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濕疹用吃什麼中葯好
擴展閱讀
孕婦手部濕疹怎麼辦 2025-03-30 02:38:24
天生雀斑護膚品 2025-03-30 02:33:36

濕疹用吃什麼中葯好

發布時間: 2025-03-26 23:44:19

① 治濕疹的中葯有哪些

治療濕疹的中葯有很多,主要以中葯湯劑,以及中成葯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比較常見的中葯湯劑有養血祛風湯,還有黃柏百部湯,以及外洗的湯劑如濕疹熏洗方等,需要在醫生的辨證下合理的應用。中成葯也比較多見,如防風通聖散,還有龍膽瀉肝丸等。臨床上對於濕疹的治療應用的方法比較多,中西結合治療也是治療的途徑之一。濕疹的治療難度因人而異,對於某些人因為環境沒法改變,自身體質又非常弱,濕疹治療起來遷延不愈,會變成慢性的濕疹,治療難度會更加的大。所以濕疹一旦出現,應該積極的進行治療。

② 治療濕疹的36種常用中葯

一、祛風類葯物
1. 防風: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可治療濕疹伴瘙癢者。
2. 刺蒺藜: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配伍使用。
3. 全蠍:味辛咸,性平,歸肝經。具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
4. 僵蠶: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功效,適用於濕疹伴皮膚瘙癢者。
二、祛濕類葯物
1. 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
2. 厚朴: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具有燥濕消痰、溫中下氣除滿的功效,適用於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
3.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適用於亞急性、慢性濕疹。
4.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清熱排膿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濕疹。
5. 車前子:味甘,性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適用於濕疹水皰明顯,皮膚濕爛者。
6.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適用於濕熱內蘊的濕疹。
7. 萆薢: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濁不化的急性、亞急性濕疹。
8. 藿香:味辛微,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濕、祛暑辟穢、和中止嘔的功效,適用於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
三、清熱類葯物
1.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濕熱證的濕疹。
2.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中焦濕熱證的濕疹。
3.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濕熱下注、瘀阻經絡而引起的濕疹。
4. 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功效,適用於濕熱為主證的急性濕疹。
5. 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適用於濕熱所致的急性濕疹、皮炎
6. 玄參:味甘苦,性寒,歸肺、胃、腎經。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遷延日久,證屬陰傷有虛熱者。
7. 白鮮皮: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功效,適用於風熱濕毒所致的濕疹、外陰濕疹、陰囊腫痛。
8.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適用於急性濕疹、葯疹、接觸性皮炎等濕熱而熱象明顯者。
9. 青黛:味咸,性寒,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適用於血熱引起的皮膚紅斑、熱痛。
10.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的功效,適用於濕熱瘡毒以及濕熱久郁的濕疹。
11. 馬齒莧:味酸,性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血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急性濕疹,有滲出糜爛者。
12. 地膚子:味苦甘,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濕清熱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濕疹伴瘙癢者。
四、理血類葯物
1. 生地黃:味甘,性涼,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血熱毒盛型濕疹。
2.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適用於血虛證的慢性濕疹。
3. 赤芍:味苦,性涼,歸肝經。具有化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適用於血熱型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4. 紫草:味甘,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適用於麻疹及其他熱病發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紅活或疹出不暢等。
5.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濕熱久郁而致血瘀者。
6. 白茅根: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熱證而有陰津不足者。
7. 莪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病情遷延日久,濕熱毒邪瘀熱互結於肌膚的慢性濕疹。
五、補益類葯物
1. 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
2.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血的功效,適用於濕疹屬脾虛濕盛證。
3.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補精益髓的功效,適用於濕疹遷延日久,有血虛證候者。
4. 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肺化痰、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後期,陰傷有熱者。
5. 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養血祛風、補益肝腎、烏須黑發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而血虛風燥見症者。

③ 蔡瑞康的治療濕疹葯方有什麼

蔡瑞康,男,(1935—)空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西醫結合皮膚科專家。在 中醫 治療 濕疹 的方法上也效果明顯,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蔡瑞康治療濕疹的 中葯 方吧,僅供大家參考。

蔡瑞康治療濕疹的中葯方
1. 清熱 除濕湯

龍膽草、黃芩、丹皮、赤茯苓、澤瀉、萆薢、苦參各10g,車前草15g,六一散(包煎)、生地各30g。熱盛者加白茅根15g,生石膏30g(包煎);濕盛者加牛薏仁、通草各10g;癢甚者加白鮮皮30g;大便乾燥者加生大黃6g。每日1劑,早晚飯前1小時各服1次。同時配合以下外治法:有糜爛滲出者,用3%硼酸溶液做開放性冷濕敷,每次30分鍾,每日2~3次,濕敷間歇期外塗氧化鋅油;無糜爛滲出者,外塗爐甘石洗劑,每日3~5次。共 用葯 2周。

急性濕疹如果中醫辨證屬於 濕熱 證採用以清熱利濕為主的清熱除濕湯內服,並聯合外用西葯治療,與純西葯治療組比較,可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尤其在減輕症狀(紅斑、滲出等)方面見效快。清熱除濕湯由龍膽瀉肝湯和萆薢滲濕湯加減組成,方中龍膽草、黃芩清熱除濕,生地、丹皮涼血清熱,赤茯苓、萆薢、澤瀉健脾滲濕.車前草、六一散利濕清熱,苦參除濕止癢。諸葯合用共奏清熱涼血、除濕止癢之功,切中急性濕疹濕熱證的病機。另外,現代葯理研究證實:方中龍膽草、黃芩、丹皮、生地、甘草等葯都具有一定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臨床應用的關鍵是辨證要准確,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加減。

2.術苓除濕湯

炒白術10g,蒼術15g,茯苓15g,澤瀉10g,豬苓10g.薏苡仁20g,厚朴10g,陳皮10g,滑石18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甘草3g。濕邪偏於下焦者可加黃柏、川牛膝; 瘙癢 甚者可加烏梢蛇、刺蒺藜;日久皮損色黯者可加丹參、當歸。每日1劑,水煎至300ml,早晚分服。

本方所主多為亞急性和慢性濕疹患者,病情遷延,或因素體脾虛,或因濕邪久羈,過用苦寒而傷脾,故兼見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苔白或膩等脾虛表現,屬脾虛濕蘊證。治療上應標本兼顧,既治“脾虛”之本,又治“濕盛”之標。術苓除濕湯中白術益氣健脾、燥濕,蒼術除脾濕升清陽,茯苓助脾運、利水除濕,三葯合用達健脾燥濕利水之功,為君葯。根據“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選澤瀉、豬苓、薏苡仁助君葯健脾利水,給邪以出路;陳皮、厚朴理氣和中、下氣除滿、助運脾濕,祛濕劑中配伍理氣之葯,即“氣化則濕亦化”之理,五葯共為臣葯。滑石除濕利水,地膚子、白鮮皮共達止癢之功,三葯為佐葯。甘草既健脾益氣又調和諸葯,為使葯。在全方組成中既有燥濕健脾的平胃散(蒼術、陳皮、厚朴、甘草)以除中焦濕阻,義含健脾滲濕的四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以治溲短便溏,再伍滲利小便的六一散(滑石、甘草),從而使全方達到健脾燥濕暢三焦之機、化膀胱之氣,使濕無從牛而有其去路的治療目的,服之則濕患得除。

3.養血祛風湯

生地15g,當歸10g,赤白芍各15g,丹參15g,雞血藤15g,夜交藤15g,白蒺藜15g,烏梢蛇10g。陰血不足甚者加熟地10g,麥冬10g,女貞子15g;風盛瘙癢甚者加蟬衣6g,白僵蠶10g,全蟲6g;合並有血瘀者加桃仁10g,紅花10g,莪術10g;伴失眠者加生龍牡各30g,酸棗仁30g;大便干者加火麻仁30g,柏子仁15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慢性濕疹多為急性遷延而來,病發日久,耗傷陰血,血虛不能濡潤肌膚,化燥生風,瘙癢難忍,治療當養血祛風,潤燥止癢。養血祛風湯中生地、當歸、白芍 滋陰 養血,潤燥祛風以止癢,赤芍清熱涼血止癢,丹參、雞血藤養血活血止癢,共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夜交藤養心安神,白蒺藜、烏梢蛇祛風止癢以治標,諸葯合用,切中病機,收效甚佳。

4.外洗除濕湯

龍膽草10g,苦參30g,蛇床子30g,黃柏20g,地膚子30g,車前草30g,黃芩10g,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馬齒莧30g,板藍根30g,六一散10g。濕熱型加土茯苓15g;脾虛濕阻型加茯苓、白術各10g;血虛風燥型加川芎10g,何首烏20g;瘀毒積聚型加桃仁、紅花各10g;體弱氣虛型加黃芪、黨參各15g;脂溢性濕疹加茵陳、山楂各10g。1日1劑,水煎兩次浸洗或濕敷患處,每天2~5次。

根據濕熱、脾虛、濕阻、血虛風燥、瘀毒積聚等不同證型,隨症加減治療。方中龍膽草性味苦寒,功在燥濕清熱,入肝膽膀胱經,苦寒沉降,長於清瀉肝膽實火、三焦濕熱;黃芩、黃柏、苦參清熱燥濕,瀉火 解毒 ,三葯共輔龍膽草清利三焦實熱而燥濕;蛇床子燥濕祛風殺蟲;車前草長於利濕消腫兼可清熱。六一散中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熱,滑可利竅,除膀胱之熱結而通利水道;甘草清熱解毒。故六一散能利水消腫,兼可清熱除煩止渴,釜底抽薪,標本兼治。生地、丹皮、赤芍涼血消斑,其中生地甘寒,既可涼血瀉熱,又善養陰生津,佐苦寒之劑免傷陰分;赤芍酸寒,能瀉能散,既可涼血活血,又能瀉肝火;丹皮苦寒,可清熱涼血消斑。三葯配合既可清熱利濕,涼血消斑,又免過用寒涼而傷陰。板藍根、馬齒莧功在清熱解毒,防治毒熱濕邪,並能涼血消腫。全方諸葯配合,共奏清熱除濕、涼血解毒之功,使熱清濕利而皮疹得消。葯理研究證實,黃芩具有抗炎、抗變態反應以及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作用;生地黃具有皮質激素樣免疫抑製作用;馬齒莧、甘草等均有抗過敏作用。諸葯配合起到抗過敏、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辨證施治,對症治療,相得益彰,療效穩定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5.黃柏百部湯

黃柏30g,百部30g,土茯苓15g,蛇床子30g,蒼術15g,荊芥15g,地膚子30g,白鮮皮30g,苦參30g,藿香15g,明礬或桔礬30g(皮膚無糜爛滲液者用明礬,有糜爛滲液者用枯礬)。用溫水洗凈患處,取上葯煎水1500~2000ml,倒入盆中,趁熱汽熏蒸患處,待葯液涼至適宜溫度,用紗布蘸葯液洗患處。每天治療2次,每次20~3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6.溫陽除濕水劑

生川烏10g,生草烏10g,艾葉15g,大風子20g,威靈仙30g,紅花15g,地膚子20g,苦參20g。每日1劑,加水煎取2000ml,溫泡手足,每次30分鍾,每日2次,3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雙手忌直接接觸食物和各種洗滌用品。

“濕性重濁黏膩”,“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久之,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掌跖失於溫潤,濕邪因而停滯,局部氣血瘀閉,膚絡不暢.肌膚失養而成本病。故以溫通經絡、除濕潤膚為治療大法。方中牛川烏、生草烏、艾葉、大風子有溫通氣血、透達經絡之作用,其中川草烏、大風子還有除濕作用;威靈仙通行卜二經絡且祛 風濕 ;紅花活血通絡;地膚子、苦參除濕止癢。諸葯相配,則陽氣至,經絡通,氣血暢,濕邪除,肌膚 自然 潤澤。

7.濕疹熏葯方

地膚子、蛇床子、百部、蓖麻子、艾葉、苦參、蒼耳子葉、自鮮皮各30g,花椒15g。上葯混合共碾粗末,用較厚草紙卷葯末成紙卷燃煙熏皮損處,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鍾,溫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

熏葯療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在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治療 外科 皮膚 疾病 的一種外治法。從臨床使用過程中體會到:熏葯的葯煙無任何毒性,不會對人體產生損害,對於角化過度和瘙癢明顯的 皮膚病 止癢和軟化皮膚作用較好。熏療時,濃煙溫度一般50~60℃為宜,應經常用手試溫,以免引起燒 燙傷 。濕疹熏葯方中地膚子、蛇床子、花椒、蓖麻子、蒼耳子葉均能潤膚止癢,百部、苦參、白鮮皮殺蟲止癢,艾葉、花椒溫和解風毒而止癢。諸葯共奏除濕祛風、殺蟲止癢之功。
治療濕疹的 食療 調理
1、薏米紅豆煎:薏米30克,紅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爛,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2、馬齒莧煎:鮮馬齒莧30-60克,水煎,每日分數次服用,並可配合外洗。

3、冬瓜湯:帶皮冬瓜250克,切塊,煮湯食用。

4、黃瓜煎:黃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鍾,加糖適量,1日3次,分服。

5、綠豆海帶粥:綠豆30克,水發海帶50克,紅糖適量,糯米適量。水煮綠豆、糯米成粥, 調入切碎的海帶末,再煮3分鍾加入紅糖即可。
治療濕疹的 護理 工作
濕疹特別是慢性者,大都通過經年累月的治療未獲痊癒,患者常常失去信心。其實,濕疹不是不治之症,由於此病發病原因極為復雜,給治療帶來困難。患者應該與醫生合作,建立治癒信心,盡可能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如熱水洗燙、過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葯不當等。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緊張、過度勞累,食物中勿食辣椒、魚、蝦、蟹或濃茶、咖啡、酒類,衣被不宜用絲、毛及化纖等製品,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膚清潔及潤澤。這些都可減少濕疹的復發,達到治癒的目的。

盡量尋找過敏原,避免接觸可能的過敏原。衣服要穿得寬鬆些,以全棉織品為好。室溫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濕疹癢感加重。忌抓癢,抓癢使皮膚不斷遭到刺激,會越抓越癢,其結果會使皮膚病變區更加增厚粗糙和苔癬化,抓破皮膚又會引發感染。忌熱水燙,有的病人因癢得難受就用熱水燙,結果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紅腫加重,病變區滲液增加,病情更重。忌刺激性食物,像酒、濃茶、辣椒、咖啡、蔥、姜、蒜等會使瘙癢加重,應忌之。魚,蝦等食品會使濕疹加重,也應避免食用。

猜你喜歡:

1. 治療不孕症的中葯偏方

2. 治療不孕不育常用的中葯盤點

3. 中醫治療不孕症的偏方

4. 治療女性不孕的中葯偏方

5. 中國不孕不育醫院排名 全國不孕不育醫院排行榜

④ 治療濕疹的中成葯

治療濕疹的中成葯很多,根據分期、分型,有濕熱型、熱盛於濕型、濕盛於熱型,還有脾虛濕盛型、陰虛血燥型、血虛血瘀型等等。對於濕熱型來說的中成葯,一般就是像龍膽瀉肝丸這一類的。如果是熱盛於濕的,應該用解毒清熱為主的,比如以牛黃解毒片為主,加上除濕的,還有濕重於熱的,可能要用像二妙丸、四妙丸。
對於脾虛濕盛的,要用參苓白術丸,對於血虛血瘀的,建議用像血府逐瘀口服液或者是潤燥止癢膠囊,這些都是可以的。市面上有很多治療濕疹的中成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辨證論治用中成葯,不是說拿過一個中成葯就可以用,要科學的判定。

⑤ 濕疹怎麼治好得快用什麼中葯

中葯治濕疹的方子有很多,沒有所謂的特效一說,治濕疹的方子有茵陳五苓散、除濕胃苓湯、當歸飲子等。
1.茵陳五苓散:
出自《金匱要略》,具有溫陽化氣,利濕行水之功能。用於濕熱內蘊型引起的急性濕疹,表現為皮損較紅、發病急、有糜爛滲出,患者舌質較紅,舌苔較黃膩,脈弦滑有力等。服葯期間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腥膻食物。對本方中葯物過敏者禁用。
2.除濕胃苓湯:
來源於《醫宗金鑒》,具有清熱除濕,健脾利水之功效。用於脾虛濕蘊型引起的亞急性濕疹,皮損不紅,糜爛滲出不嚴重,患者舌質淡,苔白膩,脈滑,治療可用健脾除濕葯如除濕胃苓湯。一般無副作用,但應在醫生或葯師的指導下使用。
3.當歸飲子:
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用於血虛風燥型引起的慢性濕疹,表現為皮損肥厚、苔蘚化改變,患者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治療可用當歸飲子。用葯期間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腥膻食物。
中葯治濕疹的方子有很多,沒有所謂的特效一說,應在中醫辨證指導下對症治療,方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