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问题困扰您,健康美白人人寻,就来皮肤美容网!
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腰部濕疹用什麼中葯
擴展閱讀
哺乳期出水痘發燒怎麼辦 2025-04-07 10:13:32
茶葉熏蕁麻疹 2025-04-07 10:11:55
水痘能吃餛飩嗎 2025-04-07 10:11:11

腰部濕疹用什麼中葯

發布時間: 2025-04-05 05:24:49

1. 能治濕疹的中葯有哪些

濕疹在臨床當中,發病原因往往是與各種各樣的過敏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濕疹的治療上確實可以應用中醫中葯來進行治療,有的患者所應用的是一些自擬的葯方,比如常用的中葯有黨參、天麻、夏枯草、玉竹、桂枝、白芍、砂仁等。還有的是在一些相對成方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加減,比如有的是應用五苓散或者是加味龍牡二味湯,或者是應用一些其他,像一些補肺湯以及五味消毒飲之類的加減以後來進行治療,也是可以起到不錯的治療作用。但患者在治療同時,也需要配合一些抗組胺的葯物來進行治療,不管用什麼樣的治療方法,一定要在正規三甲醫院皮膚科醫生的指導下來進行治療。

2. 濕疹吃什麼中葯

濕疹吃什麼中葯

一、明確答案

對於濕疹的中葯治療,常用的中葯包括防風通聖散、龍膽瀉肝丸、濕毒清膠囊等

二、詳細解釋

1. 防風通聖散:此葯具有清熱解毒、解表通里的功效,適用於濕疹患者出現的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

2.龍膽瀉肝丸:主要用於清肝膽、利濕熱,對於濕疹伴隨濕熱內蘊的患者特別適用。

3.濕毒清膠囊:此葯主要用於養血潤燥、祛風止癢,適用於濕疹導致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

三、中葯治療濕疹的原理

中葯治療濕疹主要是根據濕疹的病理機制進行辨證施治,通過調節體內的濕熱平衡、增強免疫力等方式達到治療效果。而且,中葯多具有抗炎、抗過敏、鎮靜等作用,能有效緩解濕疹患者的症狀。

四、注意事項

1. 在使用中葯治療濕疹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選擇合適的葯物。

2. 濕疹患者應避免過度抓撓,以免加重皮膚損傷。

3. 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皮膚。

4. 如使用中葯治療一段時間後症狀未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針對個人病情,建議咨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

3. 治濕疹的中葯有哪些

濕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皮膚病,患病後會有皮膚瘙癢、起紅點等症狀出現,通過內服外敷葯物可以有效的緩解病情,但是有些人擔心經常應用西葯治療會出現一些,所以在皮膚上出現濕疹時,想應用中葯進行治療,那麼,治濕疹的中葯都有哪些呢?

濕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皮膚病,患病後會有皮膚瘙癢、起紅點等症狀出現,通過內服外敷葯物可以有效的緩解病情,但是有些人擔心經常應用西葯治療會出現一些,所以在皮膚上出現濕疹時,想應用中葯進行治療,那麼,治濕疹的中葯都有哪些呢?

1、消風散加減

這種中葯方劑中包括蒼術、知母、生地、蟬蛻、苦參、白鮮皮、甘草等多味中葯,用水煎煮服用後,可以起到祛風止癢,滲濕潤燥的作用,對於風濕浸淫型的濕疹,有皮膚乾燥,脫屑,長水泡,瘙癢等症狀時,服用這種中葯方劑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黃連解毒湯加減

如果患者屬於濕熱內蘊型的濕疹,皮膚上有水泡,還糜爛,有滲出液,瘙癢難耐時,可以服用用炒黃連、桑枝、白茅根、山葯、赤小豆等中葯煎煮製成的黃連解毒湯,通過清熱滲濕緩解病情。

3、龍膽瀉肝湯加減

這種中葯方劑可以起到很好的清熱祛濕的作用,因為濕熱嚴重導致濕疹出現時,可以應用龍丹草、黃岑、木通、車前子、生地黃、柴胡、山梔子、澤瀉、生甘草等中葯煎煮,製成龍膽瀉肝湯後服用緩解病情。

4、五味消毒飲加減

如果患者的皮膚上出現了許多水泡、膿皰,而且還有黃色的汁水外溢,這應該是濕熱化毒型的濕疹,可以服用五味消毒飲加減清熱解毒,化濕止癢,這種中葯方劑中有野菊花、茯苓皮、蛇舌草、紫花地丁、半枝蓮、赤小豆等多味中葯組成。

5、四物湯加減

如果患者的濕疹反復發作,久久不愈,而且在皮膚瘙癢的同時,還有皮膚粗糙,有鱗屑脫落等症狀時,應該是血虛風燥型濕疹,此時可以服用四物湯加減,養血潤燥,滋陰除濕,緩解病情。這種中葯方劑中有白芍、生地、當歸、蛇床子、茯苓皮、澤瀉、甘草、丹參等多味中葯成分組成。

4. 治療濕疹的36種常用中葯

一、祛風類葯物
1. 防風: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可治療濕疹伴瘙癢者。
2. 刺蒺藜: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配伍使用。
3. 全蠍:味辛咸,性平,歸肝經。具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
4. 僵蠶: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功效,適用於濕疹伴皮膚瘙癢者。
二、祛濕類葯物
1. 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
2. 厚朴: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具有燥濕消痰、溫中下氣除滿的功效,適用於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
3.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適用於亞急性、慢性濕疹。
4.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清熱排膿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濕疹。
5. 車前子:味甘,性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適用於濕疹水皰明顯,皮膚濕爛者。
6.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適用於濕熱內蘊的濕疹。
7. 萆薢: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濁不化的急性、亞急性濕疹。
8. 藿香:味辛微,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濕、祛暑辟穢、和中止嘔的功效,適用於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
三、清熱類葯物
1.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濕熱證的濕疹。
2.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中焦濕熱證的濕疹。
3.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濕熱下注、瘀阻經絡而引起的濕疹。
4. 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功效,適用於濕熱為主證的急性濕疹。
5. 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適用於濕熱所致的急性濕疹、皮炎
6. 玄參:味甘苦,性寒,歸肺、胃、腎經。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遷延日久,證屬陰傷有虛熱者。
7. 白鮮皮: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功效,適用於風熱濕毒所致的濕疹、外陰濕疹、陰囊腫痛。
8.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適用於急性濕疹、葯疹、接觸性皮炎等濕熱而熱象明顯者。
9. 青黛:味咸,性寒,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適用於血熱引起的皮膚紅斑、熱痛。
10.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的功效,適用於濕熱瘡毒以及濕熱久郁的濕疹。
11. 馬齒莧:味酸,性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血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急性濕疹,有滲出糜爛者。
12. 地膚子:味苦甘,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濕清熱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濕疹伴瘙癢者。
四、理血類葯物
1. 生地黃:味甘,性涼,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血熱毒盛型濕疹。
2.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適用於血虛證的慢性濕疹。
3. 赤芍:味苦,性涼,歸肝經。具有化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適用於血熱型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4. 紫草:味甘,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適用於麻疹及其他熱病發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紅活或疹出不暢等。
5.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濕熱久郁而致血瘀者。
6. 白茅根: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熱證而有陰津不足者。
7. 莪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病情遷延日久,濕熱毒邪瘀熱互結於肌膚的慢性濕疹。
五、補益類葯物
1. 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
2.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血的功效,適用於濕疹屬脾虛濕盛證。
3.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補精益髓的功效,適用於濕疹遷延日久,有血虛證候者。
4. 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肺化痰、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後期,陰傷有熱者。
5. 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養血祛風、補益肝腎、烏須黑發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而血虛風燥見症者。

5. 濕疹吃什麼中葯!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認為濕疹主要由濕邪引起,濕邪可以蘊熱,導致濕熱症狀,長期發展會損傷脾胃和陰血,形成虛實夾雜的狀態。中醫治療濕疹強調辨證施治,效果顯著。濕疹的症狀包括紅斑、水泡、滲出、糜爛、瘙癢和丘疹等,古人稱之為「綉球風」、「旋耳瘡」、「浸淫瘡」、「奶癬」等。

對於慢性濕疹患者,中醫認為多伴有血虛脾弱與濕熱夾雜。表現為濕疹持續時間長,皮膚變得粗糙並增厚,抓破後流出黃色液體,皮膚顏色暗沉,身體疲倦無力,舌苔膩滑,舌質淡嫩且胖大,脈象緩。治療方法為健脾養血,同時清除濕熱,可選用松香、枯礬、雄黃、黃丹等量混合研細末,過篩後使用。或者選擇白術10克,雲苓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苡米30克,煎煮後服用。

急性濕疹則多表現為濕熱證,患者常有黃膩的舌苔,舌質紅潤,脈滑數,皮膚發紅,出現丘疹,或小米粒狀紅疹,頂端起水泡,伴有瘙癢感,抓破後流出液體,浸淫成片,可能結痂,伴有口乾少飲,小便色黃。治療時可選擇苦參50克,蛇床子30克,蒼耳子15克,煎煮後洗患處。或者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煎煮後服用。此外,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煎煮後服用,也可用黃連10克,黃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混合研細末備用。若皮膚糜爛流水,則將葯末撒在患處,若流水不多或未破皮,則用香油調勻後外敷。

鮮馬齒莧200克,煎煮後取葯液濕敷患處,適用於皮膚糜爛流黃水的情況。鮮馬鞭草100克,煎煮後放冷後洗患處,適用於皮膚未破流水的情況。

6. 治濕疹的中葯...

中醫治療濕疹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傳統中葯被用於緩解和治療這一常見皮膚病。對於濕疹患者,醫生通常會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症狀,開具個性化的葯方。常用的中葯包括黃柏、地膚子、苦參等,這些草葯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

黃柏性味苦寒,常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地膚子則擅長清熱利濕,對於濕疹患者的皮膚炎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苦參性味苦寒,能清熱燥濕,對於濕疹引起的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在使用中葯治療濕疹時,患者需要注意遵循醫囑,避免自行增減葯量。

除了內服中葯,外用中葯也是治療濕疹的重要手段。醫生可能會推薦使用含有地膚子、黃柏、苦參等草葯的外用葯膏。這些葯膏可以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瘙癢和炎症,促進皮膚恢復。患者在使用外用葯膏時,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過敏的護膚品。

在治療濕疹的過程中,患者還需要注意飲食調理和生活習慣的改善。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海鮮等易致敏食物的攝入,有助於減輕濕疹症狀。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過度勞累,也有助於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促進濕疹的康復。

總之,中醫治療濕疹是一種綜合性的治療方法,包括內服中葯、外用中葯以及飲食調理和生活習慣的改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指導,堅持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