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陰瘡是皰疹嘛
擴展閱讀
秋冬季嘴唇皰疹 2025-02-05 05:00:16
蕁麻疹變干 2025-02-05 05:00:08
頭上全是濕疹怎麼辦 2025-02-05 04:58:43

陰瘡是皰疹嘛

發布時間: 2025-02-05 02:31:37

① 常見皮膚病中西醫病名對照

一、細菌感染性皮膚病

1、膿庖瘡:黃水瘡、滴膿瘡、膿窠瘡

2、癤:癤、暑癤、熱癤、癤毒、坐板瘡

3、麻風病:麻風、大麻風、大風、癘風

4、丹毒、赤丹、抱頭火丹、流火

5、顏面播散性粟粒狼瘡:流皮漏、顏面雀啄

6、硬紅斑:腓腸發

7、毛囊炎:發際瘡[頭後部]、癤毒

8、頭部膿腫性穿鑿性毛囊炎:螻蛄串、蟮拱頭

9、壞疽性膿皮病:蛐蜒瘡、蚯蚓瘺

10、癰:癰、有頭疽

11、尋常性狼瘡:流皮漏

12、皮膚炭疽:疫疔、魚臍疔

13、類丹毒:類火丹、類赤丹

14、紅癬、丹癬

15、瘰癧性皮膚結核:蟠蛇癧、鼠瘺

二、病毒感染性皮膚病

1、帶狀皰疹:C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火帶瘡

2、風疹:風痧

3、水痘:水痘、水花、水瘡

4、尋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瘡、疣瘡、刺瘊

5、傳染性軟疣:鼠乳

6、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

7、單純皰疹:熱瘡、熱氣瘡、火燎瘡

8、扁平疣:扁瘊

9、皰疹樣濕疹:痘風庖

10、幼兒急疹:小兒發痧

11、傳染性紅斑:丹痧

三、真菌性皮膚病

1、頭癬:禿瘡、肥瘡、白禿瘡、癩痢頭、白癩痢、蛀發癬

2、手癬:鵝掌風

3、足癬:臭田螺、田螺瘡、爛腳丫、腳濕氣

4、甲癬:灰指甲、雞爪甲

5、體癬:圓癬、金錢癬、錢癬

6、股癬:陰癬

7、花斑癬:紫白癜風、汗斑

8、疊瓦癬:刀癬

9、癬菌疹:腳氣瘡

10、口腔念珠菌病:鵝口瘡、雪口

四、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1、濕疹:浸淫瘡(全身性)、旋耳瘡(耳部濕疹)、乳頭風(乳房濕疹)、綉球風(陰囊濕疹)、四彎風(肘、N窩濕疹)、蝸瘡(手部濕疹)、陰濕瘡(外陰濕疹)

2、嬰兒濕疹:奶癬、胎看

3、蕁麻疹:癮疹、鬼紋疙瘩

4、丘疹性蕁麻疹;、水疥、水皰濕瘍、細皮風疹

5、接觸性皮炎:漆瘡、膏葯風、馬桶癬

6、葯物性皮炎:中葯毒

7、尿布皮炎:湮尻瘡

8、水田皮炎:水漬瘡

五、結締組織及有關免疫性皮膚病

1、紅斑狼瘡:鬼臉瘡、紅蝴蝶

2、硬皮病:皮痹、皮痹疽

3、皮肌炎:肌痹

4、白塞氏綜合征:狐惑病

5、乾燥綜合征:燥毒

6、結節性多動脈炎:脈痹

7、成人硬腫病:肉痹

六、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1、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攝領瘡、頑癬

2、皮膚瘙癢症:癢風、血風瘡、風瘙癢、陰癢(外陰瘙癢)、逸風瘡(老年瘙癢)

3、癢疹:粟瘡

4、結節性癢疹:馬疥、頑濕聚結

七、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1、銀屑病:白H、松皮癬、干癬、蛇風

2、玫瑰糠疹:風熱瘡、母子癬、血疳

3、多形紅斑:貓眼瘡、血風瘡、雁瘡

4、毛發紅糠疹:狐尿刺

5、掌跖角化病:手足發胝

6、扁平苔蘚:紫癜風

7、汗管角化症:鳥啄瘡

8、剝脫性皮炎:胎赤、溻皮瘡

9、連圈狀秕糠疹:遠山

八、大庖性皮膚病

1、天庖瘡:天庖瘡、火赤瘡

2、類天庖瘡:天庖瘡

3、大庖性表皮鬆解症:天庖瘡

4、庖疹樣皮炎:火赤瘡

5、庖疹樣膿庖瘡:熱病庖瘡

九、物理性皮膚病

1、痱子:痱瘡、熱痱、痱毒

2、凍瘡:凍風、凍瘡

3、寒冷性多性紅斑:寒瘡

4、日光性皮炎:日曬瘡

5、火激紅斑:火斑瘡

6、手足皸裂:皸裂瘡

7、雞眼:雞眼、肉刺

8、胼胝:胼胝、牛程蹇、腳墊

9、植物日光皮炎:紅花草瘡

十、寄生蟲及昆蟲性皮膚病

1、疥瘡:乾疥、濕疥

2、蟲咬皮炎:毒蟲咬傷

3、禽類血吸蟲尾蚴皮炎:鴨怪、鴨屎風

4、蟯蟲病:穀道癢

5、鉤蟲皮炎:類毒塊

6、隱刺蟲皮炎:蟲毒瘡

十一、皮膚血管性皮膚病

1、結節性紅斑:瓜藤C、梅核丹

2、過敏性紫癜:葡萄疫

3、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血風瘡、血疳

4、紅斑性肢痛症:血痹、濕熱羈絆症

5、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疽

十二、皮膚附屬器疾病

1、痤瘡:肺風粉刺、面庖

2、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風

3、斑禿:油風、鬼剃頭

4、酒渣鼻:酒糟鼻

5、腋臭:體氣、狐臭、體臭

6、色汗症:黃汗、血汗

7、汗庖症:螞蟻窩

8、脂溢性脫發:發蛀脫發

9、多汗症:汗症

十三、內分泌、代謝和遺傳性皮膚病

1、皮膚澱粉樣變:頑癬

2、魚鱗病:蛇皮癬、蛇身

3、硬腫病:肉痹

十四、色素性皮膚病和粘膜疾病

1、白癜風:白駁風、白斑

2、黃褐斑:黧黑斑、面塵、黧黑

3、雀斑:雀斑、面

4、黑變病:黧黑斑、面塵

5、色素痣:黑痣、黑子

6、文身:文身、刺花

7、皮膚異色症:紫白癲風

8、女陰白斑病:陰癢、陰瘺、陰蝕

9、急性女陰潰瘍:陰蝕瘡、陰蝕

10、唇炎:唇風

11、龜頭炎:袖手疳

12、女陰萎縮:陰瘺

十五、皮膚腫瘤

1、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

2、疤痕增生:肉龜瘡、蟹足腫、鋸痕症

3、濕疹樣乳頭癌:乳疳

4、鱗狀細胞癌:翻花瘡、

5、基地細胞癌:翻花瘡、惡瘡

6、神經纖維瘤:瘤贅

7、淋巴管瘤:足腫

8、皮脂腺囊腫:脂瘤

9、皮角:腦濕

10、脂肪瘤:痰核

十六、性傳播疾病

1、艾滋病:瘟毒、虛癆、瘟病、瘟疫

2、梅毒:霉瘡、楊梅瘡、廣疳、疳瘡

3、淋病:膏淋、熱淋、勞淋

4、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熱淋、勞淋

5、尖銳濕疣:臊疣、臊瘊

6、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陰癢

7、滴蟲性陰道炎:陰癢

8、細菌性陰道炎:陰癢

9、陰虱:陰虱瘡

10、軟下疳:妒精瘡

11、性病性淋巴肉芽腫:橫痃、魚口、便毒

12、腹股溝肉芽腫:橫痃、魚口、便毒

13、生殖器皰疹:陰瘡、熱瘡

② 止癢方法大全

1、濕疹:
a、濕疹止癢偏方之食療
(1)薏米紅豆煎:薏米30克,紅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爛,酌加白糖,早晚分服,能有效達到止癢的效果。
(2)馬齒莧煎:鮮馬齒莧30~60克,水煎,每日分數次服用,並可配合外洗。
(3)冬瓜湯:帶皮冬瓜250克,切塊,煮湯食用。
(4)黃瓜煎:黃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鍾,加糖適量,1日3次,分服。
(5)紅小豆煮水代茶飲,要半年時間。並敷患處。
(6)經常喝百合粥潤肺也可止癢。
(7)你也可以試試喝藿香正氣水並塗患處。
(8)、白芷4克,青黛3克,生地、地膚子、馬齒莧、敗醬草、紫草、荷葉、白蘚皮各9克。
癢甚加蓮心4克;大便乾燥加瓜蔞10克,滲出物多加苦參6克,苡米9克,滑石10克。
濕疹止癢偏方:
(1)、取陳醋(最好用鎮江陳醋)250毫升,樟腦丸1個,於陳醋內浸泡3天後,用醋搽患處,每日3次,至治癒。
(2)、取玉米須適量,將玉米須燒灰存性,研為末,以香油調拌,外敷患處。
(3)、用綠豆粉30克,醋30毫升,蜂蜜9克,冰片3克。綠豆粉炒成灰黑色,加入醋、蜂蜜、冰片,共調和為膠狀,攤油紙上,當中留孔,敷於患處。
(4)、切開茄子的蒂,用蒂每天揉擦受損的雙手。
b、 注意事項:盡量尋找發病原因並去除,注意調整飲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類, 海鮮貝類食物應禁用、以清淡飲食為好;盡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松、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
2、氣奔怪病( 皮膚下面發響聲,遍身癢不可忍,抓之血出亦不止癢) 。用虎杖、人參、青鹽、細辛各一兩,加水煎作一服飲盡。
3、惡瘡痂癢。用匾蓄搗爛封患處,痂落病癒。
4、耳鳴耳癢( 耳中如聞流樂聲及風聲,不治成聾) 用新掘得的生烏頭,乘濕削如棗核大,塞耳內。一天換二次,幾天病癒。
5、陰囊濕癢止癢。用松葉煎湯多洗。
6、陰瘡濕癢。用槐枝煎水熱洗。
7、陰癢生瘡。 用紫梢花一兩、胡椒半兩,煎湯溫洗,數次即愈。
8、陰汗濕癢。用黃芪酒炒後研細,切熟豬心蘸著吃,有效。
9、絲瓜瓤蒜瓣除濕解癢:絲瓜瓤與蒜瓣煎水坐浴可治陰囊濕疹及女陰瘙癢。
10、頭癢生瘡。用楸葉搗汁塗搽。
11、眼來澀癢。用狗膽汁點眼。
12、諸痔發癢。用全蠍不拘多少,燒煙熏癢處,即效。
13、間瘡痛癢。煮薤葉,搗爛後塗患處。
14、肛門蟲癢止癢。用水銀棗膏各二兩,研勻,棉花裹成小球,送進肛門,次日蟲出。
15、陰汗濕癢。用爐甘石一分、蚌粉半分,共研為末,敷患處。
16、潰癰作癢。用鹽抹患處周圍,癢即止。
17、身上如有蟲行。用鹽斗和水一石煎熱洗澡,連洗三、四次,有效。
18、頭癢生瘡。用白鴿屎五合,加醋煮開三次,搗爛敷塗。一天三次。白鴿肉:解葯毒,治惡瘡、疥癬、白癜風等。
19、臍蟲怪病(腹硬如鐵,臍中流水,如蟲爬行,癢不可忍)。用蒼術煎成濃湯洗浴。另以蒼術末加麝香少許,水調勻服下。
20、雙目癢痛。用黃連浸乳中,隨時取汁點眼。
21、取花椒一把,放碗里用開水沏半碗,取另一碗扣上面燜,燜好後澄出花椒水。碗里的花椒可留用,兩三次後換掉。然後用紗布沾花椒水擦洗患處即可。
22、撲爾敏可止癢:將撲爾敏片用唾液浸濕後稍用力擦抹瘙癢處,此法也可用於蚊蟲叮咬後的皮膚瘙癢,亦很顯效。
23、糊鹽水止癢除頑疾:把食用精鹽用旺火炒成黑色保存待用。每天取出少許溶於溫水,用衛生棉球或消毒紗布蘸取該液體擦拭患處,一般每日3―5次。或用食鹽水洗滌、塗搽,可以止癢。
24、蚊蟲叮咬後止癢:用切成片的大蒜在被蚊蟲叮咬處反復擦一分鍾,有止痛去癢消炎作用。
25、大蜘蛛治蠍子蜇:被蠍子蜇後,就地找來一隻大蜘蛛放在被蜇的地方, 蜘蛛將蠍子的毒液往嘴裡吸,很快消腫止痛。
26、生石灰水止癢:用生石灰適量加水燒開,待涼到手下去為宜,連續洗三四次,即可去癢痛消腫。
27、治老年皮膚瘙癢:取50克百部(中葯店均有售),用半斤高度白酒,放在瓶子里密封浸泡,一周後即可使用。使用時,洗凈患處,用棉花蘸葯液少許塗擦,止癢有效。
28、全身發癢。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
29、萵筍葉治皮膚癢:萵筍葉一把放在鍋里用水煎,開鍋約3分鍾左右, 待水降至適當溫度,用來擦洗患處,每天洗一兩次後症狀很快消失了。
30、大蔥葉可止癢:將鮮大蔥葉剝開,用蔥葉內側擦拭被毒蟲咬過的紅腫癢處,反復擦幾遍後就不癢了,一天後紅腫也消失了。
31、西瓜皮可止癢:被蚊子叮咬後,可用西瓜皮反復塗抹一分鍾,再用清水洗凈,止癢消腫快。
32、綠豆煮水,煮沸後,即可用煮綠豆的水擦洗。
33、皮膚發癢時,可將一撮香灰放在容器內,滴上幾滴水,使其呈糊狀,敷於患部,即可止癢。
34、曼秀雷敦的薄荷膏先塗在包包上,然後蘸點鹽在薄荷膏上,混著一起塗,比例基本是1:1, 5秒就不癢了,
35、揉血海穴 老年人身上經常瘙癢,用艾條灸一灸血海穴就能很快止住。這個方法效果最好,而且很方便。
36、艾葉、千里光各30克,加水濃煎後溫洗患處10~15分鍾,每日1次,10日為1療程;②艾葉、防風、荊芥穗各10克,煎水熏洗。
37、取冰硼散適量(視皰疹損害小而決定用量),用凡士林調為稀糊狀。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將葯糊調勻外敷患處,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1次,連續用葯5-7天可愈。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止癢。
38、用溫熱的隔夜茶洗頭或擦身,茶中的氟能迅速止癢,還能防治濕疹。
39、醋加甘油治瘙癢:將白醋與甘油按3∶7的比例混合,每天1次或每星期2~3次,浴後立即塗抹患處的皮膚
40、風油精能治腳氣,每天睡前用溫水洗腳後,用棉簽蘸適量風油精塗於患處,一般連續使用5天,就能基本達到止痛、止癢的作用。如果伴有水皰,應先用針將水皰挑破,再用風油精。
41、葯醋療法:取苦參lO0克,加入食用白醋適量,浸泡3―5天即成。洗浴時,加入苦參醋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簽蘸葯液外搽瘙癢處,每日2―3次,連用5―7天。
42、葯酊療法:取夜交藤、雞血藤、烏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適量,浸泡1用即成。洗浴時,加入葯濃30一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連用5―7天。
43、葯浴療法:取荊芥、防風、苦參、絲瓜絡、蛇床子、當歸各30g,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一20分鍾.每日2―3次,每日1劑,連續5―7天。
44、填臍療法:取紅花、紫草、山桅、大黃各等量,研為細末,加冰片適量,混合均勻,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葯末少許,加凡士林調成蝴狀,外敗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葯1次,連用1―2周。
45、足浴療法:取苦參、癬皮、蛇床子、蟲衣、紅紫草、防風各1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鍾,每日l劑,連用5―7天。
46、填足療法:取刺蒺藜、何首烏個等量,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晚洗浴後,取葯末適量,加米醋少許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晚貼敷,次晨取下,連用7―10天。
47、蘋果療法:把蘋果切成片,在瘙癢處塗擦,可使皮膚爽滑舒適,每天擦幾次,連擦3天以上。
48、用香菜泡酒塗抹,這樣很快就可以止癢;如果是長痱子則可以用苦瓜煮水洗澡,效果也非常好。
49、用韭菜或麻杏甘石湯煮水洗澡,不但可治皮膚癢,對頭皮屑、頭皮癢等症狀也有效果。
50、阿斯匹林消腫止癢法 蚊子叮咬後奇癢難忍,可將1片阿斯匹林碾碎,用清水調成糊狀,塗在患處,即可消腫止癢。 阿斯匹林治腳癬法
取1份阿斯匹林葯片、2份葯物牙膏,攪拌均勻塗於患處,每日2~3次,可治腳癬。
51、治足癬:鮮生薑100克切片,加食鹽50克,清水1000克,放鐵鍋內煮沸10分鍾,待稍溫倒入水盆中泡腳,每天1次,每次30分鍾。一般泡5~7次,大多可痊癒。
用生薑煎水,擦洗皮膚能止癢,治療皮膚瘙癢症
52、蘿卜葉治凍瘡,采了一把蘿卜葉子回來煲水,然後把煲好的水連同蘿卜葉一起泡,
泡到水涼了為止,可以立刻止癢。這樣多泡幾次,凍瘡就沒了,很見效的。
53、過敏性皮膚癢
菜瓜蒲(絲瓜乾,洗碗用,但必須沒有用過)老薑(二、三片)黑糖合煮,像燒開水樣,煮開後,僅喝湯,如喝開水,喝了就渴,直到消腫止癢為止。
54、抹橄欖油,或用鮮橄欖100克,搗爛,加適量水煎,使葯液呈青色為度,用消毒棉花吸葯液敷患處治濕疹效果奇佳。。
55、蕁麻疹偏方
麩皮一斤(即小麥皮,飼料店有售),使病人在靜室內寬衣、避風,手抓大把麩皮,遍擦患處(磨擦)三二下(可算易知易行的了)然後穿上衣服,一盞茶功夫,疹塊不見了,神驗,疹塊消失後,即可洗澡,生活照常,並無禁忌。
56、過敏性皮炎方
凡因接觸油漆、花粉、某種野草或化學物質而引起的全身瘙癢,並有大小不等的丘疹、程度不同的奇癢,甚至皮膚紅腫、有滲液等病狀,可用甘草適量加水煎煮,過濾去渣取葯液,外洗患處,可見效。
57、氯黴素眼葯水治濕疹
有些肥胖,又患有糖尿病的人,隔不了多少日子,皮膚常出現濕疹(俗稱腌)。一般發生在上胳肢窩、乳房底部、腹股溝折疊處,用氯毒素眼葯水滴洗患處,用過兩三次後,濕疹症狀逐漸消失,皮膚完好。
做法:患處用淡高錳酸鉀水洗凈擦乾後,將氯黴素眼葯水滴於濕疹處,早、晚各一次。
58、蛋黃油治療皮膚濕疹
新鮮雞蛋10個洗凈煮熟,將蛋黃放入鐵勺內於炭火上熬煉取油脂(10個雞蛋約取10-15毫升油脂),去渣後將蛋黃油直接抹患部,每天1次,一般用葯後局部發紅、滲液,瘙癢等即減輕,經3-5次即可痊癒。又有人用蛋黃油治療皮癬、腳癬和頭癬,亦獲良效。
59、治油漆過敏性皮炎
先用新鮮的烏桕木業250克水煎洗患處,再用鮮韭菜(連根)250克搗爛絞汁塗患處。先洗後塗,每日3次。次日好轉,3日痊癒。
60、雲南白葯治嬰兒濕疹
治療頑固性嬰兒濕疹,可先將患處用雙氧水清洗干凈,然後用棉簽蘸干,撒上一層雲南白葯,外用消毒紗布覆蓋,膠布固定。一般次日滲液明顯減少,8-10天即可痊癒。如果患處已有黃痂,可先以茶油塗患處,去除黃痂,再以野菊花100克加鹽少許煎水,外洗患處,待干後即照上法以雲南白葯敷之。

③ 皮膚病病名中西醫對照

第一章 真菌性皮膚病

白禿瘡(白癬)、肥瘡(黃癬)、赤禿(膿癬)、圓癬(體.股癬)、鵝掌風(手癬、慢性手部濕疹、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掌跖角化),腳濕氣(腳癬)、灰指(趾)甲(甲真菌病);紫白癜風(花斑癬)、丹癬(紅癬)

真菌性皮膚病

頭癬:禿瘡、肥瘡、白禿瘡、癩痢頭、白癩痢、蛀發癬

手癬:鵝掌風

足癬:臭田螺、田螺瘡、爛腳丫、腳濕氣

甲癬:灰指甲、雞爪甲

體癬:圓癬、金錢癬、錢癬

股癬:陰癬

花斑癬:紫白癜風、汗斑

疊瓦癬:刀癬

癬菌疹:腳氣瘡

口腔念珠菌病:鵝口瘡、雪口

第二章 球菌性皮膚病

黃水瘡(膿皰瘡)、膿窠瘡(深膿皰瘡)、發際瘡(毛囊炎)、項後肉龜瘡(頸部硬結性毛囊炎)、火珠瘡(禿發性毛囊炎)、時毒暑癤(單純性毛囊炎)、癤(癤與癤病)、熱癤(假性癤腫)、腦疽(項後癰)、面發毒(面部膿皮病)、羊胡瘡(須瘡)、蜂窩組織炎、丹毒(含赤游丹、抱頭火丹、流火)、漏腋/腋癰(化濃性汗腺炎)、暑癤(多發性汗腺膿腫)、沿瓜疔(甲溝炎)、螻蛄癤(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

第三章  桿菌性皮膚病 

癘風(麻風)、鴉口陷瘡/流皮漏(尋常狼瘡)、瘰癘(頸淋巴結核)、顏面雀啄形血風瘡(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疣狀皮膚結核、丘疹性壞死性皮膚結核、腓湍疽(硬紅斑)、陰蝕(急性女陰潰瘍)、類丹毒、疫疔(皮膚炭疽)、蟲番蛇癧(瘰癧性皮膚結核)

細菌感染性皮膚病

膿庖瘡:黃水瘡、滴膿瘡、膿窠瘡

癤 :癤、暑癤、熱癤、癤毒、坐板瘡

麻風病:麻風、大麻風、大風、癘風

丹毒:丹毒、赤丹、抱頭火丹、流火

顏面播散性粟粒狼瘡:流皮漏、顏面雀啄

硬紅斑:腓腸發

毛囊炎:發際瘡〔頭後部〕、癤毒

頭部膿腫性穿鑿性毛囊炎:螻蛄串、蟮拱頭

壞疽性膿皮病:蛐蜒瘡、蚯蚓瘺

癰:癰、有頭疽

尋常性狼瘡:流皮漏

皮膚炭疽:疫疔、魚臍疔

類丹毒:類火丹、類赤丹

紅癬、丹癬

瘰癧性皮膚結核:蟠蛇癧、鼠瘺

第四章  病毒性皮膚病

熱瘡/熱氣瘡(單純皰疹)、蛇串瘡(帶狀皰疹)、水痘(中西同名)、千日瘡(尋常疣)、扁猴(扁平疣)、鼠乳(傳染性軟疣)、麻疹(中西同名)、奶麻(幼兒急疹)、風痧(風疹)、手-足-口病、傳染性紅斑、副猩紅熱、擠奶員結節、線瘊(絲狀疣)

病毒感染性皮膚病

帶狀皰疹:緾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火帶瘡

風疹:風痧

水痘:水痘、水花、水瘡

尋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瘡、疣瘡、刺瘊

傳染性軟疣:鼠乳

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

單純皰疹:熱瘡、熱氣瘡、火燎瘡

扁平疣:扁瘊

皰疹樣濕疹:痘風庖

幼兒急疹:小兒發痧

傳染性紅斑:丹痧

第五章 動物性皮膚病  疳瘡(疥瘡)、雞癩毒(蟎皮炎,含沙蟎、鼠蟎、禽蟎)、刺胞皮炎、隱翅蟲皮炎、蠓, 白蛉叮咬皮炎、桑毛蟲皮炎、松毛蟲皮炎、糞毒(鉤蟲皮炎)、鴨怪(禽類、血吸蟲尾蚴皮炎)、蚤病、蜂. 蜈蚣. 蠍螫傷、囊蟲病(或皮膚豬囊蟲病)、皮下蠅疽病、絲蟲病、蟯蟲病

寄生蟲及昆蟲性皮膚病

疥瘡:乾疥、濕疥

蟲咬皮炎:毒蟲咬傷

禽類血吸蟲尾蚴皮炎:鴨怪、鴨屎風

蟯蟲病:穀道癢

鉤蟲皮炎:類毒塊

隱刺蟲皮炎:蟲毒瘡

第六章 接觸性皮炎與濕疹 

接觸性皮炎、濕瘡(濕疹)、月蝕瘡(耳後間隙性濕疹)、濕毒瘡(淤積性濕疹)、四彎風(遺傳過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串皮風毒(傳染性濕疹樣皮炎)、走皮趨瘡(頭部脂溢性濕疹)、粉花瘡(化妝皮炎)、泥螺毒(泥螺日光性皮炎)、瀝青瘡(瀝青皮炎)、臍濕瘡(臍部濕疹)、窩瘡(手足濕疹)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濕疹:浸淫瘡(全身性)、旋耳瘡(耳部濕疹)、乳頭風(乳房濕疹)、綉球風(陰囊濕疹)、四彎風(肘、腘窩濕疹)、蝸瘡(手部濕疹)、陰濕瘡(外陰濕疹)

嬰兒濕疹:奶癬、胎斂瘡

蕁麻疹:癮疹、鬼紋疙瘩

丘疹性蕁麻疹;、水疥、水皰濕瘍、細皮風疹

接觸性皮炎:漆瘡、膏葯風、馬桶癬

葯物性皮炎:中葯毒

尿布皮炎:湮尻瘡

水田皮炎:水漬瘡

第七章 職業性皮膚病

工業性皮膚病、農業性皮膚病(含稻田皮炎.麥收皮炎.農葯皮炎等)、其它職業性皮膚病(含油彩皮炎 漆過敏皮炎等)

第八章 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

癮疹(蕁麻疹)、人工蕁麻疹(皮膚劃痕症)、水疥/土風瘡(丘疹性蕁麻疹)、赤白游風(血管性水腫)、色素性蕁麻疹

皮膚血管性皮膚病

結節性紅斑:瓜藤緾、梅核丹

過敏性紫癜:葡萄疫

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血風瘡、血疳

紅斑性肢痛症:血痹、濕熱羈絆症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疽

第九章 葯毒(葯疹)

第十章 瘙癢性皮膚病 

風瘙癢(瘙癢症)、攝領瘡(神經性皮炎)、粟瘡(癢疹)、頑濕結聚(結節性癢疹)、妊娠性癢疹、皮痛、人工皮炎

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攝領瘡、頑癬

皮膚瘙癢症:癢風、血風瘡、風瘙癢、陰癢(外陰瘙癢)、逸風瘡(老年瘙癢)

癢疹:粟瘡

結節性癢疹:馬疥、頑濕聚結

第十一章  紅斑及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貓眼瘡(多形性紅斑)、毒性紅斑  附:酒紅斑、環狀或圖狀紅斑、口周紅變病、口周皮炎、慢性移行性紅斑、急性熱病性嗜中性白細胞增多性皮病、粘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月經疹、白匕(銀屑病)、副銀屑病、風熱瘡(玫瑰糠疹)、紫癜風(扁平苔癬)、剝脫性皮炎、脫屑性紅皮症、線狀苔癬、光澤苔癬、硬化萎縮性苔癬、進行性指掌角皮症、蟲斑(單純糠疹)

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銀屑病:白疕、松皮癬、干癬、蛇風

玫瑰糠疹:風熱瘡、母子癬、血疳

多形紅斑:貓眼瘡、血風瘡、雁瘡

毛發紅糠疹:狐尿刺

掌跖角化病:手足發胝

扁平苔蘚:紫癜風

汗管角化症:鳥啄瘡

剝脫性皮炎:胎赤、溻皮瘡

連圈狀秕糠疹:遠山

第十二章 物理性皮膚病  日曬瘡/曬斑(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吹花癬(春季皮炎)、痱瘡(痱子)、夏季皮炎、凍瘡(中西同名)、雞眼(中西同名)與胼胝、皸裂瘡、摩擦性苔癬樣疹、汗淅瘡(擦爛紅斑)、射線皮炎、褥瘡、猢猻疳(尿布皮炎)、紅花草瘡(植物日光性皮炎)、火丹癮疹(環狀紅斑)

物理性皮膚病

痱子:痱瘡、熱痱、痱毒

凍瘡:凍風、凍瘡

寒冷性多性紅斑:寒瘡

日光性皮炎:日曬瘡

火激紅斑:火斑瘡

手足皸裂:皸裂瘡

雞眼:雞眼、肉刺

胼胝:胼胝、牛程蹇、腳墊

植物日光皮炎:紅花草瘡

第十三章  角化性與萎縮性皮膚病   

蛇皮癬(魚鱗病)、掌跖角化病、毛發角化病、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症、毛發紅糠疹、毛囊角化症、鱗狀毛囊角化症、鳥啄瘡(汗管角化症)、進行性指掌角皮症、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更年期角化症、黑棘皮病、老年皮膚萎縮、斑狀萎縮、萎縮紋

第十四章  血管性皮膚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紫癜(含過敏性紫癜,暴發性紫癜,中毒性紫癜,老年性紫癜)、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皮膚結節性血管炎、瓜藤纏(結節性紅斑)、脈痹(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無脈(栓塞性靜脈炎)、靜脈曲張、脫疽(閉塞性血栓性動脈炎)、附:脫腳傷寒(動脈硬化性栓塞)、狐惑病(白塞氏病)、蚰蜒瘡(壞疽性膿皮病)、化膿性肉芽腫、雷諾氏病、紅斑肢痛症、網狀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

第十五章  營養代謝性皮膚病和脂肪組織疾病

  維生素缺乏病(含維生素A缺乏病,核黃素缺乏病,菸酸缺乏病)、胡蘿卜素血症、原發性皮膚澱粉樣變、皮膚黃色瘤病、卟啉症、蔬菜日光性皮炎、泥螺日光性皮炎、粘液性水腫、硬腫症、腸病性肢端皮炎、痛風、結節性脂膜炎

內分泌、代謝和遺傳性皮膚病

皮膚澱粉樣變:頑癬

魚鱗病:蛇皮癬、蛇身

硬腫病:肉痹

第十六章  結締組織病 

紅蝴蝶瘡(紅斑狼瘡)、鬼臉瘡(慢性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肌痹(皮肌炎)、皮痹(硬皮病)、混合結締組織病、其它結締組織病、噬酸性筋膜炎、化學物質及葯物引起的硬皮樣改變、乾燥綜合征

結締組織及有關免疫性皮膚病

紅斑狼瘡:鬼臉瘡、紅蝴蝶

硬皮病:皮痹、皮痹疽

皮肌炎:肌痹

白塞氏綜合征:狐惑病

乾燥綜合征:燥毒

結節性多動脈炎:脈痹

成人硬腫病:肉痹

第十七章  大皰性皮膚病 

天皰瘡(中西同名)、尋常性天皰瘡、增殖性天皰瘡、落葉性天皰瘡、紅斑性天皰瘡、皰疹樣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皰瘡、火赤瘡/蜘蛛瘡(皰疹樣皮炎)、登豆瘡(皰疹樣膿皰病)、王爛瘡(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掌跖膿皰病、鏇指疳(連續性肢端皮炎)、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大庖性皮膚病

天庖瘡:天庖瘡、火赤瘡

類天庖瘡:天庖瘡

大庖性表皮鬆解症:天庖瘡

庖疹樣皮炎:火赤瘡

庖疹樣膿庖瘡:熱病庖瘡

第十八章  皮膚附屬器病  肺風粉刺(尋常性痤瘡)、鼻赤(酒渣鼻)、白屑風(皮脂溢出)、面油風(脂溢性皮炎)、發蛀脫發(脂溢性脫發)、白皮徒(石棉狀糠疹)、黃汗/血汗(色汗症)、無汗症、狐臭(臭汗症)、油風(斑禿)、發不生(假性斑禿)、早禿、白發、汗皰疹、大汗腺癢疹、粟丘疹、甲營養不良、嵌甲

皮膚附屬器疾病

痤瘡:肺風粉刺、面庖

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風

斑禿:油風、鬼剃頭

酒渣鼻:酒糟鼻

腋臭:體氣、狐臭、體臭

色汗症:黃汗、血汗

汗庖症:螞蟻窩

脂溢性脫發:發蛀脫發

多汗症:汗症

第十九章  色素性皮膚病  雀斑(中西同名)、面塵/黧黑斑(黃褐斑)、瑞爾黑變病、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征、白駁風(白癜風)

色素性皮膚病和粘膜疾病

白癜風:白駁風、白斑

黃褐斑:黧黑斑、面塵、黧黑〔〕

雀斑:雀斑、面〔〕

黑變病:黧黑斑、面塵

色素痣:黑痣、黑子

文身:文身、刺花

皮膚異色症:紫白癲風、〔〕

女陰白斑病:陰癢、陰瘺、陰蝕

急性女陰潰瘍:陰蝕瘡、陰蝕

唇炎:唇風

龜頭炎:袖手疳

女陰萎縮:陰瘺

第二十章  粘膜疾病  唇風(剝脫性唇炎)、繭唇(腺性唇炎)、馬嚼子瘡(口角炎)、口瘡(阿弗它口炎、復發性口瘡)、花斑舌(地圖舌)、鏡面舌(舌炎)、袖口疳(龜頭炎)、黑舌苔(黑毛舌)、口糜(多形滲出性紅斑)、口疳(皰疹性口炎)、鵝口瘡(白色念珠菌病)、走馬疳(壞疽性口炎)、口吻瘡(核黃毒缺乏性口角炎)、風赤瘡痍(眼瞼濕疹)、瞼弦赤爛(瞼沿炎)

第二十一章  皮膚腫瘤  良性皮膚腫瘤:痣(痣細胞痣)、線形表皮痣、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病)、痰包(粘液囊腫)、皮樣囊腫、蟹腳腫(瘢痕疙瘩)、皮膚纖維瘤、皮贅、脂肪瘤、血瘤、赤疵(鮮紅斑痣)、草莓狀血管瘤、海棉狀血管瘤、血痣(櫻桃樣血管瘤)、血管角化瘤、肢端型血管角化瘤、陰囊型血管角化瘤、氣瘤(神經纖維瘤)、青斑(眼上齶青色斑、眼上齶部褐青色痣)、皮脂腺痣、結節性硬化、汗管瘤、粉瘤、多發性脂囊瘤;癌前期皮膚病: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枯筋箭(皮角)、增殖性紅斑;惡性皮膚腫瘤:皮膚原位癌、乳疳(濕疹樣癌)、基底細胞癌、翻花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素瘤、蕈樣肉芽腫

皮膚腫瘤

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

疤痕增生:肉龜瘡、蟹足腫、鋸痕症

濕疹樣乳頭癌:乳疳

鱗狀細胞癌:翻花瘡、

基地細胞癌:翻花瘡、惡瘡

神經纖維瘤:瘤贅

淋巴管瘤:足腫

皮脂腺囊腫:脂瘤

皮角:腦濕

脂肪瘤:痰核

第二十二章  性傳播疾病  淋病(中西同名)、非淋病性尿道炎、霉瘡(梅毒)、臊疣(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軟下疳(中西同名)、性病性淋巴肉芽腫、腹股溝肉芽腫、陰慝(泌尿生殖器滴蟲病)、愛滋病、郁病(性病恐怖症)

肉蛆(皮膚蠅蛆病)、冷流腫(成人硬腫病)、頰瘍(放線菌病)、席瘡(褥瘡)、骨羨瘡(痙攣性瘙癢症)

性傳播疾病

艾滋病:瘟毒、虛癆、瘟病、瘟疫

梅毒:霉瘡、楊梅瘡、廣疳、疳瘡

淋病:膏淋、熱淋、勞淋

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熱淋、勞淋

尖銳濕疣:臊疣、臊瘊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陰癢

滴蟲性陰道炎:陰癢

細菌性陰道炎:陰癢

陰虱:陰虱瘡

軟下疳:妒精瘡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橫痃、魚口、便毒

腹股溝肉芽腫:橫痃、魚口、便毒

生殖器皰疹:陰瘡、熱瘡

皮 膚 科

帶狀皰疹  蛇串瘡、蛇丹、纏腰火丹

尋常疣  疣目、千日疣、枯盤箭

扁平疣  扁瘊

傳染性軟疣  鼠乳、水瘊

尖銳濕疣  臊疣

膿皰瘡  黃水瘡、滴膿瘡、膿窩瘡

手癬  鵝掌風

足癬  腳濕氣、臭田螺

甲癬  灰指甲

趾甲癬  灰趾甲

神經性皮炎  攝領瘡、牛皮癬、頑癬

蕁麻疹  癮疹、風疹塊

結節性癢疹  頑濕結聚

銀屑病  白疵、白殼風

斑禿  油風脫發

脂溢性皮炎  面游風

尋常痤瘡  粉刺

葯物性皮炎  葯毒、膏葯風

日光性皮炎  日曬瘡

扁平苔癬  紫癜風

多形性紅斑  貓眼瘡、雁瘡

結節性紅斑  瓜藤纏

盤狀紅斑狼瘡  紅蝴蝶瘡、蝴蝶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  蝶瘡流注

白塞病  狐惑

白癜風  白駁風

④ 爐甘石的作用

爐甘石的作用:

1、治療創傷感染,有效率為99.7%,療效明顯優於西葯組。

2、治療乳頭皸裂。

3、治療肛門瘙癢症。

4、治療陰道炎。

5、治療外痔。

6、為不溶於水的天然碳酸鋅,廣用於皮膚科,作為中度的防腐、收斂、保護劑治療皮膚炎症或表面創傷。一般用5%~10%水混懸液(洗劑),亦有用油膏者。

外用可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生長。能部分吸收創面分泌液,有收斂、保護作用;尚能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的生長。有人認為,該品對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4)陰瘡是皰疹嘛擴展閱讀:

復方爐甘石洗劑:局部外用,用時搖勻,取適量塗於患處,每日2-3次。

注意事項:

1、避免接觸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

2、本品不宜用於有滲液的皮膚。

3、用時搖勻。

4、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用。

5、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6、請將此葯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⑤ 卡介菌多糖的討論

生殖器皰疹發病率日益增多,研究證實生殖器皰疹患者存在細胞免疫功能的異常[3]。體內外實驗表明,單純皰疹病毒(HSV)的中和抗體不能阻止HSV感染的擴散,也不能預防感染的復發,細胞免疫系統在機體抗HSV感染中起重要作用[4]。卡介菌多糖核酸是從卡介菌中提取的具有多種免疫調節功能的免疫調節劑,含多糖、核酸等多種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質,具有提高機體抵抗能力和改變機體免疫狀況等作用[5]。中醫學認為,生殖器皰疹屬中醫學熱瘡、陰瘡、疳瘡范疇,系因體內蘊熱,外染毒邪,熱毒相結於肝膽二經,下注於二陰所致[6]。中葯方中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清熱解毒,清利濕熱;防己、秦艽祛風濕,清濕熱,退虛熱,利水消腫;黃柏、蒼術、苦參清熱燥濕健脾,瀉火解毒,利尿;牛膝引血下行,利尿通淋;炒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炒麥芽消食健胃;川楝子行氣止痛。諸葯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除濕之功。本觀察結果表明,卡介菌多糖核酸聯合中葯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優於單純應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 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250.
[2] 歐陽恆,王明忠.中西醫臨床性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葯出版社,1998:273.
[3] 敖俊紅,周禮義,陳興平,等. 生殖器皰疹患者單一核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和HLA-Ⅱ類抗原表達的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6):420.
[4] 錢起豐,李宇寧.單純皰疹病毒2型血清IgG及IgM抗體的酶免疫檢測[J].中華皮膚科雜志,1995,28(3):186-187.
[5] 敖俊紅,楊蓉婭,郝震鋒,等.卡介菌多糖核酸對生殖器皰疹患者單核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12):745-746.
[6] 張錦章.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治療學[M].2版.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49.

⑥ 大家幫忙看看怎麼了!!大陰唇內側起了個泡/疙瘩/痘,癢

外陰癰隀
[概念]
婦女外陰部一側或兩側紅腫脹痛,甚至蘊而化膿者,稱為外陰癰腫。《校注婦人良方》謂之"婦人陰腫"。

[鑒別]
常見證候
濕重於熱外陰癰腫:外陰部腫脹,色不紅或微紅,輕度疼痛,白帶多或脘悶納少。舌苔正常或白膩,脈象正常或濡數。

熱重於濕外陰癰腫:外陰部紅腫熱痛,行動不便,坐則疼痛更甚,黃帶多,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數。

陰瘡
[概念]
陰瘡,是指前陰生瘡而言。瘡面多有穢濁之物,邊緣清楚,觸之疼痛。
本症在古典醫籍中,名稱不一,如"陰蝕"、"陰(匿上蟲下)"等。《金匱要略》中的"狐惑"病,以口及外陰生瘡為主症,故亦屬本症討論范圍。

[鑒別]
常見證候
肝膽濕熱陰瘡:起病較急,前陰有多個大小不等之瘡,灼熱疼痛,並有黃色穢濁之物,常伴有目澀不爽,耳鳴耳聾,口苦咽乾,脅肋脹痛,帶下色黃,腥臭,小便黃濁,大便不暢等症狀。舌苔黃膩,脈弦數。

脾胃積熱陰瘡:發病較急,陰瘡灼熱疼痛較劇,亦可見到大小不等之口瘡,熱痛亦甚,常伴有口乾口臭,渴欲飲冷,牙齦腫痛,心中煩熱,面紅目赤,溲赤便乾等症狀。舌紅苔黃,脈洪數或滑數。

肝腎陰虛陰瘡:起病較緩,陰瘡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常伴有頭暈目眩,兩目乾澀,視物不清,顴紅口乾,煩熱盜汗,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月經不調等症狀。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外傷邪毒陰瘡:先有陰部破損,後可破損處生瘡,瘡處腫脹發熱,疼痛較劇,時流膿血水,甚則形成廔管,或見發熱身痛、口乾口苦等症狀。舌紅苔薄黃,脈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