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慢性蕁麻疹 診斷為咳嗽變形性哮喘,吃了布地奈德等葯怎麼咳嗽加重
咳嗽的病因有哪些 1.呼吸道疾病:呼吸道各部位,如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的刺激性氣體吸入,異物、炎症、腫瘤、出血等刺激均可引起咳嗽。 2.胸膜疾病:胸膜炎或胸膜受刺激(如自發性氣胸)時,均可引起咳嗽。 3.心臟病:如二尖瓣狹窄或其他原因所致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肺瘀血與肺水腫,可引起咳嗽。以在右心或體循環靜脈栓子脫落引起肺栓塞時,也可出現咳嗽與咯血。 武漢同濟醫院呼吸內科劉輝國 4.中樞性因素:咳嗽也可起源於大腦皮質(隨意性咳嗽),這時沖動從大腦皮質發出傳至延髓咳嗽中樞,引起咳嗽動作。 咳嗽的特徵與病因的關系? 1.咳嗽的性質 咳嗽而無痰或痰量甚少,稱為乾性咳嗽,常見於急性咽喉炎與急性支氣管炎的初期、胸膜炎、輕症肺結核等。咳嗽伴有痰液時稱為濕性咳嗽,常見於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膿腫與空洞型肺結核等。 2.咳嗽出現的時間與節律 驟然發生的咳嗽,多由於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特別是刺激性氣體吸入所致者)及氣管或支氣管異物引起。長期的慢性咳嗽,多見於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肺膿腫、空洞型肺結核等。發作性咳嗽可見於百日咳、支氣管淋巴結結核或癌瘤壓迫氣管分叉處等到情況。慢性支氣管擴張與肺膿腫,患者往往於清晨起床或夜間卧下時(即改變體位時)咳嗽加劇,並繼而咯痰。 3.咳嗽的音色 咳嗽聲音嘶啞是聲帶發炎或腫瘤所致,可見於喉炎、喉結核、喉癌等。犬吠樣咳嗽多見於會厭、喉頭疾患或氣管受壓。咳嗽聲音低微,可見於極度衰弱或聲帶麻痹的患者。金屬音調咳嗽可由於縱隔腫瘤、主動脈瘤或支氣管癌等到直接壓迫所致。 4、咳嗽的伴隨症狀:伴發熱者常由於呼吸道感染、支氣管擴張並發感染、胸膜炎症等。伴胸痛者可見於肺炎、胸膜炎、支氣管癌、自發性氣胸等。伴體重減輕者須注意肺結核、支氣管癌(原發性肺癌)等。伴呼吸困難者常見於重症心、肺疾病,大量胸腔積液,自發性氣胸等。伴哮鳴音者可見於支氣管哮喘、痙攣性支氣管炎、心原性哮喘、氣管內異物等。伴杵狀指者可見於支氣管擴張、慢性肺膿腫等。 查看原帖>>
2. 中醫治療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選取一些中醫治療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圖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應用。
(1)頭、面、頸部常用穴位①百會:屬督脈。
【體位】後發際正中上7寸,相當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之交點。
【治療】頭痛、子宮脫垂、神經衰弱。
②囪會:屬督脈。
【體位】百會前3寸處。
【治療】頭痛、眩暈、顏面紅腫、鼻塞。
③上星:屬督脈。
【體位】前發際正中上1寸處。
【治療】頭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陽膽經。
【體位】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咀嚼時有牽動處。
【治療】偏頭痛。
⑤額中:經外奇穴。
【體位】印堂穴上1目寸處。
【治療】瞼緣炎、嘔吐、眩暈、額竇炎。
⑥印堂:經外奇穴。
【體位】兩眉頭聯線之中心。
【治療】前頭痛、眩暈、鼻病、眼病、高血壓。
⑦太陽:經外奇穴。
【體位】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向後1寸許的凹陷處。
【治療】頭痛、頭暈、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
⑧魚腰:經外奇穴。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處。
【治療】角膜翳、結膜炎、面神經麻痹、上瞼下垂。
⑨攢竹: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眉頭內側凹陷處。
【治療】頭痛、流淚、目赤腫痛、視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絲竹空: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眉梢外側端凹陷處。
【治療】偏頭痛、眼病、面神經麻痹。
睛明: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眼內眥內1分,向上2分許。
瞳子髎:足少陽膽經。
【體位】眼外眥角外側5分。
【治療】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視神經萎縮。
承泣:足陽明胃經。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下眼眶邊緣上。
【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迎風流淚、近視、遠視、散光、視神經炎、視網膜炎、白內障等。
四自:足陽明胃經。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1寸稍內,相當眶下孔體位。
【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眼痛。
完骨:足少陽膽經。
【體位】乳突出下方凹陷處,俯首取之。
【治療】耳鳴、牙痛、頰腫、面神經麻痹。
風府:督脈。
【體位】後發際正中上1寸,相當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處。
【治療】感冒、頭痛、項強、中風。
啞門:督脈。
【體位】第一、二頸椎棘突間,相當於後發際正中5分處。
【治療】腦性癱瘓、頭痛、癲癇、聾啞、咽喉痛。
天柱: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啞門穴旁開1.3寸,人後發際5分凹陷處。
【治療】後頭痛、頸項強痛、咽喉痛、神經衰弱。
頸中:新穴。
【體位】風池穴翳明穴連線中點下2寸,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治療】半身不遂、落枕。
頸根:經驗穴。
【體位】肩並穴前2寸凹陷處。
【治療】落枕、肩背痛、頸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脈。
【體位】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治療】哮喘、支氣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陰肺經。
【體位】鎖骨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哮喘。
③雲門:手太陰肺經。
【體位】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咳嗽、哮喘、胸痛、胸悶。
④俞府:足少陰腎經。
【體位】鎖骨內端下緣凹陷處。
【治療】咳喘、嘔吐、胸痛。
⑤膻中:任脈。
【體位】兩乳之間,前正中線。
【治療】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間神經痛。
⑥天池: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乳頭外1寸,第4肋間處。
【治療】胸肋痛、腋下腫痛。
⑦巨闕: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劍突下1寸。
【治療】心慌、心跳、胃痛、嘔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經。
【體位】臍上6寸,巨闕穴旁開2寸。
【治療】胃擴張、肋間神經痛。
⑨上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5寸。
【治療】胃炎、潰瘍病。
⑩中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4寸。
【治療】胃炎、潰瘍病、嘔吐、腹瀉、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
口沖門:足太陽脾經。
【體位】恥骨聯合上緣,正中旁開3.5寸。
【治療】精索痛、睾丸炎、子宮內膜炎。
氣沖:足陽明胃經。
【體位】臍下5寸,曲骨穴旁開2寸。
【治療】生殖系統疾病,下肢發涼。
曲骨: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下5寸,當恥骨聯合之上方。
【治療】遺尿、小便不利、陽痿、遺精、白帶多、子宮收縮不全。
會陰:任脈。
【體位】男子為陰囊與肛門之間,女子為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之間。
【治療】痔瘡、陰道炎、尿道炎、陰莖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脈。
【體位】第7頸椎棘突下。
【治療】熱病、頭痛、外感、項強、背痛、支氣管炎、哮喘。
②肩並:足少陽膽經。
【體位】大椎穴與肩峰聯線中點,肩部高處取之。
【治療】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療】肩腫痛、落枕。
④風門: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處。
【治療】感冒、支氣管炎、蕁麻疹。
⑤身柱:督脈。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肩胛岡下窩的中央。
【治療】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治療】神經衰弱、胸悶、胸痛、頭頂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神經衰弱、久病體虛。
⑩心俞: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經衰弱。
神堂: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心臟病、氣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陽:督脈。
【體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療】肝炎、膽囊炎、胃痛、肋間神經痛、腰背痛。
會陽: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線旁開約5分處。
【治療】經期腰痛、白帶過多、腹痛、腹脹、腹瀉。
長強:督脈。
【體位】後正中線尾骨尖下5分。
【治療】痔瘡、脫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體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療】肩痛、肩周炎、上肢抬舉困難。
②巨骨: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治療】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風: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肩胛岡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時呈凹陷處。
【治療】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貞: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垂臂合腋、腋後皺襞盡頭上1寸(5~59)。
【治療】肩胛痛、手臂不能高舉、耳鳴。
⑤肩髃: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垂肩時鎖骨肩峰端直下約2寸的骨縫中。
【治療】肩臂痛、上肢關節痛、偏癱。
⑥曲池: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曲肘成90度時,橫紋橈側頭稍外方。
【治療】上肢關節痛、肩背痛、退熱、高血壓、蕁麻疹。
⑦手三里: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池穴下2寸。
【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瀉。
⑧扭傷穴:新穴【體位】稍屆時,半握拳,掌心向內,陽池穴與曲池穴聯線的1/4與下3/4交界處。
【治療】急性腰扭傷。
⑨頭痛點:經驗穴。
【體位】前臂橈側曲池與陽溪聯線上1/3處。
【治療】頭痛、頭暈、頭脹。
⑩溫溜: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陽溪穴上5寸,在陽溪穴與曲池穴的聯線上。
【治療】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陽溪: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腕背橫紋橈側端凹陷處。
【治療】頭痛、眼痛、牙痛、小兒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拇、食指合並後,隆起肌肉的最高點。
【治療】頭痛、牙痛、鼻痛、眼病、發熱、面神經麻痹。
會宗: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支溝穴尺側旁開約一橫指,尺骨的橈側緣。
【治療】耳聾、臂痛、失語。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外關上1寸。
【治療】肩臂酸痛、脅肋痛、便秘。
三陽絡: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支溝穴上1寸,兩骨之間。
【治療】耳聾、臂痛、失語。
外關: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腕背橫紋直上2寸,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關節痛、腮腺炎、落枕。
陽池:手少陽蘭焦經。
【體位】腕背橫紋中央稍偏尺側凹陷中。
【治療】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間。
【治療】耳聾、耳鳴、肩背痛。
腕骨: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手背尺側,第五掌骨與鉤骨之間凹陷處。
【治療】肘、腕、指關節炎、頭痛、耳鳴、嘔吐。
後溪: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頭後方、掌橫紋頭。
【治療】肩背痛、頭頂痛、肋間神經痛、腰痛。
少澤: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小指尺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澤:手太陰肺經。
【體位】肘橫紋中央橈側,肱二頭肌腱之橈側。
【治療】咳嗽、哮喘、肘臂腫痛。
魚際:手太陰肺經。
【體位】第一掌骨掌側中點赤白肉際。
【治療】哮喘、咳嗽、發熱、咽喉腫痛。
小商:手太陰肺經。
【體位】拇指橈側距指甲角約1分許。
【治療】咳嗽、中風、咽喉腫痛。
曲澤: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尺澤側緣。
【治療】心悸、心痛、肘痛、手顫。
臂中:經外奇穴。
【體位】腕橫紋與肘橫紋中點聯線中點,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偏癱、前臂神經痛、胸痛。
郄門: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腕橫紋直上5寸,兩筋之間。
【治療】心動過速、心絞痛、乳腺炎、胸膜炎。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
【治療】胸脅痛、胃痛、心慌、心跳、惡心、嘔吐、胸悶。
神門:手少陰心經。
【體位】仰掌、腕橫紋尺側端梢上方凹陷處。
【治療】失眠、多夢、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治療】心肌炎、肋間神經痛、扁桃體炎。
勞宮: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間。
【治療】脅痛、中風昏迷、中暑、癱瘓、小兒驚風、精神病。
小海: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肘關節後、屈肘,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
【治療】頸項、肩背痛、頰腫、癲癇。
落枕:經外奇穴。
【體位】手背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後約5分處。
【治療】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點:手針穴位。
【體位】在手腕內側大陵與勞宮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處。
【治療】足跟痛。
坐骨神經點:手針穴位。
【體位】手背第四、五指掌關節間近第四指掌關節處。
【治療】坐骨神經痛、髖關節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點:手針穴位。
【體位】掌面小指末端指關節橫紋中點處。
【治療】夜尿、尿頻。
商舊:手陽陰大腸經。
【體位】食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耳聾、牙痛、手指麻木、發熱。
中沖: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許。
【治療】心絞痛、心痛、休克、耳鳴。
關沖: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無名指尺側端,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咽喉腫痛、熱病、肘、臂痛不能舉。
少沖:手少陰心經。
【體位】小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心悸、胸痛、中風、昏迷。
牙痛點:新穴。
【體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間,距掌指橫紋後約1寸。
【治療】牙痛。
十宣:經外奇穴。
【體位】兩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約1分許。
【治療】用於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兒驚風、癔病、癲癇發作。
落零五:新穴。
【體位】落枕穴上5分。
【治療】胃痙攣、高血壓。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陽膽經。
【體位】仰卧,在髂前上棘與大轉子最高點聯線中點。
【治療】坐骨神經痛、腰痛、下腹痛、子宮內膜炎。
②環跳:足少陽膽經。
【體位】側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與股骨大轉子聯線的中、外1/3的交界處。
【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
③風市:足少陽膽經。
【體位】大腿外側,直立,兩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處。
【治療】下肢關節痛、下肢麻痹、癱瘓、坐骨神經痛。
④箕門:足太陰脾經。
【體位】髕骨內上緣直上8寸。
【治療】小便不通、遺尿、下腰痛、腹股溝淋巴結炎。
⑤膝陽關:足少陰膽經。
【體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處,屈膝取穴時,陽陵泉穴上3寸。
【治療】膝關節痛、下肢麻痹、癱瘓。
⑥五里:足厥陰肝經。
【體位】大腿內側陰廉穴下1寸處。
【治療】下腹痛、尿閉、遺尿。
⑦髀關:足陽明胃經。
【體位】伏兔穴直上6寸與會陰穴水平線之交點。
【治療】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溝淋巴結炎。
⑧梁丘:足陽明胃經。
【體位】髕骨外上緣上2寸凹陷處。
【治療】胃痛、腹瀉、乳腺炎、膝關節痛。
⑨鶴頂:經外奇穴。
【體位】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
【治療】膝關節痛、兩腿無力。
膝眼:足陽明胃經。
【體位】屈膝,髕骨下、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取之。
【治療】膝關節炎。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體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治療】胃病、潰瘍病、腹瀉、腹脹、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
闌尾穴:經外奇穴。
【體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療】急、慢性闌尾炎。抬腿無力。
上巨虛:足陽明胃經。
【體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療】腹痛、腹脹、腹瀉。
條口:足陽明胃經。
【體位】上巨虛穴下2寸。
【治療】膝關節痛、肩周炎。
下巨虛:足陽明胃經。
【體位】上巨虛穴下3寸。
【治療】急、慢性腸炎,肋間神經痛。
承扶: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臀下橫紋中央。
【治療】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尿閉、大便秘結。
公孫:足太陽痹經。
【體位】足內側,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緣凹陷處赤白肉際。
【治療】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痛經。
隱白:足太陰痹經。
【體位】足拇趾內側,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腹脹、崩漏、多夢、驚風。
蠡溝:足厥陰肝經。
【體位】內踝尖直上5寸,肝骨內緣。
【治療】疝痛、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腿酸痛。
太沖:足厥陰肝經。
【體位】足背第一、二趾縫間上15寸處。
【治療】頭痛、目眩、高血壓、閉經、乳腺炎。
行間:足厥陰肝經。
【體位】足拇趾、次趾縫間、趾蹼緣後約5分處。
【治療】頭痛、目眩、月經過多、小兒驚風、肋間神經痛、盜汗。
築賓:足少陰腎經。
【體位】太溪穴直上5寸,脛骨內側緣後約2寸。
【治療】排腸肌痙攣、癲癇。
太溪:足少陰腎經。
【體位】內踝尖與跟腱聯線的中點。
【治療】膀胱炎、遺尿、月經不調。
照海:足少陰腎經。
【體位】內踝尖直下1寸。
【治療】月經不調、子宮脫垂、扁桃體炎、神經衰弱、便秘。
俠溪:足少陽膽經。
【體位】第四、五趾蹼緣後5分處。
【治療】耳聾、頭痛、眩暈、胸痛、肋間神經痛。
陷谷:足陽明胃經。
【體位】第二、三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治療】顏面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湧泉:足少陰腎經。
【體位】足底前、中1/3交界處,當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呈凹陷處。
【治療】頭頂痛、小兒昏迷、抽搐、中暑、腦溢血。
調經穴:經外奇穴。
【體位】在足底部,與足背臨泣穴相對處。
【治療】痛經、月經不調。
大敦:足闕陰肝經。
【體位】足大趾外側,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子宮脫垂、疝痛、遺尿。
歷兌:足陽明胃經。
【體位】第二趾甲外側,距趾甲角1分。
【治療】面神經癱瘓、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竅陰:足少陽膽經。
【體位】第四趾外側,距趾甲角約1分許。
【治療】胸膜炎、哮喘、頭痛、咽喉炎。
3. 人胎盤組織液胎盤組織液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56例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病因復雜,患者常面臨皮疹反復發作、葯物治療效果不佳及副作用多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自2004年4月起,我科對56例慢性蕁麻疹患者採用人胎盤組織液進行穴位注射治療。此療法展現出顯著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治療前,56例患者均來自我科門診,具備典型的瘙癢、風團等症狀,且未使用過抗組織胺葯物、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患者年齡在16至70歲之間,平均年齡32.3歲,病程范圍從3個月至21年,平均病程2.6年。臨床表現為皮膚瘙癢,繼而出現不同大小的風團,皮疹可能泛發全身或局限於某處,發作頻率不一。
治療採用穴位注射方法,選取曲池、血海兩穴位,每穴注入人胎盤組織液2毫升。操作前進行局部常規消毒,進針至適當深度,得氣後回抽無回血,緩慢注射葯液2毫升,隨後快速出針,並用消毒棉球按壓1至2分鍾,隔日治療一次,療程為1個月。
經過1個月的治療,56例患者中有30例痊癒,占總數的53.6%,26例顯效,佔比46.4%,總有效率為100%。通過評估瘙癢程度、風團數量等指標,治療後患者的症狀明顯改善。
治療慢性蕁麻疹時,應注意嚴格掌握給葯劑量及施針的強弱,同時患者應堅持全療程治療。治療期間需避免食用辛辣、魚腥等刺激性食物。此外,穴位注射法對本病的療效獨特,且無毒副作用,強調個體化治療方案。
針對痤瘡的治療,加強皮膚護理的同時,推薦採用穴位注射人胎盤組織液的方法。通過穴位注射,可以補充微量元素鋅,促進炎症消退,減少皮脂分泌,從而加速痤瘡的癒合。口服硫酸鋅溶液、維生素C、維生素B復合物、抗感染葯物(如四環素、滅滴靈)等也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對於痤瘡遺留的皮膚凸凹不平問題,皮膚磨削術可作為有效解決方案。然而,需在痤瘡痊癒後進行,並考慮到治療的漸進性和必要性,避免過度治療。
結核性胸膜炎的治療中,人胎盤組織液肌肉注射被發現能有效改善胸膜肥厚和粘連現象。通過2HREZ/4HR方案治療結核性胸膜炎,同時給予肌肉注射人胎盤組織液2~4ml,隔日1次,療程為3個月。治療過程中,觀察到胸膜肥厚、粘連現象的明顯改善,有效率顯著高於對照組。肌注過程中偶有發熱、臀部肌肉疼痛等輕微副作用,但通過適當處理後可自行緩解。
靜脈滴注人胎盤組織液在治療慢性盆腔炎方面也表現出良好的效果。通過將3支人胎盤組織液(共6ml)稀釋於250ml生理鹽水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可達97%。治療中觀察到症狀明顯減輕,婦科檢查下腹部無壓痛、附件區組織無增厚或條索狀,療效確切。
針對慢性肥厚性咽炎的治療,將200 g/L人胎盤組織液與地塞米松製成混合液,通過穴位注射或熱凝治療,結合超聲霧化方法,有效緩解症狀,改善咽部病損,療效顯著,隨訪時間達1年。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副作用。
4. 「埋線針刀穴位分享」疏風清熱,調和營衛-曲池穴
曲池穴功效: 疏風清熱,調和營衛,清胃腸熱,通絡活血。曲池穴對高血壓病有很好的療效,堅持按摩曲池穴能降低、平穩血壓。曲池還可治療濕疹、蕁麻疹、丹毒、疥瘡、皮膚乾燥等皮膚疾病。
詳細定位: 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 ,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
【主治】 手臂腫痛,上肢不遂,手肘無力,咽喉腫痛,齒痛,瘰癧,腹痛,吐瀉,痢疾,瘡疥,癮疹,丹毒,熱病,心中煩滿,瘧疾,月經不調,瘛瘲,癲狂,善驚。肩肘關節疼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神經衰弱,蕁麻疹,小兒麻痹後遺症,胸膜炎,甲狀腺腫大,扁桃體炎。
【配伍】
1、配合谷、外關,有疏風解表、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目赤。
2、配內關、合谷、血海、陽陵泉、足三里、太沖、昆侖、太溪、阿是穴,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1、治療手臂腫痛、手肘無力:
患者輕抬左臂,並屈肘,然後用右手輕握左手肘下,屈曲拇指用指腹垂直掐按、揉按穴位,力度適當、均勻,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按揉1~3分鍾。治療手臂腫痛、手肘無力。
2、治療高血壓:
身心放鬆,緩慢地提氣降氣(即深吸氣和深呼氣),每次按壓穴位200下,每日堅持早晚各1次。有治療高血壓的功效。配合太溪、太沖穴可加強治療高血壓的效果。
3、個人按摩操作:
正坐,屈肘成90 ,前臂貼在腹部,另一手握住肘部,大拇指對准穴位,用指腹垂直按揉,力度至出現酸痛感為宜,左右各按1~3分鍾,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