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好,我看了您關於帶狀皰疹的中葯方子,請問這五劑葯怎麼吃,一天幾次,還要注意什麼謝謝!
哦,這來個是帶狀皰疹的典型抗自病毒方劑。每日一劑,上下午各煎一服服用。如果患者體質較好、腸胃健康,還可加大葯量10~20%,效果會更大。胃寒者服用會有反應,短暫的胃疼,但不影響葯效。注意不要吃蔥姜蒜、魚腥,多吃素菜,不要瞎吃人參、黃芪、山葯之類補氣之劑。可以去飯店要一些真正的鮑魚殼,砸細碎了以後經常煎湯喝。也可以下一些到五劑葯里合著煎服。五劑葯用完還未痊癒,可再服3劑鞏固。
2.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內治方:
【方一】化斑解毒湯
【來源】《外科正宗》
【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
【來源】《外科正宗》
【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
【來源】《醫宗金鑒》
【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馬齒莧合劑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稿辯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
【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清熱消毒飲
【來源】《肘後積余集》
【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
【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
【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
【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
【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
【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
【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
【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
【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
【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
【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3. 皰疹病人能否吃山葯
能吃淮山葯。發病原因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注意休息,避免過勞,避免情志波動,飲食宜清淡以減少胃腸道的負擔,有利於疾病的恢復和機體抵抗力的恢復。治療上對症使用抗病毒葯,配合中葯治療更佳。
4. 生了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用阿昔洛韋對路,口服是殺病毒,外用是避免皮膚感染。內外服並用。
建議在家做綠豆湯喝,綠豆不用泡發,直接煮,大火煮開後再煮5、6分鍾,倒出來喝水,當日常飲用水喝,建議每天一次薏米紅豆湯,料和湯一起吃,建議吃山葯紅棗糕,做好當零食吃,山葯煮熟搗碎和上玉米粉,紅棗蒸熟搗碎和上白糖做餡。做好後蒸籠上蒸著吃。
建議醫院做微波治療
以上三管齊下,好得快。
5. 過腰蛇用什麼草葯好
過腰蛇」,俗稱「蛇板瘡」,中醫學術語為「龍火丹」,西醫稱之為帶狀皰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皮膚病。 對於「過腰蛇」的治療,中醫認為,「過腰蛇」是因火熱邪毒蘊於皮膚而造成的,西醫認為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性疾病。所以中醫常用清熱解毒葯進行治療,而西醫則用抗病毒葯進行治療。 一般來說,這種病如果及時治療,大都可以在短期內治癒。如果不及時治療,則遷延難治,甚至危及生命。
中葯治療帶狀皰疹的三個方子:
一、防風20克、葛根、公英、地丁、桑白皮、葶藶子、赤勻、知母、黃柏、龍膽草、車前子、牛夕、生地、以上各20克、白勻、白茅根、枝子各40克、玄參30克、甘草10克。共二付、一付水煎服二天。
二、防鳳、葛根、公英、地丁、桑白皮、葶藶子、赤勻、知毋、黃柏、龍膽草、車前子、牛夕、生地、鬱金、川楝子、以上各20克、白勻、白茅根、枝子、豬苓各40克、玄參、枳實、天冬各30克、甘草10克。二付、一付水煎服二天。
三、龍膽草、苦參、黃柏、枸杞子、寄生各30克、知母、枝子、白癬皮、防風、山葯、萆x、玄參、生地、公英、地丁、雞內金、牛夕、川楝子、鬱金各20克、千年建、獨活、甘草各10克、茯苓40克、白勻60克。粉面紅糖沖服、日服2一3次、每次6一8克。
再配合用外敷:雄黃散用茶水和成胡狀或者牛黃清心丸用溫水和成胡狀
再配合用內服:龍膽泄肝丸中葯湯劑。
西葯口服阿昔洛韋片,2片/次,日4次。
同時配合外治法:
1. 水皰未破者,用雄黃酒(雄黃5g、 冰片0.5g、白酒100ml)振盪後直接塗於患處。
2. 水皰破後者,用四黃膏、 青黛膏外塗。
3. 水皰不破者,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痛苦。
6. 長皰疹的人能喝排骨淮山湯嗎
帶狀皰疹,最好不要次山葯燉排骨,帶狀皰疹忌吃:1.忌吃油膩的食物、海鮮及蛋類;2.慎食家禽;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另外帶狀皰疹是有一定的傳染性的,在平時生活中要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