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如何治療慢性蕁麻疹
中醫對慢性蕁麻疹治療如下:
1、凡本病患者證見脘腹脹滿或惡心嘔吐,或泄瀉,或便秘者,均可從脾胃辨證。其濕熱者用霍香正氣散去燥熱之品。加入茵陳、苦參、白鮮皮等;其虛寒者宜用建中,理中之輩;中虛渲滯,陽氣不伸者宜用升陽益胃腸;寒熱錯雜者宜辛開苦降用半夏瀉心湯;大便秘結者宜表裡雙解用防風通聖丸。
2、凡本病患者證見咽喉干疼,或咳嗽,或有過敏性鼻炎史,易感冒等,均可從肺系辨證。其氣虛表不固者宜用玉屏風散;肺熱者,可選用麻杏石甘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3、凡本病患者性情急躁、煩躁易怒或情志抑鬱者,或女性伴有月經不調、痛經者,均可從肝經辨證。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治法,其血熱者宜用犀角地黃湯加荊芥、防風、白蒺藜等,或用羚角鉤藤湯加減;肝鬱者宜用逍遙散;血虛者宜用當歸飲子,血瘀者宜用通經逐瘀湯。
4、凡本病患者伴有心悸、怔忡或失眠多夢者,均可從心系辨症。其心陰虛者宜用天王補心丹,心陽虛者宜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5、凡本病患者證見腰膝酸軟者,均可從腎辨證。腎陰虛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者宜用二仙湯。
慢性蕁麻疹除內服葯外,使用中葯外洗亦有一定療效。外洗方:白礬、蠶砂、芒硝、荊芥、苦參各二十克水煎外洗,一日數次。
❷ 得了慢性蕁麻疹,莫要愁,中醫葯來幫忙
蕁麻疹,主要表現為此起彼伏的風團伴輕重不一的瘙癢,是常見過敏性皮膚病。大多數病人發作常有規律性,或夜間發作,或清晨驟起。病情輕者,對生活、學習與工作並無大礙;病情重粗察者,會明顯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一般把病程超過6周的蕁麻疹稱為慢性蕁麻疹。本病易診難治,西葯只能控制症狀,不能根治,而中醫在治療慢性蕁麻疹確有高招。
蕁麻疹,中醫稱之為「癮疹」,又稱「風疹塊」和「鬼飯疙瘩」。其發病機理在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瘙癮疹候》認為是「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癮疹」就有記載。目前中醫學者認為慢性蕁麻疹的發病機理多為先天稟賦不足,外感風寒、風熱之邪,或進食魚蝦海味,脾胃濕熱,氣血虛弱等諸多因素而致人體腠理疏鬆,營衛失調所致。也有因情志不遂、肝鬱不舒、氣機壅滯不暢、郁而化火、灼傷陰血、致陰血不足復感風邪而發。在臨床施治中應結合患者的體質,臨床表現,發病原因或誘因,皮疹顏色,舌脈象等因素辨證施治,做到有的放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總結大致有以下幾種證型。
一、風寒型 風團淡紅或淡白伴瘙癢,遇風寒加劇,得溫則減,舌淡苔薄白,脈遲緩。治宜散寒和營,祛風止癢。方用桂麻各半湯和荊防敗毒散化裁:麻黃,桂枝,白芍,防風,荊芥,蟬蛻,白鮮皮,生薑,大棗,甘草。日一付,水煎服。
二、風熱型 風團鮮紅、皮膚自覺灼熱,瘙癢,遇熱加重、得冷則緩,口渴,煩燥不安、舌紅苔黃,脈浮數。治宜辛涼清熱,祛風止癢。方用銀翹散和消風散化裁:銀花,連翹岩做茄,牛蒡子,蟬蛻,荊芥,胡納防風,丹皮,白鮮皮,桑白皮,甘草。日一付,水煎服。
三、腸胃濕熱型 風團或紅或紫,神疲納呆,脘腹痞滿脹痛、口臭、大便秘結或泄瀉,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通腑瀉熱。方用茵陳蒿湯和除濕胃苓湯化裁:茵陳,大黃、梔子,蒼術,厚朴,陳皮,豬苓,澤瀉,茯苓,白術,防風,當,苦參,甘草。日一付,水煎服。
四、沖任不調型 皮損周期發作,多於經前發作,經後消退,伴痛經,乳房脹痛。治宜舒肝理氣,調攝沖任。方用丹梔逍遙丸化裁:丹皮,梔子, 當歸,白術,茯苓,柴胡,黃芩,防風,蟬蛻,甘草。日一付,水煎服。
五、氣血兩虛型 風團反復發作,經年不愈、勞累加重、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治宜補氣養血,調和營衛。方用四物湯和玉屏風散化裁: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桂枝,黃芪,白術,防風
六、陽虛型 風團遇冷誘發或加重,平素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口淡無味,小便清長,腰腹畏寒,著衣較多。舌淡暗,苔白潤,脈沉細。治宜溫陽散寒。方用陽和湯和當歸四逆湯化裁:炙麻黃,炮姜,白芥子,熟地,制附子,乾薑, 肉桂,鹿角霜,當歸,黃芪,蟬蛻,大棗,炙甘草。日一付,水煎服。
❸ 中醫治療蕁麻疹的偏方有哪些 中醫治療蕁麻疹三個妙招
中醫治療蕁麻疹的偏方多樣,為蕁麻疹患者提供了豐富的治療選擇。對於急性蕁麻疹,中醫採用調和營衛、祛風止癢的方法,根據不同症狀選用荊防湯或麻桂各半湯進行治療。對於慢性蕁麻疹,中醫則注重活血化瘀、健脾祛濕,並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除了內服葯物,中醫還採用熏蒸療法治療蕁麻疹。該方法通過中葯物理作用,直接作用於慢性蕁麻疹的病灶,可徹底改變過敏體質,有效調節機體免疫力,恢復自然生理機能。與長期口服西葯激素及外用膏劑相比,中醫熏蒸療法具有避免毒副作用的優勢。
此外,中醫針對不同過敏源,採用個性化治療方案。結合皮膚整艙熏蒸治療系統,將中葯物理作用於慢性蕁麻疹病灶,可快速產生抗過敏源體,有效治療蕁麻疹。中醫在蕁麻疹治療中的地位不可忽視,尤其是在西醫治療效果不佳時,中醫的補救作用尤為關鍵。
在蕁麻疹的治療中,中醫與西醫各有優勢。最好的治療方法是結合兩者的長處,形成綜合性的治療方案。通過中醫的調理和西醫的針對性治療,患者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蕁麻疹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❹ 蕁麻疹的中醫分型治療
蕁麻疹是臨床中常見的,與各種各樣過敏因素有關的皮膚炎症反應。從經典的蕁麻疹中醫分型來說,分為風寒束表型、風熱犯表型、腸胃濕熱型、氣血兩虛型還有沖任不調型。1、急性蕁麻疹的患者往往應用抗組胺類葯物的口服,就可以很快來緩解的,不需要通過中成葯以及中葯口服協同治療。2、慢性蕁麻疹發作患者病程往往比較長,可以通過中葯或者中成葯協同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療效。3、風寒束表型的患者可以考慮麻黃湯、桂枝湯加減治療。4、風熱犯表型的患者可以考慮應用消風散、銀翹散等來進行治療。5、腸胃濕熱的患者,考慮應用防風通聖散進行協同的治療。6、有明顯氣血兩虛型的患者,可以應用歸脾湯進行治療。7、對於有明顯沖任不調的患者,應該考慮四物湯以及二仙湯來進行治療。
❺ 中醫蕁麻疹治療的方法
中醫治療蕁麻疹的方法包括有中葯口服、中葯熏洗、拔罐療法和自血療法,其中中葯口服和中葯熏洗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中葯熏洗主要針對風寒性蕁麻疹,用艾葉煎煮熏洗,中葯口服,中醫臨床辨證分為五型:一、風寒型,蕁麻疹遇冷為重,風團色白,舌淡、苔薄白,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二、風熱型,蕁麻疹遇熱為重,舌淡紅,苔薄膩,消風散加減。3、血熱型,風團色紅,瘙癢劇烈,舌紅、苔緻密,涼血消風散加減。四、濕熱型,皮疹在中午或下午開始加重,四肢伴乏力,苔薄白黃膩,溫膽湯合茵陳蒿湯加減。五、血虛風燥型,皮疹色淡,舌紅,少苔,四物消風散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