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蕁麻疹與天花
擴展閱讀
水痘可以吃炸雞 2025-02-13 19:41:37
冷凍祛雀斑 2025-02-13 19:39:04

蕁麻疹與天花

發布時間: 2025-02-13 16:10:12

『壹』 天花粉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天花粉,為葫蘆科植物栝蔞的根,是一種中葯。那麼天花粉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將為大家詳細介紹。
1. 熱病煩渴
本品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經實熱,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熱病煩渴。可配蘆根、麥門冬等用或配生地黃、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齋直指方》);取本品生津止渴之功,配沙參、麥門冬、玉竹等用,可治燥傷肺胃,咽干罩喚口渴,如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2. 肺熱燥咳
本品既能瀉火以清肺熱,又能生津以潤肺燥,用治燥熱傷肺,乾咳少痰、痰中帶血等肺熱燥咳證。可配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等葯用,如滋燥飲(《雜病源流犀燭》);取本品生津潤燥之功,配人參用治燥熱傷肺,氣陰兩傷之咳喘咯血,如參花散(《萬病回春》)。
3. 內熱消渴
本品善清肺胃熱、生津止渴,可用治積熱內蘊,化燥傷津之消渴證。常配麥門冬、蘆根、白茅根等葯用(《千金方》);若配人參,則治內熱消渴,氣陰兩傷者,如玉壺丸(《仁齋直指方》)。
4. 瘡瘍腫毒
本品既能清熱瀉火而解毒,又能消腫排膿以療瘡。用治瘡瘍初起,熱毒熾盛,未成膿者可使消散,膿已成者可潰瘡排膿。常與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飲(《婦人大全良方》);取本品清熱、消腫作用,配薄荷等分為末,西瓜汁送服,可治風熱上攻,咽喉腫痛,如銀鎖匙(《外科百效全書》)。
天花粉的副作用
天花粉作為一種傳統中草葯,一般使用都無毒副作用,水煎服在一般情況下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劑量過大有胃不舒和惡心反應。高敏狀態的病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而出現皮疹。所以在使用時要謹慎小心,不要盲目跟隨別人使用。
天花粉也有一些使用禁忌,有抗早孕和致流產作用,可使胚胎壞死、液化,終至完全吸收。
天花粉蛋白有較強的抗原性。天花粉蛋白常見的副作用有發熱、頭痛、皮疹、咽喉痛,頸項活動不利等。偶見神經性血管性水腫,血壓下降,心率異常肝脾腫大量出血等。
現在有一種天花粉的針劑,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曾報道,肌內注射天花粉5-8mg用於中期妊娠引產時,通常在注射6-8小時出現發熱、頭痛、咽喉疼、關節酸痛、頸項活動不利等副作用,局部出現疼痛及紅斑;少數發生皮疹、惡心嘔吐;個別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胸悶,氣急,腹脹,肝脾腫大,甚至過敏性休克等。
天花粉醫書記載
1、《本草綱目》:「栝樓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潤枯,微苦降火,甘不傷胃,昔人只言其苦寒,似未深察。」
2、《本草匯言》:「天花粉,退五臟郁熱,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腫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齒腫,痰火盛而咳嗽不寧。若肝火之脅脹走注,腎火之骨蒸煩熱,或癰疽已潰未潰,而熱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黃,而小水若淋若澀,是皆火熱郁結所致,惟此劑能開郁結,降痰火,並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從補葯而治虛渴,纖悶派從涼葯而治火渴,從氣葯而治郁渴,從血葯而治煩渴,乃治渴之要葯也。」
3、《本經逢原》:「栝萎根,降膈上熱痰,潤心中煩渴,除時疾狂熱,祛酒癉濕黃,治癰瘍解毒排膿。」
4、《本草求真》:「天花粉,較之栝樓,其性稍平,不似萎性急迫,而有推牆倒壁之功也。至《經》有言安中續絕,似非正說,不過雲其熱除自安之意。」

『貳』 天花早期症狀

天花病毒有毒力不同的兩型病毒株,毒力強的引起正型天花,即典型天花;弱者引起輕型天花,即類天花。 主要為嚴重毒血症狀(寒戰、高熱、乏力、頭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體溫急劇升高時可出現驚厥、昏迷)、皮膚成批依次出現斑疹、丘疹、皰疹、膿皰,最後結痂、脫痂,遺留痘疤。

『叄』 天花病毒是什麼樣子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也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范圍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感染天花病毒後的潛伏期平均約為12天(7-17天)。感染後的初期症狀包括:高燒、疲累、頭疼、心跳加速及背痛。2-3天後,會有典型的天花紅疹明顯地分布在臉部、手臂和腿部。在發疹的初期,還會有淡紅色的塊狀面積伴隨疹子而出現。病灶在幾天之後開始化膿,直到第2個星期開始結痂。接下來的3-4周慢慢發展成疥癬,然後慢慢剝落。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患者在痊癒後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天花剛開始也許只是家畜身上一種相對無害的痘病毒,經過逐漸進化和適應後才形成了天花這種人類疾病。而在往後,人們逐漸發現了類似牛痘感染人類的偶然情況。天花這種致命的適應過程可能發生在人類進入農業時代之後,人們開始馴養新的動物,並和動物生活在一起,而且常常就在同一所房。天花也可能起源於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接觸,這就像今天中非地區的少數人被猴痘感染一樣。

常見的病毒是大天花病毒,大天花是天花的一種,也是正痘病毒的一種。除大天花外天花還分為中天花和小天花。大天花、中天花和小天花的病症完全相同,傳染方式也一模一樣。它們的區別在於感染大天花的患者大約25%都會死亡,中天花的致命率約為12%,而感染小天花的只有1%有生命危險。

天花由同名病毒——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引起。之所以在歷史上造成如此之大的傷害與天花的特性密切相關。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而且是通過空氣傳播,傳播速度驚人。帶病毒者在感染後1周內最具傳染性,因其唾液中含有最大量的天花病毒。但是直到病人結疤剝離後,天花還是可能透過病人傳染給他人。

天花病毒有不同的品種,對人類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大多數的天花患者會痊癒,死亡情形常發生在發病後1或2周內,約有30%的死亡率。

『肆』 天花 水痘 麻疹 有什麼區別 都是每一個一生中必須要得的嗎

分類: 醫療健康
解析:

當然不同,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粘膜出現斑疹、丘疹、水痘,可伴有發熱、頭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狀,丘疹為向心性分布(和天花不同)。

而天花是一種被消滅的傳染病,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但經推廣牛痘接種和數年的世界性監測,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滅。天花發病急,體溫驟升至39~40℃,有煩躁、頭痛、咽痛、四肢酸痛等症狀,經2~4天皮疹出全。皮疹為離心性分布,頭面部、四肢近端較多,驅干較少。最初為暗紅色小丘斑,數小時後即有丘疹。經2~3天丘疹期,漸為水皰狀即為痘皰,周圍紅暈。至5~8天皰疹灌漿,漸成膿皰,有痛感,周圍紅暈加深。此時溫度再度升高,稱「化膿熱」。至10~14天,體溫漸降,膿痂漸干縮,或破裂結痂,終成痂蓋。再經2~4周,痂蓋自然脫落,有癢感,並留下皰痕,稱「麻點」。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以發熱及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徵。

[病原學]

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徑150~200nm。中心為雙股DNA,其外為20面體核衣殼,衣殼表面有一層脂蛋白包膜,內含補體結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可在人胚纖維母細胞、甲狀腺細胞中繁殖,產生局灶性細胞病變,細胞核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和多核巨細胞。人為唯一的宿主。

VZV生活能力較弱,不耐高溫,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劑滅活。但能在皰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病毒先在上呼吸道繁殖,小量病毒侵入血中在單核吞噬系統中繁殖,再次大量進入血循環,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侵襲皮膚及內臟,引起發病。

[流行病學]

水痘傳染性強。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後5天都有傳染性。兒童與帶狀皰疹患者接觸亦可發生水痘,因二者病因同一。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也可接觸污染的用物間接待染。

本病以冬春季發病為主,主要為2~10歲的兒童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發病可終身免疫。

(一)傳染源 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生水痘,但少見。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獲得母體抗體,發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後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

(四)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發病原理和病理解剖]

病毒由呼吸道侵入,在粘膜上生長繁殖後入血及淋巴液,在網狀內皮細胞系統再次增殖,侵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和全身病變,主要損害部位在皮膚,皮疹分秕出現與間歇性病毒血症有關。隨後出現特異性免疫反應,病毒血症消失,症狀緩解。當免疫功能低下時易發生嚴重的全身播散性水痘。有的病例病變可累及內臟。部分病毒沿感覺神經末梢傳入。長期潛伏於脊神經後根神經節等處,形成慢性潛伏性感染。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如患惡性腫瘤,受剌激)病毒被激活,導致神經節炎,並沿神經下行至相應的皮膚節段,造成簇狀皰疹及神經痛,稱為帶狀皰疹。

水痘病變主要在表皮棘細胞。細胞變性、水腫形成囊狀細胞,後者液化及組織滲入形成水皰,其周圍及基底部有充血、單核細胞和多核巨細胞浸潤,多核巨細胞核內有嗜酸性包涵體。水皰內含大量病毒。開始時透明,後因上皮細胞脫落及白細胞侵入而變濁,繼發感染後可變為膿皰。皮膚損害表淺,脫痂後不留瘢痕。粘膜皰疹易形成潰瘍,亦易癒合。水痘個別病例病變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腸、肝、腎上腺、胰等處,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細胞侵潤及局灶性壞死。帶狀皰疹受累的神經節可出現炎細胞浸潤、出血、灶性壞死及纖維性變。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14~15日左右。起病急、輕、中度發熱且出現皮疹,皮疹先發於頭皮、軀干受壓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為期1~6日的出疹期內皮疹相繼分批出現。皮損呈現由細小的紅色斑丘疹→旁疹→症疹→脫症的演變過程,脫症後不留疲痕。水疤期痛癢明顯,若因摧抓繼發感染時可留下輕度凹痕。體弱者可出現高熱,約4%的成年人可發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大多見於1-10歲的兒童,潛伏期2-3周。起病較急,可有發熱、頭痛、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迅即變為米粒至豌豆大的圓型緊張水皰,周圍明顯紅暈,有水皰的中央呈臍窩狀。約經2-3天水皰乾涸結痂,痂脫而愈,不留疤痕。皮損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顏部始,後見於軀干、四肢。數目多少不定以軀干為多,次於顏面、頭部,四肢較少,掌跖更少。粘膜亦常受侵,見於口腔、咽部、眼結膜、外陰、 *** 等處。皮損常分批發生,因而丘疹、水皰和結痂往往同時存在,病程經過2-3周。若患兒抵抗力低下時,皮損可進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水痘的臨床異型表現有:大皰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兒水痘、成人水痘等。

需與天花相鑒別:天花全身反應重,始即39-40度的高熱,熱度下降後發疹,皮損中央有明顯的臍凹,顏面增多,愈後遺留凹陷性疤痕。有是應注意與膿皰瘡及丘疹性蕁麻疹區別。

[診斷]

[治療]

本病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至預防皮膚繼發感染,保持清潔避免瘙癢。皰疹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局部可塗1%甲紫,未破潰者可用爐甘石洗劑塗抹。早期採用阿精胞甘10mg/kg/日或用無環鳥苷8mg/kg/日,用5~7天,或加用干擾素,可抑制病毒的復制。每日肌注維生素B12500~1000ug,也有一定的療效。有繼發感染時可選用有效的抗毒素,水痘不宜使用激素以免引起病毒播散。

[預後]

[預防]

本病的預防重點在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症疹為止。對有接觸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內注射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或高效價帶狀皰疹免疫血漿,以減少發病的危險性。

隔離患者至全部皮疹結痂或出疹後7天。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曬法消毒。接觸水痘的易感者應留檢3周,也可早期應用丙種球蛋白(0.4-0.6ml/kg)或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5ml,可明顯降低水痘的發病率,減輕症狀。最近幾年研製的水痘病毒活疫苗,用於正常易感兒童預防有效。
zgxl/sljk/crb/shuid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