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慢性濕疹葯方
擴展閱讀
膿皰疹傳染 2025-04-01 09:49:59
肝功能蕁麻疹 2025-04-01 09:47:28
苗醫濕疹 2025-04-01 09:46:36

慢性濕疹葯方

發布時間: 2025-03-30 02:23:35

㈠ 治療濕疹的中葯葯方

在中醫治療濕疹方面,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葯方,它由地黃5克,陳皮10克,赭石30克,金銀花10克,紅花10克,冬瓜皮20克,車前草10克,土茯苓15克,連翹10克,地膚子10克,生槐米30克,防風10克,茯苓皮10克組成。

這個方子的療效已經被眾多患者驗證,對於改善濕疹症狀具有顯著效果。為了增強療效,可以內服「消銀顆粒」,同時外用「力康霜」。

我已成功治癒了許多患有濕疹的病人,如果你正遭受濕疹的困擾,不妨試試這個葯方,或許它能給你帶來新的希望。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瘙癢、乾燥、脫屑等。中醫認為濕疹的發生與體內濕熱有關,因此在治療上,採用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原則。上述葯方中的葯材多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能夠幫助改善濕疹症狀。

「消銀顆粒」是一種常用的中葯制劑,主要成分有黃連、黃柏、苦參等,能夠清熱解毒,對於濕疹等皮膚病有一定的療效。而「力康霜」則是一種外用葯物,主要成分有地膚子、苦參、黃柏等,能夠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當然,使用任何葯方之前,最好先咨詢專業醫生的意見,確保安全有效。希望這個葯方能夠幫助到你。

㈡ 濕疹怎麼除根老反復怎麼辦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其特徵是皮膚出現紅斑、腫脹、丘疹、水皰、膿皰、糜爛等症狀。治療濕疹的關鍵在於找到合適的醫院進行專業治療。根據濕疹的不同類型,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對於濕熱型濕疹,其主要表現為皮膚紅斑、腫脹、丘疹、水皰、膿皰、糜爛,伴有較多滲液,瘙癢劇烈。在治療上,採用清熱利濕、祛風的方法。常用的方葯包括萆薢滲濕湯、龍膽瀉肝丸等,具體葯方需根據病情調整。如果患者伴有便秘,可適當加入大黃。對於劇癢者,可加入浮萍、白蒺藜。

風熱型濕疹則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治療上採用疏風清熱、利濕的方法,常用的方葯有消風散、銀翹解毒顆粒、防風通聖丸等。若瘙癢較劇,可加入浮萍、白蒺藜;滲液偏多時,則加入土茯苓、木通。

血虛風燥型濕疹,表現為皮膚增厚、粗糙、苔蘚樣變,色素沉著,脫屑。治療上採用養血祛風的方法,常用的方葯包括當歸飲子、千斤首烏湯等。如果瘙癢難眠,可加入珍珠母、生牡蠣、夜交藤、酸棗仁;若出現糜爛、滲液,則需加入萆薢、土茯苓、澤瀉等。

對於濕疹的外治法,急性濕疹早期可用石珍散、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撲或外塗。紅腫、糜爛、滲液多者,可用黃柏、地榆、野菊花等煎水冷濕敷。濕敷間歇期,可外塗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亞急性濕疹常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時可濕敷。慢性濕疹則可選用5%-10%硫黃軟膏、5%-10%黑豆餾油軟膏或青黛膏外搽。

㈢ 中醫治療濕疹效果較好,附葯方

濕疹是一種皮損形態多樣,伴有瘙癢、糜爛、滲出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疾患,中醫稱濕瘡、浸淫瘡、血風瘡、粟瘡等,特殊部位的濕疹又稱旋耳瘡(耳周濕疹)、四彎風(肘窩、腘窩濕疹)等,中醫辨證治療此病效果較好。

濕熱蘊膚型 發病快,病程短,皮膚潮紅,有丘皰疹,灼熱瘙癢,抓破有滲液,伴心煩口渴,身熱不揚,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治宜清熱利濕止癢。

方葯 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水皰多者,加土茯苓、魚腥草;熱盛者,加黃連;瘙癢重者,加紫荊皮、地膚子、白鮮皮。

脾虛濕蘊型 發病較緩,皮膚潮紅,有丘疹,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納少,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治宜健脾利濕止癢。

方葯 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紫荊皮、地膚子、白鮮皮。

血虛風燥型 病程久,反復發作,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皮膚粗糙肥厚,劇癢難忍,遇熱或肥皂水洗後瘙癢加重,伴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弦細。治宜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葯 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丹參、雞血藤、烏梢蛇。瘙癢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徐長卿、夜交藤、酸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