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生兒出生後快速評估內容哪項是錯誤的
正常新生兒身體評估
正常新生兒從出生後臍帶結扎開始到整28天的一段時間定為新生兒期,絕大多數新生兒為足月分娩,即胎齡滿37周以上,出生體重超過2500g,無任何疾病。
一.外觀
頭大,軀干長,身長在47cm以上,頭部與全身的比例為1:4;胸部多呈圓柱形;腹部呈桶狀;四肢短,常呈屈曲狀。通常新生兒出生後的姿勢反映了胎內的位置。
二.皮膚
(1)胎脂:出生後皮膚覆蓋的一層灰白色胎脂,有保護皮膚的作用,其多少呈個體差異,生後數小時漸被吸收。但皺褶處胎脂宜用溫開水摖去。胎脂若呈黃色,提示有黃疸、窒息或過期產存在。
(2)黃疸:生理性黃疸多在生後2~3天出現,持續一周後消失。
(3)水腫:生後3~5日,在手、足、小腿、恥骨區及眼窩等處以出現,2~3天後消失,與新生兒水代謝不穩定有關。局限於女嬰下肢的局限性水腫提示Turner綜合征的可能。
(4)新生兒紅斑:常在生後1~2天內出現,原因不明。皮疹呈大小不等,邊緣不清的斑丘疹,散布於頭面部、軀干及四肢,無不適感。多於1~2天內迅速消退。
(5)毛囊炎:為突起的膿皰,周圍有很窄的紅暈,以頸根、腋窩、耳後、肘曲分布較多,數日內消退。
(6)粟粒疹:在鼻尖、鼻翼、頰、顏面等處,因皮脂腺堆積形成針頭樣黃白色的粟粒疹,脫皮後自然消失。
(7)汗皰疹:炎熱季節,常在前胸、前額等處見針頭大小的汗皰疹,又稱白痱,因新生兒汗腺功能欠佳所致。
(8)青記:背部、臀部常有藍綠色色斑,此為特殊色素細胞沉著所致,俗稱青記或胎生青痣,隨年齡增長而漸退。
(9)橙紅斑:為分布於新生兒前額和眼瞼上的微血管痣,數月內可消失。
三.頭面部
(1)顱骨:軟,骨縫未閉,有前囟和後囟,有時在前後囟指尖可觸到第三囟門。前囟直徑為2~4cm2,後囟一般只能容納指尖。囟門過大常見於腦積水、佝僂病及宮內感染患兒。出生時因產道擠壓,顱骨常有不同程度變形。骨縫可重疊,頂先露分娩的頭部顯得狹長,先露部位經常見到水腫和瘀塊,幾天內可褪去。頭顱血腫的可表現為囊腫樣的腫塊,通常2~3月內消散。
(2)眼:生後第一天,眼常閉合,有時一睜一閉,一眼球運動功能未協調有關。有難產史者有時可見球結膜下出血或虹膜邊緣一周呈紅紫色,多因毛細血管淤血或破裂所致,可在數日後吸收;雙眼上斜或內眥贅皮應疑有21三體綜合征;伴有眼瞼水腫和大量膿性分泌物時是淋球菌感染的典型表現;達面積角膜混濁伴有高眼球張力則是先天性青光眼的指征;正常瞳孔反射呈紅色,若呈白色提示有白內障、腫瘤或視網膜病變的可能。
(3)鼻:鼻樑低,因鼻骨軟而易彎,可見歪斜,但以後不留畸形。新生兒用鼻呼吸,若後鼻孔閉鎖,出生後即表現為呼吸窘迫;先天性梅毒的患兒出生後表現鼻塞、張口呼吸,鼻前庭皮膚濕疹樣潰瘍。「」
(4)口腔:口唇皮膚和粘膜分界清,粘膜紅潤,牙齦上有有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包囊的黃白色小顆粒。俗稱「板牙」或「馬牙」,可存在較長時期,勿挑破以防感染。硬齶中線上可見大小不等(約2~4mm)的黃色小結節(彭氏珠),也是上皮細胞堆積的,數周後消退。舌系帶有個體差異,或薄或厚。或緊或松。兩頰各有一個隆起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利於吸乳,不可挑破。巨舌症提示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有Beckwith綜合症的可能,有時可見到唇裂或齶裂,小下頜要想到PierreRobin綜合症的可能。
(5)耳:其外形、大小、結構、堅硬度與遺傳及成熟度有關,愈成熟耳軟骨愈硬。耳輪低於眶耳線稱為低位耳,在一些綜合症中可見到。
四 頸部
甚短,頸部皺褶深而潮濕,易糜爛;有時可見到胸鎖乳突肌血腫,可導致其後發生斜頸。
五 胸部
多呈圓柱形,劍突尖有時上翹,在肋軟骨交界處可觸及串珠。新生兒呈膈肌型呼吸有時為潮式呼吸,生後4~7天常有乳腺增大,如蠶豆或核桃大小,或見黑色乳暈區及泌乳,2~3周可消退,系母體內分泌所致,切不可擠壓以防感染。
六 腹部
多稍隆起,早產兒因腹壁甚薄,可見到腸型;肝臟軟,在鎖骨中線肋緣下2cm,脾臟有時剛觸及。生後臍帶經無菌結扎後,一般1~7天脫落,有時可見到臍疝。
七 生殖器:生後陰囊或陰阜常有輕重不等的水腫數日後消退兩側睾丸多下降,也有在腹股溝中,或異位與會陰、股內側筋膜或恥骨上筋膜等處,有時可見一側或雙側鞘膜積液,常於生後2個月內吸收。一些女嬰在生後5~7天可有灰白色粘液分泌物從陰道流出,可持續兩周,有時為血性,俗稱「假月經」,系分娩後母體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生殖器色澤增深,多與先天性腎上腺增生有關。
八 肛門:有時可見肛門閉鎖,應仔細觀察胎糞排出情況,必要時作肛指診檢查。
九 脊柱和四肢 檢查有無脊柱裂。四肢姿勢與胎位有關,一些貌似異常者日後可逐漸恢復,如足上翻、足底內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