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急疹和水痘的區別 五大區別避免再混淆
幼兒急疹和水痘的區別
區別1:出疹大不同
幼兒急疹出疹為玫瑰色斑丘疹,分布於面部及軀干,可持續3~4天。部分患兒軟齶可出現特徵性紅斑,皮疹無需特殊處理,可自行消退,沒有脫屑,沒有色素沉積。
而出水痘時,發熱第一天即可在孩子的皮膚上發現皮疹,初起於軀**,繼而擴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少,頭發間也可見。皮疹開始為紅色斑丘疹(略高出皮膚表面的紅色點狀疹子)或丘疹(不高出皮膚表面),數小時後變成橢圓形水滴樣小水泡,周圍紅暈,以後水皰破潰、結痂、脫痂,不留疤痕。
區別2:症狀不同
幼兒急疹常常突然發生高熱,伴食慾不振,少數患兒還可出現嗜睡、惡心、嘔吐、咳嗽,枕後和頸部淋巴結腫大。3~5天後體溫開始下降,約24小時內降至正常。熱退時出現玫瑰色斑丘疹,起病初在患兒懸雍垂兩側見有小結節狀隆起,周圍充血,成暈狀粘膜斑。
出水痘臨床上常以發熱、全身分批或同時出現散在的紅色斑疹、丘疹、水皰、結痂為典型特徵,大部分患兒在發病初期表現為全身睏倦,伴有低熱、頭痛、咽痛、惡心、腹痛及四肢酸痛等不適症狀,然後約1天左右開始出疹子。
區別3:
傳染程度不同
幼兒急疹雖然有傳染性,但傳染性不大,除非是親密接觸患者,否則被傳染上的機率是不大的。並且是父母們完全可以通過加強鍛煉,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持寶寶生活的環境的整潔干凈來阻止被傳染。
而水痘的傳染力強,水痘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自發病前1~2天直至皮疹乾燥結痂期均有傳染性,接觸或飛沫吸入均可傳染,易感兒發病率可達95%以上。
區別4:
發生年齡不同
幼兒急疹常發於6~18月的寶寶,3歲後少見,幼兒急疹一年四季都能發,但相比之下,春、秋雨季發病較多。水痘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成**會發,且病症狀比兒童更嚴重,冬春兩季多發。
區別5:有無並發症
幼兒急疹沒有並發症,但水痘可並發腦炎、心肌炎、面癱等多種病症。而且患有白血病、淋巴瘤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患兒感染水痘時可呈重症,常伴血小板減少而發生暴發性紫癜,危及生命。
幼兒急疹和水痘怎麼治療
【幼兒急疹的治療方法】
本病並不需要特殊措施,輕型患兒可卧床休息,給予適量水分和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但是,在發燒過程之中,需要給嬰幼兒補充充足水分,防止脫水。可以採用一些物理降溫的辦法,如溫水澡,睡冰枕,溫水搽額頭、四肢等。
高熱時,溫度高於38.5攝氏度,可給予小量退熱劑,哭鬧煩躁試用鎮靜劑,驚厥則及時止驚。一般採用的葯物有美林或者泰諾,不能採用阿司匹林。而對免疫缺陷的嬰幼兒或者嚴重的病例,則需就醫做抗病毒治療。
【水痘的治療方法】
1、早期隔離與護理
患兒應早期隔離,直到全部皮疹結痂為止,一般不少於病後兩周。與水痘患者接觸過的兒童,應隔離觀察3周。該病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症處理及預防皮膚繼發感染,保持清潔,避免抓搔。加強護理,勤換衣服,勤剪指甲,防止抓破水皰繼發感染。積極隔離患者,防止傳染。
2、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以止癢和防止感染為主,可外搽爐甘石洗劑,皰疹破潰或繼發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或抗生素軟膏。繼發感染全身症狀嚴重時,可用抗生素。忌用皮質類固醇激素,以防止水痘泛發和加重。
3、抗病毒葯物治療
對免疫能力低下的播散性水痘患者、新生兒水痘或水痘性肺炎、腦炎等嚴重病例,應及早採用抗病毒葯物治療,阿昔洛韋是目前治療水痘-帶狀皰疹的首選抗病毒葯物,但須在發病後24小時內應用效果更佳。或加用α-干擾素,以抑制病毒復制,防止病毒擴散,促進皮損癒合,加速病情恢復,降低病死率。
Ⅱ 水痘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水痘和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的兩種不同臨床表現的疾病。水痘傳染性很強,是兒童時期發生的一種普遍的傳染病。臨床特徵是皮膚和粘膜相繼出現丘疹水皰和結痂。可有低熱或中等度發熱,開始身上先見紅點,以後變為皰疹,光亮如小水珠,周圍有紅暈,出疹多者常很快遍布前胸後背,甚至遍及四肢。皰疹慢慢結痂,至數日或2—3周才完全脫落,脫落後一般不留瘢痕。在同一時期,全身皮膚可見丘疹、皰、結痂,俗稱「三代同堂」。該病可引起許多並發症,最常見的是皮膚感染。帶狀皰疹是潛伏VZV再激活感染,多見於成人,表現為成簇的皰疹,沿身體一側的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預防:(1)長期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病人,盡可能依原有疾患情況減低用量或停用。 (2)在水痘流行期間可對這類病人「應急接種」水痘減毒活疫苗。(3)對高危易感兒接觸水痘後還可應用水痘一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2~5毫升,可減低發病率,並可使發病者病情明顯減輕。發病期間飲食宜清淡。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發疹性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約90%發生在6個月至5歲的未接種過麻疹疫苗的小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為多。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結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為特徵;傳染性極強,在人群密集的小學及幼兒園容易發生流行。
麻疹病毒存在於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通常要直接與患者接觸才被感染,通過第三者或衣物間接傳染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出疹前後5天內為本病的傳染期。沒有患過麻疹的,不論男女老幼皆易受到傳染。6個月以下的小兒從母體獲得免疫力可暫不受傳染。如果母親沒有患過麻疹,新生兒也能發病。患病後大多能獲得終身免疫,個別人可能兩次患麻疹。
麻疹潛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接受過免疫注射者可延長至3~4周。起病有發熱、咳嗽、流涕、打噴嚏、咽喉痛、眼結膜充血、流淚、怕光、眼瞼浮腫、精神不振、煩燥啼哭、食慾減退,有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淆。至第2、3天口腔粘膜充血、粗糙。在頰粘膜出現如針尖大小的灰白色小點,周圍繞以紅暈,有時在齒齦及唇粘膜上也有發現,醫學上稱為「麻疹粘膜斑」,是診斷麻疹最早而可靠的依據。
一般第4天出現鮮紅色或玫瑰色的細小斑丘疹,皮疹先在耳後、頸部、發際出現,逐漸由上而下蔓延到前額、面部、軀干四肢、手掌及足底。皮疹可相互融合成片,壓之褪色,疹間皮膚正常。皮疹2~5天出全,在出疹時體溫上升可達40℃左右,中毒症狀加重,精神委靡、咳嗽加重、兩眼紅腫、聲音嘶啞,有時出現腹瀉。肺部呼吸音增粗、頸淋巴結和肝脾腫大。隨著體溫逐漸恢復,皮疹依出疹順序消退,附有糠秕樣細屑並留下淺褐色色素沉著。民間歸納為三齊、四透、五退、七凈。
麻疹患者如果治療、護理不當,易出現並發症,較常見的有麻疹喉炎、肺炎、腦炎、中耳炎、角膜炎、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等,其中麻疹肺炎若再合並心力衰竭、敗血症、腹瀉引起脫水和酸中毒等情況,不及時救治,會發生生命危險。
Ⅲ 水痘和手足口的區別
到夏季是手足口病常發的季節,尤其是3-5歲的兒童是易發人群。手足口病必須要及時的了,否則會影響到寶寶健康。除此之外,水痘也是寶寶易發的疾病,這兩病容易混淆,我們來了解 水痘和手足口的區別是什麼?
水痘和手足口的區別1、小兒手足口病的患兒,通常以3歲以下的寶寶最為多見,其次是3-5歲的寶寶;而水痘患兒1-6歲均可多見。
2、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的皮疹主要出現在口腔黏膜、手和腳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數都出疹子,同時伴發口炎或口腔潰瘍的也較多;而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軀干處較多,四肢、頭面部少,手心 、腳心及口見。
3、小兒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中的柯薩奇16病毒引發,好發於每年的4-5月,6-7月份是發病的最高峰,8月份開始下降,9月份以後就很少見了,因此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很有季節性;而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病季節是在冬春,夏季較少見。
手足口病預防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該病染的關鍵。
預防原則該病至今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該病流行的關鍵。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病人,採集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並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流行期間,家長應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醫院應加強預防,設立專門的診室,嚴防交叉感染。在伴有嚴重合並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
精彩推薦:
手足口病 小孩磨牙是什麼原因 一歲半寶寶食譜 2歲寶寶身高體重 寶寶消化不良怎麼辦 優質母乳是什麼顏色的 嬰兒洗澡要用沐浴露嗎 蚊香液對寶寶有害嗎 兒童理發器夾頭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