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上長滿「小水泡」,原來是汗皰疹
近期,一位年輕男子來到門診,他手上、手指縫隙以及手掌邊緣長滿了類似米粒大小的透明小水泡,讓人感覺瘙癢難耐,撓起來更是越抓越癢。水泡破裂後,位置會留下乾涸蛻皮的現象。這正是汗皰疹的典型症狀。
汗皰疹,又名出汗障礙疹,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濕疹樣反應。主要表現為手足部位出現較深的細小水泡,以手指兩側、手指縫隙和腳底部位最為常見,對稱出現,成批密集群簇,位置較深不易擠破,略微凸出皮膚,觸摸凹凸不平,且有堅硬感。水泡顏色為黃色或白色,晶瑩清晰,破後流出少量粘性液體,很快乾涸。伴隨劇烈的瘙癢感和灼熱感。
汗皰疹的成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但不限於手足出汗、精神因素(如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情緒抑鬱)、便秘、胃腸功能紊亂、黴菌感染、接觸刺激物品、食物、葯物過敏及個人體質等。
對於汗皰疹的診斷與鑒別,需要與手足癬、剝脫性角質松解症、癬菌疹等相似病症相區分。剝脫性角質松解症表現為皮損表皮剝脫,無明顯水泡,不癢。汗皰疹則有小水泡,瘙癢顯著。癬菌疹常伴隨活動性皮癬菌病灶,治癒後癬菌疹自愈。手足癬一側手足受影響,不呈對稱分布,邊緣呈弧形或圓形,真菌檢查陽性,而汗皰疹則兩側手足對稱分布。
針對汗皰疹,中醫提供了兩種偏方。內服推薦使用蒲公英五行草茶,由蒲公英根、赤小豆、薏仁、淡竹葉、馬齒莧(五行草)、槐米、芡實、綠茶等成分組成。蒲公英祛濕效果佳,能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對濕熱症狀有顯著改善。赤小豆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薏仁入脾,利水滲濕。淡竹葉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馬齒莧(五行草)能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散血消腫、除塵殺菌、消炎止痛、止血涼血,富含抗衰老有效成分。外用則推薦麻黃苦參湯,由蛇床子、麻黃、苦參、硫磺、大楓子、艾葉、白鮮皮、苦參、黃柏等成分煎洗,西葯水楊酸酊也有助於緩解症狀。
預防汗皰疹,避免接觸可能引發過敏的物質至關重要,如洗衣粉、肥皂、洗潔精等。洗手和接觸水後使用保濕霜,尤其是使用不含或少含防腐劑的軟膏,如凡士林軟膏。如果後期皮膚乾燥脫皮嚴重,可在使用保濕霜後戴上塑料手套或橡膠手套。同時,注意個人衛生,避免金屬過敏,必要時進行斑貼試驗。
在汗皰疹發作時,切忌抓撓,以免病情加重或引發並發症。癢感時,可以使用外用葯膏或採取其他方式分散注意力,避免直接撓抓皮膚。
B. 汗皰疹的表現症狀是什麼 - 知乎
汗皰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特徵是表皮深處形成的小水泡,分布於手掌、指側面及指端。這些小水泡呈半球形,略高出皮膚表面,周圍無炎症反應,且常伴有輕微的瘙癢及燒灼感。水泡乾涸後會形成脫皮,露出紅色新生上皮,此時皮膚可能會感到疼痛。
汗皰疹的初期、中期和後期症狀各有特點。初期,主要表現為深在性的小水泡,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手掌和手指側面及指間。同時,會出現瘙癢的症狀,強調避免撓抓,以防症狀加重。中期,水泡可能乾涸,皮膚開始脫皮,瘙癢感加劇,可能出現紅疹。若繼續撓抓,可能導致滲液或結痂。後期,水皰破裂,流出滲液,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癬、濕疹等並發症,嚴重時手掌可能出現彌漫性脫屑或繼發感染,引起手部腫脹和疼痛。
汗皰疹的誘因多樣,包括過敏反應、真菌感染、天氣濕熱以及體質下降等。在過敏方面,染發、燙發、濕熱環境等可能引起皮膚過敏,從而誘發汗皰疹。真菌感染與汗皰疹的發生有一定關系,大量真菌在手足皮膚上滋生可能導致發疹性反應。天氣濕熱時,若個人衛生不佳,毛孔堵塞,汗液滯留,也易引發汗皰疹。長期加班、疲勞、情緒抑鬱等情況可能導致自主神經紊亂,從而誘發汗皰疹。
汗皰疹根據病因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如真菌型汗皰疹、過敏性汗皰疹、精神性汗皰疹、遺傳性汗皰疹和日光性汗皰疹。其中,真菌型和過敏性汗皰疹最為常見。
針對汗皰疹,可採取以下措施緩解症狀和防止反復發生。首先,保持手部清潔,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洗手,洗手後應立即擦乾雙手,以防止皮膚潮濕導致皰疹破損。其次,使用含激素類葯膏如鹵米松軟膏、地奈德軟膏等進行止癢修復。此外,採用溫和、不刺激的除菌方式,如使用眉軒堂修護霜,每天2-3次,不僅能夠殺菌止癢,還能溫和滲透肌膚深處,修復破損皮膚,增強肌膚屏障。搭配維生素e乳,每天堅持塗抹,滋養肌膚、防止脫屑,增強肌膚屏障功能。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E,有助於促進皮膚恢復,緩解汗皰疹症狀。同時,保持手足部乾燥,避免頻繁撓抓,調整飲食,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發物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關注生活細節,預防汗皰疹反復出現。
C. 手足癬汗皰疹和手疹子 有什麼區別嗎 具體怎麼辨別呢 我真的很著急
汗皰疹是皮膚濕疹的一種,主要對稱性地出現在手或腳的側面,是一種發生在掌跖部位的水皰性皮膚病。由於它常出現在汗腺特別發達的區域,並且以水泡為主要表現,因此過去人們誤以為它與汗腺分泌有關,因此得名汗皰疹。然而,現在醫學研究已經證實,汗皰疹並非由汗腺分泌引起,而是由於皮膚過敏反應導致。
手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具有傳染性,分為水泡型、角質型和糜爛型。水泡型表現為手掌或腳掌出現水泡,角質型表現為皮膚增厚、脫屑,糜爛型則表現為皮膚紅腫、破損。這兩種疾病的治療方式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建議您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進行確診。如果確診為汗皰疹,可以考慮使用中葯成分的汗皰寧進行治療,這種葯物對汗皰疹的治療效果非常好。同時,在治療期間,應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以免加重病情。對於飲食方面,建議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
此外,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勤洗手、保持手部乾燥等。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鞋子等物品,以減少真菌感染的風險。
總之,汗皰疹和手癬雖然都發生在手部,但它們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如果您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D. 【科普】水皰型手癬和汗皰疹
老粉都知道,這段時間比較忙碌,已經很久沒有更新過文章了。
隨著最近天氣越發炎熱,來咨詢辨別手部皰疹樣感染的朋友越來越多,這兩者也確實難以分辨,索性也就總結一期,專門用以區分水皰型手癬和汗皰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汗皰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濕疹樣反應,呈季節性發作,好發於春末夏初,症狀往往會隨氣溫升高而加重。
發作時手掌、指端、指側常對稱出現米粒或針尖大小的丘狀皰疹,無傳染性,略突出皮膚表面,皰液透明、清亮,皮損較深,周圍皮膚基本不會出現紅色暈染等明顯炎症反應,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或灼痛。
水皰型手癬由皮膚癬菌引起,屬於手足癬病其中的一種感染類型。
喜濕熱環境,多為單側感染起病,起病時掌心、食指或拇指的曲面和側緣出現針頭大小的水皰,呈分散或積聚分布,癢覺明顯。
水皰潰破後乾涸脫屑,皮損部位炎症反應明顯並向四周蔓延,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其他部位健康皮膚。
二者常因表麵皮損症狀相似、好發季節雷同而使人混淆不清,但其實二者之間有較大區別,應對方式也多有不同。
為了避免判斷失誤導致的處理方向偏差,以下就從幾個方面介紹一下汗皰疹和水皰型手癬二者之間的顯著差別:
【病理性質】
水皰型手癬-- 皮膚淺部真菌感染 真菌鏡檢:陽性
汗皰-- 特應性皮膚炎症與過敏反應(濕疹) 真菌鏡檢:陰性
【自愈性】
水皰型手癬-- 感染後不可自愈
汗皰-- 發作性疾病,可自愈
【好發部位】
水皰型手癬-- 起病時掌心、食指或拇指的曲面和側緣,也可蔓延至手背及手臂,因其具有傳染性,亦可根據感染部位隨機生長,生長位置具有一定偶然性。
汗皰-- 好發在手指、指間,常常對稱分布。
【致病因素】
水皰型手癬:西醫研究認為,水皰型首選多為皮膚癬菌(主要為紅色毛癬菌)感染所致;中醫認為,手足癬主要由「外感濕熱之毒,蘊積皮膚,毒邪相染成病或病久濕熱化燥傷血,皮膚失於榮養而發病。」
汗皰:其致病因素尚不明確,目前研究認為汗皰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接觸性刺激(鎳合金及部分香料)、真菌感染、過敏體質、日照、多汗和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真菌感染只是包含在其中的一項誘發因素。
【治療方式】
水皰型手癬:西醫治療:外用類(克霉唑、咪康唑、聯苯苄唑等);口服葯類(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角質剝脫(水楊酸、冰醋酸等)。
中葯治療:多以清熱燥濕,祛風止癢為治則,多選用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抗菌消炎效用的中葯類型,如:百部、蛇床子、土茯苓、地榆等。
汗皰:西醫治療:糖皮質激素類(米松類、可松類);口服類(免疫抑制劑、抗組胺劑);光療類(氦氖激光照射、UVA照射、窄譜紫光照射等);皮內注射(注射A型肉毒素)。
中葯治療:多以消除濕邪阻滯、血虛風燥為治則,多選用具有健脾、除濕、養血、潤燥、殺蟲止癢效用的中葯類型,如:白術、烏蛇、蟬衣、參苓、土茯苓、側柏葉、蛇床子、三仁湯、硫礬散等。
【注意要點】
水皰型手癬:1.清除致病真菌、2.避免自體感染擴散和交叉感染、3.提高個人免疫力、4.保持皮膚乾燥清潔。
汗皰:1.避免接觸致敏物、2.緩解緊張及焦慮情緒、3.保持局部衛生乾燥、4.季節交替時少碰水和清潔劑。
大家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汗皰不具有傳染性,但皰疹性手癬屬於真菌感染,是極具傳染性的,癬類皮膚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棘手,所以越早發現、越早干預、清菌效果越好,越能夠徹底根除!
對於癬類的傳染性皮損,應當選擇效用溫和、有效的方法進行清菌處理,盡量避免對感染部位的皮損造成進一步的刺激和傷害,從而加大感染面積、加重感染程度。
在清菌介質的選擇上,也最好使用高滲透性、高覆蓋型和能夠保證持續作用的清菌類型,如此才能保障清菌的徹底性,有效避免遺漏導致的復發問題!
E. 汗皰疹和手足癬到底怎麼辨別
汗皰疹和手足癬雖然容易混淆,但通過細致觀察和相關檢查可以准確區分。汗皰疹症狀為皮膚表皮下方的小透明水泡,初期不會脫屑,中晚期可能有脫屑現象;而手足癬初期多表現為斑片狀皮損,並伴有脫屑,周圍可有紅色丘疹或小水泡。手足癬發病部位主要在手掌和腳掌,多為單側開始,汗皰疹則在手指側面,嚴重時可能波及手掌,雙手同時發病。
手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治療需使用抗真菌葯物;汗皰疹則不受季節影響,治療方案需根據季節調整。手足癬患者常伴有其他部位癬症,如甲癬、腳癬等,而汗皰疹患者一般無此現象。
手足癬治療主要使用抗真菌葯物,如浸泡抗真菌湯劑,效果可達7-14天,有助於緩解症狀。預防和治療手足癬時需注意以下幾點:保持皮膚乾燥清潔,避免穿不透氣的鞋子,消除腳汗、腳癬等誘發因素,避免食用辛辣、生蔥、生蒜等刺激性食品,保持情緒平穩。治療以外用葯物為主。
F. 汗皰疹和手癬的區分
汗皰疹和手癬最主要的區分就是手癬的真菌學檢查是陽性,從臨床皮膚的表現形態來看,汗皰疹主要是雙手發作,它的皮損形態是雙手指的側面以及指尖會出現密集的小水皰,同時伴有瘙癢或者是灼痛感。
手癬又稱鵝掌瘋,是手掌的皮膚癬菌感染,水皰型手癬它的起病多為單側手掌性發病,先從手掌的某一部位開始,特別是掌心食指或者是拇指的掌面和側面,以及戴戒指的無名指根部,開始為針頭大小的水皰,水皰壁比較厚且發亮,內含清澈的液體,水皰成群聚集或者是疏散分布,一般會有瘙癢的感覺。水皰干後會有脫屑並逐漸四周蔓延的擴大,形成環形或多環形損害,邊緣比較清楚。從以上臨床表現以及真菌的改檢查,都可以明確是汗皰疹還是手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