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怎麼治療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俗名「蛇丹」,或稱「蛇串瘡」。現代醫學認為是水痘病毒感染於神經所致,故其體表病灶,與內在之神經走向相一致。其主證則為水泡成串成簇,晶瑩飽綻,根腳皮膚潮紅,疼痛明顯。病甚者,體表病灶痊癒後,後遺之疼痛往往歷久始消,常有痛至_一、二年者。其治法,醫家之見解不盡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發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內服,或外敷。雖見仁見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難得理想效果。
一日,讀《醫旨緒余》有關「脅痛」條,思索之間,猛然省悟。書中所敘脅痛之狀,實帶狀皰疹無疑。其文曰:其弟「忽左脅痛,皮膚上一片紅如碗大,發水泡瘡三、五點,脈七至而弦,夜重於晝。醫作肝經火郁治之,以黃連、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類進一服,其夜痛極,且增熱。次早看之,其皮膚上紅大如盤,水皰瘡又加至三十餘粒。醫教以白礬研末,井水調敷,仍於前葯加青黛、龍膽草進之。其夜痛苦不已,叫號之聲徹於四鄰,脅中痛如鉤摘之狀。次早觀之,其紅已及半身矣,水泡瘡又增至百數。」以文中所敘症狀加以推斷,此證不僅是帶狀皰疹,且症情嚴重。孫氏之師黃古潭以肝經燥郁立論,且「為訂一方,以大瓜蔞一枚,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加粉草二錢,紅花五分。」其方與論,別出心裁,不同凡響,堪稱兩絕。故服後收瘡斂痛消「一劑而愈」之效余得此方,喜不自禁。蓋「醫家之病,病道少。」為醫者能多一治病法門,則病家少一分痛苦,此方無確定之方名,余據方中葯物之組成,暫名「瓜蔞草紅湯」。未幾皰疹流行,余於數日內接治五、六人,無論症之輕重,皆以上方加板藍根15g、予服。惟全瓜蔞不用如許之多,改為重者30g、,輕者15g、,中者21~24g、。其收效之速,「真可謂之神矣」。輕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後凡遇此症者,概以此方投之,無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積最大者幾達胸部之半,理療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凈。而其得效之遲速,與瓜蔞用量極有關系。故凡體質壯實者,瓜蔞用量宜適當加重,葯後若輕瀉一、二次,則見效尤速。若體質不壯。瓜蔞不便重用者,多服數日,效亦可期。
《重慶堂隨筆》雲:「瓜蔞實潤燥開結,盪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鬱、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黃古潭可謂善識斯症者矣,可謂善用瓜蔞者矣。是知讀醫書不可刻舟求劍,當別具隻眼,觸類而旁通之。
關於甘草,余有時僅用3g、,同樣有效。而紅花每以1.5g、為率,並不多用,而屢收捷效。余用葯不尚其多,葯量不尚其重,並非矯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葯,適事為故。由是一端,余亦屢為人所貶斥,然余終不悔。餘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於其他,則非余所問矣。
Ⅱ 蛇串瘡(帶狀皰疹)中醫診療方案
蛇串瘡(帶狀皰疹)
蛇串瘡又稱纏腰火丹、蜘蛛瘡等,現代醫學稱為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性感染。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以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而化熱,濕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
一、診斷
中醫診斷參考《中醫皮膚科常見病診療指南》。
西醫診斷參考《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皮膚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
二、中醫治療方案
(一)熱盛型:
主證:局部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苦咽干、口渴,煩悶易易怒,食慾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質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
治則:清利濕熱,解毒止痛。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10g、黃芩10g、梔子10g、板藍根15g、大青葉15g、澤瀉10g、車前子15g、元胡10g、赤芍10g、生甘草10g。
發於頭面者加菊花;發生於上肢者加桑枝、片姜黃;發於下肢者加牛膝;血皰者加丹皮、白茅根;口乾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乾燥者加大黃;皮疹繼發細菌感染者加雙花、公英;年老體弱者加黃芪。
中成葯:可用龍膽瀉肝丸加板藍根沖劑。
外用治療:紅斑、小水皰時可用雄黃解毒散30g、化毒散3g混勻後與水調敷或用新鮮馬齒莧或白菜幫搗爛後混合調敷。糜爛破潰時可用硼酸雙黃連液(3硼酸液2000m1加雙黃連0.6g)清理、濕敷,水紗條貼敷。結痂時用化毒散膏、黃連膏。
(二)濕盛型
主證:皮膚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時涯,女性患者常見白帶多。舌質淡體胖,舌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 健脾利濕,佐以解毒。
方葯:除濕胃苓湯加減:茯苓15g、生白術10g、陳皮10g、厚朴10g、大青葉15g、生薏米30g、澤瀉10g、元胡10g、車前子15g、生甘草10g。
(三)氣滯血瘀型:
主證: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方葯:活血散瘀湯加減。
桃仁10g、紅花10g、雞血藤15g、鬼箭羽15g、元胡10g、川楝子10g、地龍10g、木香6g、陳皮10g、雙花藤15g。
正氣尚盛者加川軍破瘀;年老體弱者加生黃芪、黨參扶正。
三、中醫治療效果
(一)改善臨床症狀,縮短病程,減少後遺神經痛。
(二)減少西葯用量,減少西葯的副作用。
四、中醫治療難點
部分患者神經痛劇烈,現代醫學雖然有非甾體類抗炎葯、三環類抗抑鬱葯、卡馬西平、曲馬多、加巴噴丁等,用來止痛,但其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常見。
五、針對難點的中醫葯治療應對思路
中醫葯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和後遺神經痛有一定的優勢,要積極探索。
中醫特色療法
(1)針刺法
針刺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痛閾、改善局部循環、抗菌消炎。針刺治療帶狀皰疹,軀幹部選取背腧穴和華佗夾脊,四肢選取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陽陵泉、血海、三陰交,頭顱部選取百會、風池。每次留針15min ,每間隔5 min 行1 次。每日針刺1 次,7 次為1個療程。
(2)灸法
採用在皮損部位及其周圍皮膚處同時用2 支艾條作廣泛性迴旋灸。
(3)穴位注射
辨證歸經穴位注射,取穴:先選取皮損部位各簇水皰群間正常皮膚進行注射。①屬肝膽型,再選取足少陽、厥陰經之陽陵泉、行間、俠溪、太沖、外關、期門等穴位注射,以疏泄肝膽鬱火;②屬脾胃型,選取足太陰、陽明經之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曲池等穴位注射,以清熱利濕。治療:抽取維生素B12ml、維生素B121ml、2利多卡因2ml混合後,圍注皰疹周圍2-3處。同時根據辨證選取所屬經絡穴位2-3個進行穴位注射,每穴1ml,每日1
次, 10 次為1個療程。
Ⅲ 腰部帶狀皰疹初期怎麼治療
帶狀皰疹屬於常見病毒性皮膚病,無論發生在腰腹部、胸脅部還是頭面部,首先初期治療需要抗病毒。建議患者在專科醫院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化、足療程抗病毒治療,需要1周左右。出現局部皮疹或局部疼痛情況同時需要配合局部皮疹外用葯,抗病毒或收斂葯物。出現疼痛可能需要相應用到止痛葯或營養神經葯物。
帶狀皰疹病毒性皮膚病離不開中醫治療,可以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如患者出現紅斑、水皰、口乾、口苦、局部熱痛可以辨證為肝經濕熱證,通過清熱解毒、疏肝止痛等治療方法,配合中醫葯系統內服進行治療。同時中醫外用葯優勢較大,如抗病毒擦劑、水劑局部濕敷外塗,可以快速控制皰疹發生。如果出現局部神經痛中醫還可以應用局部外治法,根據證型選擇中醫外塗、循經刺絡拔罐、止痛等。
帶狀皰疹治療建議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快速抗病毒、控制神經損傷。盡量讓神經節炎症快速控制,減少後遺神經痛發生。因此,出現帶皰後建議進行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