的毒。

所謂經方,為經典之方,其組成內容為絕對處方,不可更改,在經方基礎上再對證加減。此外,比例也是絕對的,是黃金比例,不能隨意改,視體格大小接比例增減或煮完後減量喝。

用量及煎煮法:

「兩」換「錢」,生薑兩片,大棗十二枚。先煮麻黃、葛根,去掉一些毒性,再一起煮,7碗煮3碗。吃完後蓋被出微汗為最好,不需喝粥,光靠葛根的力量就夠了。

葛根湯雖然重用麻黃,再重用葛根,但麻黃的劑量不能再多,再多的話會全身發汗,故黃金比例很重要:4:3:2:2。

臨床上的變證:

·鼻竇炎: 流清涕為里寒,葛根湯加白術附子,白術去濕,附子去寒,葛根把葯性帶到腦部。若鼻涕為膿稠則為濕熱,附子換黃岑。

·孩子水痘: 水痘是胎毒,表面上是一粒,腸胃壁表面是一片,胎毒捂在裡面故發燒。用葛根湯後,會發得滿臉是痘,但孩子退燒且有精神了,不用刺破水痘,會慢慢消掉,葛根湯一劑就夠了。

·膝關節痛風: 關節腫脹說明表熱里寒,左右膝輪換是因風會遊走,故去風的同時去濕去寒。去風用桂枝,去濕用白術,去寒用炮附子,這三味葯便組成另一有名的經方專治痛風:甘草附子湯。

·糖尿病人: 去濕的白術和去寒的附子組合在一起就是 術附湯 ,是有名的 排膿湯 。白術和附子等量,能把骨邊或深部位的膿逼出來,臨床上有糖尿病足即腳上有傷口化膿,化膿屬表熱里寒。經方里還有一個排膿湯是 赤小豆當歸散 ,排的是痔瘡的膿。

如果遇到糖尿病人腳爛了,又剛好得了葛根湯證,除了葛根湯里加術附外,白芍用量加倍,加快血液從腳上的迴流,這樣舊的血一走,新的血會過去。可見,經方的內容、比例是絕對的,用法上可靈活加減。

❷ 水痘怎麼用偏方治療

水痘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出疹性傳染病。臨床以皮膚和粘膜相繼出現斑丘疹、水皰疹和結痂,且上述各期皮疹同時存在為主要特徵。傳染性強,病情輕,預後好。學齡前兒童發病率高,6個月以下小嬰兒少見。孕婦妊娠後期如患水痘,則可從胎盤傳給胎兒致新生兒發病。一次患病可獲終身免疫。水痘病毒亦可致帶狀皰疹,是脊神經後根神經節或腦神經髓外神經節的病毒性疾病。多數病人白細胞計數正常。水痘,中醫又稱「水皰」、「水花」、「水瘡」。其病因為外感時行邪毒,病邪深入,郁於肺脾,時邪與內濕相搏,外透於肌表,則發為水痘。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以下所列方劑大多具有清熱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復論述。
【方一】清痘解毒湯【來源】孫鋼。陝西中醫,1997,18(11):481。
【組成】連翹、白鮮皮各15克,銀花、赤芍、丹皮各10克,薄荷、蟬衣各5克,生苡仁、大青葉各30克【加減】水痘初起,紅色斑丘疹稀疏,衛分症狀明顯者,去赤芍、生苡仁,加粉葛根10克,牛蒡子10克;發熱重者加玉泉散30克(包煎),並加服紫雪散,3歲以下每次1/3~1/2支,3歲以上每次1/2~1支,均每日3次;咳嗽甚者加前胡10克;水痘盤根緊挫加重赤芍、丹皮用量,還可加用紫草20克;痘漿清稀加用六一散15克(包煎)痘漿稠黃並潰爛去丹皮,加野菊花、苦參各15克,紫黃地丁各30克;腹瀉者去丹皮、赤芍,加煨葛根、炒黃芩各10克;納少泛惡者減赤芍、丹皮量,加蘇梗、霍香、竹茹各10克,陳皮5克;皮膚瘙癢甚者加炙僵蠶10克;因搔抓水痘破潰繼發感染,可用龍膽紫外塗患處。
【功用】疏表透邪,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滲濕止癢。
【主治】水痘。
【方解】方中蟬衣、薄荷辛涼透邪以疏在表之風熱;銀花、連翹、大青葉清熱解毒以泄蘊里之熱毒;赤芍、丹皮涼血活血;白鮮皮清熱燥濕而兼祛風止癢;生苡仁淡滲利濕。
【用法】水煎服。
【療效】86例患兒經上述治療,全部治癒。療程最短3d,最長7d,平均4d。
【注意事項】同時應囑病兒忌食魚蝦辛辣等發物,剪短患兒指甲,進行隔離至皰疹結痂。如在夏季,沐浴後一定要拭乾肌膚。
【方二】水痘飲【來源】楚華,魏毅。四川中醫,1999,17(6):39。
【組成】大青葉、銀花、連翹、牛蒡子、紫草、茯苓、薏苡仁各9克,防風、蟬蛻、莪術、雞內金各6克,黃芩、生甘草各3克【加減】高熱者加柴胡、葛根、鉤藤各9克;咳甚加炒杏仁、桔梗各9克;癢甚加僵蠶6克;輕型水痘苔無黃膩或大便稀者去黃芩;重型水痘漿液混濁,不欲飲水,舌紅苔黃膩等濕熱偏重者,黃芩加量或酌加黃連;若伴煩渴、高熱舌紅苔黃而欠潤等熱毒偏盛者,加生石膏18~24克、公英12克,同時利濕葯茯苓、薏苡仁減量或不用。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主治】水痘。
【方解】大青葉、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防風、蟬蛻、牛蒡子疏散風邪而止癢;紫草清熱涼血透疹;黃芩清內里濕熱;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葯。以上9味葯及莪術臨床均有報道,都具有抗病毒消炎作用。茯苓、薏苡仁淡滲助黃芩利濕;雞內金、莪術消積化滯,以絕濕熱再生之源。諸葯配伍,內外兼治,切合病機,使內里濕熱除,外表邪毒清,故水痘得早愈。
【用法】水煎服。以上用量為2~4歲一般小兒量,臨床運用可根據不同年齡和體質適當增減。煎葯前先用溫水泡半小時左右,水量以沒過葯為宜,開鍋後文火再煎10分鍾即可。每日1劑分3次服。
【療效】68例全部治癒。其中見疹4天內痊癒者59例,5~7天內痊癒9例。服3~4劑痊癒者約佔4/5,有1/5的患兒服5~6劑痊癒。無並發症者。
【注意事項】飲食要給以充分的水分及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忌腥辣厚味。
【方三】銀連外洗液【來源】黃俊勇。四川中醫,2005,23(2):69。
【組成】銀花、連翹各40克,野菊花、蛇床子、地膚子、千里光、苦參、蒼術、板藍根、貫眾各30克,黃柏20克【功用】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水痘。
【方解】方中銀花清氣血熱毒為主,連翹瀉火解毒,野菊花、千里光、板藍根、貫眾均有清熱解毒之功,配合使用,其清熱之力尤強。蛇床子、地膚子、黃柏、苦參、蒼術五葯合用達到清熱燥濕止癢之效,使熱去濕除。現代葯理研究表明:銀花、連翹、野菊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或)抗內毒素作用,對皰疹病毒有抑製作用;千里光、苦參、蒼術、板藍根、貫眾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外洗,每日洗2次。每天觀察皮疹變化情況。體溫38.5℃以上者,臨時給予小兒泰諾林滴劑或美林混懸劑口服。
【療效】用葯3天判定療效。結果:痊癒46例,有效1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9.4%。
【方四】蘆根薏苡湯【來源】《實用偏驗方精選》【組成】蘆根、生薏苡仁各15克,淡竹葉6克【主治】用於輕型水痘。
【用法】水煎取液,加冰糖飲用。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3~5天。
【方五】銀花石膏湯【來源】《偏方驗方500首》【組成】銀花、生石膏各30克,元參、紫草、荊芥、防風、扁蓄各10克,蘆根20克【主治】小兒水痘。
【用法】煎湯,分多次服。
【療效】可減輕症狀,使水痘早日結痂,不感染。
【方六】水痘方【來源】雍懷生。四川中醫,1993,(12):47。
【組成】苡仁15克,黃柏9克,萆薢10克,金銀花、板藍根各12克,蒼術、甘草各6克【主治】水痘。
【用法】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
【療效】此方治療小兒水痘療效頗佳。
【方七】芫荽荸薺湯【來源】《草葯偏方治百病》【組成】芫荽90克,荸薺60克,風栗30克,紅蘿卜120克【主治】水痘。
【用法】水煎服。
【方八】銀甘湯【來源】《除害滅病手冊》【組成】金銀花18克(或忍冬藤30克),甘草1.8克【主治】水痘。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連服2~3日。
【方九】茜草根茶【來源】《除害滅病手冊》【組成】鮮茜草根9克【主治】預防水痘。
【用法】水煎代茶,連服5天。
【方十】地榆大黃散【來源】《中國民間名醫偏方》【組成】地榆、生大黃、紅花根各等份【主治】適宜於當痘起漿之時,忽然便血之症。
【用法】共為末,燒酒調勻。敷尾脊骨,約3小時為度,連用3次,其血自止。如痘夾有斑症或夾丹症,形如斑點,用土珠紫草為末,敷之即愈。

❸ 經方治水痘

經方治水痘,一劑止。

在濰坊的閨蜜,年三十上午打電話,說孩子發燒,這個關鍵時期也不敢去醫院,去了就怕被隔離。

詳細詢問症狀,舌苔厚白,發燒3天,最高溫度39度,29傍晚吃了退燒葯,大便干,兩天一次,納呆。發燒時臉紅,臉色起了幾個紅痘痘,(閨蜜還以為是青春期),改為視頻看到孩子臉上是高出皮膚的丘疹狀中間還有小水泡,判斷是水痘,再讓閨蜜看看後背前胸以及其他地方都有痘疹,判斷無誤。

給孩子開了一劑葛根湯,原方煮取300ml,分三次喝,中間每間隔2小時觀察是否有汗出,沒有汗再喝100ml,第三次服後微微出汗。停止服葯。

汗出後便有了胃口銷簡,精神非常好。體溫降到37.2度。

初一一天體溫37.2度,無大便,順時針摩腹,大便下,偏稀,胃口很好。

早發出來的痘已經開始回縮被吸收了。

中葯治病,葯症對,效如桴鼓。

如果沒有中葯治療,繼續吃退燒葯,還會反復發燒,原因是退燒葯屬寒涼葯州岩物,痘疹是大腸的虧跡褲寒症

,寒上加寒,痘疹透發不出,會讓病症加重。

非常時期,對於疾病要對症吃葯。

祝願天下所有人健康平安。

❹ 【治療水痘的偏方】治療水痘最簡單的偏方

治療水痘的偏方:雙花連翹治水痘

偏方組成:

含雙花、連翹、六一散包、車前子各6~10克,紫花、黃花、地丁各10~15克。

用法用量:

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葯渣煎湯洗患處。

治療水痘的偏方:芫荽湯

偏方組成:

1、鮮芫荽150克 鮮胡蘿卜200克 風栗(干板栗)150克 鮮荸薺100克

2、先分別將芫荽、胡蘿卜、風栗、荸薺洗凈,然後切碎。把上4味一同放入搪瓷鍋或砂鍋內,加水適量,煎沸後取湯2碗,去渣即可。

用法用量:

以上為1日量,分作2次溫熱飲用,連用3~5天。

治療水痘的偏方:荊芥連翹治水痘

偏方組成:

荊芥、連翹、赤芍、白蒺藜、牛蒡子、淡竹葉、木通各10克,蟬衣3克,燈草1克。

用法用量:

每日1劑,諸葯先浸泡半小時,沸煎5~6分鍾後,取汁300毫升,4歲以下患兒頻頻飲服,4歲以上患兒於上、下午各分2次服完。

治療水痘的偏方:板藍根銀花糖

偏方組成:

板藍根100克、銀花50克、甘草15克、冰糖適量。將上3味加水600克,煎取500克,去渣加冰糖適量。

用法用量:

每服10~20克,每日數次。清熱涼血解毒。適用於水痘及一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發熱。

治療水痘的偏方:黃芩丹皮治水痘

偏方組成:

黃芩、法夏、丹皮、杏仁各10克,桔梗、蟬衣各6克,六一散、連翹各15克,板藍根30克。

用法用量:

每日1劑,水煎取汁適量,7~10月患兒每日服3~5次,每次半匙;2歲以上患兒每日服3次,每次3湯匙,服時可加少許冰糖調味。

治療水痘的偏方:甘草三豆飲

偏方組成:

1、綠豆10克,赤小豆10克,黑豆10克,生甘草3克。

2、先把三豆洗凈,浸泡1小時後,同甘草一並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煮沸後改用文火煨燉,煮至熟透當作飲料。

用法用量:

以上為1次量,每日2~3次,連用5~7天。清熱,利溼,解毒。適用於小兒水痘。

治療水痘的偏方:石膏知母治小兒水痘

偏方組成:

石膏、知母各12克,牛蒡子、升麻、葛根、浮萍各10克,水牛角、丹皮、紫草、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

每日1劑,水煎分4~5次內服。皰疹癢用棉簽蘸葯液塗患處。

治療水痘的偏方:清痘解毒湯

偏方組成:

蟬衣15克,丹皮10克,金銀花10克,白鮮皮10克,生地黃10克,生薏苡仁10克,玄參10克。

用法用量:

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一般用3~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