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足口皰疹初期圖片及症狀
炎炎夏日正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季,哪個年齡段的兒童最易感染手足口病呢?手足口病又有哪些表現?家長什麼時候應該就診?如何辨別危重症患兒以及如何預防手足口病呢?針對這些問題,今天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專家和大家聊一聊。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發熱出疹性傳染病。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手、足、臀部、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皰疹和全身發熱為主要特徵;少數患者可並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可發生死亡,是國家疾控中心每年傳染病上報統計的前5位疾病之一。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重症主要發生在3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尤以嬰幼兒聚集的地方多見,我國近年來的疫情報告資料顯示,每年6~7月為高發季。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現為手、足、臀、口腔可見散在皰疹(如圖),由於不同的病毒分型,近幾年一些患兒四肢及口周也可出現皰疹。可伴隨發熱、咳嗽、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的表現,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炎,絕大多數病例在此病程時期痊癒,且皮疹不痛,不癢、不潔痂、不留疤,無後遺症。如孩子出現上訴情況,請家長帶孩子及時就醫確診。
少數患兒可在病程早期即可表現為重症,需要家長警惕。若患兒持續高熱不退,腋溫>39℃,口服退熱葯聯合物理降溫等常規退熱效果不佳,伴隨精神萎靡、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神經系統表現,以及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發花等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表現,家長需再次就診,以便醫生能及時分辨出重症患兒,不要錯過搶救的關鍵期。
手足口病最有效的預防辦法就是接種疫苗,而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的病例多為EV71病毒所致。所以大家請注意,我們接種的手足口病疫苗是EV71病毒滅活疫苗。而且隨著這幾年疫苗接種的推廣,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逐年下降。但手足口病的病毒分型有多種,EV71病毒滅活疫苗對於其他的病毒分型沒有交叉免疫,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反復得手足口病了。
手足口病病毒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傳播,即通過呼吸道飛沫及接觸傳播,所以對於明確診斷手足口病的患兒,一定要做到隔離。對於腸道病毒,75%酒精和5%來蘇水不能將其殺滅,但對含氯的消毒劑和紫外線是敏感的。也就是說,對於患手足口病的患兒,尤其是有二胎的家庭,為了避免孩子之間傳染,把患兒隔離的同時,需要把患兒接觸過的玩具清洗後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把不宜浸泡的物品置於陽光或者紫外線燈下暴曬。同時注意定期通風,每日進行空氣消毒。
最後提醒大家一句,手足口病是兒科夏季常見病、多發病,絕大多數患兒通過對症治療可痊癒,但患兒出現症狀需注意及時就醫,發現危重患兒,及時救治。同時需注意消毒隔離,避免相互傳染。
② 辨別熱疹症狀圖片
寶寶出生後最讓父母頭疼的,就是長了疹子卻不知道如何辨別。有些疹子看起來一樣,但實際上護理方法完全不同。
粟粒疹子
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痱子,也叫汗疹、熱疹,幾乎每個寶寶身上都會長。
寶寶長痱子基本是因為出汗過多而引起的,比如衣服穿得過多,劇烈運動等,導致寶寶排汗不順暢,進而引發的皮膚炎症。
判斷:
痱子最容易長在身體出汗最多的地方,比如脖子、腋下、屁股/屁股溝、後背等部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形態都是一粒粒的小水泡,會有瘙癢、燒灼的感覺。
長痱子孩子會感受到一些刺痛,但只要開空調、風扇後,就會好轉一些。所以,就算不是在夏季,只要寶寶出汗多,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都有可能發生。
護理和預防:
如果孩子長了痱子,只要立即降溫和減少出汗,多數情況下很快就能消退。
在日常中,盡量不要讓寶寶待在溫度太高的環境中,一般25°左右的溫度是最適宜的;盡量選擇純棉淺色的衣物,易吸汗散熱;如果寶寶出汗太多,要及時用溫水給寶寶洗澡,然後更換乾燥的衣服。
紙尿褲也要勤更換,小便2-3次就可以給寶寶換掉了,如果是大便要立即更換,選擇的紙尿褲最好具有透氣性。
濕疹
濕疹是兒童最容易發生的皮膚病,一般會分為急性濕疹和亞急性或慢性濕疹。
急性濕疹的特徵主要是皮膚表面有紅斑、丘疹和水泡,急性期時可肉眼看到糜爛、滲液和水泡等「濕」的現象。
而亞急性或慢性濕疹常表現為紅斑,丘疹的表面是乾燥的,還有脫屑的現象。
濕疹無論是輕微還是嚴重,看起來都是一片一片的,又紅又腫,還伴有癢的感覺,最容易出現在乾燥摩擦的地方,像是臉頰、手肘和膝蓋部位,如果長時間地抓撓,就會導致皮膚出現增厚及裂紋。
護理和預防
如果寶寶得了濕疹,最重要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好保濕工作,環境溫度最好控制在22°-26°之間,濕度控制在50°-60°之間為宜。
可以給寶寶塗抹保濕霜或者軟膏,不要用乳液。千萬不要亂用偏方,或者是帶有妝字型大小、消字型大小的產品,以免寶寶濕疹更嚴重,甚至會帶來不良反應。
日常要注意寶寶的清潔衛生。洗澡時盡量用清水,沐浴露每周或兩周用一次就好,洗完澡後5分鍾內,要給寶寶全身塗抹保濕霜。
寶寶穿的衣服一定要選擇純棉、透氣、寬松的,這樣不會讓濕疹進一步的擴散。
間擦疹
也稱為摩擦紅斑,主要高發人群還是肥胖的嬰兒,常見好發的部位於頸部、腋窩、腹股溝、肛周等有褶皺的地方。
間擦疹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問題,皮膚只要容易發生接觸和摩擦的部位都很容易患間擦疹,一定要做好局部皮膚的護理。
判斷
寶寶的皮膚如果呈現潮紅或暗紅色斑,繼而出現浸漬糜爛、滲液,嚴重時還會有膿液,說明寶寶患的是間擦疹。
護理和預防
注意皮膚表面的清潔,避免汗水、口水、奶水、食物殘渣等長時間停留刺激皮膚。
對於脖子、大腿根部、腋窩等相對不透氣的部位,要露出來透氣,保持乾爽;對於相對容易頻繁摩擦的部位,盡量避免外物摩擦。
如果寶寶的皮膚發紅比較明顯,可以用一些成分簡單,有收斂水分作用的軟膏,例如氧化鋅軟膏,可以幫助皮膚保持乾爽。
如果間擦疹嚴重,就需要及時用葯改善,例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都是比較推薦的弱效皮質激素葯膏。
當然,避免間擦疹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好預防工作。例如給寶寶所在的環境保持在18°-25°之間;洗澡後要仔細擦乾褶皺比較多的部位,對於容易接觸口水的部位,可以用凡士林來做好隔離。
另外,就是幫助寶寶減輕體重,減少因為肥胖而造成皮膚褶皺多的情況。
蕁麻疹
就是大家俗稱的「風疹塊」或「風團」,是一種皮膚過敏性疾病。主要是身體碰到了過敏物質,抵抗力弱的寶寶很容易反復發作。
判斷
蕁麻疹多是由過敏、感染、葯物、食物、物理刺激等原因引起的,皮膚會出現凸起的,水腫性紅色風團,如果嚴重,還會引起皮膚黏膜血管性水腫。
患了蕁麻疹的寶寶,幾乎全身都有,大多數都非常癢,同時寶寶還會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瀉、敗血症、休克等症狀。這種情況會在幾個小時內消退,一般不會超過24小時,但會反復發作。
護理和預防
如果懷疑孩子患的是蕁麻疹,不能自行判斷和用葯,最好先去醫院詢問確診後再進行葯物治療。
一般來說,過敏原,例如魚、蝦、蟹、蛋類、芒果等;微生物感染,疫苗、抗菌葯等,物理刺激:摩擦、壓力、冷、熱等;還有花粉、粉塵、動物毛發等,這些都可能誘發蕁麻疹。
所以,只要盡量去除這些誘因,才能預防寶寶發生蕁麻疹。
手足口病
主要是由腸道病菌引起的急性出熱出疹,具有傳染性。一般每年的4-6月是高發期,5歲以下兒童是發病的主要人群。
判斷
感染手足口病的症狀主要是手、足、口、臀等部位會出現紅疹和水皰疹,同時伴有身體發熱。
護理和預防
大多數的口足口病症狀都比較輕,一般1周左右就能自愈,但嚴重的時間會長一些。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多喝水、吃熟食、勤通風;大人接觸寶寶時要先洗手,避免攜帶病菌傳染給寶寶;跟寶寶的餐具要分開用,寶寶的餐具、玩具定期進行消毒。
寶寶1歲前,建議給寶寶接種手足口病疫苗。在病毒高發期盡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像滑滑梯、搖搖車這些游樂設施也盡量少玩。
脂溢性皮炎
又稱為嬰兒脂溢性濕疹,主要是與雄激素作用於皮脂有關。一般脂溢性皮炎會發生在出生後3周到12個月之間,不同區域的脂溢性皮炎,也會有一定的差別。
比如頭頂會出現叫乳痂的疹子,上面有厚厚的像是頭屑的痂殼,不太容易脫落。可以用凡士林或者礦物油塗抹痂殼泡軟,然後用軟毛刷去除。
而眉毛、眼瞼、額頭、臉蛋、鼻唇、耳朵後方則會出現紅色的疹子,上面是油膩的皮屑;脖子和尿布區域等褶皺部位則是單純的發紅,一片片的,表面發亮,沒有皮屑。這些部位的清潔,建議用溫和的洗發水和沐浴露清潔。
清潔後的部位都要用保濕霜或潤膚霜做好保濕工作,避免使用純油類的護膚品。
皮疹會反復或持續的發生,如果還是不會判斷,就需要去醫院由醫生來評估。
最後,要提醒一句,寶寶的手指甲要定期修剪,保持雙手的干凈,以免抓傷皮膚後引起感染;家裡的環境一定要保持清潔衛生,例如常接觸的床單、被套要勤換洗;地板和寶寶玩耍的墊子要定時的清潔消毒。
③ 求教這是皰疹嗎帶圖片
如果你沒有接觸過熱源、野生植物,或者有毒的昆蟲之類的話,是病毒單純內性皰疹可能性容大,不嚴重,治療後一個禮拜就差不多痊癒。
依據:
圖片顯示,高出皮膚表面的界限性隆起,皰壁可薄或厚,內容為清亮或渾濁的液體,可單發,也可集簇出現。你的是 集簇出現單純性皰疹亦稱為發熱性水皰,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疼痛性感染,他可以在全身出現,但最常見於牙齦上、口腔外側、嘴舌外側、鼻子、頰或手指上。水皰形成後,破損產生滲出液,其後產生黃白色的痂殼最終脫落。在痂殼的下面產生新的皮膚。潰瘍通常持續7~10天。
治療,口服阿昔洛韋片或者泛昔洛韋片,外用阿昔洛韋膏就行,
④ 如何辨別寶寶熱疹和濕疹有啥區別
圖一
圖二
圖一熱疹,圖二濕疹
熱疹(痱子)多發生在夏季(或者捂熱),是孩子當身體周圍的溫度過高時,皮膚上出現淡紅色皮疹的一種症狀,這種皮疹在孩子的肌膚涼爽後不久就會消失。熱疹是那種米粒樣或是針尖樣的紅點,即使是疹子連接成片,也能看見特別清晰的,小米粒樣的疹子。熱疹一般出現在孩子的顏面、頸部、肩部、肘窩、腹股溝、腋窩等部位。嬰幼兒所以會患熱疹,是因為他們的汗腺功能尚未發育成熟,當周圍環境的溫度過高時,皮膚通過汗腺分泌調節身體的溫度,但是調節功能不全就會引起熱疹。 一般症狀有:紅疹、丘孢疹、滲出嚴重的話會有糜爛、結痂 。
濕疹(奶癬)最早見於2-3個月嬰兒,大多發生在面頰、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干四肢也有。初期為紅斑,以後為小點狀丘疹、皰疹,很癢,皰疹破損,滲出液流出,干後形成痂皮。皮損常常對稱性分布。濕疹有時為乾燥型,即在小丘疹上有少量灰白色糠皮帶脫屑。也可為脂溢型,在小斑丘疹上滲出淡黃色脂性液體,以後結成痂皮,以頭頂及眉際、鼻旁、耳後多見,但癢感不太明顯。
熱疹起自毛囊,是因為汗液不能很好排出所致,所以是界限清晰的小粒狀紅色皮疹。
濕疹起自皮下,沒有明顯分界,邊界不清,很快出現脫屑。嚴重者出現滲液、紅腫。
左圖熱疹,右圖濕疹
熱疹(痱子)多發生在夏季(或者捂熱),是孩子當身體周圍的溫度過高時,皮膚上出現淡紅色皮疹的一種症狀,這種皮疹在孩子的肌膚涼爽後不久就會消失。熱疹是那種米粒樣或是針尖樣的紅點,即使是疹子連接成片,也能看見特別清晰的,小米粒樣的疹子。熱疹一般出現在孩子的顏面、頸部、肩部、肘窩、腹股溝、腋窩等部位。嬰幼兒所以會患熱疹,是因為他們的汗腺功能尚未發育成熟,當周圍環境的溫度過高時,皮膚通過汗腺分泌調節身體的溫度,但是調節功能不全就會引起熱疹。 一般症狀有:紅疹、丘孢疹、滲出嚴重的話會有糜爛、結痂 。
濕疹(奶癬)最早見於2-3個月嬰兒,大多發生在面頰、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干四肢也有。初期為紅斑,以後為小點狀丘疹、皰疹,很癢,皰疹破損,滲出液流出,干後形成痂皮。皮損常常對稱性分布。濕疹有時為乾燥型,即在小丘疹上有少量灰白色糠皮帶脫屑。也可為脂溢型,在小斑丘疹上滲出淡黃色脂性液體,以後結成痂皮,以頭頂及眉際、鼻旁、耳後多見,但癢感不太明顯。
熱疹起自毛囊,是因為汗液不能很好排出所致,所以是界限清晰的小粒狀紅色皮疹。
濕疹起自皮下,沒有明顯分界,邊界不清,很快出現脫屑。嚴重者出現滲液、紅腫。
左圖熱疹,右圖濕疹
熱疹(痱子)多發生在夏季(或者捂熱),是孩子當身體周圍的溫度過高時,皮膚上出現淡紅色皮疹的一種症狀,這種皮疹在孩子的肌膚涼爽後不久就會消失。熱疹是那種米粒樣或是針尖樣的紅點,即使是疹子連接成片,也能看見特別清晰的,小米粒樣的疹子。熱疹一般出現在孩子的顏面、頸部、肩部、肘窩、腹股溝、腋窩等部位。嬰幼兒所以會患熱疹,是因為他們的汗腺功能尚未發育成熟,當周圍環境的溫度過高時,皮膚通過汗腺分泌調節身體的溫度,但是調節功能不全就會引起熱疹。 一般症狀有:紅疹、丘孢疹、滲出嚴重的話會有糜爛、結痂 。
濕疹(奶癬)最早見於2-3個月嬰兒,大多發生在面頰、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干四肢也有。初期為紅斑,以後為小點狀丘疹、皰疹,很癢,皰疹破損,滲出液流出,干後形成痂皮。皮損常常對稱性分布。濕疹有時為乾燥型,即在小丘疹上有少量灰白色糠皮帶脫屑。也可為脂溢型,在小斑丘疹上滲出淡黃色脂性液體,以後結成痂皮,以頭頂及眉際、鼻旁、耳後多見,但癢感不太明顯。
熱疹起自毛囊,是因為汗液不能很好排出所致,所以是界限清晰的小粒狀紅色皮疹。
濕疹起自皮下,沒有明顯分界,邊界不清,很快出現脫屑。嚴重者出現滲液、紅腫。
⑤ 什麼是幼兒急疹,幼兒急疹症狀及圖片
幼兒急疹又稱嬰兒玫瑰疹、燒疹,是人類皰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常見於嬰幼兒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高熱3~4天,然後驟然退熱並出現皮疹,一般幾小時內皮疹開始消退,2~3天內全部消失,無色素沉著及脫皮。預後良好,均能自愈。
⑥ 常見皮膚病有哪幾種圖片
1、熱瘡(單純皰疹):患者口角及下頜處見四處局限性群集小水皰。
2、蛇串瘡(帶狀皰疹):患者腰左側皮膚出現條帶狀分布紅斑水皰,伴灼痛。
3、疣: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通常表現為小的、硬的、凸起的皮疹,顏色為膚色或較深的棕褐色。注意疣有傳染性。
4、蟎皮炎:被蟎蟲咬之後,會長出紅色的丘疹,看起來和蚊子、跳蚤咬的疙瘩比較像,在中間似乎還能看到被叮咬的小口,還有的有水泡,非常癢。
5、汗皰疹:汗皰疹算是濕疹的一種,普遍的出現在手上,在春季末夏季初多發,冬天可以自愈,比較輕微。
6、濕疹:濕疹在急性期的時候通常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皮膚表面出現豆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以及水皰,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糜爛和滲出。
7、熱疹(痱子):熱疹多發於肘部,上胸部、背部、屁股、膝蓋後面或頸部,有微小的豆粒狀凸起,是紅色的一片疹子,在熱量比較高的部位就容易捂出痱子。
8、痤瘡:痤瘡好發於面部,通常在面部、額部、下頜等部位會出現與毛囊一致的圓錐形丘疹,丘疹的頂端會有白頭或黑頭,嚴重者頂端還可能會有小膿皰。
9、足癬:足癬通常會在足底部出現水皰或脫屑的表現,通常會伴有一定的瘙癢感,局部質地較硬,角質增厚,嚴重者還可能會出現糜爛、滲液等現象。
10、銀屑病:皮膚表面通常會有紅色的斑塊,上面附有銀白色的鱗屑,可能會出現瘙癢、熱痛、皺裂等症狀。
11、接觸性皮炎:接觸性皮炎出現皮膚表面有邊界比較清楚的紅色斑丘疹、丘皰疹等,嚴重的還會出現水皰,會伴有瘙癢。
12、濕疹:濕疹會導致皮膚表面出現發紅伴有局部水泡覆蓋的情況,另外還會引起明顯瘙癢感,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局部滲出水泡。
13、牛皮癬:牛皮癬也叫銀屑病,會導致皮膚表面長紅斑,表面還會覆蓋著許多鱗屑,少數人會出現局部瘙癢感。
14、蕁麻疹:蕁麻疹會導致皮膚表面出現邊緣清晰的粉紅色或者是紅色疙瘩,伴有局限性劇烈瘙癢感。
15、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會導致皮膚表面有紅色起泡的皮疹,伴有劇烈疼痛感,會纏繞在軀干周圍,同時可能還會出現發燒、疲勞等症狀。
16、毛囊炎:毛囊炎早期症狀為紅色的丘疹,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丘疹性的膿皰,膿皰的周圍皮膚為紅色,逐漸會乾燥結痂、脫痂。
17、體癬:體癬的患者皮膚通常會出現丘疹、丘皰疹以及水皰,邊界比較清楚,有紅色鱗屑性的斑片,常發生於皮膚的暴露部位。
18、扁平疣:扁平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通常表現為小的、平的、凸起的皮疹,顏色為膚色或淺棕色。注意扁平疣有傳染性。
⑦ 嘴角起泡怎麼辦附圖
很多人以為嘴角起泡就是「上火」了,應該「去火」。其實這是口唇皰疹。口唇皰疹由於「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中醫上稱之為「上火」,多發於口唇,口角,是由感冒、發熱、疲勞、睡眠不足、心情抑鬱、緊張焦慮等因素,致使免疫力下降,使潛伏於體內的皰疹病毒大量繁殖,導致嘴角起泡而發病。
開始時有灼熱感,稍後群集水泡,糜爛,結痂,病程約一周左右,可復發。常在口唇黏膜處出現針頭大小的小皰,常為一群,也有兩三群,自覺有輕度燒灼感,歷時一周左右可「自愈」亦可「反復發作」。如果皰疹出現後因機體免疫機制的調整不當,或破潰後而繼發感染,會延長病程。治療:
一般的抗病毒葯物,病毒唑、病毒靈等都能用於單純皰疹的治療,但其中以阿昔洛韋功效最為突出。因為阿昔洛韋對病毒有特殊的親和力,極易被皰疹病毒攝取,並在病毒內部引發化學反應,進而起到抑制病毒復制的作用。在嘴角起泡初期,每天外塗阿昔洛韋眼葯膏兩次,就能起到不錯的輔助治療效果。由於眼葯膏是局部給葯,所以副作用相對口服葯劑也會小些。
服用阿昔洛韋片劑能夠起到治本的效果。通常白天服4次,晚上睡前服一次,每次2片即可。由於阿昔洛韋會對肝、腎產生影響,所以在服葯期間,最好多飲水以避免葯物對腎臟的影響,有肝、腎功能障礙的人則應該慎用。5%阿昔洛韋軟膏或0.1%泡疹凈霜外用,與皮炎平軟膏交替外塗效果更好。有感染者加用金黴素軟膏。利巴韋林注射液(病毒唑)濕敷:用醫用棉球或棉簽、小塊紗布飽蘸利巴韋林注射液濕敷於皮損處,每次敷15min,每天3~5次。清熱解毒葯的中葯,如牛黃解毒片、消炎解毒丸等口服。
⑧ 嘴角起泡怎麼辦附圖
嘴角起泡通常是由單純性皰疹病毒引起的口唇皰疹,而非中醫所謂的「上火」。這種病毒感染可能因感冒、發熱、疲勞、睡眠不足或壓力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而發作。嘴角起泡的症狀包括灼熱感、水泡、糜爛和結痂,通常病程約為一周,並有可能復發。
口唇皰疹最初在口唇或口角出現針頭大小的小皰,伴有輕度燒灼感,一周左右可自愈或反復發作。如果機體免疫機制調整不當或破潰後感染,病程可能延長。
治療口唇皰疹,常用的抗病毒葯物包括病毒唑、病毒靈等,其中阿昔洛韋效果較佳。阿昔洛韋具有特異性抗病毒作用,能被皰疹病毒攝取並在病毒內部發揮作用。在嘴角起泡初期,每日兩次外塗阿昔洛韋眼葯膏可輔助治療。必要時,可同時服用阿昔洛韋片劑,通常白天四次,晚上一次,每次兩片。但阿昔洛韋可能影響肝腎,因此服葯期間應多飲水,肝腎功能障礙者應謹慎使用。
外用治療包括5%阿昔洛韋軟膏、0.1%泡疹凈霜或與皮炎平軟膏交替使用,如有感染,可加用金黴素軟膏。另外,利巴韋林注射液(病毒唑)可用於濕敷,每次15分鍾,每日3至5次。口服清熱解毒葯物,如牛黃解毒片、消炎解毒丸等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