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兒濕疹中醫治療方法 小兒濕疹中醫辨證分型
小兒濕疹中醫治療方法
對於嬰兒濕疹,可以使用荊芥、防風、白鮮皮、地膚子、苦參、艾葉各15克,川椒4.5克。將這些葯材加清水適量煎沸,然後倒入盆內,待水溫適宜後,外洗患處。每日早、晚各洗1次。此法具有祛風滲濕、消炎止癢的功效。
對於另一種類型的濕疹,可以使用鮮女貞葉60克,地骨皮、生大黃、松花粉、青黛各30克,川黃柏15克,枯礬9克。先煎煮前兩味葯材,將葯液倒入盆中備用,再將後五味葯材共研成細末,備用。使用時,先用葯液溫洗患處,洗後拭乾,再取葯粉撲擦患處。每日早、晚各洗擦1次,此法解毒涼血、收濕止癢。
對於脂溢性嬰兒濕疹,可以使用地榆、川黃柏、野菊花、苦參、白鮮皮、蛇床子、地膚子、百部等量。每日1劑,加清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連渣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次15分鍾,每日3-5次,此法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祛風止癢。
對於嬰兒濕疹,還可以使用蒼耳草(全株)30克,蛇床子、白鮮皮、蒼術、苦參、生大黃、川黃柏、地膚子各15克。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倒入盆內,待溫後外洗擦患處。每日早、午、晚各1次,此法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小兒濕疹中醫辨證分型
濕熱並重型濕疹表現為發病急、病程短。患者可伴有身熱心煩、口渴、大便秘結等症狀,濕疹皮損表現為潮紅,並有輕度腫脹,可出現粟疹成片或水皰密集現象,如抓托,可出現滲液流津,瘙癢不止。舌質紅,舌苔白或黃,脈弦滑或滑數。
脾虛濕盛型濕疹病程日長。患者有口渴、大便不幹或溏泄等症狀,濕疹病變處可出現粗糙肥厚或兼有少量滲液,皮處還會有丘疹、丘皰疹及小水皰,皮膚伴有輕度潮紅、瘙癢,皮損可見抓痕鱗屑,伴有納食不香,身倦等症狀。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或膩,脈沉緩或滑。
血虛風燥型濕疹病程長。皮損可出現粗糙肥厚、角化皸裂,皮損表面可有抓痕、血痂,病處皮損顏色暗或呈色素沉著。舌質淡,舌體胖,舌苔白,脈沉細或沉緩。
『貳』 治濕疹的中葯有哪些
急性和亞急性濕疹一般中醫辨證為濕熱蘊結型和脾虛濕蘊型,濕熱蘊結型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脾虛濕蘊型可以使用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皮損集中在頭面或迅速彌漫全身者可以加桑葉、蟬衣;皮損集中在雙下肢者可以加牛膝、薏苡仁;瘙癢劇烈者可以加地膚子、白蘚皮;皮損有膿皰者可以加野菊花、大青葉。皮損鮮紅伴有發熱者可以加梔子、連翹;皮損滲出較多者可以加車前子、澤瀉。而慢性濕疹多辨證為血虛風燥型,常用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散加減。
『叄』 濕疹中醫辯證治療
濕疹是個很頑固的病,很多人都有,尤其是在脖子和四肢、關節處易生,中醫治療的方法一般是疏風散邪,涼血化淤。這是一般的思路,我治療了一些患者,卻總是發現疏風之路不是很順暢。
後來我反思發現是自己忘記了辨證施治,中醫不是用一個套方來針對所有患者的,一定要結合病人的情況來治療,所以我就仔細總結這些患者,最後發現,很多人都是情緒波動後才發的病,於是我就採用調和肝膽的小柴胡湯類方,或者是四逆散等方子,稍微配合點走皮膚的葯物如白蘚皮,結果這些女士的肝氣疏開以後,病情居然就逐步好轉了,最後有很多就痊癒了。
當時我看這位朋友,她的患處也在脖子的兩側,還有四肢的關節處,這如何分析呢?
中醫認為,人體的兩側為陰陽交接的部分,所以脖子側面的問題,可以從肝膽論治;而關節處,為筋之所聚,中醫認為肝主筋,肝病也會引起關節處的問題,所以,我判斷這個患者的情況跟肝膽不和有關。
中醫認為,肝升膽降,都主氣機的疏泄、如果肝膽失和,疏泄不利,那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問題,而引起肝膽失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情志失調。
肝膽不能疏泄會導致水濕停滯,出現濕疹等問題,這個時候,單純利水濕效果不好,因為得把根源問題調理過來才能一勞永逸啊!
想要顏值高,舒肝很重要 | 生活妙方
『肆』 治療濕疹的中成葯
中成葯治療濕疹時也是要辨證使用的,因為濕疹分三期,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所以中醫要根據辨證選用葯物。
具體如下:
1、在急性期時滲出是比較明顯的,所以中醫辨證是濕熱壅盛型的正氣,這樣中成葯就可以選擇龍膽瀉肝丸、二妙丸、四妙丸;
2、對於脾虛濕盛的,見於亞急性期,滲出減少,舌質是淡的、苔是薄的、脈是濡緩的,中成葯可以選擇參苓白術散去治療,血虛風燥症則可以選用柔潤燥止癢膠囊;
3、慢性期以健脾化濕,養血止癢為主,應根據病症的不同,皮損的特點,自覺症狀以及患者的舌脈象辨證使用中成葯,不要一概而論。濕疹的病因比較復雜,所以治療濕疹使用中成葯的原則,一般是根據分型去選用。在急性期和亞急性期,一般是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伍』 中醫治濕疹的方法
中醫治療濕疹可分為口服葯和外用葯兩大類,口服葯物要根據濕疹形態和患者體質辨證論治,具體如下:
1、急性濕疹,一般在患者皮膚上可出現水泡、滲出、紅腫、瘙癢,此時患者多處於急性濕疹期,急性濕疹中醫多辨證為肝膽濕熱型,使用方劑是龍膽瀉肝湯,以龍膽草、黃芩、生地、澤瀉等中葯為主;
2、亞急性濕疹,該時期患者的皮損多是脫屑、紅斑、瘙癢,滲出不甚明顯,水泡減少,患者此時多辨證為脾虛濕熱型,在臨床上使用的方劑多為除濕胃苓湯、平胃散或茵陳蒿湯。中葯處方中多以健脾利濕的中葯,比如茯苓、生白術、生地、丹皮、赤芍及止癢的中葯地膚子、苦參等一起組合;
3、慢性濕疹,皮疹多為乾燥、粗糙、苔蘚樣變,患者多局限在手、足等關節末端,辨證使用的方劑為當歸飲子、桃紅四物湯等,以養血、疏風、潤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