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區別15種嬰兒常見皮膚病圖片
以下內容整理自國外知名健康科普網站Webmd及BabyCenter~
一、尿布疹(Diaper Rash)見下圖
如果你的寶寶在尿布區域周圍的皮膚有發紅的現象 那麼很可能就是尿布疹。大多數尿布疹的發生是因為皮膚遭受刺激所致。尿布太緊 濕尿布留了太久 不合格的尿布或嬰兒濕巾的使用 都是尿布疹形成的可能原因。
處理:盡量保持寶寶尿布周邊空氣暢通 一旦發現寶寶弄濕尿布在第一時間更換 清潔上盡量不要用嬰兒紙巾以免其中成分對寶寶皮膚形成進一步刺激 而用溫水沾濕毛巾來輕輕擦拭 可以考慮給寶寶上氧化鋅霜。
二、嬰兒痤瘡(Baby Acne)見下圖
嬰兒痤瘡通常與油脂分泌旺盛有關 跟青春期痤瘡長得也很類似。但是也有研究表明 嬰兒痤瘡可能是酵母而不是油脂導致的。
處理:嬰兒鼻子和臉頰上的痤瘡一般會在幾周內自行清除。所以一般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或者使用葯膏。保持正常的清潔工作就好。
三、胎記(Birth Mark)見下圖
超過十分之一的嬰兒會有胎記出現。可能是痣也可能是如圖的不均色塊。可能剛出生就有 也可能幾個月後才出現。
處理:不用擔心 也無需治療。但是如果寶寶的胎記有面積增大的趨勢 可以咨詢醫生。
四、濕疹(Eczema)見下圖
寶寶濕疹通常表現是皮膚有大面積發癢紅疹。濕疹的發生通常都有一個引發原因 如果父母患有哮喘 過敏 特硬性皮炎的話 嬰兒患有濕疹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濕疹有可能出現在寶寶的臉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 可能變厚 變干甚至呈鱗片狀。你可能還會在寶寶的肘部 胸部 胳膊 膝蓋後方看到。
處理:杜絕寶寶濕疹的主要方法就是盡量避免可能觸發濕疹的原因 反復發作的濕疹應該去醫院確診是否有過敏源。使用成分溫和的洗護產品 並且注意皮膚的保濕。如果情況嚴重時 需要帶寶寶及時就醫。
五、乾裂脫皮(Dry Skin)見下圖
如果寶寶是新生兒 那無需擔心 一般隱藏在乾燥表皮下的肌膚依然是柔軟健康的。尤其是晚產兒。
處理:無需處理 一般這種情況會隨著寶寶表面角質的代謝而好轉。如果情況一直沒有好轉 就去看醫生吧
六、乳痂(Cradle Cap)見下圖
經常出現在頭皮 眉毛 眼瞼 鼻子兩側或耳後的鱗狀 糯紅色皮疹。多出現在1-2個月大的嬰兒身上 並且在一年之內消失。乳痂屬於嬰兒溢脂性皮炎的一種 是因為皮膚分泌過多的油脂引發的。
處理:最好咨詢下醫生 為寶寶推薦最好的治療方案。這可能包括使用特殊配方的洗發水 嬰兒油或者保濕乳液等。
七、痱子(Heat Rash)見下圖
針尖狀的皮疹 可能是透明的 也可能是紅色 有時尖上有水泡 嚴重時會有膿尖。通常出現在寶寶身體的容易出汗的部位 如:頸部 尿布區域 腋下和皮膚褶皺處。
處理:保持寶寶皮膚的乾燥涼爽 給寶寶穿寬松的衣服 請注意痱子不僅僅是在夏天 如果冬天給寶寶過度保暖的話 同樣可能出現。冬天嘗試給寶寶穿多層衣服替代一層厚衣服 這樣可以隨著室溫變化及時調衣服厚度。
八、米莉亞囊腫(Millia)見下圖
幾乎一半的新生兒都會出現的一種白色囊腫。小小的 多出現在臉上 鼻子上。這是因為油脂腺被皮膚表面的死皮細胞堵塞。
處理:無需特別治療 寶寶的皮膚腺體一般會在幾周內逐漸完善並開放 囊腫也會隨之消失。
九、酵母感染(Baby Yeast Infections)見下圖
經常出現在寶寶使用了抗生素後。呈現方式根據出現在寶寶皮膚上的位置而有所不同。鵝口瘡出現在舌頭和嘴裡 看起來像是干牛奶。出現在尿布區域被叫做酵母尿布疹 通常表現為小的紅色粉刺。
處理:帶寶寶去看兒科醫生。如果表現為鵝口瘡需要用抗酵母液體葯物治療 表現為酵母尿布疹則需要用抗真菌乳膏。
十、水痘(Chicken Pox)見下圖
多出現在一歲以上的寶寶 開始是小紅疙瘩 讓寶寶瘙癢難耐。很快變成透明水泡 基部是粉色 最後變成褐色結痂。可能出現在頭皮、面部、軀干 或者遍布全身。可能會長幾百個 也可能只長幾個 多伴有低燒。
處理:帶寶寶即刻就醫 這個不就醫也真的是心大…
十一、蕁麻疹(Hives)見下圖
凸起的紅色塊狀皮疹 瘙癢。來得快 去得也塊 可能持續幾小時或幾天 但也可能會數周甚至數月不退。食物過敏 潮濕 腸胃障礙如腹瀉 精神不安等均可致病。患兒睡覺時應該給其帶上手套 以免抓破患處 造成皮膚表皮破裂而引起繼發性皮膚感染。
處理:帶孩子去看醫生確認過敏源。如果小孩除了局部搔癢的皮膚症狀外 還伴有腹痛、下痢、嘔吐 甚至呼吸困難時 這就是全身性急性蕁麻疹 必須即刻送醫治療。
十二、麻疹(Measles)見下圖
開始會發燒 流鼻涕 眼睛發紅 有眼淚 咳嗽 幾天後兩腮內出現帶白尖的紅疹。接下來 皮疹出現在臉部 並向下蔓延到背部和軀干 胳膊和手 最後到腿和腳部。蕁麻疹是一種因為接觸了某一種過敏性的物質從而發作的一種過敏性疾病 無傳染性。但是麻疹是一種因為麻疹病毒從而引發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極強。
處理:這是病毒感染 要盡快就醫。
十三、疥瘡(Scabies)見下圖
這由被稱為Sarcoptes scabiei的蟎引起的皮膚疾病。未經處理 這些微小的蟎蟲可以在皮膚上活幾個月。它們在皮膚表面再現 然後挖入並產卵。這會在皮膚上形成瘙癢 紅疹。有分散而且互不相連的紅斑 非常癢。有時候旁邊還有彎曲的白線或細細的紅線。洗澡後或者夜裡瘙癢最嚴重 寶寶會睡不好 而且可能會傳染給家裡其他人。
處理:盡快就醫 避免傳染
十四、黃疸(Hives)見下圖
黃疸是寶寶皮膚和眼睛的黃色著色 通常在出生後2或3天出現 並且在早產兒中更為常見。這是由於過多的膽紅素(紅細胞分解產物)引起的。當嬰兒1-2周齡時 病情通常消失。治療可能包括更頻繁的餵食 或對於更嚴重的情況 進行光療。
處理:盡早咨詢醫生。
十五、體癬(Ringworms)見下圖
一個或幾個紅色皮疹環 大小從一分硬幣到一元硬幣不等;皮疹環呈硬皮或鱗片 內部光滑;皮疹環時間長了可能會逐漸長大;如果長在頭皮上 也許類似頭皮屑或是斑禿。兒童體癬主要是真菌感染引起的 真菌種類主要是犬小孢子菌。這種真菌常寄生在動物尤其是貓和狗身上。因此 當兒童與患癬病的小貓小狗玩耍而密切接觸時 真菌即可接種於易感兒童的皮膚上而引起體癬。兒童皮膚角質層較薄 真菌在消耗角蛋白同時向四周推進 構成大環狀損害。
處理:兒童接觸寵物之後及時洗手 患病時及時就醫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真菌外用葯膏來治療。
② 關於皮膚病對照大全
關於皮膚病對照大全
1. 過敏和疹子的區別圖片:濕疹通常與過敏有關,多見於對牛奶、雞蛋等過敏的人群,皮疹多出現在面部、嘴、眼睛、頸部、上半身、手臂或腿部周圍。濕疹不會傳染,但會非常癢,一般2-3個月會自行消失。如果症狀嚴重,應及時就醫。
2. 蕁麻疹圖片和症狀:蕁麻疹的典型症狀是在皮膚上出現明顯的皮疹,呈扁平狀、發紅或淡黃色,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風團。風團伴隨瘙癢感,有時會出現瘙癢難耐或被針刺的感覺。
3. 眼部扁平疣圖片及去除方法:扁平疣多發於青少年,好發於面部眼睛周圍,也在手臂、手背等處出現。扁平疣是粉紅色、肉色的扁平狀丘疹,表面微微隆起,較光滑,形狀不規則,分布密集。
4. 毛囊炎圖片和初期症狀:毛囊炎的初期症狀是在身體的多個部位,如頭皮、面部、小腿、陰部、脖頸、腹部、背部等長出成片的鮮紅色或深紅色的細小丘疹,有瘙癢感。兒童多發於頭部,成人多發於頭皮和腋下。
5. 真實大腿肚內側股癬圖片:股癬表現為紅斑,邊緣清晰,有微微隆起,紅斑面積會越來越大,可能長水泡、磷屑、有糜爛、最後結痂。股癬會感覺非常癢,尤其是晚上,具有傳染性,應及時治療。
6. 體癬圖片初期症狀:體癬初期,皮膚表面出現紅斑、丘疹,迅速向周圍蔓延,形成圓形的皮損,邊緣可能有密集的丘疹、水皰,脫屑,邊緣紅腫隆起,圓形中央的炎症逐漸減退,只有輕微的色素沉著。
7. 牛皮癬圖片初期症狀:牛皮癬的早期症狀包括磷屑、薄膜、出血點,先是皮膚上有針尖、綠豆大小的紅色丘疹,逐漸增多,變大,後來出現白色的磷屑,磷屑刮掉有一層紅色的薄膜,紅膜刮掉能看到小小的出血點。
8. 早期花斑癬汗斑圖片大全:花斑癬男性的發病率較高,夏季多發,在身體的前胸、後背、腰腹、頸部等部位,有的在臀部、腹股溝處都有可能長出來,主要症狀是有白色或淺褐色斑片,有輕微瘙癢感。
9. 典型野襪絲狀疣初期圖片:絲狀疣多發於頸部、額頭、眼瞼等處,是單個的細軟的絲狀突起,尖端為乳頭瘤狀,頂端有角質,看起來像小釘子倒立在皮膚上,呈膚色或棕灰色,一般1-2年可以自然消退。
10. 手足口病症狀初期圖片:初期階段與普通感冒相似,發熱1-2天後,在口腔黏膜、嘴唇、手掌心、腳掌心、臀部等部位出現紅色丘疹,隨後逐漸發展成為小水泡。
11. 白顛瘋病初期照片:這是患者脖子上長白癜風的症狀圖片,出現色素減退斑,剛開始的顏色不會太白,一般是灰白色。早期白癜風的數量不會太多,一般是綠豆大小,後來會向周圍擴散。
各種皮膚病症狀分析
1. 皮疹是風團和潮紅斑,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經常突然發生,成批出現,幾個小時後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但經常反復發作。
2. 自覺瘙癢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少數有發熱、關節腫脹、低血壓、休克、喉水腫、窒息等症狀。
3. 病程長度不同,急性蕁麻疹病程在1個月以內;慢性蕁麻疹超過1個月。
4. 皮膚劃痕試驗部分病例呈陽性反應。
5. 水痘:根據臨床表現,屬於水泡型;根據病毒的特點,屬於DNA病毒-小皰疹病毒-水痘-帶狀岩橘皰疹病毒引起。前驅期短,皮疹不超過24小時。皮疹首先發生在軀幹上,逐漸影響頭部、面部和四肢,呈向心分布。紅色針尖大小的皮疹很快變成丘疹。幾個小時後,它是綠豆大小的水泡。水泡壁很薄,內容清晰,珠白色。水泡數量不多,但也有50多個,整個病程約1周,很少復發。兒科可見的異常類型有水泡性水痘和新生兒水痘。偶爾會出現水痘腦炎、肺炎、急性腦病等罕見並發症(我們60-80年代搶救了多例水痘並發重症腦炎,現在幾乎未見)。
6. 麻疹:屬於病毒類型RNA病毒-付粘液病毒-麻疹病毒常見於5歲以下兒童,潛伏期9-11天,前驅期通常在3天左右,熱量升高,卡他症狀明顯。皮疹部位從耳後出現-面頸-胸背部-四肢,皮疹的形狀是玫瑰色的皮疹或丘疹,皮疹之間可以看到正常的皮膚。也可能有內疹,即疾病1-2頰粘膜發生在天後koplik斑點。常合並支氣管肺炎、喉炎、腸炎、腦炎、心功能不全等。10-14天。
7. 風疹:屬於小:DNA風疹病毒引起,多發於幼兒,潛伏期5-20天,發病前可能會有輕度發熱,皮疹從臉上出現-軀干-四肢,皮疹為淺紅色斑疹或丘疹,內疹為軟齶斑疹或瘀點,頸枕後淋巴結腫大。
8. 兒童急性皮疹:冬春小流行,可由病毒(柯薩奇病毒)引起,又稱嬰兒玫瑰皮疹,或第六種疾病。6個月內更常見-2歲,潛伏期10-15天,無前驅症狀,常突發高熱,體溫上升至39-40度,3-5體溫驟退時出疹,先發生頸部-軀干-上肢下腿-面部皮疹為玫瑰紅斑丘疹,無內疹。頸部合並,枕後淋巴結腫大,偶有中耳炎和支氣管炎。
9. 手-足-口症:由小RNA柯薩奇在病毒中A16病毒主要是柯薩奇A2,A4,A5,A10引起。多發於學齡前兒童,尤其是1-2嬰幼兒最多,夏秋流行,潛伏期4-7天,全身症狀輕微,皮疹前可出現輕微發熱、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皮疹的特點是(腳趾)背面和側緣有水泡,口腔硬齶、臉頰牙齦和舌頭有疼痛水泡,米粒至碗豆大小,半球形或橢圓形,水泡壁薄,內容清晰,珠白色。水泡數量不多,但也有50多個,整個病程約1周,很少復發。
10. 傳染性軟疣: 由痤瘡病毒中的傳染性軟疣病毒引起,潛伏期14-50天哪,它的特點是皮膚上有蠟狀光澤的小丘疹,頂部凹陷,可以擠出乳酪狀軟體。數量不同,不融合,一般6-9個月可以消退,但也有持續幾年的人。
11. 臨床的特殊類型:A、蛋白蕁麻疹是由腸粘膜直接吸收引起的-抗體反應B、寒冷性蕁麻疹又可分為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和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是由寒冷引起的物理性蕁麻疹;C、熱性蕁麻疹可分為獲得性和遺傳性。接觸熱水後,風團出現在接觸部位D、膽鹼性蕁麻疹是由熱、精神緊張和運動引起的,主要發生在軀乾和四肢的近端。1-2mm大大小小的風團周圍有紅暈E、日光性蕁麻疹,女性發病較多,暴露在陽光下後,皮疹僅限於暴露部位F、壓迫性蕁麻疹在嚴重和長期壓迫下4-6小時後,受壓部位出現彌漫性、水腫性和疼痛性斑塊G、接觸水和汗水後,水源性蕁麻疹在毛孔周圍引起小劇癢風團H、血清性蕁麻疹是由接觸異體血清、疫苗、葯物等引起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反應,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關節炎和淋巴結I、自身免疫性黃體酮身免疫性黃體酮性蕁麻疹發生在月經的早期和中期。
皮膚病患者要注意觀察自己的病情,這樣才能充分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根據病情決定自己的治療方法。
關於皮膚病對照大全3
得了皮膚病怎麼辦
在人體所有器官中,由於皮膚暴露在外面的機會比較多,因此極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刺激。比如火烤、日曬及熱水燙等物理性因素,化學原料及染料等化學性因素以及蜂、蚊、跳蚤叮咬等動物性因素的侵害,都會傷及人體皮膚。受傷的皮膚除出現紅斑、丘疹及風團外,很多情況下還會劇烈瘙癢。有的人還可表現出發熱、睡眠障礙以及周身乏力等全身症狀
③ 常見的兒童各種皮膚病對照圖
「長疹子」,可以說是寶寶最常見的皮膚問題,沒有之一。
媽媽群里時不時就有媽媽在求助:
圖片來源:丁香媽媽後台
而對於普通家長來說,處理寶寶疹子也是一個比處理感冒發燒還要難的事情。
畢竟,每一種疹子都有它自己的想(特)法(點)——有紅的有白的,有的小紅點有的小水皰,有癢的有不癢的,有長臉上的有長身上的,有發燒後長的有不知道怎麼回事就長了的,總之就是——
形態多樣
復雜難辨
今天,我們就把丁香媽媽 App 的
「孕育網路」
工具中,大家搜索最多的 11 種疹子整理出來,全面、深入地講講它們的
判斷 + 護理方法,
干貨滿滿,建議收藏!
濕疹痱子(熱疹)手足口蕁麻疹幼兒急疹水痘風疹猩紅熱川崎病玫瑰糠疹EB 病毒感染
先插播一條福利:
丁香媽媽專屬福利
家裡備些常用葯,可以解決大部分常見問題,也省去了來回跑醫院的麻煩。
家庭常用葯小葯箱
抽 10 位家長免費送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丁香媽媽
發送「
抽獎
」,即可參與!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講講各種疹子和它的護理方法。
濕疹
? 常見部位
容易出現在乾燥、易摩擦的地方,如臉頰、手肘、膝蓋。
? 判斷方法
典型的濕疹大多最先出現在雙頰,表現為圓形、淡紅色的環形皮疹,可能伴有脫屑。還有的濕疹出現於耳後、頭皮、四肢及腹部等。
尤其在乾燥、炎熱的環境下,濕疹會加重。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 家長如何做
最重要的是
保濕
,用嬰兒保濕乳膏或軟膏多次塗抹在寶寶皮膚上,尤其在洗澡後立即塗抹有助於緩解症狀。
避免直接接觸可能刺激皮膚的物質,查找並
迴避過敏原
。注意清潔,保持居住環境通風舒適,適當減少衣物,避免寶寶抓撓。
在皮疹紅腫、滲出嚴重時,建議及時就醫,可以遵醫囑進行滲出皮損局部的濕敷、使用小劑量的
弱效糖皮質激素類葯膏
,如地奈德軟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等,對緩解瘙癢和紅腫很有效果。
痱子(熱疹)
? 常見部分
容易出現在悶熱、出汗多的地方,如脖子、腋下、腹股溝、屁屁、後背。
? 判斷方法
痱子又分為晶痱、紅痱和膿痱。晶痱,是透明的小水泡;紅痱,是紅色的小疙瘩,毛囊周圍有發炎;膿痱,就是紅痱上面有膿頭,這種是感染了的痱子。
典型晶痱 ↓
圖片來源:James Andrews' Disease of the skin 11e
? 家長如何做
首先要
保持環境涼爽,
空調溫度可以調到 24~26℃ 左右,及時調整寶寶衣物,選擇透氣、輕薄的,保持寶寶皮膚清潔,不要在氣溫很高的時候出門。
癢的部位可以使用低濃度的激素類軟膏,包括口服止癢葯物在內,都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果已經合並細菌感染了,還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軟膏。
如果皮疹量很多,家長護理後仍然沒有緩解,瘙癢嚴重有抓破和感染,建議就診。
手足口
? 常見部分
主要是遍及手心腳心、肛周、口周,四肢軀干也可能會有,但是不會很密集。
? 判斷方法
手足口的皮疹看起來是小紅點,有的皮疹類似水皰,不癢,偶爾有的寶寶會有疼痛,隨著皮疹消退,不留疤痕。
圖片來源:
? 家長如何做
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也沒有特異性抗病毒葯物,多數孩子在
1 周後
自行恢復。
手足口有傳染性,建議家長把寶寶與其他健康的兒童隔離開,並把曾經接觸到的玩具、餐具等注意消毒。
為了盡快退燒,同時緩解寶寶喉嚨的不舒服,可以使用首選對乙醯氨基酚口服退燒。注意補充液體,避免脫水。不要吃過熱、質地粗糙及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刺激喉嚨。
如果寶寶高燒很難控制,一直無精打采,或者肢體運動有異常、尿很少等症狀,都要及時就診。
蕁麻疹(風團)
? 常見部分
通常全身都會有。
? 判斷方法
如果寶寶身上長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疙瘩,突出皮膚表面,有的像蚊子叮的包,有的像白色的米粒,癢癢的不舒服,多考慮蕁麻疹。
常見的原因有過敏、病毒、細菌及寄生蟲感染,以及蚊蟲的叮咬等。
圖片來源:
? 家長如何做
少部分患兒蕁麻疹確實和過敏相關,明確相關過敏原的話,日常注意
迴避過敏原
,如食物(如花生、小麥、牛奶、雞蛋等)、葯物、花粉、蟎蟲等。
選擇輕薄透氣的衣物,減少皮膚刺激,盡量不要讓寶寶抓撓,避免繼發感染。
如果瘙癢嚴重還可以塗
爐甘石洗劑或者氧化鋅搽劑,
以及遵醫囑服用抗組胺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如果伴有發熱、呼吸困難、憋氣、腹痛、精神不好及尿少等症狀,都要及時就診。
幼兒急疹
? 常見部分
頸部、軀乾和四肢。
? 判斷方法
如果寶寶突然發燒了,吃過退燒葯精神很好,和平時基本沒有太大的區別,三天後
熱退疹出
,多考慮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是一種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見病,多見於 7~13 月齡的寶寶。通常發熱 3~5 天後,從頸部開始出現紅疹,之後遍及面部軀干及四肢。
圖片來源:專家提供
? 家長如何做
一般不需要特殊抗病毒葯物治療,幼兒急疹多數在 1~2 日
可自行消退
。期間只要給寶寶控制高燒,不要捂熱,注意補充液體,避免脫水即可。
如果寶寶精神狀態不好,尿量很少,出現皮疹,但是高燒仍然不退,或者寶寶發生驚厥等症狀,都要及時就診。
水痘
? 常見部分
通常軀幹部位皮疹會較多,面部及四肢皮疹較少。
? 判斷方法
典型的水痘是先發熱,然後出現皮疹。皮疹開始為紅點,在之後的 48~72 小時內發展為丘疹、皰疹,繼而顏色變得灰暗並結痂。經過這幾個階段,皮疹才會徹底消失。
同時身上有新鮮的皮疹不斷出現,可以看到多處皮疹處於不同的階段。
皮疹很癢,常常會想抓癢,如果抓破可能會留疤痕。
圖片來源:
? 家長如何做
多數可以在 10 天左右自愈,護理的重點就是
注意隔離,防止抓撓,
可用葯物控制高燒(首選對乙醯氨基酚),注意補充液體。
皮疹沒有破潰的部位,可以塗爐甘石洗劑止癢,如果已經破了,可以塗抗生素軟膏,比如紅黴素軟膏等保護皮膚,避免合並細菌感染。
如果高熱很難控制,寶寶精神狀態不好,或者有其他不適,都建議及時就診。
風疹
? 常見部分
臉上和軀干較多。
? 判斷方法
寶寶多會低燒,大多在 37.8~38.3°C 之間,然後臉上出現粉紅色疹子,之後會迅速擴展到軀干,大約 3 天後消失,伴有耳後和頸部淋巴結腫大。也有的寶寶會持續到 8 天後才完全消失。
圖片來源:
? 家長如何做
最好的預防是接種麻風疫苗,給予寶寶免疫保護。
風疹有傳染性,
需要隔離
。家長需要給寶寶控制高熱(用葯首選對乙醯氨基酚),多補充液體,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療,也不需要針對性的抗病毒治療,多會自愈。
如果出現高熱難以控制、眼睛刺痛、精神萎靡等,或者家長不確定寶寶的狀態是否平穩,都需要及時就診。
猩紅熱
? 常見部分
軀乾和四肢多見。
? 判斷方法
猩紅熱皮疹的特點是軀乾和四肢出現曬傷似的疹子,嘴巴周圍出現像鬍子似的灰白色,被稱為
「蒼白圈」。
一般 5 天左右疹子會消失,皮疹會脫屑,有的孩子指趾端會出現脫皮。
同時可能出現發熱、咽痛、扁桃體發炎,在扁桃體上可能滲出膿性物,特徵性的
「草莓舌」
,可能伴隨頭痛、惡心、嘔吐的情況。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 家長如何做
注意隔離。
家長需要給寶寶控制高熱,可以用布洛芬(美林)或者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這類葯物也可以緩解喉嚨痛。
給寶寶多補充液體,避免脫水,避免吃大塊粗糙的食物刺激喉嚨。
如果發現寶寶出現皮疹有這些特徵,或者高熱伴咽痛很明顯,進食困難,都建議及時就診。
川崎病
? 常見部分
全身都可出現紅色皮疹。
? 判斷方法
通常伴隨持續高熱 39~40°C ,在發熱 2~3 天後,出現皮疹。皮疹形態多樣,常見為紅色斑疹、彌漫性紅斑或者猩紅熱樣皮疹,沒有水皰和結痂。
還會出現手足硬腫,在後期皮疹消退後,指趾端會出現膜狀脫皮。
還會有特殊的結膜紅腫、口唇皸裂、舌頭腫脹、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等。
圖片來源:
? 家長如何做
一旦發現以上類似症狀,都建議及時就診,盡早治療。
玫瑰糠疹
? 常見部分
母斑通常出現在軀幹部位,子斑通常出現在軀乾和四肢近端(比如大腿、上臂)。
? 判斷方法
很多病例,發疹前會出現「前驅斑」或
「母斑」
。母斑通常出現在軀幹部位,表現為單個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的淡紅色鱗屑性斑片。
在母斑出現數日或 1~2 周後,軀乾和四肢近端(比如大腿、上臂)會出現跟母斑類似的小一些的橢圓形皮損,稱為
「子斑」
,特徵表現是皮疹分布沿皮紋分布。
主要發生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及年輕成人,少數患兒發病前可出現頭痛、咽炎或其他不適症狀。
圖片來源:專家提供
? 家長如何做
玫瑰糠疹是一種急性、自限性皮膚病,即多數瘙癢症狀不明顯的話是不需要治療的,不必過度擔心,皮疹可能經歷 2~3 個月後逐漸消退。
如果寶寶瘙癢明顯的話還是建議及時就醫。
EB 病毒感染
? 常見部分
全身都可能會有。
? 判斷方法
10%~15% 的寶寶發熱第 4 日出皮疹,疹型表現為麻疹或者猩紅熱樣皮疹,從軀干到四肢、從頸部到面部的離心性發疹,容易伴高熱、淋巴結腫大。
? 家長如何做
對於感染傳單的孩子,在有發熱、咽痛或身體疼痛的症狀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來緩解症狀。
患病期間最重要的就是要給孩子多喝水,且注意充分休息,等待自愈。
傳單病人常伴有脾腫大,自發或外傷性脾破裂最有可能發生在發病後 2~21 天內,所以醫生一般都會建議至少 3~4 周內
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尤其是身體接觸性的運動。
飲食方面,可以照常飲食。如果孩子胃口差,則推薦少食多餐。
寶寶疹子是一個非常龐大且復雜的話題,除了以上這些常見的,還有麻疹、蟲咬皮炎、膿皰病、傳染性軟疣、體癬、多形紅斑、中毒性紅斑、日光過敏等相對不怎麼常見的疾病。
④ 寶寶臉頰兩邊都是紅紅起的小疙瘩是不是濕疹
寶媽可以上圖來看看,可能是長濕疹了哦,濕疹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問題,寶媽護理要多注意。
1、洗澡時水溫不宜過熱,不要勤洗澡,不要用肥皂。
2、濕疹重時不要洗澡,最好不洗頭、洗臉。
3、寶寶的用具單放,專用。
4、皮膚保持清潔,避免搔抓、日曬、風吹。
5、對頭皮脂溢型濕疹千萬不能用肥皂水洗,只需經常塗一些植物油,使痂皮逐漸軟化,然後用梳子輕輕地梳理掉。
6、避免曬太陽。
7、避免毛織品、膠布和新衣服直接與皮膚接觸,這些物品上的漿糊和染料將會和皮膚形成摩擦使濕疹加重。
8、給寶寶穿柔軟透氣的棉布衣服,勤換洗尿布,勤換衣服,衣服不要穿得太厚太緊。
⑤ 怎麼判斷身上的到底是不是濕疹草本貝貝有用嗎
你好,濕疹的症狀如下:皮損初為多數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基底潮紅,逐漸融合成片,由於搔抓,丘疹、丘皰疹或水皰頂端抓破後呈明顯的點狀滲出及小糜爛面,邊緣不清。如繼發感染,炎症更明顯,可形成膿皰、膿痂、毛囊炎、癤等。自覺劇烈瘙癢。好發於頭面、耳後、四肢遠端、陰囊、肛周等,多對稱發布。濕疹容易跟皮炎過敏等皮膚疾病混淆,條件允許最好去皮膚病醫院檢查看診一下,做個皮膚鏡檢查在結合醫生接診經驗基本上可以判斷是哪種類型皮膚疾病。
以下是濕疹的症狀圖片,可以對比一下
⑥ 各種皮膚病症狀圖片
以下是各種皮膚病的症狀圖片概述:
1. 熱瘡(單純皰疹):表現為小水皰或潰瘍,常發生在嘴唇或周圍。
2. 蛇串瘡(帶狀皰疹):特徵為成串的水皰,沿著神經分布區域排列,常見於背部或面部。
3. 疣:
- 尋常疣:堅硬的丘疹,表面粗糙,通常出現在手或腳上。
- 扁平疣:表面平滑的小丘疹,常見於面部或頸部的皮膚。
- 傳染性軟疣:小的、硬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小體,通常出現在生殖器區域。
- 跖疣:腳底的硬疣,可能導致行走時的疼痛。
- 絲狀疣:細長的突起,頂端尖銳,常出現在眼瞼或頭皮。
4. 廯:
- 白禿瘡:頭發脫落區域,邊界清晰,通常出現在頭皮。
- 肥瘡:皮膚增厚、粗糙、脫屑的斑塊,常見於頭皮或面部。
- 鵝掌風(手廯):手掌和手指間的皮膚乾燥、裂開、脫皮。
- 濕腳氣(足廯):腳部皮膚濕潤、發炎、瘙癢。
- 圓廯:圓形或多邊形的皮膚斑塊,邊緣清晰,中心萎縮。
- 白癜風:皮膚上出現的白色斑塊,毛發也可能變白。
5. 疥瘡:由疥蟎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疹和隧道。
6. 濕疹:
- 慢性濕疹:皮膚乾燥、瘙癢、發炎,可能出現皮膚厚化和滲液。
7. 接觸性皮炎:因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導致的皮膚紅斑、瘙癢或炎症。
8. 隱疹(急性蕁麻疹):迅速出現的紅色或皮膚色的風團,伴瘙癢。
9. 葯疹:因葯物引起的皮膚反應,可能表現為皮疹、水皰或其他皮膚改變。
10. 牛皮鮮:皮膚上有紅色斑塊,伴隨銀白色鱗屑和瘙癢。
11. 滑膜純貓眼瘡:關節附近的皮膚出現圓形斑塊,中心有凹陷,周圍有紅暈。
12. 白庇:皮膚上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斑塊,邊界清晰,顏色較淺。
13. 粉刺(痤瘡):毛孔堵塞導致的皮膚丘疹,常見於面部和胸部。
14. 酒糟鼻:鼻子變紅、腫脹,可能伴有丘疹和膿皰。
15. 結節性紅斑:皮膚上出現硬的、疼痛的結節。
16. 紅斑狼瘡:皮膚上出現蝶形紅斑,常見於臉頰和鼻樑。
⑦ 鐥卞瓙銆佹箍鐤瑰偦鍌誨垎涓嶆竻妤氾紵
鐥卞瓙銆佹箍鐤瑰偦鍌誨垎涓嶆竻妤氾紵鎯寵佸尯鍒嗙棻瀛愬拰婀跨柟錛岃頒綇榪3鐐廣
1.鐪嬬毊鐤圭姸鎬侊細鐥卞瓙鏄涓綺掔矑鐨勪笜鐤辯柟錛屼笉鏄姘寸柋錛涙箍鐤瑰ぇ閮ㄥ垎婀跨柟閮芥槸榪炴垚鐗囩殑錛屽皯閮ㄥ垎鏄涓綺掔矑鐨勪笜鐦嗐
2.鐪嬬毊鐤瑰嚭鐜伴儴浣嶏細鐥卞瓙鏈瀹規槗鍑虹幇鍦ㄩ椃鐑瀹規槗鍑烘睏鐨勫湴鏂癸紝姣斿傚墠棰濄佽剸瀛愩佽厠涓嬨佽吂鑲℃矡銆佸眮灞併佸悗鑳屻傦紱婀跨柟瀹規槗鍑虹幇鍦ㄥ共鐕ャ佹懇鎿︾殑鍦版柟錛屾瘮濡傝劯棰娿佹墜鑲樸佽啙鐩栥
3.鐪嬬毊鐤瑰彉鍖栵細濡傛灉閫氳繃闄嶆俯灝辮兘濂借漿錛屽ぇ姒傜巼鏄鐥卞瓙錛涗笉鍋氫繚婀垮勭悊鍙鑳戒細瓚婃潵瓚婁弗閲嶅忓g殑婀跨柟鍜屽嚭奼楁睏娑插墝嬋鍏崇郴涔熷緢澶с
鐪嬪╁瓙鎰熻変袱鑰呴兘鏄浠ョ棐涓轟富瑕佽〃鐜般
⑧ 這是濕疹嗎
寶寶濕疹
臨床表現
起病大多在生後1~3個月,6個月後逐漸減輕,1歲半後大多數患兒自愈。一部分患兒延至幼兒或兒童期。
病情輕重不一,皮疹多見於頭面部,逐漸蔓延至頸部、肩部、軀干、四肢。皮損呈多形性,初起時為紅斑或紅丘疹,隨著病情進展可逐漸增多,病出現丘皰疹、小水皰、糜爛、結痂等,時好時壞,反復發作。有奇癢,患兒夜間哭鬧,躁動不安。可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極少數患兒可發生全身感染。
1.臨床分期
(1)急性期 起病急,皮膚表現為多數群集的小紅丘疹及紅斑,基底水腫,很快變成丘皰疹及小水皰,水皰破潰後糜爛,有明顯的黃色滲液或黃白色漿液性結痂,厚薄不一,外圍可見散在小丘疹。面部皮膚可有潮紅及腫脹。腋下、腹股溝等部位常合並擦爛。破潰可能繼發感染。患兒癢感明顯,煩躁不安。
(2)亞急性期 因治療不當由急性期濕疹演變而來。滲出紅腫,結痂逐漸減輕,皮損以小丘疹為主,可有白色鱗屑,殘留少許丘皰疹及糜爛面。癢感稍減
(3)慢性期 由急性、亞急性期演變而來,也可一開始就是慢性期表現。反復發作,多見於1歲以上嬰幼兒。以皮膚粗糙、肥厚、丘疹、鱗屑及色素沉著為主要臨床表現。多分布在四肢,在一定誘因下,可急性發作,明顯瘙癢。
2.臨床分型
(1)脂溢型 多見於1~3個月嬰兒。患兒前額、頰部和眉間皮膚潮紅,被覆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可有較厚的黃色液痂。嚴重時,頦下、後頸、腋及腹股溝可有擦爛、潮紅及滲出。
(2)滲出型 多見於3~6個月嬰兒,尤其是肥胖的嬰兒。患兒雙側面頰可見對稱性小米粒大小紅色丘疹,間有小水皰和紅斑,底部水腫,片狀糜爛,有黃色漿液滲出。
(3)乾燥型 多見於6個月~1歲嬰兒。皮損表現為丘疹、紅腫、硬性糠皮樣鱗屑及結痂,常見於面部、軀乾和四肢側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