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對於濕疹是怎麼定義的
中醫對濕疹的定義如下:
1、中醫認為,濕邪是濕疹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患者因飲食失節,嗜酒或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導致濕熱內蘊,又外感濕熱之邪,內外兩博,充於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或素體虛弱 脾為濕困,肌膚飼養而導致發病。
2、濕熱蘊久,耗傷陰血 化氣生風,導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即為慢性濕疹。
② 中醫如何解釋「濕疹」究竟用什麼方法才可以治好濕疹大神們幫幫忙
在中醫學古代典籍中濕疹相當於「粟瘡」,急性濕疹則相當於「風濕瘍」的范圍,慢性濕疹則類似於「頑濕瘍」。從這些病名不難看出,濕疹的中醫發病原因跟「濕」脫不了干係。對此,歐淇貝康皮膚專家也提到:我們之所以會發生濕疹,皆因先天稟賦不足,風濕熱長期寄存於肌膚而形成的;或因脾失健運或因營血不足,濕熱凝聚,以致血虛風燥,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 根據病程進展不同階段,病機亦有改變。疾病初起多為風濕熱邪客於肌膚;病情進展。濕熱郁積於內,熏蒸於外,或血熱外蒸於肌膚;病情遷延,濕熱留戀,濕阻成淤,或血熱團結成淤,致風濕熱淤並重之勢;本病後期,風熱傷陰化燥.淤阻經絡,血不營膚或氣陰兩 慮或血虛風燥。 另外,中醫還認為濕疹的病位主在脾胃,濕邪是本病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濕有內濕、外濕之別。外濕是指自然界的濕氣,四季中以長夏為濕最重,而居住潮濕、涉水淋雨,水中作業等也可感受濕邪。內濕則主要指因飲食不當,飲酒過度或常食辛辣刺激食品,傷了脾胃,從而使得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再加上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兩邪夾擊,聚集於腠理及皮膚而引發濕疹。因此,一般濕疹的病情是虛實相雜。 溫馨提示:濕疹患者應該避免皮膚局部刺激,如熱水燙洗,過度搔抓等。另外,在治療方面,可使用歐淇貝康抗菌乳膏治療,它可以適用於濕疹的各種類型。
③ 濕疹的中醫辨證是什麼意思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認為濕疹是由外邪入侵而導致機體內濕邪積聚所致,屬於「濕毒瘙癢」范疇。中醫辨證分析濕疹的病因病機,需要結合患者的年齡、病程、發病部位、症狀表現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以確定疾病的具體辨證。
根據中醫辨證理論,濕疹可分為不同的證候類型,如濕熱證、濕毒證、濕熱夾毒證、濕毒瘀滯證等。每種證候類型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和體征,臨床上需要進行辨證分析,對症治療,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醫治療濕疹的過程中,除了外治法和內服葯物之外,還需要調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避免過度疲勞和飲食不合,以免加重濕邪的侵襲。同時,中醫葯也提倡食療,飲食上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膩等,同時加強自身體質,提高抵抗力,逐漸達到治癒的效果。
④ 什麼是濕疹
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疾病,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症,臨床上急性期皮損以丘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期以苔蘚樣變為主,病情易反復發作。
中醫認為本病的特點是:皮損對稱分布,多形損害,劇烈瘙癢,有濕潤傾向,反復發作,易成慢性等。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其名稱也不同,如發於耳部者,稱為旋耳瘡;發於肘膝彎曲部者稱為四彎風;發於陰囊部者稱為腎囊風;發於臍部者稱為臍瘡。
病因病機
一般說來,濕疹與脾胃受損,運化失常關系密切。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濕戀有關;慢性者則多病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乃至肌膚甲錯。因此,中醫常辨證分型為濕熱蘊膚、濕熱浸淫、脾虛濕蘊、血虛風燥,常選用清熱利濕止癢、養血潤膚類中葯治療。
本病的病因病機論述雖多,但離不開一個「濕」字,在治療本病時要以「治濕」為主。自擬馬齒莧湯(馬齒莧、野菊花、黃芩、丹皮、僵蠶、龍骨、紫荊皮),各期濕疹均可以在此方基礎隨症加減,效如桴鼓。除此之外,艾老還常常聯合四君子湯加減,以調和脾胃,恢復脾胃運化功能,實為治本之策。
外治之法
急性期滲出明顯者,可以選用10黃柏溶液或馬齒莧、野菊花、蒲公英等煎水冷濕敷;慢性期可外用葯膏、皮膚針及中葯外洗,促進皮損癒合。若局部乾燥、皸裂、鱗屑明顯者,需加強局部保濕,往往能有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部分患者,每於秋冬季發作加重,局部保濕至關重要。
注意事項
1、忌口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還是因人而異。正如前述,濕疹是多種內外因素引起,有些與季節相關,有些與飲食相關。如果過敏原檢測有明確的食物過敏因素,或者日常生活中食用某種食物後(如海帶、海鮮、火鍋)病情加重,則應避免。生活中自己要學會觀察各種誘發加重因素。
2、紅豆薏米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通過服用紅豆薏米來除濕。這兩種物質既是食物,也是葯物,中醫認為它們確實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但是只是針對濕熱體質的患者,且不能久服。如果脾虛濕盛等其他體質患者則不宜服用。建議患者不要自己隨便食用,一定要在門診提前咨詢醫生。
3、過敏的問題:
部分患者確實與過敏相關,除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總結之外,還可以通過體外過敏原IgE檢測、斑貼試驗等來明確。一旦發現,應該盡量避免再次接觸,防止誘發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