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6大偏方
對於帶狀皰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對於治療都不怎麼了解,現在介紹一下中醫關於帶狀皰疹治療的6大中葯治療偏方。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6大偏方
1.毒瘀並解方
黃芩10~15g,山梔10~15g,莪術10~15g,元胡6~10g,豬苓15~30g。將上葯(除元胡外)用水浸泡30分鍾,先將元胡放入,煎20分鍾,再與余葯同煎30分鍾,每劑煎2次,將所得葯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服用本方時,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黃芩性味苦寒,清熱解毒,燥濕瀉火,用以為君;山梔為臣,與黃芩共奏清熱解毒之效;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元胡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二者為佐葯,共奏疏達氣血之瘀滯而止痛之功效。豬苓利水滲濕,驅邪從小便而走,佐助君葯清熱之功。全方葯簡力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而達消疹止痛之效。
2.活血散瘀湯
桃仁、紅花、丹參、乳香、沒葯、木香、枳殼、元胡索、川楝子、紫草、板藍根。將上葯用水浸泡30分鍾,煎30分鍾,每劑煎2次,將所得葯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服用本方時,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此證多屬毒邪偏盛,雖經治療,毒熱未盡或氣陰兩傷致氣滯血瘀。桃仁、紅花、丹參、乳香、沒葯活血化瘀止痛;木香、枳殼、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止痛;佐以紫草、板藍根清解餘毒,全方共奏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
3.烏梅丸加減
烏梅30g,附子3g,肉桂2g,細辛2g,乾薑3g,黨參18g,當歸9g,黃連6g,黃柏15g,黃芩12g,木香12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服。
烏梅丸現代多收入驅蛔劑,實為治厥陰病之總方,方劑組成寒熱並用,邪正兼顧,具有扶正祛邪,調和寒熱,止痛除煩等功效。方中黨參、當歸、肉桂、乾薑、附子、細辛溫養氣血,理虛止痛;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黃連、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斂浮陽以溫下焦,並可制桂、附、姜、辛大熱之烈;增以木香行氣調中,既增強止痛效果,還能健脾消食,使苦寒不傷胃,補虛而不呆滯;諸葯合用,可充分發揮抗炎抗過敏,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使寒散熱除,升降復常,氣血調和,腹痛得解。
4.越鞠丸加減方
蒼術10g,生香附15g,撫芎15g,炒梔子6g,神曲10g,厚朴6g,澤瀉10g,枳殼6g。日1劑,水煎服。
本方香附、川芎、厚朴、枳殼行氣止痛,蒼術、澤瀉、梔子祛濕,神曲保護胃氣,諸葯合用,共奏行氣解郁,利濕止痛之功。
5.清解湯
銀花30g,連翹15g,紫花地丁30g,夏枯草30g,大青葉15g,粉丹皮15g,苦參12g,炒側柏30g,炒荊芥12g,炒梔子12g,玄參12g,蒲公英30g,水牛角片40片。水煎服,日1劑。加減應用加服紫血丹,每次1支,日2次。
銀花、連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佐以粉丹皮、苦參、玄參等清熱涼血而獲效。
6.雄黃冰片塗劑
雄黃、冰片、青黛各10g,粉碎成細粉,將3種葯粉末混勻,加入75%酒精300mL,調勻。密閉保存。用時搖勻,每晚臨睡前清潔患處後,取本品適量在患處塗薄薄一層,塗抹均勻後覆蓋紗布並固定。第2天早上洗去。連用10天為1療程。
方中雄黃解毒殺蟲,青黛清熱解毒,冰片清熱止痛,防腐止癢。三葯合用,以酒為使,通達腠理,共奏清熱利濕、化瘀解毒之效,故療效滿意。
2. 蛇盤蒼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的發病原因可能源於情志不調、肝經鬱火或脾濕內蘊,加上外感毒邪。治療根據不同症狀分為三類:
- 1. 熱盛證:表現為皮膚紅腫,皰壁緊張,疼痛劇烈,伴隨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治療採用清瀉肝膽實火法,如龍膽瀉肝湯或龍膽瀉肝丸。
- 2. 濕盛證:皮膚淡紅,皰壁鬆弛,疼痛較輕,可能有納差、腹脹、大便溏,舌質淡、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治療則以健脾除濕為主,如除濕胃苓湯。
- 3. 氣滯血瘀:皮疹消退後仍痛者,需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如柴胡疏肝飲。
治療中,中葯外用可選擇清熱解毒或祛濕收乾的葯劑,如金黃散和四黃膏。針刺療法對消炎止痛及後遺神經痛也有顯著效果。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干預,以提高療效。
部分特殊部位的帶狀皰疹,如影響視力的三叉神經眼支區域、耳部和胃腸道、泌尿道,需針對性治療,可能涉及葯物療法、神經阻滯或神經毀損等方法。
總的來說,帶狀皰疹的治療原則是止痛、消炎,局部保護以防感染。葯物治療包括抗抑鬱葯、抗驚厥葯、麻醉性及非麻醉性鎮痛葯,嚴重時可能需進行神經阻滯或毀損手術。辨證論治中,中醫注重根據患者體質和症狀選擇適宜的方劑,如白通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助真陽之力,防止寒濕邪氣斂回體內。
3. 治療帶狀皰疹的幾種偏方
您好, 在治療上,常規治療就是阿昔洛韋片、甲鈷胺、維生素B1和B12等葯物。而內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容寒濕邪氣侵蝕,肝經郁熱、脾虛濕蘊、氣滯血瘀所引起的,人體陰陽進一步失衡,就會促使後遺症神經痛的出現。對於帶狀皰疹後遺症的治療,應該從清熱解毒、疏濕散熱入手,以疏通筋絡,調和陰陽,驅邪扶正,使人體內部陰陽平衡為目的,從而達到徹底痊癒的療效。必要時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慢就會痊癒的。
4.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6大偏方
對於帶狀皰疹,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對其治療方法卻了解不多。接下來,我將介紹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6個偏方。
1. 毒瘀並解方
黃芩10~15g,山梔10~15g,莪術10~15g,元胡6~10g,豬苓15~30g。將上述葯物(除元胡外)用水浸泡30分鍾後煎煮,先放入元胡煎20分鍾,再加入剩餘葯物煎30分鍾。每劑煎兩次,將得到的葯液混合。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在服用本方時,應避免食用辛辣和油膩的食物。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瀉火的作用,作為君葯使用;山梔作為臣葯,與黃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效果;莪術和元胡為佐葯,共同緩解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豬苓利水滲濕,輔助君葯清熱。全方簡練有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消疹止痛的效果。
2. 活血散瘀湯
桃仁、紅花、丹參、乳香、沒葯、木香、枳殼、元胡索、川楝子、紫草、板藍根。將上述葯物用水浸泡30分鍾後煎煮,每劑煎兩次,將得到的葯液混合。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在服用本方時,應避免食用辛辣和油膩的食物。
此方適用於毒邪偏盛的情況,即使經過治療,毒熱未清或氣陰兩傷導致氣滯血瘀。桃仁、紅花、丹參、乳香、沒葯活血化瘀止痛;木香、枳殼、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止痛;紫草、板藍根輔助清除餘毒,全方共奏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
3. 烏梅丸加減
烏梅30g,附子3g,肉桂2g,細辛2g,乾薑3g,黨參18g,當歸9g,黃連6g,黃柏15g,黃芩12g,木香12g,甘草5g。每日一劑,水煎服。
烏梅丸原為驅蛔劑,實為治療厥陰病的總方,寒熱並用,邪正兼顧,具有扶正祛邪、調和寒熱、止痛除煩等功效。方中黨參、當歸、肉桂、乾薑、附子、細辛溫養氣血,理虛止痛;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黃連、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斂浮陽以溫下焦,並可制桂、附、姜、辛大熱之烈;木香行氣調中,增強止痛效果,還能健脾消食,防止苦寒傷胃,補虛而不滯;諸葯合用,可發揮抗炎抗過敏、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使寒散熱除,升降復常,氣血調和,腹痛得解。
4. 越鞠丸加減方
蒼術10g,生香附15g,撫芎15g,炒梔子6g,神曲10g,厚朴6g,澤瀉10g,枳殼6g。每日一劑,水煎服。
本方中香附、川芎、厚朴、枳殼行氣止痛,蒼術、澤瀉、梔子祛濕,神曲保護胃氣,諸葯合用,共奏行氣解郁,利濕止痛之功。
5. 清解湯
銀花30g,連翹15g,紫花地丁30g,夏枯草30g,大青葉15g,粉丹皮15g,苦參12g,炒側柏30g,炒荊芥12g,炒梔子12g,玄參12g,公英30g,水牛角片40片。水煎服,每日一劑。根據需要加減並應用紫血丹,每次1支,每日兩次。
銀花、連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輔以粉丹皮、苦參、玄參等清熱涼血。
6. 雄黃冰片塗劑
雄黃、冰片、青黛各10g,研磨成細粉後混合,加入75%酒精300mL調勻。密閉保存。使用時搖勻,每晚睡前清潔患處後,取適量塗抹在患處,均勻塗抹後覆蓋紗布固定。第二天早上洗凈。連用10天為一療程。
方中雄黃解毒殺蟲,青黛清熱解毒,冰片清熱止痛,防腐止癢。三葯合用,以酒為使,通達腠理,共奏清熱利濕、化瘀解毒之效,因此療效滿意。
5. 2018-12-30歐陽衛權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經驗
本文摘要自歐陽衛權 《經方辨治皮膚病》,為本人學習之札記。
皮膚病具有不同於內科疾病之特殊性,如常以局部皮疹為主訴,考察其病變亦多在局部,故多重視對局部皮損的辯證。如局部皮疹澀紅,多辯證為熱;色白,辯證為寒;皮疹腫脹滲液,辯證為濕;局部皮疹瘙癢,辯證為風等等。若伴有整體證候的出現,按傳統辯證思路,亦常採用臟腑辯證、其次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舉例弱帶張皰疹,中醫古籍稱為「蛇串瘡」、「纏腰火丹」等,認為本病因心肝風火、或肺脾濕熱所致。《醫宗金鑒》曰:「此證俗名蛇串瘡,有干濕不同,干者。。含橡。。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濕者。。。屬肺脾二經濕熱,治宜除濕胃苓湯。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動,宜用柴胡清肝湯治之。」此以臟腑辯證為主要依據。現代中醫各家臨床報道,亦常遵此辯證方法,或結合經絡辨證,或結合氣血津液辯證。中醫六版教材《中醫外科學》關於「蛇串瘡」辯證亦分為肝膽郁熱證、脾虛濕蘊、氣滯血瘀三型論治,也是以臟腑辯證為常用辯證方法。而罕見以《傷寒論》六經辨證為臨床辨證依據的。如果因此而舍棄六經辨證,僅僅依據臟腑辯證來治療帶狀皰疹,良法廢棄不用,殊為可惜。
筆者多年臨床中,遵循《傷寒論》六經辨證規律,將經方活用於帶狀皰疹的治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橘渣體而言,如病初起,有寒熱,則常在太陽,或轉入少陽,或呈三陽合病,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諸方主之;亦有太陽病不解,轉入陽明者,熱從濕化,濕熱相合,則以茵陳蒿湯主之;甚或陽明下焦蓄血、圓老悄瘀熱互結,少腹部疼痛甚,大便難,則可以桃核承氣湯攻之,或茵陳蒿湯合桃核承氣湯,濕熱淤結一並攻之;虛人常出現太陰證候,如脾虛便溏,可用理中湯;陽虛肢冷,則在少陰,比用四逆湯救之;若兼見惡寒、脈沉細、但欲寐者,則又是太陽少陰兩感,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又或厥陰寒熱錯雜,現烏梅丸證,或柴胡桂枝乾薑湯加附子證。可見,帶狀皰疹的各期辯證,均未出六經規范,均可以六經辨證來統籌,且具有辨證步驟簡潔、嚴謹、規范、處方葯味稍、加減規范等特點,具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掌握好六經辨證,不僅可辨證傷寒外感,更可統治百病。亦可以辨證各類皮膚病。古今中醫大家,無不明此理。故清代傷寒大家柯韻伯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
6. 帶狀皰疹長在眼睛周圍會影響視力么要怎麼治療
一:會影響視力的 得盡快進行醫治 二:帶狀皰疹屬於寒濕邪氣被真陽驅趕外泛於皮膚的表現 也是一種人的自保反映 這種病是經脈不通 但是元氣尚足的象 三:我仔細說下 如果僅有僅有神經痛而無皰疹 屬於真陽無力將寒濕驅趕至皮外的表現
出現紅疹或水泡的 屬於真陽可將寒濕邪氣驅趕於皮表的表現
無皰疹的可以服用白通湯使寒邪濕氣加速表出 由乾性 快速轉變為濕性 或在體內通過其他形式排出
出現紅疹或水泡的 應該服用三五劑麻黃附子細辛湯 以助真陽一臂之力 此時 如果服用疏風解表 清熱 燥濕的葯物 就會使得寒濕邪氣斂回體內 由濕性 轉為乾性 患者將會痛苦不堪 病情加重或轉變為其他陰盛陽虛的病症 四:平日得注意飲食結構 保持飲食清淡 並控制情緒等方式加以注意
五:附: 白通湯配方
附子(15克) 乾薑(6克) 蔥白(四根)或:蔥白4莖 乾薑3克 附子10克(生) 水煎服 每日喝兩次 三五劑麻黃附子細辛湯配方
麻黃2兩(去節) 細辛2兩 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水煎服 每日喝三次 六:如有不清楚 可隨時問我 (血淋淋的幸福 純手工回答 請尊重他人勞工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復制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