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帶狀皰疹分型
擴展閱讀
兒童手上長濕疹怎麼治療 2025-03-29 17:46:50
褐青色痣黃褐斑區別 2025-03-29 17:45:51
新生兒濕疹圖片和症狀 2025-03-29 17:38:14

帶狀皰疹分型

發布時間: 2025-03-26 15:49:36

1. 火針加拔罐(火針贊刺法)治療急性帶狀皰疹技術

一、前言
1、疾病概況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本病多為急性發病,臨床表現為密集成群的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好發部位為肋間神經分布區域,常伴劇烈的神經痛及局部淋巴結腫痛,易發生後遺神經痛,一般很少見到雙側發病,亦少有復發(復發率為0.2%)。本病根據病情表現可以分為:無疹性、頓挫性、大皰性、出血性、壞疽性、泛發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既可繼發於其他疾病,如惡性腫瘤、器官移植、艾滋病、大手術之後,也可引起如面癱、三叉神經痛、內臟帶狀皰疹等疾病,甚可導致失明、耳聾、死亡等嚴重臨床事件。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PHN)是指帶狀皰疹臨床治癒後持續疼痛超過1個月以上者。臨床證實,老年人的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發生率高、持續時間長。
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提示,帶狀皰疹的發病呈散發,年患病率為10~20%,其好發部位及所佔發病總數的比例大致為頭面部15%,頸項部12%,胸背部55%,腰腹部14%,骶尾部3%,全身性1%;帶狀皰疹發病可見於各年齡階段,患者的年齡與發病率、疼痛程度及潛伏期成正比,其中70%的患病者年齡超過50歲,60歲以上者占發病人群的比率超過30%,而年齡愈小發病率愈低。帶狀皰疹患者後遺神經痛的發生率約為20%。
帶狀皰疹的發病機理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人體後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沿神經纖維遷移並潛伏在脊神經或腦神經的感覺神經節的神經元中,由於人體內抗體不能消除潛伏在神經根節內的水痘病毒,故平時不出現臨床症狀。而在某些誘因作用下,潛伏的病毒再次活動繁殖,沿相應神經纖維傳播到皮膚引起復發感染,則產生帶狀皰疹。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具有親皮膚性和嗜神經性,因此神經痛是本病的特徵之一。病毒主要侵犯肋間神經和三叉神經,疼痛程度與皮膚表現無明顯關聯。臨床研究還證實,帶狀皰疹屬於自限性疾病,其自然病程約為2-3周,平均為16-17天。
中醫學對帶狀皰疹的觀察研究有千餘年歷史,對其病因病機已形成了明確和較為統一的認識,當前業界普遍採用的是《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ZY/T 001.8-94)中規定的「蛇串瘡」疾病與證候診斷標准,其證候分類包括肝經郁熱、脾虛濕蘊、氣滯血瘀等三種類型。
中西醫葯治療帶狀皰疹均將縮短病程、減輕痛苦及降低後遺神經痛發生率作為基本原則,西醫葯以抗病毒、免疫增強、止痛以及對症治療為主要手段,具體採用了如無環鳥苷、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雙氯芬酸鈉等葯物治療;中醫葯依據辨證結果分別以疏肝清熱、健脾利濕、理氣活血為主要治療原則,採用中葯湯劑內服、外敷或針刺、艾灸、拔罐等非葯物治療,具有迅速緩解疼痛縮短病程、後遺神經痛發生率低等優點,其良好的臨床療效已通過現有大量臨床文獻報道得到證實。
2、療法介紹
火針加拔罐治療急性帶狀皰疹技術(火針贊刺法)是匯集了火針療法、刺血療法、火罐療法與贊刺針法等傳統針灸方法的優勢特色,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針對皮膚疾病急性帶狀皰疹的治療而提煉形成的一種綜合方法,本法以火針、火罐作為主要器械,結合了火針燒針法、火針刺法、贊刺針法與拔火罐法的操作手法。通過將火針針尖燒紅至發白,其高溫灼刺皮損局部,憑借火針針身粗大以及贊刺針法的多針淺刺,能夠造成皰疹皮損局部完全開放,再加上火罐強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與惡血盡數裹挾而出,受損局部得到新血充分濡養從而達到止痛和愈病之功。基礎性研究證實,本療法治療急性帶狀皰疹可以有效地殺滅皰疹局部病毒,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炎症和神經損害,從而緩解劇痛症狀,良好地發揮針灸抗炎、鎮痛的作用,同時通過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加速受損神經組織的修復,使疾病得以迅速康復。本課題組應用火針贊刺法治療急性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結果提示,以皰疹與疼痛完全消除作為痊癒標准,採用火針贊刺療法治療9天內的痊癒率高達90.9%;同時對照組口服伐昔洛韋治療第9天的痊癒率為38.9%,此結果與伐昔洛韋新葯臨床評價的療效結果一致(文獻中報道口服伐昔洛韋第9天的痊癒率為33.3%-38%),證明本療法用治急性帶狀皰疹具有較佳療效。
3、應用推廣前景
火針療法和拔罐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在各地均有廣泛應用,臨床醫師應用火針治療帶狀皰疹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只是在臨床操作方法以及採用器具的標准規范等方面有待統一和提高。通過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立項資助完成了火針加拔罐治療急性帶狀皰疹的臨床評價研究,結果顯示該法治療急性帶狀皰疹具有療效好(治癒率高)、起效快、療程短、後遺疼痛發生率低、安全性好,花費相對少,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高等特點,而同時研究整理形成了技術操作規范,解決了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本技術成果具有良好的應用與推廣前景。
二、疾病診斷標准
1、西醫標准
參照《現代皮膚病學》(楊國亮等主編.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293-297)和《診療常規》(謝立信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制訂。
典型病例根據單側性發疹,多數水皰簇集成群沿周圍神經分布而排列成帶狀及伴有神經痛等特點即可做出診斷。
本病有時需與單純皰疹鑒別,後者好發於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分布無一定規律,水皰較小易破,疼痛不著,多見於發熱(尤其高熱)病的過程中,常易復發。
偶然也有與接觸性皮炎混淆的,但後者有接觸史,皮疹與神經分布無關,自覺燒灼、劇癢,無神經痛。
在帶狀皰疹的前驅期及無疹型帶狀皰疹中,神經痛顯著者易誤診為肋間神經痛、胸膜炎及急性闌尾炎等急腹症,需加註意。
2、中醫標准
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行業標准《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ZY/T 001.8-94) 「蛇串瘡」是因肝脾內蘊濕熱,兼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皰沿身體一側呈帶狀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劇烈為特徵的皮膚病,相當於帶狀皰疹。
2.1蛇串瘡疾病診斷標准
1)皮損多為綠豆大小的水皰,簇集成群,皰壁較緊張,基底色紅,常單側分布,排列成帶狀。嚴重者,皮損可表現為出血性,或可見壞疽性損害。皮損發於頭面部者,病情往往較重。
2)皮疹出現前,常先有皮膚刺痛或灼熱感,可伴有周身輕度不適、發熱。
3)自覺疼痛明顯,可有難以忍受的劇痛或皮疹消退後遺疼痛。
2.2蛇串瘡證候分型診斷標准
1)肝經郁熱: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燥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紅,舌苔簿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2)脾虛濕蘊:顏色較淡,皰壁鬆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質淡,舌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3)氣滯血瘀: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
三、適應症
帶狀皰疹急性期(病程小於等於7天)。
適宜年齡范圍為8歲至85歲。
適用於急性期各型帶狀皰疹。
四、禁忌症
本法治療帶狀皰疹的安全性較高,但在診治合並下列情況的患者時需要醫生謹慎處理,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
1、血友病患者及患有其他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2、妊娠的婦女禁用;
3、合並心血管、腦血管、糖尿病、惡性腫瘤、肝、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忌用;
4、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者忌用;
5、瘢痕體質者忌用;
6、面部、會陰部帶狀皰疹忌用;
7、哺乳的婦女及嬰幼兒慎用;
8、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療者慎用。
五、技術操作方法
1、器械准備
1.1、火針針具:點刺專用火針,以鎢鋼為原材料製成。規格:中號火針直徑為0.75mm,粗火針直徑為1.2mm。
1.2、火罐:1-5號通用玻璃火罐。
1.3、醫用脫脂棉球、止血鉗、95%酒精。
1.4、火柴或打火機
1.5、購置火針困難或在應急情況下,可以規格為0.30×25mm的標准針灸針代替火針,但限燒針10次。
2、詳細操作步驟
2.1、患者體位
根據帶狀皰疹皮損部位取坐位或卧位,以患者自感舒適、利於放鬆,便於醫生操作為宜。
2.2、選穴、治療次序及消毒
在皰疹起止的兩端及中間選定治療部位,先於最早出現皮疹的部位即發疹的始端――「蛇頭」施行治療,再於後發皰疹的中間部――「蛇腰」與尾端――「蛇尾」施行治療。如果患者皮損面積較大、局部皰疹數量較多,可分批治療。
以75%酒精行常規皮膚消毒,若皮損局部已發生皮膚破潰者則換用安而碘消毒,以減輕患者疼痛。
2.3、火針贊刺
針刺次數:
根據皰疹簇的大小確定所刺針數,以簇中皰疹數量的1/3至1/2為宜。
火針燒針:
左手持止血鉗夾持浸有95%酒精的醫用脫脂棉球並點燃,使火焰靠近患者皮損部位並距先前選定的針刺部位約10-15cm,注意防止火焰或燃燒的酒精滴下灼傷患者。右手以握筆式持針,將針尖、針體探入火焰的外焰燒紅或燒至發白。
火針贊刺:
燒針後以皰疹簇為單位呈「品」字形點刺。要求時間在一秒鍾以內,針尖仍發紅時果斷、迅速地刺入帶狀皰疹皮損部位,直入直出,不得歪斜、拖帶。水皰、丘疹或紅斑區採用中、粗火針點刺,進針深度以針尖刺破皰疹,達到其基底部為度。對於較大的膿皰或血皰即直徑0.5cm以上者,用粗火針點刺,刺後用消毒脫脂棉球擠凈皰液。
2.4、拔火罐及留罐
根據皰疹簇面積大小,選用適當型號的火罐於火針點刺後在受針局部吸拔,以火罐能罩住皰疹簇,使火針刺點被納入罐內為度,如果皰疹簇面積過大,可並用多個火罐。留罐時間5~10分鍾,以局部皮膚輕度瘀血為度,通常可拔出少量血液或滲出液。
若起罐後局部出現血皰,可再用火針點刺。
治療結束後,以消毒棉球擦凈局部皮膚表面污液,如皮膚表面破潰明顯者,可敷以無菌紗布並保持創面乾燥清潔。
3、治療時間及療程
患者就診的前三天每日行本法治療一次,之後隔日治療一次。
本療法無固定療程限定,需要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病人耐受情況決定治療次數,當皰疹結痂、疼痛消失即可終止治療。通過研究結果顯示,採用本法治療9天內的痊癒率高達90.9%,且無後遺神經痛發生。
4、關鍵技術環節
4.1、火針點刺
強調「紅」、「快」、「准」。
紅――燒針完全,保證針尖足夠溫度。
快――火針點刺操作進針、出針過程果斷迅速,避免拖泥帶水,減輕患者疼痛。
准――針刺時眼明、心靜、手穩,准確地多針點刺在皰疹上,進針深度以刺破皰疹達到其基底部為度。
4.2、拔罐
用閃火法拔罐,視皰疹簇面積大小選用口徑適當的火罐,以罐口能覆蓋皰疹簇,使針刺點被納入罐內為度。
為了提高療效,保證適宜的出血量,火針點刺後應迅速加用拔罐。
留罐時間可根據施術部位皮膚顏色的變化情況、患者的體質及耐受程度、病情嚴重程度等加以綜合判斷,適當調整。
5、注意事項
5.1、醫生注意事項
1)加強訓練以提高臨床操作技能,如醫生本人畏懼火針者,不要輕易施用火針療法。
2)火針針具因反復多次加熱燒灼,易發生老化即變形、變軟而影響臨床操作,要選用品牌火針並定期檢查火針質量,對品質降低的火針要及時更換。
3)火針針刺前要注意無菌消毒,消毒後避免局部再污染。
4)火針針刺及拔罐時注意防止火焰或燃燒的酒精滴下灼傷患者。
5)關節、大血管及重要臟腑與器官周圍慎用火針。
6)面部及其他肌肉菲薄部位宜選用細火針,減輕患者疼痛。
7)治療過程中醫生要細致觀察皮膚的顏色及患者的反應,出現滯針、疼痛劇烈、出血、暈針、感染等意外情況時,按照意外情況應對方案及時處理。
5.2、患者注意事項
1)血友病患者及患有其他出血傾向疾病者禁用火針。
2)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慎用火針。
3)過度飢餓、過度勞累、精神過度緊張以及極度畏懼火針者,暫不用火針。
4)火針針刺後局部有小紅腫及輕度搔癢屬正常情況,禁止搔抓以防感染。
5)火針治療後24小時內不可洗浴針刺局部,以防感染。
6、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6.1、滯針
表現:火針針刺後出針時發現針體和局部組織粘連,火針無法拔出或出針不暢。
原因分析:
(1)火針加熱時溫度不夠,或火針離開火焰後進針速度太慢。以致針體變涼。
(2)病人心情緊張,致使局部肌肉痙攣,或針刺過深而出現滯針。
(3)針體過於老化,其鋒利度不夠。
(4)醫者的指力和腕力不夠,或初次使用者因操作要領掌握不熟練所致。
處理方法:
(1)火針加熱時務必要燒針到針體通紅發白。當火針針體離開火焰後要疾速刺入穴位,操作時可將火焰盡量靠近所刺部位,使醫者和病人的位置適於操作,並可以減緩火針冷卻。
(2)病人心情緊張時,要做好撫慰工作。操作手法要輕,掌握好針刺深淺度,切忌盲目操作,以致針刺過深,造成病人因緊張害怕、疼痛加重、肌肉痙攣而出現滯針。
(3)火針因反復加熱燒灼,極易老化,而要及時檢查更換。
(4)火針的操作要求技巧性較強,醫者須具備一定的指力和腕力操作時才會得心應手。故醫者對指力和腕力進行鍛煉是很有必要的,對於初次應用火針的醫者來說,應該熟練掌握火針操作的基本規則,切忌魯莽操作。
6.2、火針針刺未能達到預期深度
原因分析:
(1)火針燒針時沒有達到預定高溫,或針體雖然加熱到預定的高溫,但在離開火焰後,針體冷卻太快,以致進針時針體溫度過低。
(2)病人的心情緊張,致使局部肌肉痙攣或所選取的部位或穴位不恰當,如針刺時碰到骨骼、肌腱、韌帶等。
(3)針體老化,針尖變圓鈍,操作時阻力大。
(4)醫者指力不夠,姿勢不正確。或因初次操作,不敢著力深刺。
處理方法;
(1)注意燒針方法,待針體通紅發白時方可進針,並注意燒針時盡量接近針刺部位,針尖方向應指向所刺部位為宜。
(2)做好術前准備,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醫者畏火針者不要施針於人。
(3)在針刺骨骼、肌腱、韌帶部位的穴位時,要注意針刺方向,適當加力。
(4)要注意針刺姿勢。不要甩腕進針。進針時要針、指、腕、前臂一體,以肘為軸,屈伸前臂,引領腕、指、針行。
6.3、病人疼痛劇烈
表現:火針針刺不應有劇烈疼痛,一般針刺後局部輕微灼痛,很快消失。如針刺時痛甚,應尋找疼痛的原因。
原因分析:
(1)火針燒針溫度不夠。
(2)針具選擇不適當。
(3)操作不熟練,動作緩慢。
(4)出針後未及時處理。
處理方法:
(1)燒針(點刺火針)時必須通紅發白,再進針,如不紅則疼痛甚。注意燒針在火焰的外圍,先燒針體,再燒針尖。
(2)進針時要盡量快速,所以針火要盡量靠近患部,針尖指向進針部位。
(3)注意麵部、肌肉菲薄部,應選擇細火針。
(4)出針後要快速用干棉球,按壓針孔,以減輕疼痛。
6.4、針刺時針體彎曲或折針
原因分析:
(1)進針姿勢不正確,沒有使針、指、腕渾然一體。
(2)術者有畏針心理。
(3)針體老化或不夠挺直。
處理方法:
(1)糾正操作姿勢,注意針尖、針體力度與針刺 部位盡量垂直。
(2)畏火針者,不要施針於患者,否則心懼而手軟,往往不易進針或彎針。
(3)更換新針,盡量避免使用曾折彎的火針。
6.5出血
火針針刺時的出血是一種常見現象。
原因分析:
(1)火針具有開大針孔的作用,常常可被用作放血排邪的有效工具。這種情況下的出血屬正常情況,勿止,待血色轉鮮紅,其自止。有些病變,由於瘀血內阻,其中壓力高,用火針放血排邪時常會看到,針出而暗褐色血液隨之噴射而出的現象,不要緊張止血,也待其出盡為宜。如下肢靜脈曲張,有些皮膚病粗糙而厚的皮損處均可有此現象。
(2)用割烙火針,灼烙某些病變時,操作過快,會引起出血。
(3)點刺火針深刺時,有時會出現皮下或組織間腫脹、疼痛,甚則影響局部組織、神經功能,這是由於內出血,未能及時發現處理,而血瘀皮下或組織間而成。
處理方法:
(1)針刺時應盡量避開皮下血管。
(2)針刺後要注意觀察,如局部出現腫脹,應及時用棉球放針孔上,用指加壓按壓局部10餘分鍾,不要揉動,其後可用冷毛巾外敷。12小時後腫脹局部可用熱毛巾熱敷。腫脹已成,當時未散者一般需7天或2周以上方可消散,但不會遺留後遺證。
(3)也可局部用於棉球或紗布壓迫止血。
(4)如火針針刺後出血不止者,大都為血友病或凝血機制障礙者。應及時處理。注意上述患者禁用火針。
6.6、感染
火針療法本身是一種良性的局部輕度燒傷,針刺局部會出現小面積的紅腫,會有輕微的搔癢,也有些人會有一些全身的反應,如輕微的惡寒發熱等。這些都是由於燒傷局部無菌性炎證反應的結果,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個別情況下,局部被感染,而發生較嚴重的紅、腫、熱、痛,則是火針針刺的意外情況,應加以克服。
原因分析:
(1)針孔沒有保持清潔、乾燥,或針後1日內淋浴等。
(2)局部搔抓感染。
(3)針刺後,使用了污染的棉球按壓針孔。
(4)糖尿病病人接受火針,針前皮膚消毒不夠嚴格。
處理方法:
(l)局部感染,紅腫熱痛,可用艾條溫和灸,或用火針局部針刺。
(2)局部用四黃膏外敷。並可口服消炎葯物。
(3)糖尿病病人,皮膚抵抗力降低,一般不用火針治療,如用,則要局部嚴格消毒。
(4)火針針刺前必須嚴格消毒。針刺後局部輕度搔癢,有小紅腫,不要用手去搔抓。
(5)針刺後1天內不要淋浴,不要污染針孔。
6.7、暈針
火針操作動作快,疼痛並不劇烈,所以火針中發生暈針的並不多見,偶而也會出現暈針。
原因分析:
(1)患者懼怕火針,過分緊張,治療前尚未進食,或坐位接受針刺。
(2)進針緩慢,針燒不夠紅,疼痛劇烈。
(3)一次行火針穴位過多。
處理方法:
(1)發生針刺後暈針現象,首先扶患者卧位,頭低腳高,注意保暖。可給患者喝糖開水,大多十幾分鍾即可恢復。
(2)做好術前准備,消除患者畏懼心理後,再接受火針治療。針刺時可先在遠離視野部位針刺,使患者逐步適應。第1次針刺用1~2穴即可。
(3)動作要敏捷,注意操作要點,針刺後注意棉球按壓針孔。
(4)過度勞累、飢餓、膽怯的人暫不要接受針刺。
六、不良反應/事件
火針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報道中,關於不良反應/事件的記錄很少。課題組以「火針、安全性、不良反應、不良事件」等作為關鍵詞,在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CHKD)1994-2007年資料庫中進行了綜合檢索,未見到報道火針療法不良事件的文獻。
同樣的,本研究亦未記錄到與火針贊刺療法治療帶狀皰疹的不良事件發生,治療前後的實驗室檢查結果亦未發現該療法會對肝腎功能造成不良影響,患者治療中均未發生嚴重的全身反應以及滯針、彎針折針、暈針等意外事件。研究證實,針刺前做好患者的撫慰工作,術中嚴格執行消毒及火針贊刺療法的各項操作規范,針刺後護理針口,並囑患者謹記各類應注意事項,一般不會發生不良/事件反應。
綜上所述,本法治療帶狀皰疹是相對安全的。

2. 成人帶狀皰疹嚴重嗎

成人帶狀皰疹是否嚴重,需要根據其具體的分型決定。如果是泛發性帶狀皰疹或者累及到面部,出現面部腫脹、結膜炎、角膜炎以及虹膜睫狀體炎等眼部受累的表現,伴有全身高熱以及耳聾、外耳道皰疹等情況的發生,此時比較嚴重,可能會因此導致病毒性腦膜炎的發生,出現角弓反張、頸項強直、惡心、嘔吐等表現,甚至危及生命。此時需要立即靜點阿昔洛韋注射液,或者更昔洛注射液進行干預治療,同時需要提高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靜點薄芝糖肽注射液。

3. 帶狀皰疹拔罐放血療法 帶狀皰疹拔罐效果好嗎

1

帶狀皰疹拔罐效果好嗎

帶狀皰疹多因肝鬱氣滯,情志失常,或感染濕熱火毒,蘊積肌膚所致,症狀初發時多為肝膽濕熱,氣滯血瘀,後期多為經絡阻滯,餘毒不清,而拔罐可以吸出體內寒濕之氣,活血化瘀,宣洩濕熱火毒,達到「通則不痛」的功效,因而對帶狀皰疹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的。

2

帶狀皰疹辨證分型

肝經郁熱:皰疹顏色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有口苦咽干,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脾經濕熱:皰疹色淡紅,皰壁鬆弛,起派茄譽黃白水皰或滲水糜爛,伴口渴不欲飲,食慾缺乏,胸脘痞悶,大便時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3

帶狀皰疹拔罐放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夾脊穴;配穴:肝經郁熱者配行間,肝俞;脾經濕熱者配脾俞,內庭。

治療功效:局部取穴可疏調局部經絡氣血,梅花針叩刺後加拔火罐可以引火毒外出,納襪取相應的夾脊穴,可瀉火解毒,通絡止痛。

4

帶狀皰疹拔罐放血療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1.阿是穴用梅花針叩刺拔罐法,先將患處皮膚和梅花針消毒,用梅花針叩擊患處,手法由輕到重,以表皮微出血為度,隨即在叩刺部位拔罐,吸拔出部分水樣分泌物和少量血液,每次留罐五分鍾,起罐後再將患處消毒。

2.夾脊穴用走塵段罐法,先在脊柱兩側塗上按摩膏或潤滑油,取較小的罐具,沿夾脊穴上下來回走罐6-8次,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3.行間,內庭,肝俞,脾俞穴採用刺絡拔罐法:先用酒精消毒手,再把穴位用碘酊和酒精消毒,三棱針點刺穴位後,快速吸拔火罐於穴位上,觀察出血量,如果出血量滿罐口即可起罐,一般留罐10分鍾。起罐後穴位要用消毒紗布或酒精棉球擦乾凈。

4. 皰疹的症狀表現

皰疹的症狀表現要根據不同的皰疹分型而有不同的表現。如果是單純皰疹,主要是發生在皮膚黏膜交界處,可以出現簇集分布的小水皰,並且伴有一定的蟄痛感;如果是生殖器皰疹,可以在生殖器部位,或者是臀部出現群集性的小水皰,伴有一定的疼痛感;如果是帶狀皰疹,通常情況下可以發生在單側的軀體出現片狀紅斑,上有簇集分布的水皰、血皰或者是膿皰,伴有一定的疼痛感;如果是頓挫型帶狀皰疹,通常情況下僅僅有疼痛而沒有皮疹的表現;如果是泛發性帶狀皰疹,在周身都可以出現細小的水皰。

5. 帶狀皰疹的相關研究進展

帶狀皰疹的相關研究進展

一、病因證治:近代醫家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基本治法漸趨一致,認為內因由肝脾病變、濕熱蘊結,外因乃外感毒邪所致,治療不外清肝健脾化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法,龍膽瀉肝湯為傳統治療本病行之有效的方劑。

但也有多種不同觀點。魏文浩認為毒、火、濕、瘀、虛是帶狀皰疹的基本特點,並力倡「五因辨治法」,認為毒邪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治宜清熱涼血、化瘀解毒,方用加味犀角地黃湯;火為陽邪,為熱之極,易使心肝火動,耗津動血,灼傷陽絡,治宜瀉火解毒,清心涼肝,方用加味黃連解毒湯;濕為陰邪,重濁粘膩,纏綿難愈,且易郁久化熱而生濕熱之毒,治宜利濕解毒,方用自擬利濕解毒湯;瘀血易從熱化毒,直入血分,治宜活血解毒、理氣止痛,方用自擬活血解毒湯;個體稟賦不足,氣血虛弱,或年老精氣衰竭,不能透毒外出者,治宜補氣養血、解毒止痛,方用八珍解毒湯。

岳東山等認為本病很難以一「火」字概括,用葯上若囿於苦寒瀉火,則每有不逮,結合病因,總結出常用的五種治療方法:

1、祛風清熱法,方選大劑普濟消毒飲加羚羊角、生石膏水煎內服;

2、瀉火解毒法,方選三黃瀉心湯、龍膽瀉肝湯、承氣湯;

3、健脾祛濕法,方選除濕胃苓湯去肉桂加薏苡仁、虎杖、黃連;

4、托里透毒法,方選托里消毒飲加減;5、益氣養血法,方選人參養榮湯、芍葯甘草湯。成同深認為帶狀皰疹早期證屬肝經濕熱,郁而化火,發於肌膚,後期為患處毒邪未清,致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孟寧[5]認為血流不暢、經脈淤滯是本病的病理基礎,故活血化瘀法應貫穿於整個治療過程。

馬麗俐根據本病痛如火燎等臨床自覺症狀,提出可按燒傷論治,臨床療效滿意。劉家義等則另闢蹊徑,認為本病病因不是內生濕熱而是外感熱毒搏結於肌膚和脈絡,據此自擬清熱涼血之蛇丹湯(大青葉、板藍根各45~60g,紫草10g,黃芩、連翹各15g,銀花30g,並隨症加減,結合外治),療效優於龍膽瀉肝湯。

二、辨證論治:

1、分型論治:臨床多分為四型、三型進行論治。分四型者如楊勝富[8 ]:輕證治宜清熱除濕,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重證治宜清熱除濕解毒,方選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極重證治宜清熱瀉火解毒,方選五味消毒飲合馬齒莧湯加減;後遺證治宜活血化瘀、搜剔脈絡、養血柔筋,方選四物湯加味。劉復興:肝經火盛型,治宜清肝泄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脾經濕熱型,治宜健脾利濕清熱,方用三仁湯加減;肝鬱氣滯型,治宜疏肝理氣止痛,方用一貫煎加減;氣虛血瘀型,治宜益氣活血,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馮崇廉[10]:肝膽濕熱型,治以清肝利膽,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肝鬱氣滯型,治以疏肝解郁、通絡止痛,方選四逆散加減;熱毒熾盛型,治以清熱解毒,方選清瘟敗毒飲加減;餘毒未盡、淤血阻絡型,治以活血化淤、通絡止痛,方選金鈴子散合失笑散加減。分三型者如蒲小傑:濕熱火盛型,治以清熱利濕、解毒消疹,方選自擬清熱瀉火解毒湯;濕熱毒盛型,治以清熱利濕、瀉火解毒、通絡止痛,方選自擬除濕解毒湯加減;氣虛毒蘊型,治宜益氣托毒、涼血消疹,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江燕:肝膽濕熱證,治宜清泄肝火、利膽除濕、解毒止痛,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脾虛濕蘊證,治宜健脾利濕、解毒止痛,方選除濕胃苓湯加減;氣滯血瘀證,治宜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張曉紅:邪毒外感證,治以清熱解毒法;濕蘊火郁證,治以除濕瀉火法;濕熱下注證,治以清熱利濕法。陳維梅[14]:肝經郁熱,治以清肝泄火、解毒止痛,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脾虛濕蘊,治宜健脾利濕、解毒止痛,予除濕胃苓湯加減;氣滯血瘀,治以理氣活血、通絡止痛,方選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亦有分五型論治者,如孟寧[5]按五型辨治:對肝膽實火或肝膽濕熱證選龍膽瀉肝湯,氣滯血瘀、經絡失暢證選消遙散合金玲子散加減,熱結陽明、經脈瘀阻證選桃核承氣湯,正氣虧虛、絡脈失養、瘀血阻絡證選補陽還五湯,證屬肝腎陰虛、氣滯血瘀證選一貫煎。

2、分部位論治:黃有彬[15]認為頭面部及上肢部多屬肝經風熱為患,治以疏風散熱解毒,方用銀翹散、桑菊飲、升麻葛根湯加減;胸背部多屬肝經火毒,治以清瀉肝火、解毒止痛,方用龍膽瀉肝丸、小柴胡湯加減;腰腹部與下肢多屬肝經濕熱,治以清利濕熱、解毒止痛法,方用二妙散、四妙勇安湯合萆滲湯加減。

3、分期論治:毛佳琳等[16]根據本病病程新久結合臨床症狀總結出不同的治療方法,初宜疏肝化濕,方選龍膽瀉肝湯化裁,久則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方選桃紅四物湯化裁。

三、專方專葯:龍膽瀉肝湯是臨床治療本病最常用的效方,王朝霞[17]、鍾光穩[18]、尹劍平[19]、王銀花[20]、羅開勝[21]、范勝華[22]等均以本方為主獲得顯效。王東梅等[23]以自擬四蟲湯(地龍、僵蠶、乳香、沒葯各15g,土元10g, 去頭足蜈蚣2條)治療98例,治癒率77.4,總有效率89.8。劉慶春等[24]用瀉火解毒湯(板藍根、馬齒莧、紅藤、生地各30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g,龍膽草、夏枯草、全蠍、僵蠶、澤瀉、車前子各10g,大黃10~15g) 配合葯渣煎洗患部治療本病61例,治癒率為80.32。蔣薇等[25]以黃連解毒湯加味治療67例,治癒率92.5,有效率100。

歐陽曉勇[26]用愈皰湯治療29例,全部獲愈。王步禮[27]用自製抗毒化結口服液(生黃芪、板藍根、地膚子、夏枯草、大黃各20g,紅花5g,艾葉、蒲公英、丹參各30g,赤芍15g,大青葉40g,貫眾10g,蛇床子30g,馬齒莧40g)治療97例,治癒率例90.75,有效率97.95。瞿強[28]用天津名中醫石峰先生自擬治皰疹方(茵陳蒿15g,青皮10g,陳皮10g,白鮮皮20g,蘆根2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龍膽草10g,夏枯草10g,苦參10g,六月雪12g,金銀花15g,辛夷花15g,龍骨20g)治療96例,總有效率97.92。艾正海[29]用自擬通絡活血湯加味(全蠍6g,蜈蚣2條,地龍15g,威靈仙20g,桂枝15g,炙乳香10g,炙沒葯10g,紅花15g,雞血藤30g)治療32例,治癒率65.63,有效率93.75。鄒盛蘭[30]以普濟消毒飲加減治療眼部帶狀皰疹17例,全部治癒。彭蘭菊等[31]採用民間驗方龍鳳散治療78例,葯用龍衣5g、龍須草10g、鳳凰衣3g(研末),將龍衣、龍須草燒成灰,同鳳凰衣粉混合均勻,香油調成糊狀塗於患處,每日2~3次,痊癒56例,好轉20例,無效2例。

四、中成葯:

1、傳統制劑: 黃厚德等[32]用季德勝蛇葯片對部分帶狀皰疹患者進行了療效觀察,並與阿昔洛韋進行了療效對比。結果顯示,蛇葯組在止皰、結痂、止痛、痊癒時間以及總顯效率上均顯著優於阿昔洛韋組,且蛇葯組均未見不良反應。胡萌等[33]採用鴉膽子油口服乳液治療 43 例帶狀皰疹患者,並與常規治療對比。結果顯示治療組全部於7天內痊癒,平均痊癒天數為4天,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穆華[34]進行了復方天仙膠囊(天花粉、蛇舌草、牛黃、龍葵、乳香、沒葯、麝香、冰片、威靈仙、人參、黃芪、豬苓等)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痊癒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於肌注聚肌胞的對照組(P0.05)。

2、中葯注射液

蘇曉傑等[35]使用黃芪注射液治療了30例帶狀皰疹患者,並進行對照觀察,發現止皰和止痛時間均明顯縮短。周先成[36]觀察了雙黃連粉針劑治療帶狀皰疹45例,臨床療效顯著,與靜滴無環鳥苷療效相似而明顯優於肌注聚肌胞。李蓮花等[37]報道穿琥寧在治療帶狀皰疹時能明顯縮短止皰、止痛、結痂時間及病程,見效快,與靜滴病毒唑相比療效有明顯優勢(P0.01)。

五、針灸療法:劉廷智[38]根據皮疹分布部位,按其所屬經脈選穴,如肝膽濕熱者,取穴肝俞、膽俞、陽陵泉、太沖等穴,脾虛濕盛者取脾俞,以醋酸強的松龍0.5~1.0ml加2普魯卡因4~6ml混合均勻,垂直刺入所選穴位,得氣後,將葯液等量緩慢注入穴位,1天1次,輕者2~3次,重者4~5次。共治療42例,痊癒40例,顯效2例。張紅霞等[39]取患側少商、商陽、少沖、少澤、關沖、厲兌、隱白、至陽、竅陰、大敦,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快速刺入穴位,每穴出血不少於5滴,在病變局部周圍用三棱針點刺數次,使其自然流血,配合拔罐、針刺,每日1次,4次1療程,治療45例,痊癒36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2例。

盧希玲等[40]視疼痛部位大小,選用30號115~210寸毫針,以15度角從皮損邊緣沿皮下由四周向中心線針橫刺,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鍾,同時在蛇眼蛇尾穴上按先眼後尾順序,用0.2cm厚蒜皮各放黃豆大小艾柱施灸3壯,治癒率達100。付秀芹[41]用梅花針叩打局部,將皰疹打破,微出血,然後拔上火罐,治療30例,全部痊癒。王燕[42]用點刺拔罐法治療130例,方法是在皰疹皮損部位的邊緣為准取穴,熱盛型加雙側陽陵泉,陰盛型配雙側陰陵泉,氣滯型配局部阿是穴,或在皮損周圍進行圍刺,結果治癒107例,顯效21例,有效2例。

六、灸法

馮橋[43]用壯醫葯線灸治療本病160例,取穴:病灶邊緣疹粒,蛇眼穴(初發的2~3顆疹粒)用2號線(用葯泡製的萱麻線),行梅花型點灸,使線頭圓火著穴,忌平按,點1次火灸1壯,日1次;並設中葯組(龍膽草、車前子、柴胡、黃芩、梔子、木通、大青葉、板藍根、甘草,日1劑,水煎服)治療130例為對照組。結果:兩組分別痊癒76例、47例(P0.05),好轉72例、60例,無效12例、23例,總有效率分別為92.5和82.3。王盟[44]以艾灸法治本病189例,取穴:阿是穴,用厚約0.2cm紗布覆蓋,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點燃的艾條,火頭接觸布面,繞皰疹周圍向中心順時針瀉法灸治,艾灰敷於皰疹上,以局部皮膚灼熱、舒適止痛為度,每次40min。

結合循經取穴:發於頭面取合谷、風池、大椎,胸脅背部取期門、日月、委中、足三里,腰、臀、股部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湧泉等針刺。並設對照組(以阿昔洛韋靜滴,龍膽瀉肝丸口服)106例。結果:兩組分別痊癒187例、81例,好轉2例、16例,無效0例、9例。療效:止痛及皮疹消失時間、後遺神經痛例數兩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高潤華[45]以貼棉灸治療本病32例,用法:用一層薄而均勻的消毒棉球,敷於帶狀皰疹的起端至終端,用火點燃起端,迅速燃盡後用梅花針輕叩出血,再拔火罐拔出瘀血,每日1次,5次為1療程。結果:治療1~2療程,有效率93.75。

七、其他療法

李治軍用紫外負離子噴霧患處,每次20~30分鍾,對於水皰較大而密集者,用三棱針刺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脹痛,再行治療。照射噴霧完畢後外塗紫草地榆油劑,1~2天1次。結果痊癒49例,好轉29例,無效2例,其療效明顯優於中葯及西葯對照組(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6. 帶狀皰疹痛怎麼辦

帶狀皰疹痛
急性帶狀皰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引起的一種以較劇烈疼痛為特徵的疾病,雖然可因年齡不同而發病率有所差異,但兒童罕見,國內外學者多數報道的病例均為中年以上的人群,尤其老年人和免疫力降低者好發病。但是,近年來我們也陸續在青年(20-25歲)人群中發現病例。本組疾病按照我國以往的劃分歸類於臨床皮膚病學范疇,由於臨床麻醉學領域不斷的發展和拓寬,許多麻醉學科的醫師已較多涉入臨床鎮痛治療,尤其是部分難治性皰疹疼痛往往由專科醫師轉入麻醉科疼痛門診或麻醉科所屬的疼痛診療科治療,並且能夠取得較好的緩痛效果。 桂林市人民醫院疼痛科侯明明
急性帶狀皰疹
AHZ的存在歷史已很久遠,不論中國的傳統醫學史或是西方醫學的資料均有記載,但是早期人們並不知道帶狀皰疹是怎麼一回事,而直到十九世紀後葉醫學界才弄清楚它是一種病毒性疾病;由於現代醫學的發展,現在我們已經知道VZV是一種具有親神經和親皮膚特性的病毒,其形態為長方形,大小約210-250毫微米,通過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或鼻粘膜侵入人體,通過逆行軸突運轉方式入侵神經系統,然後進入脊神經後根的神經節或腦神經的神經節細胞內長期潛伏存在,呈休眠狀態,平時不發生任何症狀,當機體內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正常免疫防衛機制受損傷或受抑制時,便激活VZV,在受侵害的神經節內大量生長繁殖,使之發生急性炎症、出血、壞死而發病。
發病率和好發部位
AHZ的發病率根據種簇和人群或區域不同而略有差異,在我國這方面有關正式發表資較少,根據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對於24萬初診病人的統計,患急性帶狀皰疹的比例為0.5%,年齡最小為12天,最大85歲,男女之比為3:2,30歲組佔68%,60歲組佔6%,5歲組佔13.9%[2];而Loeser[3]所統計普通人群的發生率大約125/10萬/年,年齡之間差異較大,如1-9歲組為0.074%,10-19歲組為0.13%,20-29歲組為0.258%,30-39歲組為0.229%,40-49歲組為0.292%,50-59歲組為0.509%,60-69歲組為0.679%,70-79歲組為0.642%,80-89歲組為1.01%;另外根據AHZ的好發部位及比例分別為:頭面部佔15%,頸項部為12%,胸背部為55%,腰腹部為14%,骶尾部為3%,全身性佔1%。
疼痛性質和臨床過程
AHZ的病人約有90%以上的病人會有疼痛,而且與其他類型的疼痛相比較更具臨床特徵性的表現,即是程度劇烈。大多數病人為自發性刀割樣或閃電樣發作痛伴隨持續性燒灼痛,也可為僅有發作性痛;部分病人可表現為針刺樣痛或持續性燒灼痛,病人的日常生活明顯受影響,尤其夜間睡眠障礙,雖然病人疼痛程度可有差異但多數病人均苦不堪言。極個別病人僅有持續性酸痛而缺乏典型的神經痛。
臨床過程可簡單分為前驅期、皰疹期、恢復期和後遺症狀期,前驅期即是前述的全身和局部感覺異常症狀,此期不同的病人輕重和時間有所差異,一般1-6天;接下來就是皰疹期,局部皮膚可出現不規則紅斑或粟粒樣丘疹、小的皰疹,短期內即可變成表面發亮的水皰群,周圍有紅暈,沿著神經支配區分布,多見單側性發生,腹背面皰疹常常先後由近向遠分批發生,偶爾可同時發生,早期皰疹可獨立分布,後期有時可融合成大片皮損,處理不當發生混合感染則皮損更明顯,此期約2-3周。恢復期根據機體狀況而異,一般1-6周,如果機體抵抗力較強,皰疹群局限且范圍小,則短期內即可恢復,往往在皰疹成熟後即逐漸消退、結痂並脫落,同時主要症狀消失,僅遺留局部色素改變;反之或再加上發生混合繼發感染,恢復時間自然延長。後遺症狀期臨床上差異更大,多數病人經過及時、合理的治療,再經過10周左右的康復,疼痛和其他不適感覺逐漸消失,達到臨床治癒的目標,而部分病人則進入後遺痛期,
根據急性帶狀皰疹的特徵性疼痛和典型的皰疹分布的臨床特點,急性帶狀皰疹的診斷比較容易,但在前驅期和皰疹前期診斷有時困難,臨床上有時需要與單純皰疹區別,後者多發生皮膚和粘膜交接處,分布無明顯的規律,最主要的是疼痛不顯著。而如果是微皮損和無皰型帶狀皰疹則診斷較為困難。
臨床治療方法
1、葯物治療原則
抗病毒葯物:針對病因治療選用,如Ara-C、Ara-A、干擾素、AMP和口服中、西葯物能不同程度抑制病毒,促進病人的康復,及時、有效的足量用葯有時能降低後遺痛的發生率,如1982年的一項對比研究表明,使用AMP肌注治療使一組成人AHZ獲得較滿意的結果,抑制了病毒的繁殖,促進了皮損的癒合並且也緩解了疼痛,全組病人未發生後遺神經痛。
輔助葯物:輔助葯物的使用包括糖皮質激素類、免疫佐劑、維生素類及使用抗生素類,如地塞米松、強的松、聚肌胞、左旋米唑等。
2、光療
光能對人體產生許多有益的作用,所以能對一些疾病起到治療作用。目前人們所使用的光療就是成功應用的例子,臨床常用的有紅外線、紫外線和激光,它們對人體的共同作用均主要通過光化學作用和熱能的形式進行的,光療中使細胞吸收光能並在局部產熱,使患區血供增加,促進細胞的代謝。
3、硬膜外腔注葯
硬膜外腔是介於黃韌帶和硬脊膜之間的潛在間隙,充滿了結締組織、血管、神經根和脂肪。注入葯物後可直接作用於AHZ病人受累的組織和神經,臨床可取得及時、滿意的止痛效果,並能縮短病程,促進AHZ的康復。
4、椎旁註葯和交感神經阻滯
通過在脊柱旁椎孔部位的神經根周圍注入治療葯物或者使用相應的交感神經節段阻滯也能用於AHZ的臨床治療,效果也同樣滿意,只要部位準確,能夠取得和硬膜外腔注葯同樣的效果,但臨床技術操作要求也較高,務必小心,嚴防並發症。
5、VZV血清抗體和疫苗
目前在國外已經生產了無活性水痘疫苗,據說很受歡迎,這種前景是令人鼓舞,可能會大幅度降低AHZ的發生率,但近期內是不可能普遍應用於臨床的。另外AHZ康復期病人的血清抗體可有效抑制VZV的增殖,緩解病情並促進病人的康復。
AHZ後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目前將AHZ臨床治癒後持續疼痛超過3個月者定義為後遺神經痛(PHN),PHN是困擾中、老年人群的頑痛症之一,其持續時間短則1-2年,長者甚至超過10年,如無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一般病史均長達3-5年。病人長期遭受疼痛的折磨而苦不堪言,不僅情緒低落,生活質量低下,而且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喪失,由於我國的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預計AHZ和PHN的發病率會持續增高,如何有效的控制這類疼痛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病程和病理改變
PHN的病程一般約2-5年,但在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病史5年的病例,偶爾見到10年的病例,有關PHN的病理改變目前尚未完全明了,PHN的疼痛雖然與AHZ相關,但究竟單純是AHZ時間上的延續或是性質不同的另一類疼痛仍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傾向認為它們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疼痛,有資料表明PHN病人受感染的一側背角萎縮及感覺神經節發生病變,AHZ病人則無這類變化[]。Rowbotham(1999)[5]及其同事認為患PHN病人的神經系統受到VZV廣泛而嚴重的損害,不僅有後根神經節的脫水、Wallerian退變、明顯的囊性變和神經節細胞數量顯著降低和外周神經,尤其是有髓鞘的粗神經纖維軸突減少及膠原化,後根神經節內也可以發現慢性炎性細胞浸潤現象。此外,他們認為PHN的疼痛還涉及中樞性機制。根據我們所觀察的一組臨床病例的療效分析結果提示,涉及產生疼痛的部位可能以椎間孔和椎旁間隙區域為主[6]。此外,與急性帶狀皰疹不同的是,患PHN的病人涉及心理因素明顯增加,由於長期劇烈的疼痛折磨,病人的心理負擔沉重,情緒抑鬱,對生活失去信心,多數有自殺傾向,應予以特別重視。
發病率
總的來說,PHN的發病率與年齡成正比,Morages曾經統計過一組病例,10-19歲的發生率為4%,20-29歲為2%,30-39歲為15%,40-49歲為33%,50-59歲為49%,60-69歲為65%,70-79歲為74%;而疼痛時間持續1年的可能性在10-49歲組為4-10%,50-79歲組為18-48%,個別病人可長達10年或更久[3]。
PHN的臨床分型
Rowbotham(1999)[5]提出臨床上PHN的疼痛可分為3種亞型,即激惹觸痛型、痹痛型和中樞整合痛型,我們在臨床上所遇到的病人以痹痛型為主,部分病人表現為痹痛型和中樞整合痛型兩種混合臨床型,不同的亞型劃分在臨床上具有顯著的意義,所採用的治療方法應有所區別,但有關病例和臨床治療的公開報道資料目前還不多見。
現代治療
1、葯物治療原則
PHN對葯物的反應性在臨床上與AHZ有所不同,所以許多常用的止痛葯物效果不佳,常用的麻醉性止痛葯、抗抑鬱葯、抗驚厥葯、激素類和部分NSAID葯物對部分病人有緩痛效果。
(1) 麻醉性鎮痛葯
麻醉性鎮痛葯用於PHN病人的鎮痛治療效果不如在其他領域疼痛的療效,目前國外仍有使用麻醉性鎮痛葯的臨床嘗試,但由於PHN的確切機制仍不明,所以臨床上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觀察才能得出結論。
(2) 抗抑鬱葯
抗抑鬱葯用於PHN病人的輔助鎮痛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臨床常用的有阿米替林(25-100 mg /日)、多慮平(25-150 mg /日)、賽樂特(25-75 mg /日)等,可作為常規使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從小劑量開始並逐步增加劑量,防止發生顯著的副作用。
(3) 抗癲癇葯
抗癲癇葯單獨使用效果不明顯,合用抗抑鬱葯可提高療效,臨床上常用的有卡馬西平(200-300 mg /日)和苯妥英鈉(200-300mg/日),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肝腎功能。
(4) NSAIDs
NSAIDs用於早期PHN病人的輔助治療有時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外周神經根遺留炎症反應為主時,可配合其他葯物共同使用,臨床常用雙氯芬酸鈉類、氯唑沙宗類等,臨床使用應注意胃腸道副作用。
(5) 局部用葯
對於局部皮膚激惹症狀明顯的病人,即激惹觸痛型PHN,國外報道使用利多卡因、阿司匹林、辣椒素和其他NSAIDs類乳劑或膏劑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6) 免疫調節劑
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有關免疫因素對於PHN發生和預後的確切聯系,但目前公認急性帶狀皰疹的發生與機體的免疫力降低有密切關系,所以免疫調節治療應該是方向之一,早期臨床常用聚肌胞、核苷酸等。
由於PHN病人大多數疼痛非常劇烈,臨床上對葯物治療反應的個體差異性較大,應根據病史的長短、疼痛的性質和既往的用葯史綜合分析後選擇合理的葯物配伍方可達到緩痛的目的,但無論使用何種葯物都應以及時、有效緩解疼痛為原則。
2、綜合治療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有關PHN的綜合治療包括針灸、理療、外用搽劑或油膏配合電生理及葯物治療可使部分病人疼痛緩解或暫時減輕,從臨床看來要較長時間的連續方能達到理想的療效。
3、區域神經阻滯及交感神經阻滯和評價
根據我們目前的臨床初步體會看,區域神經或神經根注葯是目前緩解PHN病人劇烈疼痛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對於病程6個月效果較滿意。區域神經阻滯用於PHN的治療方法包括局部浸潤注葯、神經干阻滯、椎旁神經根及交感神經節和局部靜脈內注葯等,總體上來說一些區域性止痛治療用於痹痛型PHN病人有較好的療效,但在治療上務必做到診斷明確,定位準確及技術操作到位方能保證效果。
4、椎管內注葯
椎管內注葯為硬膜外腔注葯,用於PHN的治療其效果不確切,臨床許多病人僅能暫時緩解(可能與PHN的病理改變有關,此時期脊髓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過程基本消退);臨床過程中部分病人可能對硬膜外腔注葯治療起反應,而大多數病人常常難以達到長期止痛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其他的並發症,必須引起臨床的重視。在我們所觀察的一組痹痛型臨床病例中的初步結果表明,使用硬膜外腔注葯作為對照資料,其效果遠不如外周神經根注葯組理想。
5、電生理治療
電生理治療用於PHN止痛在國外較為普遍,如經皮膚(TENS)、經脊髓(DCS)、經下丘腦(DBS)電刺激止痛等均為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基於我國針刺止痛的傳統方法;近20年來我國起步也較快,已有不少的儀器投入臨床使用,尤其象以HANS為代表的儀器在不遠的將來肯定會在PHN的治療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由於PHN屬於一類特殊的疼痛,在運用電生理治療過程中應當做到有序和持久,充分發揮機體內部的調節機制,重點啟動內源性的鎮痛系統方能達到臨床上的治療效果。
6、特殊葯物的使用
在PHN的治療中有時使用常規的葯物不能有效的控制疼痛,需要使用特殊的葯物如乙醇、酚類等以達到化學切斷神經的目的而長遠期止痛。但我們必須提醒大家,這類葯物有很強的腐蝕性和刺激性,臨床使用過程中要具備足夠的技術水平,掌握不當不僅造成組織毀損反而致痛,臨床上同樣也有不少的這類病例,只是公開報道資料較少,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臨床上不應該以此類葯物作為治療首選。
7、冷凍止痛
有關冷凍止痛方面的研究早在本世紀30年代就已開始,由於沒有切斷外周神經的解剖學連續性,所以應該說,冷凍鎮痛只是」暫時」中斷或減弱有關疼痛信息的傳導,並依靠外周神經自身的再生能力最終又可以恢復其固有的傳達信息功能,這些特點正是冷凍既能鎮痛,而又不影響外周神經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的物質基礎。近10餘年在國內有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解放軍骨科醫學中心在邵振海教授的領導下,在-20~-180度范圍內以不同的溫度梯度系統、全面的研究對外周神經的影響,並創立了經皮穿刺冷凍脊神經後支治療腰背痛的方法,為臨床疼痛診療工作又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方法。目前還未有許多關於冷凍用於PHN治療的資料,但是可以預計只要准確掌握方法,冷凍鎮痛會在PHN治療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
8、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在疼痛診療中佔有相當的地位,在PHN的治療過程中尤其十分重要,眾所周知疼痛伴有顯著的情緒變化,所謂的心理治療,從廣義上來說,包括病人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周圍人的語言作用,特殊布置和醫師所實施的專門心理治療技術等。狹義的心理治療則指專科醫師對病人所實施的心理治療技術和措施。從臨床看, PHN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焦慮、緊張、抑鬱、異常人格特性甚至自殺傾向,如果單用葯物治療或神經阻滯,對這類疼痛無明顯的效果,必須輔以相應有效的心理治療。
9、患後遺症狀的處理
患區後遺症狀是指PHN病人由於受累神經已經受到病毒的嚴重損害,在支配區除了疼痛之外的症狀,如感覺異常、蟻行感、癢、緊束感、麻木感或不定時抽動及其他不適的感覺等,部分病人有時主述比疼痛還要難以忍受,臨床病程往往與疼痛症狀並存,絕大部分病人長於疼痛期,臨床上處理起來比較麻煩,仍是值得我們繼續探討的重要和疑難課題,交感神經阻滯有時可緩解症狀, 部分症狀可終身存在,要徹底解決問題有賴於神經修復過程,可能使用」神經生長因子」等有助於改善臨床症狀。
微皮損型及無皰型帶狀皰疹
在極少數AHZ臨床過程中,病人僅出現劇烈疼痛而無典型的皰疹出現,可稱之為無皰型帶狀皰疹(zoster sine herpete,ZSH),另有部分病人僅在受累區出現微小皰疹,我們稱之為微皮損或微皰型(Mini-herpes zoster,MHZ),ZSH及MHZ是臨床特殊而少見的兩種類型,由於症狀隱現不典型或者根本沒有皰疹可見,臨床不注意時診斷頗為困難,醫、患均受困擾。因此疼痛專著中早期甚至懷疑ZSH是否存在,目前人們已經注意到此類病人的存在。
典型病例
1. 張×,女性,60歲,退休幹部,主訴左小腿持續痛10天,多種治療無緩解。疼痛呈持續性,伴陣發性撕裂樣痛,夜間常難以入睡或痛醒。體檢脊柱、腰骶區無異常體征,左坐骨神經點輕壓痛,相應支配區域皮膚呈現激惹征,尤其痛覺異常敏感。左小腿未查出局部壓痛點,X片及相關檢查均無明顯異常,左下肢活動及行走輕度受限。先後去幾家醫院接受中葯、針灸、外敷和服止痛葯物均不能明顯緩解疼痛。,查血清IgG 17.5,A 1.99,M 0.59,初步診斷為左下肢ZSH(坐骨神經受累),經抗病毒治療,補充維生素類及坐骨神經阻滯治療一次後即控制疼痛,第二次治療後疼痛於10天左右完全消失,左下肢乏力感無明顯緩解,隨訪半年未以發生後遺痛,但仍有輕度的左下肢乏力感。
2.周xx,男性,72歲,左眼及前額、頭頂持續痛伴閃電樣發作痛一周,服止痛葯無效。查左眼結膜輕度充血,主訴左側視力下降,查視力0.2,同側額頂區皮膚高度激惹征,後經仔細檢查在頭頂近發際區發現一簇小皰,共5隻,面積約0.2cm2查IgG 19.8,A 1.25,M 1.32,診斷為MHZ(眶上神經受累),經眶上神經孔注葯治療三次後疼痛消失,未遺留神經痛。
診斷
目前無皰型帶狀皰疹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症狀和體征及實驗室技術進行診斷。
1、根據臨床疼痛的性質和特徵,尤其是節段性區域痛的特點和感覺的異常改變而無定位痛,程度較劇烈;
2、血清抗體測定:血清IgM、A抗體可確定原發性感染,而當VZV再活化時可出現IgG、A抗體。(由於VZV只有一個血清型,再活化時血清中常常IgG、A升高[8]),本組病例中血清IgG升高,而IgA則基本正常。
3、VZV培養分離和DNA分析:經實驗室培養或運用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
治療
本組病人一經診斷確立,即採用以神經根注葯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如抗病毒葯物、補充維生素和神經干或神經根注射治療後均在一周左右迅速緩解或控制疼痛,本組12例病人均未留有後遺神經痛,但功能障礙一般則恢復較緩慢,隨訪6個月仍未完全恢復。根據我們臨床統計結果,在急性帶狀皰疹中MHZ和ZSH大約佔3.48%,其中MHZ約2%,ZSH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