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濕疹中醫怎麼辦用什麼中葯好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非傳染性、過敏性表皮炎症,在中醫文獻中擁有「浸淫回瘡」、「旋耳瘡」答、「綉球風」、「四彎風」、「奶癬」等多種別稱,分發作部位及人群不同又有多種分類。
去除濕疹的話建議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取洋甘菊蘊磯霜。
蘸取適量後直接在患處進行塗抹,待皮膚自動吸收即可。每日可塗抹3次。
二:取土茯苓10克,草龜1隻,白糖適量。
將草龜殼碾碎,然後和土茯苓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以慢火反復熬煮成膏。每次服用時,用葯匙舀取30毫升,放入碗中,撒入白糖,倒入溫開水沖飲。每日可食用2次。
三:取陳皮15克,雲苓10克,蒼術6克,白術6克,白扁豆5克,蒼耳子3克,甘草3克。
將上述葯材全部置於鍋中,然後加入適量的清水浸泡並煎煮,煎煮至沸騰後濾出,待溫時服用。每日服用2次。
B. 臨床效驗方:「 頑固濕疹 」 專治方
古道瘦馬王幸福
主方:
土茯苓60g 莪術10g 川芎10g 甘草6g 白鮮皮30g 苦參10g
水煎服,每日一劑;
有滲液者加黃連5g,銀花12g,乾性者加地骨皮10g 紫草15g。
主治:急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
古道瘦馬體悟:
此方是治療急慢性濕疹和神經性皮炎的卓有顯效之方。
我最早是三十前從《幹家妙方》一書中看到,作者是湖南老中醫胡天雄先生,後又在《中醫臨床家---胡天雄》一書中,再次看到,胡老稱其為皮膚解毒湯。
據胡先生介紹,本方出《續名家方選》(日本村上圖基撰),分量為余所擬定。
原名從革解毒湯,據雲為治疥瘡之有效方。
原注雲:
「不用他方,不加他葯,奏效之奇劑也。」
經多年之臨床觀察,知本方對多種皮膚病有效,對過敏性皮炎效果尤著,對疥瘡無顯著效果,當是誤認濕疹為疥瘡也。
概皮膚瘡瘍,多濕熱為病,而瘙癢則主於風邪,土茯苓解風濕熱毒,故為此方主葯。
凡皮膚病濕熱勝而滲出旺盛者,方內有黃連、銀花,收效殊佳;
其風熱勝為乾性者,瘙癢較劇,則以地骨皮、紫草易黃連、銀花,大有涼血止癢之功,氣血不足者,歸、芪亦可加入。
因去「從革」二字,改用今名。
治療皮膚病中的濕疹類病證,我過去一直以消風散為主加減,臨床時有效時無效,很不順手,一直想找一個療效較好的方子。
經過查找文獻,翻閱名老中醫之醫案,發現了這首皮炎解毒湯,驗證於臨床,確無虛言,治療急慢性濕疹十中八九,心中甚為愜意。
該方簡潔明了,很好掌握,易於加減。
我臨床上因嫌其中個葯量偏小,常增量,並加入其它葯,效果更好,更顯著。
現舉二例示之:
驗案一
患者:唐某某,男,11歲。
刻診:全身搔癢,尤其是雙臂雙腿,泛紅色暗深,因出小濕疹,癢甚,被抓撓的血痂遍布,慘不見睹;
身上其餘地方散在癢疹,但不及腿臂集中,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飲食二便基本正常。
經省二院皮膚科診斷為濕疹,屢用西葯和外用葯膏無效,於是轉治於中醫,
余為其處方上方加減:
土茯苓60g 莪術10g 川芎6g 生甘草10g 地骨皮30g 紫草15g 苦參10g 白鮮皮30g 地膚子12g
七劑 水煎服 日三次。
一周後復診,據其母雲,真見效,已不癢了,也未見再出新疹。
效不更方,又續七劑,基本痊癒,僅雙腿胳臂遺留暗紅色印跡。
三診調整上方為:
土茯苓60g 莪術10g 川芎10g 甘草6g 地骨皮10g 紫草15g 桃仁6g 紅花6g 當歸6g 赤芍6g 生地10g
十劑鞏固治療,後徹底痊癒。要求忌口三個月。
——《古道瘦馬醫案》
C. 中醫上濕疹什麼意思
濕疹、可能有人知道它現代的叫法、但中醫很早就對濕疹什麼意思做了詳細解釋、而且對其病因以及治療方法等研究多年、為濕疹的治療提供了一大方法。 中醫文獻中記載的「浸淫瘡」、「旋耳瘡」、「綉球風」、「四彎風」、「奶癬」等類似西醫學的急性濕疹、耳周濕疹、陰囊濕疹、異位性皮炎及嬰兒濕疹等。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炎症、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以後復發或加劇。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了對濕疹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中醫是如何解釋的。中醫針對不同的濕疹類型、為患者提出了解決良方。 中醫在臨床上將濕疹分:濕熱症、血虛風燥症。中醫建議、濕熱症:一般瘙癢、丘疹型以止癢抑菌為主、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患者可多吃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清熱利濕食品。血虛風燥症:血虛風燥症應注意肝火旺盛、在飲食盡量清淡為主、多吃青菜、芹菜、胡蘿卜;一定注意避免面煙酒、同時可以用一些調理氣血的葯物止癢潤燥、清熱利濕進、修復皮損進行治療。保持心情舒暢、不要便秘等、最重要是過敏的患者盡量不要接觸過敏原。 了解等相關知識、對我們利用中醫方法治療濕疹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D. 濕疹從中醫角度看是什麼原因
濕 疹(中醫解釋):
【概述】:鍵敏
濕疹是一種常見皮膚病,分急性、慢性兩種,任何性別,年齡均可發生,也可能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其特徵常對稱發作,有劇烈瘙癢的感覺。由於患病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種各樣的特點與病名。
濕疹(eczema)是近代的病名,雖古代文獻中未見此名,但依據部分的「癬」、「瘡」、「風」等說狀,如嬰兒發生於面部的奶癬(胎癬瘡),發生於鼻部的鼻 瘡,發生於耳部的旋耳瘡,發生於陰囊部的腎囊風,發生於四肢彎曲處的四彎風等,皆屬本病范圍。
【病因病機】:
一般由於風濕熱客於肌膚而成,但急性濕疹以濕熱為主,慢性者多伴有血虛所致。
【辯 證】:
一急性濕疹:初期在局部皮膚上焮紅作癢,很快的出現丘疹和水泡,搔抓破之後,變成糜爛,滋水淋漓,以後焮紅漸退,滋水減少,結痂脫屑而愈。
二慢性濕疹:大多由急性濕疹反復發作轉變而來,但也有初起時就為慢性。症狀和急性的相似,病程可能延續幾個月到幾年,或者更久。由於病程緩慢,皮膚可變厚粗糙,呈暗紅或帶灰色,皮紋加深,呈席狀,一般無滋水,間或因騷抓後亦可引起紅腫糜爛出水,但范圍是比較局限的。
濕疹因發生部位的不同,故具有一下的特點:
1、奶癬(嬰兒濕疹):見於1個月至2個月的小兒,好於面頰及前額。初期皮膚發紅,乾燥脫屑,奇癢,夜間更甚,吵鬧不安,騷抓後或衣領枕頭摩擦後,則在原先乾燥處發生丘疹和水泡,破後糜爛;滋水淋漓,滋水干後,漸漸結痂,甚至可蔓延之頸項,胸腋條處。每當肥皂或熱水洗臉後,病變增劇,雖經治癒,可以反復發作,往往拖延一、二年自行消失。
2、鼻 瘡(鼻孔口濕疹):好發於兒童。因經常流涕,刺鼻孔皮膚,一致發生糜爛結痂現象。亦可繼發於熱瘡。
3、旋耳瘡(耳部濕疹):好發於耳後。容易糜爛,滋水甚多,致耳後折系逢如刀割之狀。
4、腎囊風(陰囊濕疹):急性者皮色潮紅,水泡糜爛,滋水浸淫,慢性者皮膚肥厚,皮紋加深,顏色變白或變黑,均有劇癢。
5、肝門圈癬(肝門濕疹):起初時在肛門周有銅元大小的損害,皮色潮紅,流滋作癢,日後往往轉變為慢性,皮膚色褐,亦可蔓近會陰部,多凱亮拍繼發於痔瘡、蟯蟲病之後。
6、四彎風(四肢濕疹):好發於四肢兩側,往往對稱發作,皮膚變厚粗糙,乾燥瘙癢。如用熱水燙洗或抓後,亦有出水現象。
【治 療】:
一、急性濕疹一般宜清熱利濕為主。
二、慢性濕疹一般於清熱利濕發中佐以養血祛風,營血不足、 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祛風】是利用葯物疏散風邪的作用,以疏散經絡,肌肉、關節間留盯羨滯的風邪的方法。風有外風、內風的區別。內風應平熄,外風應祛散。祛風法適宜於外風。分為「祛風除濕」、「疏風泄熱」、「祛風養血」、「搜風逐寒」等法)
【護 理】:
急性者忌水洗,不論急性,慢性,均忌食辣酒雞鴨海鮮等都火發物。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針:
中醫醫治濕疹的方針,是把體內積聚的熱毒引發出來而予以排除,同時要改善體質,令機能回復正常,採用的方法包括健脾、化濕、活血、清瀉等,視乎病者的體質而定。中葯醫治濕疹是可以根治的,但由於醫治的重點不是把表面的皮膚病病徵消除,而是要徹底改變體質,因此醫治需時,並非一兩個星期便能見效。此外,病者需有心理准備,因為用葯初期可能因要引發熱毒排出以致病情更為嚴重。不過,這只是復原過渡期的短暫反應,無須過慮。
另一方面,要根治濕疹,最重要的是病者必須和醫師配合,從日常飲食入手,因為若一面吃葯排毒,一面又吃進帶毒食物,試問又怎能痊癒。濕疹病患者應戒吃能加劇疾病及引致敏感的刺激性食品,如酒、辛辣煎炸的食物、蝦、蟹、牛肉等。有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令人體難以分解,如牛奶、豆類等,應少吃為佳。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搔抓、用鹼性強的肥皂或過熱的水洗浴、不要讓陽光直曬著患濕疹的地方等。
濕疹之類的皮膚病,即使根治後若飲食不當或身體狀態欠佳可能又會復發。因此,最重要的是把身體調理好,以及進食與體質相配合的食物,避免發病,而非到病發後才求醫治。
根據清熱、化濕和活血的原則以中醫中葯治療濕疹,臨床療效非常顯著。
中醫對濕疹的命名:
中醫對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 如 「 痼瘡 」 相當於急性濕疹, 「 燥痼瘡 」 相當於慢性濕疹, 「 浸淫瘡 」 相當於泛發性濕疹, 「 面游風 」 相當於面部濕疹, 「 旋耳瘡 」 相當於耳部濕疹, 「 乳頭風 」 相當於乳頭濕疹, 「 臍瘡 」 相當於臍部濕疹, 「 綉球風 」 、 「 四彎風 」 相當於肘窩與膝窩濕疹, 「 鵝掌風 」 相當於掌部濕疹, 「 濕臁瘡 」 相當於小腿濕疹, 「 肛門圈癬 」 相當於肛門濕疹。 祖國醫學認為濕疹是由於稟性不耐,風熱內蘊, 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 浸淫肌膚而成。其中 「 濕 」 是主要因素。由於濕邪粘膩、重濁、易變,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而慢性濕疹是由於營血不足、 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
參考資料:www.pifu120.net
E. 得了濕疹怎麼辦引發濕疹的原因有什麼,中醫調理有妙招
相信春天到了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煩惱就是濕疹又犯了,又癢又難受。今天帶大家了解預防治療濕疹。
中醫學稱之為「濕瘡」。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浸淫瘡」、「血風瘡」、「旋耳瘡」、「綉球風」、「四彎風」、「奶癬」等類似西醫學的急性濕疹、耳周濕疹、陰囊濕疹、異位性皮炎及嬰兒濕疹等。近年來,隨著氣候環境變化,大量化學製品在生活中的應用,精神緊張,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濕疹的發病呈上升趨勢。
一、病因
濕疹的發病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所致,是復雜的內外因子引起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
(一)遺傳因素:某些類型的濕疹與遺傳有密切的關系。
(二)環境因素:
研究證實環境因素是濕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復雜的環境性變態原,包括:
1、人造織物、人造革品、與衣著有關的印染劑漂白劑、光亮劑、防蛀劑、防霉劑、堅挺劑等現代衣著的環境性變態原料。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於食品生產的化肥、農葯、人工飼料、飼料添加劑,用於食品加工的防腐劑、礦氧化劑、香料、色素、催熟劑、增稠劑等現代飲食的環境性變態原。
3、人造建築構件、化學塗料、塑料製品、橡膠製品、人造纖維、膠合劑、防水劑、家用及辦公室電子器材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居室清潔劑、殺蟲劑的功能現代居住中的環境變態原。
4、化學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體,製造 汽車 ,舟船,飛機的材料,道路的瀝青路面,馬路旁綠化植物的花粉等現代交通的環境性變態原料。
5、洗滌劑工廠中製造洗滌劑所有的酶制劑,塑料工廠的甲苯二異氰酸酯,橡膠工廠的乳膠,制葯廠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學原料等現代職業的環境變態原。
6、與現代生活方式有關的環境性過敏原,如化妝品及貓、鸚鵡等。
當人體長期在這種不良環境下,可導致免疫功能失調,最終造成對環境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濕疹。
(三)感染因素:
某些濕疹與微生物的感染有關。這些微生物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馬拉色菌、氣源性真菌如枝孢霉、點青黴、煙麴黴、黑麴黴及黑根霉等。
(四)飲食因素:
有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變態反應,從而導致濕疹的產生,容易引起變態反應的食物主要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海產類食物(蛤蚌類、魷魚、烏賊)、羊肉等;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如蔥、姜、蒜、洋蔥、辣椒、酒、芥末、胡椒等;某些殼類果實,如杏仁、栗子、核桃;種子類食品,如各種豆類、花生、芝麻等;某些水果,如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蘿、桂圓、芒果、草莓等;某些富含細菌的食品,如死魚、死蝦、死螃蟹以及不新鮮的肉類;某些富含真菌的食品,如蘑菇、酒糟、米醋等。
近代食物生化研究發現,在香蕉、菠蘿、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組胺成分,雞肝臟、牛肉、香腸內亦含有相當高的組胺,而易導致濕疹的發生。
(五)葯物因素:
葯物是某些濕疹,尤其是濕疹型葯疹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來說任何葯物均有引起濕疹性葯疹的可能性。
(六)其他因素:
濕疹的產生也與苦悶抑鬱、憂慮緊張、情緒激動等精神因素有關。疲勞、失眠等體質狀況,以及寒冷、潮濕、乾燥、日光、紫外線、摩擦等氣候、物理因素也能引起。另外慢性腸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腸寄生蟲以及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等因素皆是濕疹發生的原因。
濕疹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皮膚病,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瘙癢劇烈的一種皮膚炎症反應。我國人群患病率為3%-5%,兒童可達10%-20%。其特點為自覺劇烈瘙癢,以紅斑、丘疹、丘皰疹為主的皮損多形性,常對稱分布,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容易反復發作。
濕疹(濕瘡),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所引起的具有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症性疾病。以多形性皮損、對稱分布、有滲出傾向、自覺瘙癢、反復發作、易成慢性為臨床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性別和季節。
中醫對濕疹的認識,首見於《金匱要略》:「浸淫瘡,黃連粉主之」。中醫認為:稟賦不耐,風、濕、熱阻於肌膚;飲食不節;素體虛弱;濕熱蘊久是患上濕疹的主要原因。想要治療濕疹,分清證型是關鍵!
濕疹常或因體質稟賦不耐,又外感六淫邪氣而致,但與風、濕、熱關系最為密切;或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或嗜酒,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生,又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兩相搏結,浸淫肌膚發為本病;或因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因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而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發為本病。也與衛表虧虛,經絡瘀滯和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現代醫家趙炳南進一步闡述了其臨床特點,夾風者瘙癢明顯,化火者皮膚焮赤灼熱,夾濕者流漬纏綿。
針對證型,辨證施治
濕熱浸淫證
主症:發病迅速,急性期皮損,伴有身熱,口渴,心煩,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膩,脈滑。
治法:清熱利濕。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
組成:龍膽草、黃芩、澤瀉、半夏、丹皮、丹參、地黃、厚朴、桃仁、公英、地丁、車前草、龍骨、牡蠣。
脾虛濕盛證
主症:發病緩慢,皮損潮紅,瘙癢,糜爛或鱗屑,伴有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苔薄白或膩,脈弦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葯:除濕胃苓湯加減。
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茯苓、陳皮、厚朴、豬苓、木通、澤瀉、滑石、甘草。
血虛風燥證
主症:病久,慢性皮損為主;伴口乾不欲飲,鈉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數。
治法:養血潤膚。
方葯:當歸飲子加減。
組成:當歸、川芎、地黃、黃芩、苦參、薏苡仁、車前草、法半夏、白鮮皮、地膚子、龍骨、牡蠣。
除此之外,治療濕疹還可選用中成葯。濕熱浸淫證選用龍膽瀉肝顆粒或膠囊;急性患者選用一清膠囊;慢性患者選用玉屏風散。外用葯選擇金黃散、除濕止癢軟膏、膚痔清、青鵬膏。 以上葯物,請在專業指導醫師指導下使用。
F. 什麼叫濕疹
濕疹
是一種常見的炎症性皮膚病,皮疹損害處常有滲出潮濕傾向。多形性皮疹,以紅斑、丘疹、水皰,滲出、糜爛為特徵,對稱分布,自覺劇烈瘙癢,病情易反復,可多年不愈。濕疹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常見於面部、耳後、四肢屈側、乳房、手部、陰囊等處,對稱分布。
中醫文獻中記載的「浸淫瘡」、「旋耳瘡」、「綉球風」、「四彎風」、「奶癬」等類似西醫學的急性濕疹、耳周濕疹、陰囊濕疹、異位性皮炎及嬰兒濕疹等
近年來,濕疹的發病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氣候環境變化,大量化學製品在生活中的應用,精神緊張,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均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