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帶狀皰疹病因病機
擴展閱讀
水痘一般症狀有哪些症狀 2025-04-02 04:55:13
激光祛除雀斑一般多少錢 2025-04-02 04:30:17
冷凍去雀斑圖片 2025-04-02 04:23:50

帶狀皰疹病因病機

發布時間: 2025-03-31 16:22:27

A. 帶狀皰疹對於患者產生的危害有哪些

帶狀皰疹如果不及時治療和方法不當會遺留後遺症 . 帶狀皰疹後遺症主要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為急帶狀皰疹誤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而致。中醫學對急性帶狀皰疹病因病機的認識:急性帶狀皰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病毒),邪氣稽留體內,與氣血搏結,阻於經絡,滯於臟腑,使氣機運行受阻,經絡阻塞不通,而發生疼痛。內因是情志內傷,肝鬱化火或脾濕蘊結,致使毒邪化火與肝火、濕熱、相互搏結,阻於經絡,以致血瘀氣滯,不通則發疼痛。 主要特點: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主要特點就是劇烈的、頑固性的疼痛。帶狀皰疹皮損消除後疼痛仍持續,輕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發作,不刺激也會突然發作,為減輕衣服對身體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撐起來;晚上間歇性疼痛,整夜的睡不好覺。如病毒侵犯到相應腦神經會影響視力、引起面癱和聽覺障礙。除疼痛外,還會誘發心臟病、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這種神經痛持續的時間較長,病程短則幾個月,長者5-6年。 建議中醫中葯外敷治療。用邱-醫-堂皰疹祛毒膏貼敷可治癒.膏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托毒祛腐、清熱解毒、補氣活血;「生-肌-丹」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創面周圍組織的微循環,增快局部血流,同時能促進殘存上皮細胞組織生長,祛腐生肌,通過膏葯外敷,拔毒生肌,通經活絡,修復受損神經,把體內的病毒排除體外. 使脈絡暢通,氣血流暢,疼痛得止. 在具體治療時有的需要採用內外兼治配合治療。

B. 帶狀皰疹分布特點及演變

指導意見:
帶狀皰疹如果不及時治療和方法不當會遺留後遺症. 帶狀皰疹後遺症主要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為急帶狀皰疹誤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而致.中醫學對急性帶狀皰疹病因病機的認識:急性帶狀皰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病毒),邪氣稽留體內,與氣血搏結,阻於經絡,滯於臟腑,使氣機運行受阻,經絡阻塞不通,而發生疼痛.內因是情志內傷,肝鬱化火或脾濕蘊結,致使毒邪化火與肝火,濕熱,相互搏結,阻於經絡,以致血瘀氣滯,不通則發疼痛.建議中醫中葯外敷治療.用活 血生肌膏貼敷可治癒.通過膏葯外敷,拔毒生肌,通經活絡,修復受損神經,把體內的病毒排除體外. 使脈絡暢通,氣血流暢,疼痛得止. 在具體治療時有的需要採用內外兼治配合治療.

C. 帶狀皰疹恢復期什麼症狀

帶狀皰疹在發復病前階段,常有低制熱、乏力症狀,將發疹部位有疼痛、燒灼感,三叉神經帶狀皰疹可出現牙痛。皮膚呈不規則或橢圓形紅斑,數小時後在紅斑上發生水皰,逐漸增多並能合為大皰—嚴重者可為血皰,有繼發感染則為膿皰。

D. 帶狀皰疹中醫療法百科名片

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皰疹樣皮膚病,其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臨床上表現為簇集的皰疹群,沿周圍神經分布,通常呈現單側性,不超過體表正中線。常見於胸腹、腰背及顏面部,局部皮膚有灼熱感,伴有神經痛。發病前可能出現發熱、全身不適、食慾不振等症狀。

中醫將該病命名為「纏腰火丹」、「蜘蛛瘡」、「蛇串瘡」、「火帶丹」、「甑帶瘡」、「蛇丹」、「飛蛇丹」等,俗稱「纏腰龍」。該病一般在春季發病。現代醫學治療帶狀皰疹常使用病毒唑、消炎痛和維生素類葯物,但療效並不理想。相比之下,中醫葯在治療帶狀皰疹方面擁有豐富的治療方法和良好的臨床療效。

祖國醫學認為,帶狀皰疹的病因病機與風、濕、熱、邪有關。多因濕熱內蘊,外感毒邪,濕熱毒邪相互搏結,阻滯肌膚導致發病。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多樣,以下將介紹幾種常用的療法。

1. 中葯內服: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適當的中葯方劑,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這些葯物可以調節體內環境,清除濕熱毒邪,促進疾病康復。

2. 中葯外敷:將中葯製成膏、散、油等外用劑型,直接作用於患處,以緩解疼痛、消腫止癢、促進皰疹癒合。常用葯物有金銀花、黃連、地黃等。

3. 中葯熏蒸:通過蒸氣熏蒸患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有助於減輕疼痛、促進病情好轉。常用的熏蒸葯物有艾葉、川芎、獨活等。

4. 中醫針灸:針灸療法通過調整經絡氣血,平衡陰陽,促進機體自愈能力。常選取與病位相關的穴位進行針刺,如帶脈、大腸俞、腎俞等。

5. 中醫推拿按摩:通過手法操作,緩解肌肉緊張,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按摩穴位如合谷、曲池、血海等,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病情恢復。

6. 葯膳調理: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選擇適合的葯膳進行調理,如清熱解毒的綠豆湯、滋陰潤燥的銀耳湯等,以輔助治療和提高康復效果。

總之,中醫治療帶狀皰疹有著豐富的方法和良好的臨床療效。通過中葯內服、外敷、熏蒸、針灸、推拿按摩以及葯膳調理等綜合治療措施,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皰疹癒合、提高免疫力,從而促進疾病康復。

E. 中醫辨治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皰疹病毒組中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其特徵為神經痛和沿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的成簇皰疹。病程一般2-3周。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好發於春秋季節,一般愈後不再復發。但近年來各種特殊類型的帶狀皰疹有所增多,泛發性的帶狀皰疹或復發性的帶狀皰疹也可見到。其具一定的自愈性,但常在所有皮疹及水皰消退後遺留長達幾月到幾年的後遺神經痛,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帶狀皰疹屬於中醫學所說的「蛇串瘡」、「纏腰火丹」、「蛇丹」、「蜘蛛瘡」、「火帶瘡」等范疇。

1、辨治要點。

中醫學認為本病患者病因病機多因情志內傷,肝氣郁結,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膽經外發而成;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外溢肌膚,感受外邪,搏結化毒而發。若老人正氣不足,濕毒蘊蒸,壅阻肌膚,經絡失疏,致使氣滯血瘀,則常遺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

2、基礎治療。

患者應忌食辛辣,魚腥發物;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心理調節應保持心情舒暢。保持局部乾燥、清潔,忌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葯物,以防皮損擴大,病情加重。預防與調理應重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患者平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勞逸結合,防止感冒。

3、中醫內治。

根據部位不同加用引經葯,頭面部多用銀花藤、白芷等,軀幹部多用柴胡,四肢多用桑枝引經。年紀較大的久病患者在本病中後期,尤其是皮損已退遺留後遺神經痛期,應加入扶正補虛之品,如黃芪、黨參等。早期肝膽濕熱俱盛時應慎用活血化瘀之品,否則易造成毒邪走散;疾病後期應適時、適當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減少遺神經痛的嚴重程度及其發生的機率。對於頑固性、嚴重性的後遺神經痛,我們應考慮加入蟲類葯物搜經絡風邪,以通絡止痛,如蜈蚣、全蠍等。必要時可根據辨證加入中葯針劑靜滴,如下:

苦碟子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熱活血祛瘀。適用於濕毒火盛、肝脾濕熱型帶狀皰疹,伴有疼痛尤佳。

燈盞花素注射液:40mg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熱活血祛瘀。適用於濕毒火盛、肝脾濕熱型帶狀皰疹,伴有疼痛尤佳。

丹參酮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脈通絡。適用於毒熱未盡,氣滯血瘀者。

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解毒抗炎,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早期使用可預防後遺神經痛。

黃芪注射液:10-2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氣行氣活血。適用於氣滯血瘀者。

參麥注射液:50-10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氣養陰。適用於氣陰兩虛者。

4、中醫外治。

(1)二味拔毒散:雄黃、枯礬1:1研細。以濃綠茶水調成糊狀,塗於色紅有水皰的皮疹上,待水皰完全乾涸後停用。可解毒、殺蟲,收斂。適用於帶狀皰疹初期。但皮膚有破損的地方及陰囊、眼瞼等皮膚薄嫩處,不能外擦此葯。

(2)遺留神經痛者:皮膚完全恢復者可加用尋痛酒或青鵬軟膏外擦。

(3)若水皰不破,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或用火針點刺,使皰液流出減輕脹痛。

5、針灸療法。

(1)基礎針刺法:取穴為阿是穴,與患側皮損部位相對應的夾脊穴(病變相應神經節段及上下各一節段,雙側支溝穴,雙側後溪穴。操作方法如下:

圍針刺:患者取卧位,常規消毒後,在距皮損邊緣0.2cm處用1.5-2寸毫針進針,針尖朝向皮損區中心,呈15°角,沿皮下圍刺,針距約為1-2cm(每簇針數多少與皮損范圍大小成正比,皮損范圍直徑3cm以下,按周圍神經走向前後各一針,直徑3-5cm可6-8針,直徑5cm以上則10-16針為宜)。針刺入後留針30分鍾,每天1次。

電針:夾脊穴用1.5-2寸毫針,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同一輸出的負、正兩個電極分別接到病變對應神經節段上下各一節段的兩處夾脊穴;支溝穴、後溪穴:用1-1.5寸毫針,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同一輸出電極的負極接一側支溝穴,正極接同側後溪穴。電針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30分鍾後出針,每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共計一個療程。

(2)鋪棉灸療法:鋪棉灸:患者取卧位,將阿是穴充分暴露,用活力碘常規消毒,將脫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蟬翼(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約3×3M2大小棉片,根據皮損的面積決定施灸棉片的數量。鋪在阿是穴上,用火柴點燃棉花,棉花迅速燃盡,此時患者只有輕微燒灼感,每次施灸3遍。

(3)火針療法:取穴同基礎針刺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火針:患者取卧位,在已選阿是穴上用活力碘消毒,點燃酒精燈,左手持酒精燈,右手持中粗火針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針體,直至將針尖燒至紅白後,迅速准確地刺入皰疹中央約0.2-0.3cm,根據皰疹數量的多少,先刺早發的皰疹,每次選擇3-5個,每個皰疹針刺2次,術畢擠出皰液,按壓約30秒鍾,塗上一層萬花油。

(4)叩刺拔罐療法:患者取坐位或側卧位,充分暴露患處,局部常規消毒,再以消毒後的梅花針叩刺阿是穴(各簇水皰群間皮膚),以局部微滲血為度,然後選擇大小合適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刺絡部位及病損兩端。留罐5-10分鍾,出血3-5ml,取罐後用活力碘消毒患處,視皰疹面積大小,決定火罐的型號和數量。

(5)穴位注射療法:可予以胸腺五肽針或維生素B12針行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

(6)艾條灸療法:點燃艾條一端,在皮損部位及所處神經節段區域緩慢向左右上下迴旋移動,灸20-30分鍾,每日1次。

F. 腰部皰疹是怎麼引起的

我原來得過帶狀皰疹,很疼的那種,每天晚上都疼得睡不著覺,看了好多 的醫生,也吃了很多的葯,都沒有好轉,錢倒是花了不少,後來還是一個 親戚給我推薦了一個醫生,就告訴了我這個方法,用一種特效的方法治療帶 狀皰疹,還別說,我親戚推薦的這個醫生還真能治皰疹,我按照他告訴了我 的使用方法,信心增加了不...少。他的威信是285115726,你可以向他咨詢一下 總共用了4天的時間就治好了,第一次塗抹的時候真心不好受啊,那氣味 有點大,有點熏,連帶疼痛加劇,但為了治病也就忍了,不到第二 天就一點不疼了,醫生說不疼就可以不用塗抹了,但我還是又塗抹了 兩天,第二天開始變黑結痂了,第四天基本全部脫離,完好如初了,現在唯 一的遺憾就是有一點小疤痕,都怪那些庸醫,耽誤了治療,不然會更完美

G. 患帶狀皰疹後怎樣護理

帶狀抄皰疹後遺神經痛為急帶襲狀皰疹誤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而致。中醫學對急性帶狀皰疹病因病機的認識:急性帶狀皰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病毒),邪氣稽留體內,與氣血搏結,阻於經絡,滯於臟腑,使氣機運行受阻,經絡阻塞不通,而發生疼痛。內因是情志內傷,肝鬱化火或脾濕蘊結,致使毒邪化火與肝火、濕熱、相互搏結,阻於經絡,以致血瘀氣滯,不通則發疼痛。
主要特點: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主要特點就是劇烈的、頑固性的疼痛。帶狀皰疹皮損消除後疼痛仍持續,輕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發作,不刺激也會突然發作,為減輕衣服對身體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撐起來;晚上間歇性疼痛,整夜的睡不好覺。如病毒侵犯到相應腦神經會影響視力、引起面癱和聽覺障礙。除疼痛外,還會誘發心臟病、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這種神經痛持續的時間較長,病程短則幾個月,長者5-6年。
 建議中醫中葯外敷治療。用邱-醫-堂皰疹祛毒膏貼敷可治癒.膏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托毒祛腐、清熱解毒、補氣活血;「生-肌-丹」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創面周圍組織的微循環,增快局部血流,同時能促進殘存上皮細胞組織生長,祛腐生肌,通過膏葯外敷,拔毒生肌!

H. 帶狀皰疹的相關研究進展

帶狀皰疹的相關研究進展

一、病因證治:近代醫家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基本治法漸趨一致,認為內因由肝脾病變、濕熱蘊結,外因乃外感毒邪所致,治療不外清肝健脾化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法,龍膽瀉肝湯為傳統治療本病行之有效的方劑。

但也有多種不同觀點。魏文浩認為毒、火、濕、瘀、虛是帶狀皰疹的基本特點,並力倡「五因辨治法」,認為毒邪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治宜清熱涼血、化瘀解毒,方用加味犀角地黃湯;火為陽邪,為熱之極,易使心肝火動,耗津動血,灼傷陽絡,治宜瀉火解毒,清心涼肝,方用加味黃連解毒湯;濕為陰邪,重濁粘膩,纏綿難愈,且易郁久化熱而生濕熱之毒,治宜利濕解毒,方用自擬利濕解毒湯;瘀血易從熱化毒,直入血分,治宜活血解毒、理氣止痛,方用自擬活血解毒湯;個體稟賦不足,氣血虛弱,或年老精氣衰竭,不能透毒外出者,治宜補氣養血、解毒止痛,方用八珍解毒湯。

岳東山等認為本病很難以一「火」字概括,用葯上若囿於苦寒瀉火,則每有不逮,結合病因,總結出常用的五種治療方法:

1、祛風清熱法,方選大劑普濟消毒飲加羚羊角、生石膏水煎內服;

2、瀉火解毒法,方選三黃瀉心湯、龍膽瀉肝湯、承氣湯;

3、健脾祛濕法,方選除濕胃苓湯去肉桂加薏苡仁、虎杖、黃連;

4、托里透毒法,方選托里消毒飲加減;5、益氣養血法,方選人參養榮湯、芍葯甘草湯。成同深認為帶狀皰疹早期證屬肝經濕熱,郁而化火,發於肌膚,後期為患處毒邪未清,致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孟寧[5]認為血流不暢、經脈淤滯是本病的病理基礎,故活血化瘀法應貫穿於整個治療過程。

馬麗俐根據本病痛如火燎等臨床自覺症狀,提出可按燒傷論治,臨床療效滿意。劉家義等則另闢蹊徑,認為本病病因不是內生濕熱而是外感熱毒搏結於肌膚和脈絡,據此自擬清熱涼血之蛇丹湯(大青葉、板藍根各45~60g,紫草10g,黃芩、連翹各15g,銀花30g,並隨症加減,結合外治),療效優於龍膽瀉肝湯。

二、辨證論治:

1、分型論治:臨床多分為四型、三型進行論治。分四型者如楊勝富[8 ]:輕證治宜清熱除濕,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重證治宜清熱除濕解毒,方選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極重證治宜清熱瀉火解毒,方選五味消毒飲合馬齒莧湯加減;後遺證治宜活血化瘀、搜剔脈絡、養血柔筋,方選四物湯加味。劉復興:肝經火盛型,治宜清肝泄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脾經濕熱型,治宜健脾利濕清熱,方用三仁湯加減;肝鬱氣滯型,治宜疏肝理氣止痛,方用一貫煎加減;氣虛血瘀型,治宜益氣活血,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馮崇廉[10]:肝膽濕熱型,治以清肝利膽,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肝鬱氣滯型,治以疏肝解郁、通絡止痛,方選四逆散加減;熱毒熾盛型,治以清熱解毒,方選清瘟敗毒飲加減;餘毒未盡、淤血阻絡型,治以活血化淤、通絡止痛,方選金鈴子散合失笑散加減。分三型者如蒲小傑:濕熱火盛型,治以清熱利濕、解毒消疹,方選自擬清熱瀉火解毒湯;濕熱毒盛型,治以清熱利濕、瀉火解毒、通絡止痛,方選自擬除濕解毒湯加減;氣虛毒蘊型,治宜益氣托毒、涼血消疹,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江燕:肝膽濕熱證,治宜清泄肝火、利膽除濕、解毒止痛,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脾虛濕蘊證,治宜健脾利濕、解毒止痛,方選除濕胃苓湯加減;氣滯血瘀證,治宜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張曉紅:邪毒外感證,治以清熱解毒法;濕蘊火郁證,治以除濕瀉火法;濕熱下注證,治以清熱利濕法。陳維梅[14]:肝經郁熱,治以清肝泄火、解毒止痛,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脾虛濕蘊,治宜健脾利濕、解毒止痛,予除濕胃苓湯加減;氣滯血瘀,治以理氣活血、通絡止痛,方選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亦有分五型論治者,如孟寧[5]按五型辨治:對肝膽實火或肝膽濕熱證選龍膽瀉肝湯,氣滯血瘀、經絡失暢證選消遙散合金玲子散加減,熱結陽明、經脈瘀阻證選桃核承氣湯,正氣虧虛、絡脈失養、瘀血阻絡證選補陽還五湯,證屬肝腎陰虛、氣滯血瘀證選一貫煎。

2、分部位論治:黃有彬[15]認為頭面部及上肢部多屬肝經風熱為患,治以疏風散熱解毒,方用銀翹散、桑菊飲、升麻葛根湯加減;胸背部多屬肝經火毒,治以清瀉肝火、解毒止痛,方用龍膽瀉肝丸、小柴胡湯加減;腰腹部與下肢多屬肝經濕熱,治以清利濕熱、解毒止痛法,方用二妙散、四妙勇安湯合萆滲湯加減。

3、分期論治:毛佳琳等[16]根據本病病程新久結合臨床症狀總結出不同的治療方法,初宜疏肝化濕,方選龍膽瀉肝湯化裁,久則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方選桃紅四物湯化裁。

三、專方專葯:龍膽瀉肝湯是臨床治療本病最常用的效方,王朝霞[17]、鍾光穩[18]、尹劍平[19]、王銀花[20]、羅開勝[21]、范勝華[22]等均以本方為主獲得顯效。王東梅等[23]以自擬四蟲湯(地龍、僵蠶、乳香、沒葯各15g,土元10g, 去頭足蜈蚣2條)治療98例,治癒率77.4,總有效率89.8。劉慶春等[24]用瀉火解毒湯(板藍根、馬齒莧、紅藤、生地各30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g,龍膽草、夏枯草、全蠍、僵蠶、澤瀉、車前子各10g,大黃10~15g) 配合葯渣煎洗患部治療本病61例,治癒率為80.32。蔣薇等[25]以黃連解毒湯加味治療67例,治癒率92.5,有效率100。

歐陽曉勇[26]用愈皰湯治療29例,全部獲愈。王步禮[27]用自製抗毒化結口服液(生黃芪、板藍根、地膚子、夏枯草、大黃各20g,紅花5g,艾葉、蒲公英、丹參各30g,赤芍15g,大青葉40g,貫眾10g,蛇床子30g,馬齒莧40g)治療97例,治癒率例90.75,有效率97.95。瞿強[28]用天津名中醫石峰先生自擬治皰疹方(茵陳蒿15g,青皮10g,陳皮10g,白鮮皮20g,蘆根2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龍膽草10g,夏枯草10g,苦參10g,六月雪12g,金銀花15g,辛夷花15g,龍骨20g)治療96例,總有效率97.92。艾正海[29]用自擬通絡活血湯加味(全蠍6g,蜈蚣2條,地龍15g,威靈仙20g,桂枝15g,炙乳香10g,炙沒葯10g,紅花15g,雞血藤30g)治療32例,治癒率65.63,有效率93.75。鄒盛蘭[30]以普濟消毒飲加減治療眼部帶狀皰疹17例,全部治癒。彭蘭菊等[31]採用民間驗方龍鳳散治療78例,葯用龍衣5g、龍須草10g、鳳凰衣3g(研末),將龍衣、龍須草燒成灰,同鳳凰衣粉混合均勻,香油調成糊狀塗於患處,每日2~3次,痊癒56例,好轉20例,無效2例。

四、中成葯:

1、傳統制劑: 黃厚德等[32]用季德勝蛇葯片對部分帶狀皰疹患者進行了療效觀察,並與阿昔洛韋進行了療效對比。結果顯示,蛇葯組在止皰、結痂、止痛、痊癒時間以及總顯效率上均顯著優於阿昔洛韋組,且蛇葯組均未見不良反應。胡萌等[33]採用鴉膽子油口服乳液治療 43 例帶狀皰疹患者,並與常規治療對比。結果顯示治療組全部於7天內痊癒,平均痊癒天數為4天,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穆華[34]進行了復方天仙膠囊(天花粉、蛇舌草、牛黃、龍葵、乳香、沒葯、麝香、冰片、威靈仙、人參、黃芪、豬苓等)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痊癒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於肌注聚肌胞的對照組(P0.05)。

2、中葯注射液

蘇曉傑等[35]使用黃芪注射液治療了30例帶狀皰疹患者,並進行對照觀察,發現止皰和止痛時間均明顯縮短。周先成[36]觀察了雙黃連粉針劑治療帶狀皰疹45例,臨床療效顯著,與靜滴無環鳥苷療效相似而明顯優於肌注聚肌胞。李蓮花等[37]報道穿琥寧在治療帶狀皰疹時能明顯縮短止皰、止痛、結痂時間及病程,見效快,與靜滴病毒唑相比療效有明顯優勢(P0.01)。

五、針灸療法:劉廷智[38]根據皮疹分布部位,按其所屬經脈選穴,如肝膽濕熱者,取穴肝俞、膽俞、陽陵泉、太沖等穴,脾虛濕盛者取脾俞,以醋酸強的松龍0.5~1.0ml加2普魯卡因4~6ml混合均勻,垂直刺入所選穴位,得氣後,將葯液等量緩慢注入穴位,1天1次,輕者2~3次,重者4~5次。共治療42例,痊癒40例,顯效2例。張紅霞等[39]取患側少商、商陽、少沖、少澤、關沖、厲兌、隱白、至陽、竅陰、大敦,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快速刺入穴位,每穴出血不少於5滴,在病變局部周圍用三棱針點刺數次,使其自然流血,配合拔罐、針刺,每日1次,4次1療程,治療45例,痊癒36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2例。

盧希玲等[40]視疼痛部位大小,選用30號115~210寸毫針,以15度角從皮損邊緣沿皮下由四周向中心線針橫刺,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鍾,同時在蛇眼蛇尾穴上按先眼後尾順序,用0.2cm厚蒜皮各放黃豆大小艾柱施灸3壯,治癒率達100。付秀芹[41]用梅花針叩打局部,將皰疹打破,微出血,然後拔上火罐,治療30例,全部痊癒。王燕[42]用點刺拔罐法治療130例,方法是在皰疹皮損部位的邊緣為准取穴,熱盛型加雙側陽陵泉,陰盛型配雙側陰陵泉,氣滯型配局部阿是穴,或在皮損周圍進行圍刺,結果治癒107例,顯效21例,有效2例。

六、灸法

馮橋[43]用壯醫葯線灸治療本病160例,取穴:病灶邊緣疹粒,蛇眼穴(初發的2~3顆疹粒)用2號線(用葯泡製的萱麻線),行梅花型點灸,使線頭圓火著穴,忌平按,點1次火灸1壯,日1次;並設中葯組(龍膽草、車前子、柴胡、黃芩、梔子、木通、大青葉、板藍根、甘草,日1劑,水煎服)治療130例為對照組。結果:兩組分別痊癒76例、47例(P0.05),好轉72例、60例,無效12例、23例,總有效率分別為92.5和82.3。王盟[44]以艾灸法治本病189例,取穴:阿是穴,用厚約0.2cm紗布覆蓋,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點燃的艾條,火頭接觸布面,繞皰疹周圍向中心順時針瀉法灸治,艾灰敷於皰疹上,以局部皮膚灼熱、舒適止痛為度,每次40min。

結合循經取穴:發於頭面取合谷、風池、大椎,胸脅背部取期門、日月、委中、足三里,腰、臀、股部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湧泉等針刺。並設對照組(以阿昔洛韋靜滴,龍膽瀉肝丸口服)106例。結果:兩組分別痊癒187例、81例,好轉2例、16例,無效0例、9例。療效:止痛及皮疹消失時間、後遺神經痛例數兩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高潤華[45]以貼棉灸治療本病32例,用法:用一層薄而均勻的消毒棉球,敷於帶狀皰疹的起端至終端,用火點燃起端,迅速燃盡後用梅花針輕叩出血,再拔火罐拔出瘀血,每日1次,5次為1療程。結果:治療1~2療程,有效率93.75。

七、其他療法

李治軍用紫外負離子噴霧患處,每次20~30分鍾,對於水皰較大而密集者,用三棱針刺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脹痛,再行治療。照射噴霧完畢後外塗紫草地榆油劑,1~2天1次。結果痊癒49例,好轉29例,無效2例,其療效明顯優於中葯及西葯對照組(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