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濕疹吃什麼中葯
濕疹吃什麼中葯
一、明確答案
對於濕疹的中葯治療,常用的中葯包括防風通聖散、龍膽瀉肝丸、濕毒清膠囊等。
二、詳細解釋
1. 防風通聖散:此葯具有清熱解毒、解表通里的功效,適用於濕疹患者出現的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
2.龍膽瀉肝丸:主要用於清肝膽、利濕熱,對於濕疹伴隨濕熱內蘊的患者特別適用。
3.濕毒清膠囊:此葯主要用於養血潤燥、祛風止癢,適用於濕疹導致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
三、中葯治療濕疹的原理
中葯治療濕疹主要是根據濕疹的病理機制進行辨證施治,通過調節體內的濕熱平衡、增強免疫力等方式達到治療效果。而且,中葯多具有抗炎、抗過敏、鎮靜等作用,能有效緩解濕疹患者的症狀。
四、注意事項
1. 在使用中葯治療濕疹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選擇合適的葯物。
2. 濕疹患者應避免過度抓撓,以免加重皮膚損傷。
3. 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皮膚。
4. 如使用中葯治療一段時間後症狀未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針對個人病情,建議咨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
Ⅱ 濕疹用什麼中葯洗效果最佳
中葯因其對皮膚的刺激較小,在治療濕疹方面表現出較好的效果。對於長在臉上的濕疹,我們推薦使用金銀花煮水清洗,每日三次,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消炎止癢,且對皮膚沒有不良影響。
針對身上的濕疹,可以考慮使用蛇床子、白術、蒼術、蒼耳子、白蘚皮、地膚子、苦參、黃柏等葯材加水煎煮,去渣後清洗患處,連續清洗五天,有助於濕疹的消退。另外,艾葉煮水清洗也能達到殺菌、消炎和止癢的效果,但請注意,這種方法不能完全治癒濕疹,僅能緩解瘙癢。
此外,還有一種常用的處方是將赤芍、蒲公英、金銀花、大青葉、茵陳、連翹、生甘草加水煎煮,濾出液體後清洗患處。同時,也可以嘗試使用馬齒莧、生地榆、黃柏、苦參等葯材加水煎煮,清洗患處。
對於濕疹患者來說,積極使用葯物治療之外,還需要外用塗抹甘伯宗乳霜。日常護理同樣重要,保持皮膚清潔衛生的同時,避免使用鹼性強的肥皂頻繁清潔皮膚。洗澡時水溫應保持在40攝氏度左右,冬季不需要每天都洗澡。
飲食方面也不能忽視。應避免食用辛辣、燥熱及魚腥類食物,以免加重濕疹瘙癢。建議清淡飲食,保證足夠的維生素攝入,多吃蔬果和粗糧。同時,可以食用一些具有祛濕清熱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薏米、冬瓜等,以期早日擺脫濕疹的困擾。
Ⅲ 慢性濕疹中葯方
濕疹,一種常見且反復發作的皮膚病,其症狀多樣,治療需對症下葯。針對不同類型的濕疹,中醫提供了多種中葯方劑。
首先,針對「風濕蘊毒」型濕疹,其主要症狀為皮損肥厚,乾燥,瘙癢無度。治療時需熄風止癢,除濕解毒,採用全蟲方,包括全蟲、皂刺、豬牙皂角、苦參、刺蒺藜、炒槐花、威靈仙、黃柏、白蘚皮、川軍等葯材,每日一劑,分兩服,忌食辛辣。
其次,「陰虛濕盛」型濕疹,濕疹日久,膚色暗褐,表皮粗糙,乾燥,舌質紅絳而少津。治療上需滋陰除濕,選用生地、當歸、丹參、玄參、茯苓、澤瀉、白蘚皮、蛇床子等葯材,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忌辛辣腥發之物。
再者,「濕熱浸淫」型濕疹,表現為皮損潮紅,水皰,糜爛,流液,瘙癢,口乾飲水不多。治療以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方葯包括地膚子、白蘚皮、赤小豆、蠶砂、紫花地丁、黃花地丁、金銀花、大青葉、川萆解、土茯苓、硫黃、蟬蛻等葯材,每日水煎一茶杯,分四次涼服,忌食辛辣。
在面對濕疹時,中醫提供了多種治療方案,旨在根據濕疹的具體類型,對症下葯,以達到治療效果。同時,濕疹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葯物選擇,避免使用激素類葯物,以防止病情加重或引發其他皮炎。
中葯治療濕疹的方劑,不僅在理論基礎上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實踐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充分體現了中葯的獨特魅力。從風濕蘊毒到陰虛濕盛,再到濕熱浸淫,不同的濕疹類型對應不同的方劑,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特點。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多樣,根據濕疹的不同類型,採用相應的方劑,能夠有效緩解濕疹症狀,幫助患者恢復皮膚健康。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遵醫囑,合理選擇和使用中葯,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3)濕疹止癢中葯擴展閱讀
慢性濕疹常由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轉變而來;亦可開始不明顯,因經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發病開始時即為慢性濕疹。病程慢性,可長達數月或數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作。慢性濕疹比較頑固,要及早治療。慢性濕疹其表現為患處皮膚浸潤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紅色或伴色素沉著,皮損多為局 限性斑塊,常見於手足、小腿、肘窩、乳房、外陰、肛門等處,邊緣清楚。
Ⅳ 濕疹用什麼葯膏最有效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很多人都有著濕疹的困擾,因為這種皮膚病不僅會帶來明顯的瘙癢不適,而且還容易復發。那麼濕疹用什麼葯膏最有效呢?
濕疹用什麼葯膏最有效
1、除濕止癢軟膏
除濕止癢軟膏是用蛇床子、黃連、黃柏、苦參、白鮮皮等13味中葯所製成,其具有清熱祛濕、祛風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濕熱型或濕阻型的濕疹。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此葯膏。
2、七參連軟膏
七參連軟膏是用黃連、苦參、蒼術、三七、白鮮皮等10味中葯所製成,其具有清熱燥濕,活血消腫,祛風止癢的功效。七參連軟膏主要適用於風濕熱毒瘀阻引起的濕疹,且濕疹的滲出較少者。
3、羌月乳膏
羌月乳膏的主要成分是月見草油、羌活提取物,輔料為凡士林、維生素E、維生素B6等,其具有祛風止癢、除濕消腫的功效,對於亞急性濕疹及慢性濕疹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4、冰黃膚樂軟膏
冰黃膚樂軟膏是用大黃、硫磺、姜黃、黃岑、甘草等多味中葯所製成,其具有清熱燥濕、活血祛風的功效,主要適用於濕熱蘊結或血熱風燥引起的皮膚瘙癢。如果患有濕疹、神經性皮炎、足癬等瘙癢性皮膚病,屬於上述證型者,可以使用此葯膏來緩解。
5、青鵬軟膏
青鵬軟膏是用棘豆、亞大黃、鐵棒錘、訶子等多種中葯所製成,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濕疹、皮膚瘙癢等問題,也可以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疼痛。
濕疹用什麼葯膏最有效,濕疹的葯膏有很多類型,一般選擇中草葯類型的葯膏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具體選擇哪種中葯膏,需要由中醫來辯證論治。
Ⅳ 濕疹吃什麼中葯!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認為濕疹主要由濕邪引起,濕邪可以蘊熱,導致濕熱症狀,長期發展會損傷脾胃和陰血,形成虛實夾雜的狀態。中醫治療濕疹強調辨證施治,效果顯著。濕疹的症狀包括紅斑、水泡、滲出、糜爛、瘙癢和丘疹等,古人稱之為「綉球風」、「旋耳瘡」、「浸淫瘡」、「奶癬」等。
對於慢性濕疹患者,中醫認為多伴有血虛脾弱與濕熱夾雜。表現為濕疹持續時間長,皮膚變得粗糙並增厚,抓破後流出黃色液體,皮膚顏色暗沉,身體疲倦無力,舌苔膩滑,舌質淡嫩且胖大,脈象緩。治療方法為健脾養血,同時清除濕熱,可選用松香、枯礬、雄黃、黃丹等量混合研細末,過篩後使用。或者選擇白術10克,雲苓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苡米30克,煎煮後服用。
急性濕疹則多表現為濕熱證,患者常有黃膩的舌苔,舌質紅潤,脈滑數,皮膚發紅,出現丘疹,或小米粒狀紅疹,頂端起水泡,伴有瘙癢感,抓破後流出液體,浸淫成片,可能結痂,伴有口乾少飲,小便色黃。治療時可選擇苦參50克,蛇床子30克,蒼耳子15克,煎煮後洗患處。或者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煎煮後服用。此外,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煎煮後服用,也可用黃連10克,黃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混合研細末備用。若皮膚糜爛流水,則將葯末撒在患處,若流水不多或未破皮,則用香油調勻後外敷。
鮮馬齒莧200克,煎煮後取葯液濕敷患處,適用於皮膚糜爛流黃水的情況。鮮馬鞭草100克,煎煮後放冷後洗患處,適用於皮膚未破流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