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成簇汗皰疹
擴展閱讀
雀斑加配方加盟 2025-02-22 14:07:07
水痘結痂了還用忌口嗎 2025-02-22 14:01:58
陰莖長小水痘有點癢 2025-02-22 14:01:58

成簇汗皰疹

發布時間: 2025-02-21 19:25:37

『壹』 這是水泡嗎

水皰是指高出皮膚的皰疹,內含有水液。水皰的形成大多是由於炎症反應的結果,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疥蟲)或變態反應引起的炎症,常見有天皰瘡、皰疹樣皮炎、帶狀皰疹等。

天皰疹的皮損特徵是,在外觀正常的皮膚和粘膜上發生大水皰,並有表皮剝離,好發於皮膚皺折部位,多見中年人患病。皰疹樣皮炎,帶狀皰疹則為多形性皮損。

多形性皮損是指皮疹的形態多種多樣。如皰疹樣皮炎,除水皰外,還有紅斑、丘疹、風團等多種損害,瘙癢劇烈,但粘膜不受損害,皮損好發於腋窩、肩部和臂部。又如水痘,起初為丘疹,然後起水皰,呈橢圓形,最後結痂、脫屑,其特點是在同一部位,可見各階段的皮疹,即丘疹、皰疹、結痂

(1)成簇汗皰疹擴展閱讀:

去除手上水泡

首先,必須要把營養調好,營養必須要均衡,一般手上會長這種小水泡,都是因為營養不均衡,抵抗力比較低才導致的。尤其是在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必須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來起到清熱降溫的作用。當然在吃飯的時候也可以多吃一些青菜,素菜,在炎熱的天氣大魚大肉的吃不利於給體內降火。

然後,做好清潔工作。之所以會長水泡,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個人的局部衛生沒有做好,這些細菌,真菌有了生長的環境,所以這些水泡就產生了。如果已經長了小水泡了,最好可以用醋洗手,醋是有非常強大的消毒功能的,也不需要每天都用醋洗,不過至少一周洗兩次左右。

最後,其實也是可以去尋求醫生的建議,然後選擇一些可以用於緩解水泡帶來的瘙癢症狀的葯物塗抹在患處。這種方法見效會相對來說快一點,但是一定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選擇適合自己的葯品。

如果發現自己的手上長了一些小水泡也不要過於緊張,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是可以治好的。另外,如果很癢也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千萬不要用力去抓撓患處,因為會越撓越癢的,而且一旦把傷口撓破了,裡面的水就會流出來,這樣就更容易感染到其他部位。

不過如果實在太癢了還是可以抓一塊涼毛巾在手上,這樣可以緩解一下瘙癢的感覺。還有已經長了小水泡的人,千萬不要和別人共用洗手洗腳的用具,避免交叉感染。平常盡量保持手部乾燥,勤洗手,注意自己的個人衛生。

『貳』 鎵嬩笂璧蜂簡鍑犱釜灝忔場錛

鎵嬩笂璧鋒潵鍑犱釜灝忔場錛屼笉鐤間笉鐥掞紝閫忔槑鐨勫皬棰楃矑鍙鑳芥槸奼楃柋鐤廣佸誨父鐤c佷笜鐤規ц崹楹葷柟銆佸甫鐘剁柋鐤廣佹墜瓚沖彛鐥呫佸崟綰鐤辯柟銆佹帴瑙︽х毊鐐庛佹墜鐧c佽惀鍏諱笉鑹絳夊紩璧楓傚叿浣撳備笅錛

  • 奼楃柋鐤癸細奼楃柋鐤瑰彲鑳芥槸鐨鑲よ繃鏁忋佺毊鑲ょ櫍鑿屾劅鏌撱佸矓閮ㄨ繃鏁忋佺簿紲炵炵粡鍥犵礌絳夊洜緔犲紩璧鳳紝鍙瀵艱嚧鎵嬫帉鍜屾墜鎸囧嚭鐜版暎鍙戠殑灝忔場錛屽苟浼存湁鐦欑棐鍜屽埡鐥涖

  • 瀵誨父鐤o細瀵誨父鐤f槸浜轟鉤澶寸槫鐥呮瘨鎰熸煋寮曡搗錛屽彲瀵艱嚧鐨鑲よ〃闈㈠嚭鐜板潥瀹炵殑涓樼柟錛屽苟閫愭笎澧炲ぇ錛屽嚭鐜板皬娉★紝涓旇川鍦拌緝紜錛岃繕鍙鑳戒細浼存湁鐦欑棐鍜岀柤鐥涖

  • 涓樼柟鎬ц崹楹葷柟錛氫笜鐤規ц崹楹葷柟鍙鑳芥槸鏄嗚櫕鍙鍜銆佹瘨奼佸埡嬋絳夊洜緔犲紩璧鳳紝鍙瀵艱嚧鐨鑲や笂鍑虹幇鑺辯敓綾沖ぇ灝忕殑綰洪敜褰㈢孩鑹蹭笜鐤癸紝騫朵即鏈夌槞鐥掑拰鐤肩棝銆

  • 甯︾姸鐤辯柟錛氬甫鐘剁柋鐤規槸鐢辨按鐥-甯︾姸鐤辯柟鐥呮瘨鎰熸煋寮曡搗錛屽彲瀵艱嚧鎵嬫帉鍜屾墜鎸囧嚭鐜版垚綈囩殑閫忔槑灝忔場錛屽苟浼存湁鐤肩棝鍜岀槞鐥掋

  • 鎵嬭凍鍙g棶錛氭墜瓚沖彛鐥呮槸鑲犻亾鐥呮瘨鎰熸煋寮曡搗錛屽彲瀵艱嚧鎵嬮儴鍜岃凍閮ㄥ嚭鐜板皬娉★紝騫朵即鏈夌槞鐥掑拰鐤肩棝銆

  • 鍗曠函鐤辯柟錛氬崟綰鐤辯柟鍙鑳芥槸鐥呮瘨鎰熸煋寮曡搗錛屽彲瀵艱嚧鎵嬮儴鍑虹幇鑱氶泦鐨勫皬娉★紝騫朵即鏈夌槞鐥掑拰鐤肩棝銆

  • 鎺ヨЕ鎬х毊鐐庯細鎺ヨЕ鎬х毊鐐庢槸鐨鑲ゆ帴瑙﹀栫晫鐗╄川寮曡搗鐨勭値鐥囨х毊鑲ょ棶錛屽彲瀵艱嚧鎵嬮儴鍑虹幇綰㈡枒銆佷笜鐤瑰拰灝忔場錛屽苟浼存湁鐦欑棐鍜岀柤鐥涖

  • 鎵嬬櫍錛氭墜鐧f槸鐨鑲ょ櫍鑿屾劅鏌撳紩璧鳳紝鍙瀵艱嚧鎵嬮儴鍑虹幇灝忔場銆佽劚灞戝拰鐦欑棐絳夌梲鐘躲

  • 钀ュ吇涓嶈壇錛氬傛灉韜浣撶己涔忕淮鐢熺礌B6銆佺淮鐢熺礌B12絳夎惀鍏葷墿璐錛屽彲鑳藉艱嚧鎵嬮儴鍑虹幇灝忔場銆佸紑瑁傜瓑鐨鑲ら棶棰樸

  • 浠ヤ笂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濡傛灉鎰熷埌韜浣撲笉閫傚簲鍙婃椂鍜ㄨ涓撲笟鍖葷枟鏈烘瀯銆

『叄』 求助!!!得了皰疹怎麼辦

就是帶狀皰疹了。老年人情況比較重的,還是上醫院治療會穩妥。抗病毒的阿昔洛韋靜脈輸液一周就可以了,但是一定要口服強的松,一般3到5天,15毫克差不多了。不要長時間服用,再配合中葯內服外敷,效果會更好。因此建議到中醫院住院治療。帶狀皰疹還是要靠吃中葯才能徹底治癒的,因為帶狀皰疹病毒是任何人都有的,但是這種疾病只會在體能下降,免疫力低下是才會發生,容易產生後遺神經痛,尤其是發生於面部的帶狀皰疹,最為凶險,容易導致失明、失聰,面癱等等,嚴重的後遺神經痛。帶狀皰疹的皰疹只是小毛病,最值得注意的是其所引起的疼痛,有疼痛存在是判定帶狀炮沒有痊癒的很好標准。因為帶狀皰疹有的只有疼痛,可以始終見不到皰疹,僅僅表現為皮膚敏感,灼熱,潮紅。任何身體部位都可以發生皰疹,疼痛沿神經分布,疼痛的地方不一定會出現皰疹。皰疹的疼痛猶如骨頭疼痛般,初發生疼痛時,有的患者還會以為那裡的骨頭有問題。發生於腰部腹部的皰疹,因為久不出現皰疹往往容易被誤診為急腹症或其他內科疾病,而延誤病情。西醫治療常規抗病毒,營養神經。還可以配合其他有助於修復皮損的葯物,嚴重的需要口服強的松才能控制。中醫中葯益氣活血通絡理氣止痛入手,可以及早控制病情,防止後遺神經痛的發生。

『肆』 我想知道弧形菌絲成簇孢子成陽性這種皮膚病怎麼治

體癬和股癬

體癬(tinea corporis)指發生於除頭皮、毛發、掌跖、甲板以外的平滑皮膚上的一種皮膚癬菌感染。股癬(tinea cruris)指發生於腹股溝、會陰和肛門周圍的皮膚癬菌感染、實際上是發生在特殊部位的體癬。
本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患者、患癬家畜(狗、貓等)或間接接觸被患者污染的衣物機而引起。也可由自身感染(先患有手、足、甲癬等)而發生,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或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本病。氣候溫暖、環境潮濕更有利於本病的發生。
臨床表現 體癬一般好發於面、頸、腰腹、臀及四肢等處。原發損害為丘疹、丘皰疹或水皰,針頭到綠豆大小,由中心逐漸向周圍等距離擴展蔓延,形成環形或多環形。邊緣微隆起,狹窄而不連貫,中央炎症減輕,伴脫屑或色素沉著。由於致病真菌不同及外體差異,皮損表現可有差異,如由親人性紅色毛癬菌引起的皮損常呈大片形,數目較少;親動物性犬及石膏樣小孢子菌引起的皮損炎症較明顯,常以水皰為主,損害較少。但數目較少。但數目較多。自覺瘙癢,病久者因經常搔抓可引起局部濕疹樣改變或繼發細菌感染。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男性多見。病情往往夏季發作或加重,冬季減輕或消退。股癬可單側或雙側發生,基本損害與體癬相同,但由於該部位溫暖潮濕,易摩擦,常表現為下側邊界清楚、炎症明顯的紅斑。病久者,皮損可失去典型表現,或因搔抓致浸潤增厚、苔蘚樣變。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皮損表現,一般不難診斷。取損害邊緣鱗屑作真菌直接鏡檢可明確診斷,但查菌陰性往往不能除外,有時需反復檢查或作真菌培養。本病有時應與環形紅斑、玫瑰糠疹、濕疹、神經性皮炎或擦爛紅斑等相鑒別,真菌檢查可有助於最後確診。
防治
1.以外用葯物治療為主。可酌情外搽復方苯甲酸搽劑(灰氏癬葯水)、復方雷鎖辛搽劑(卡氏搽劑)、3%咪康唑霜、1%~2%克霉哇霜、酮康唑霜等,每天2次。連續2—4周。皮損消退後繼續用葯2周,以免復發。對股癬及嬰幼兒體、股癬患者宜選用較溫和的葯物。
2.對皮損廣泛或單用外用葯療效不佳者,可同時內服灰黃黴素,成人每天 0.6~0.8g,連用2~4周,或酮康唑0.2g,連服2~4周。伊曲康唑或特並萘芬亦可酌情採用。
3.如伴發手、足、甲癬等應同時治療。
4.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使用癬病患者浴盆、拖鞋、毛巾及內衣等,避免與患癬的狗、貓接觸。

手癬和足癬

皮膚癬菌侵犯掌、足跖和指(趾)間平滑皮膚引起的感染分別稱為手癬(tineamannus)和足癬(tinea Pedis)。皮損單獨發生於手、足背者則稱為體癬。手癬和足癬常可彼此傳染,相繼發病,也可僅侵犯一處,其中以足癬更為常見,是真菌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在我國尤以江淮流域以南,氣候溫暖、潮濕,患病更為普遍。
病因 致病菌主要是毛癬菌屬和表皮癬菌屬,常見菌種有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其中紅色毛癬菌因其抵抗力強,不易控制,已成為我國當前手足癬的主要致病菌。
本病系通過接觸傳染。在公共浴池洗澡,穿用公共拖鞋,穿用患者的鞋、襪、手套,使用公共浴巾等均易於感染本病。本病傳染廣泛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紅色毛癬菌或絮狀表皮癬菌常在皮屑內形成關節孢子,它能抵抗較惡劣的環境而長期生存,並具有傳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紅色毛癬菌容易引起角層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癒,且易復發。再者,由於損害嚴重性不強,患者多無自覺症狀,常不予重視,而未及時就醫,因此病變常遷延不愈。
臨床表現
(一)足癬多見於成人,男女皆可罹患。往往夏季加重,秋季減輕,若未徹底治療,常遷延多年。依其皮損表現常可見分為以下3型,但三者可同時或交替出現,或以某一型為主。
1.鱗屑水皰型最常見。常於趾間、足跖及其側緣反復出現針頭大小丘皰疹及皰疹,聚集或散在,壁厚發亮,有不同程度炎性反應和瘙癢,皰干後脫屑,呈小的領圈狀或大片形,不斷脫落,不斷發生。病情穩定時,常以脫屑表現為主。
2.浸漬糜爛型常見於第四、第五趾間。角質層浸漬、發白、松軟,剝脫露出紅色糜爛面或蜂窩狀基底,可有少許滲液。本型易繼發感染,並發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丹毒等。
3.角化過度型常見於足跟、足跖及其側緣。角質層增厚、粗糙、脫屑、乾燥。自覺症狀輕微。每到冬季,易發生皸裂。本型常發生於病期較長、年齡較長患者。
(二)手癬臨床表現與足癬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癬明顯。損害初起時常有散在小水皰發生,而後常以脫屑為主,皮紋增深,觸之粗糙,病久者呈現角化增厚。患區與正常皮膚之間常可見一定界限。損害多限於一側。初起時常始於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處,久之累及整個手掌。自覺症狀多不明顯。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不難。但不典型手足癬常常容易和手足濕疹、掌跖膿皰病及汗皰疹等相混淆,應注意鑒別,真菌檢查常有助於明確診斷。
治療 需按不同類型分別處理。
1.鱗屑水皰型復方苯甲酸搽劑、復方雷鎖辛搽劑,1%-3%益康哇、咪康唑、克霉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選用,外搽,每日 2~3次。有時可用 10%冰醋酸液浸泡療法。
2.浸漬糜爛型一般選用比較溫和或濃度較低的抗真菌外用制劑,如復方雷鎖辛搽劑或上述咪唑類抗真菌霜劑。有時需要加用乾燥性粉劑,如足粉。
3;角化過度型一般宜選用抗真菌軟膏或霜劑,如復方苯甲酸軟膏、咪唑類霜劑或其它抗真菌葯物。
不論用何種葯物都應耐心堅持治療程1-2個月。如伴發細菌性繼發感染或病久繼發濕疹樣變者均應作相應處理。

甲癬

甲癬(tinea unguium)通常由皮膚癬菌即毛發癬菌、小孢子菌或表皮癬菌侵犯甲板所致。由皮膚癬菌以外的真菌如念珠菌、麴黴菌等侵犯甲板感染則稱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
甲癬常繼發於手、足癬,其致病菌與手、足癬基本相同。依真菌侵入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可分為兩種:①甲下型甲癬:真菌從甲側緣或前緣侵入,沿甲板向後發展,形成鬆脆的角蛋白碎屑,堆積於甲下,使甲增厚,凹凸不平,翹起,甲板與甲床分離,前緣如蟲蝕狀,殘缺不整,久之甲板全被破壞。淺表型白色甲癬:真菌從甲面侵入,形成不整形白色混濁斑,久者亦常致甲板變形、增厚、變脆。受累指(趾)甲多少不一,輕者1—2個,重者大部分或全部指(趾)甲受累。一般無自覺症狀。偶伴發甲溝炎。病程緩慢,如不治療,可多年不愈。
本病有時應與銀屑病、濕疹、扁平苔薛等引起的甲病相鑒別。
因葯物不易進入甲板,故甲癬的治療較為困難。一般可外搽 30%冰醋酸液或 3%~5%碘酊。每日2次;直至新甲生成為止。每天搽葯前宜先用刀片輕刮鬆脆病甲,以利葯物滲入。再者,亦可採用 15%柳酸乳酸軟膏、40%尿素軟膏或純尿素粉外敷,包紮,待病甲軟化後將其剝離拔除,爾後再繼續外用葯治療,直至新甲生成。對病情嚴重、外用療法難以奏效者,可同時內服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特並萘芬(terbinafine)以縮短療程。

癬菌疹

由皮膚癬菌感染灶(以足癬為常見)釋放出的真菌代謝產物而引起的遠隔部位發生的皮疹稱為癬菌疹(dermatophytid),是機體對真菌感染發生的一種變態反應。
本病的皮疹表現多種多樣,常表現為手部對稱性汗皰疹樣發疹,小腿丹毒樣皮疹,或四肢泛發對稱性濕疹樣皮炎。此外,尚可發生多形紅斑樣、結節性紅斑樣或蕁麻疹樣皮疹等。這類繼發性皮疹查不到菌。癬菌素皮膚試驗常陽性,在癬菌感染原發灶得到妥善處理後,癬菌疹往往亦隨之減輕或消退。
癬菌疹主要治療原發灶,局部宜用比較溫和的消炎止癢劑如爐甘石洗劑,而不可亂搽癬葯膏或癬葯水。酌情服用抗組胺類葯物。

花斑癬

花斑癬(tinea versicdor)俗稱汗斑,是由糠批馬拉色菌(malassezia furr)感染表皮角質層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
病因 致病菌系一種嗜脂性酵母,稱為卵圓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rum ovale)或正圓形糠秕孢子菌(P.orbiculare)。此菌是正常皮膚的腐生菌,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高溫高潮,局部多脂多汗,衛生條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轉化為菌絲型方可致病。此菌僅侵犯角質層淺層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應。
臨床表現 初起損害為圍繞毛孔的圓形點狀斑疹,以後逐漸增至甲蓋大小,邊緣清楚,鄰近損在可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片形,而周圍又有新的斑疹出現。表面附有少量極易剝離的糠秕樣鱗屑,灰色、褐色至黃棕色不等,有時多種顏色共存,狀如花斑。時間較久的呈淺色斑。皮疹無炎性反應,偶有輕度瘙癢感,皮損好發生於胸背部,也可累及頸、面、腋、腹、肩及上臂等處,一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病程慢性,冬季皮疹減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復發。
診斷 根據皮疹表現及好發部位,不難診斷,鏡檢可見彎曲或弧形菌絲和成簇圓形厚壁孢子。以wood燈照患部可顯示黃色熒光。
治療 以局部外用療法為主。復方雷鎖辛搽劑、 5%柳酸搽劑、 50%丙二醇液、1%~ 3%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選用。也可外用40%硫代硫酸鈉液,稍干後再搽4%鹽酸液,療效亦佳。所有葯物外用,每日1-2次,連用么2-4周即可治癒。治癒後仍需用葯2周,以防復發。治療期間需勤洗澡、勤換衣,內衣宜煮沸消毒。對頑固病例,可同時口服酮康唑200mg,每周1次,共2—4次。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屬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膚、粘膜或內臟器官的真菌病。
病因 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陰道和皮膚上。正常情況下,念珠菌與人體處於共生狀態,並不致病,僅在一定條件下方可致病,故稱之為條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機體後能否致病取決於致病菌的數量、毒力、入侵途徑與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當患者有糖尿病、腫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均易發生感染。也可由於長期放置導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療、化療而致病。本病多數屬於內源性感染,少數為外源性感染。
念珠菌屬中約有8種菌能引起人體致病,但白色念珠菌(canidida albicans)的致病菌,毒力最強。其它幾種念珠菌因致病力弱,較少引起感染,只有當人體免疫力特別低下時,這些念珠菌才會單獨或與白色念珠菌協同致病。
臨床表現 根據侵犯部位不同,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皮膚念珠菌病
1.指(趾)間糜爛 多見於長期從事潮濕作業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
間最為常見。指(趾)間皮膚浸波發白,去除浸漬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濕潤面,基底潮紅,可有少量滲液。自覺微癢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問擦疹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皰疹或膿瘡。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見於肥胖兒童,可與紅彤並發。皮疹為綠豆大小扁平暗紅色丘疹,邊緣清楚,上覆灰白色領圈狀鱗屑,散在或密集分布於胸背、臀或會陰部。同時伴發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多見於指甲。甲溝紅腫,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膿,稍有疼痛和壓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濁,有白斑,變硬,表面有橫嵴和溝紋,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澤,且不破碎。
5.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少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患,如甲狀旁腺、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別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從嬰兒期開始發病,但也可發生於新生兒期。皮損好發生於頭面部、手背及四肢遠端,偶見於軀干。初步為紅斑、 丘疹鱗屑性損害,漸呈疣狀或結節狀,上覆黃褐色或黑褐色蠣殼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暈。有的損害高度增生,呈圓錐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
角質塊,其下是肉芽腫組織。愈後結痂,累及頭皮的可致脫發。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鵝目瘡多見於嬰幼兒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齦等處出現邊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圍紅暈。去除假膜可見紅色濕潤基底。若累及口角則有口角糜爛、皸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陰陰道炎及龜頭包皮炎。陰道分泌物粘稠、色黃或乳酪樣斑片,在陰道壁上可見灰白色假膜樣斑片,有瘙癢或灼熱感。假膜和白帶塗片可見
假菌絲和成群芽孢。男性患者較少見,多通過配偶感染,可見包皮及龜頭潮紅、乾燥光滑,包皮內側及冠狀溝可見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 內臟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可累及全身所有內臟器官,其中以腸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較常見。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腎盂腎炎、心內膜炎及腦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敗血症。所有內臟感染常繼發於多種慢性消耗疾病,且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皮持激素及化療等,放療等誘發因素,症狀多無特異性,應提高警惕。
診斷 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多種類型特有的臨床表現,並結合真菌檢查作出判斷。內臟念珠菌除根據臨床表現外,需多次、多途徑培養為同一菌種方可確診。
鑒於念珠菌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痰、糞便和陰道分泌物單純培養陽性,只能說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確診為念珠菌病。直接鏡檢應看到假菌絲和芽胞,菌絲存在說明處於致病狀態。
治療
1.局部療法
(1)2%克霉唑、咪康唑或酮康唑霜,或復方雷鎖辛搽劑,外搽,每日2次,主要適用於多種皮膚念珠菌病。伴紅癢的丘疹形念珠菌病尚可外搽含制黴菌素的硫磺爐甘石洗劑,每日4~6次。間擦疹常需加用撲粉。
(2)制黴菌素搽劑(制黴菌素100萬U,甘油10ml,蒸餾水加至60ml),主要適用於鵝口瘡及生殖器念珠菌病,外搽,每日2~3次。
(3)制黴菌素栓劑(每個5萬~10萬U),適用於念珠菌性陰道炎,每晚一次,連用1~2周。
(4)多聚醛制黴菌素 5萬 U加生理鹽水5ml,或兩性黴素 B5mp加註射用水20ml,作氣霧吸入,每日2~4次,適用於口腔及呼吸道念珠菌感染。
2.全身療法主要適用於各種內臟念珠菌病及嚴重的皮膚粘膜念珠菌感染。
(1)制黴菌素:每日200萬~400萬U,分4次口服,兒童5萬~10萬U/kg.d。該葯在腸內極少吸收,主要用於消化道念珠菌病。
(2)酮康唑:0.2g,每日一次。療程視感染類型和患者的反應而定。肝功能異常者慎用。
(3)伊曲康唑:200mg,每日一次,連用4周以上。
(4)兩性黴素B(0.5~ling/kg·d)靜脈點滴,或合並口服5一氟尿嘧啶(150一200。ig/kg·d),可有一定協同作用,以提高療效。
預防
1積極治療易誘發本病的原發疾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
2.合理應用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需長期應用者應嚴密觀察發生各種念珠菌病的徵兆,並予以及時處理。
3.皮膚皺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應保持清潔乾燥;注意口腔及外陰部位清潔衛生。

『伍』 皰疹跟汗皰疹有啥子區別

汗皰疹並沒有傳染性。汗皰疹指的是對稱的發生掌、趾皮膚復發性的、水皰性回的皮膚答疾病,可能會伴有瘙癢或者燒灼感。汗皰疹的發病原因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系:1、手足多汗;
2、手部的真菌感染,比如紅色毛癬菌等;
3、過敏的體質;
4、精神因素,比如焦慮、熬夜等;
5、接觸過敏原。汗皰疹以青壯年比較多,有些精神因素可能會導致汗皰疹的發作。因此患者需要保證足夠的睡眠、進行舒緩的運動、尋求家人幫助等方式,來進行合理的減壓。

『陸』 身上長了一片透明的小水泡

帶狀泡疹 病因症狀 纏腰龍又稱為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是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所致,疲乏、感冒、腫瘤、某些葯物等均可是發病誘因。發病前患處多先有皮膚刺痛或灼熱感,或伴有輕度發熱、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皮疹多發生在身體一側,多見於腰脅部。初起皮膚紅,出現群集的丘疹和水皰,周圍伴有紅暈,常沿神經分布呈「條帶狀」,自覺灼熱和疼痛。皰群之間間隔正常皮膚,皰內容物初為透明,經3-5天可呈混濁,嚴重時可出現血皰或環死。若發生在眼部,還可引起結膜炎、潰瘍性角膜炎等。本病的特點是局部顯著疼痛,個別病人皮疹消退後仍頑固不退,病程2-3周,愈後極少復發。 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同時累及皮膚和神經的皮膚病。其皰疹位於身體一側,常見成簇小水泡沿著胸部肋間神經或面部三叉神經作帶狀分布,伴有發熱、神經痛和局部性淋巴結腫大。病程約2周。年邁老人在皮膚皰疹消退後,常留有嚴重的神經痛症,有時疼痛可延續半年以上。 中醫稱本症為「纏腰火丹」,「蛇串瘡」,認為是由於肝膽火盛或濕熱內蘊,又感受外來毒邪而發病。 自療注意事項 (1)本病採取中西醫結合療效果較好,西醫主要是對症治療,而中葯攻克邪毒效果明顯。 (2)保持皮膚、衣衫清潔,皰疹破碎後滋水較多,要及時清洗、替換。 (3)豬頭、公雞、鵝、象皮魚、蝦、蟹等食品,中醫認為是發物,應該忌吃。 (4)飯菜宜素凈清淡,不宜多吃煎、炸、姜、辣酒等熱性食品。 (5)保持情緒安定,煩燥不安、肝炎上竄會誘發疼痛,加重病情。 (6)保持大便暢通,以利邪毒內熱下泄。 (7)皮疹消退後,如疼痛仍舊繼續,可不必緊張,時間一長,疼痛會自然消失。疼痛影響睡眠時,可適量服一些止痛片。 自治療法 1、成葯自療法 (1) 抗病毒葯,如阿昔洛韋,每次1片,每日5次。 (2) 去痛片、安乃近、消炎痛、阿斯匹林之類止痛葯任選一種服用。每次1粒,每日3次。 (3) 導赤散,每次3克,每日3次。 (4) 季德勝蛇葯,每次5-10片,每日3次。 (5)七厘散,每次1.2克,每日3次(孕婦忌服)。 2、驗方自療法 (1)大青葉、蒲公英各15克、馬齒莧60克、延胡素12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 (2)半邊蓮、天胡荽各60克、青黛5克(分兩次沖服),每日1帖,分3次煎服。 (3)龍膽草、板蘭根、當歸各60克、玄胡50克、丹皮30克,共同研成細末,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4)獨頭大蒜2瓣,雄黃粉10克。將大蒜去皮後與雄黃同搗爛,外塗患處。纏腰火丹,是在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痛如火燎,每多纏腰而發,故為此外,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帶狀皰疹。 (5)生薑適量,將生薑搗汁於銅鍋內熬濃,塗患處至覺熱辣感為度,每日擦1-2次。本病也稱為「蛇丹」。患過本病,一般不再復發。 (6)獨頭蒜適量,搗爛,敷於患處。帶狀泡疹已潰爛者不可用此方。無獨頭蒜用一般蒜頭也可。 3、外治自療法 (1)田七葯物牙膏調醋外塗患處。 (2)仙人掌去刺搗爛,拌入少量糯米粉外敷患處,干則更換。 (3)等量生百合、白糖搗成糊外敷患處。 (4)無花果葉數片,洗凈搗爛,加少量醋外敷患處。 (5)金黃散(成葯)拌醋外敷患處,干則更換。 (6)氧化鋅糊劑,搽患處。 避免誤診 本病如侵犯眼睛不能忽略,在服葯的同時,加用氯黴素眼葯水及0.1%皰疹凈眼葯水交替滴用,每日各3次。有條件的宜赴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