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原因起皰疹
皰疹的成因
皰疹是一種皮膚病,主要由病毒引起。其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生活習慣等。
1. 病毒感染
皰疹大多由皰疹病毒引起,如常見的單純皰疹病毒、帶狀皰疹病毒等。這些病毒通過接觸感染、飛沫傳播等途徑,侵入人體皮膚或黏膜,引發皰疹。
2. 免疫力下降
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對病毒的抵抗能力減弱,容易遭受病毒的侵襲,進而引發皰疹。免疫力降低的原因包括疲勞、缺乏營養、慢性疾病等。
3. 不良生活習慣
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能導致皰疹的發生。例如,不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接觸感染源、情緒波動等,都可能增加皰疹的風險。
詳細解釋:
病毒感染是皰疹產生最直接的原因。皰疹病毒進入人體後,會附著在皮膚或黏膜上,通過細胞受體進入細胞內部進行復制,進而引發炎症反應,形成皰疹。此外,這些病毒還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皮膚分泌物、飛沫傳播等途徑傳播。
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身體對病毒的抵抗能力減弱,病毒更容易侵入人體並繁殖,導致皰疹的出現。這種情況常見於勞累過度、營養不良、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群中。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態是預防皰疹的重要措施。
另外,個人的生活習慣也與皰疹的發生密切相關。不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接觸感染源、情緒波動等都可能增加皰疹的風險。因此,保持生活環境的清潔和衛生,避免與感染源接觸,保持情緒穩定,都是預防皰疹的重要方法。
總之,皰疹的成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以及不良生活習慣。了解這些原因,有助於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皰疹的發生風險。
❷ 帶狀皰疹相關疼痛治療指南
定義: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引起水痘,癒合後殘留的病毒潛伏於脊神經後根及顱神經的神經節中,當VZV特異性的細胞免疫下降時,病毒重新復活發生帶狀皰疹。疼痛是帶狀皰疹常見的臨床症狀和後遺症之一。帶狀皰疹相關疼痛包括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及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主要指皰疹癒合後持續超過4周的疼痛。
機制:
帶狀皰疹急性疼痛多認為屬於傷害感受性疼痛,部分伴有神經病理性疼痛。其機制認為其與病毒感染急性發作引發神經組織內的炎症水腫及神經纖維損傷有關。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屬於典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其確切的發生機制未完全闡明,多數學者認為PHN並非急性帶狀皰疹的疼痛在時間上的延續。當前研究可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1)周圍機制:主要表現為周圍神經干炎症以及神經損傷後傳導異常;(2)中樞機制:與中樞神經異常主要與丘腦對疼痛調節環路的功能改變有關;(3)與精神因素有關。
臨床特徵:
皮膚感覺異常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是帶狀皰疹最常見的早期症狀。這些症狀可以出現於帶狀皰疹出疹前數天,也可以於出疹時及出疹後發生。疼痛呈單側帶狀分布,發生於一至兩個相鄰的皮區,不越過軀體中線。疼痛性質多為燒灼痛、刺痛或電擊樣疼痛,常伴有痛覺過敏現象。極少數患者在前驅期後僅有皮區疼痛,而無皮疹,稱為「無疹型帶狀皰疹」。
診斷:
准確診斷是非常重要的。依據帶狀皰疹的典型症狀和體征,可以作出准確的臨床診斷。不對稱皮區的皮疹和簇集的水皰即可診斷為帶狀皰疹。此為其他的診斷要點包括:發病前有全身不適、乏力等前驅症狀;患處有燒灼樣、針刺樣疼痛或皮膚感覺過敏等;皮疹按神經支配區域分布;呈單側性、不過軀體中線;病程有自限性,約2-3周,愈後可有色素改變或瘢痕。
實驗室內的病毒學診斷是診斷不典型病例及進行鑒別診斷的重要方法。孕婦和新生兒的VZV感染、免疫缺陷患者不典型的感染、可疑中樞神經系統VZV感染必須由實驗室診斷確診。方法包括:
Tzanck塗片法:檢測皮損標本中的多核巨細胞和核內包涵體,但無法區分VZV和HSV感染。
組織培養法直接檢測病毒:時間長,有假陰性,因為皮損處病毒不容易復活。
從皮損基底部做細胞刮片進行VZV感染細胞的直接熒光抗體(DFA)染色:既快又靈敏。
VZV PCR:設備未普及。
ELISA和免疫熒光技術檢測VZV特異性IgG, IgM 和IgA: VZV IgG可自發的或在HSV感染復發時升高(抗原決定簇的交叉反應),而IgM增高及高滴度的抗 VZV IgA 抗體常意味著VZV感染復發,無論有無皮損。
鑒別診斷:
帶狀皰疹應與單純皰疹及丹毒等相鑒別。伴有疼痛的帶狀皰疹局部疼痛或皮膚感覺異常而無皮疹的患者(例如在出疹之前或無疹性帶狀皰疹病例),依據疼痛的部位應與該部位常見疼痛性疾病相鑒別如神經根型頸椎病、腎結石、膽結石、心絞痛、椎間盤突出症等。
治療:
帶狀皰疹相關疼痛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抗病毒治療
適用於帶狀皰疹急性期的使用。目前應用的抗病毒葯物包括:阿昔洛韋、伐昔洛韋和泛昔洛韋。這3種葯都是鳥嘌呤腺苷類似物,對病毒有特殊的親和力,但對哺乳動物宿主細胞毒性低。急性期抗病毒類葯的應用,可顯著減輕皰疹急性期皮膚症狀,縮短皮疹癒合時限,同時可以緩解疼痛程度。
2、 糖皮質激素療法
在帶狀皰疹急性發作早期的治療中,系統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可以抑制炎症過程,縮短急性疼痛的持續時間和皮損癒合時間,但對慢性疼痛(PHN)基本無效。在沒有系統性抗病毒治療時不推薦單獨使用皮質激素。
3、 疼痛的處理:
3.1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處理
①葯物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兼有傷害性疼痛及神經病理性疼痛成分。首先可以考慮對乙醯氨基酚及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葯物的應用。在傳統治療葯物效果不佳時,可參照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葯物治療。
②阻滯治療:局部麻醉葯作皮內注葯或者周圍神經干、叢阻滯,阻斷痛覺向中樞的傳導,可以緩解大多數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此法應該盡早使用以求達到緩解急性疼痛、預防PHN的發生和緩解其異常疼痛。常用的神經阻滯方法有:①星狀神經節阻滯:適用於頭頸、顏面以及上肢發生的帶狀皰疹;② 硬膜外阻滯:適用於胸部、腰部、骶尾部發生的帶狀皰疹,具體穿刺部位以及阻滯范圍應該根據脊神經受損的節段及疼痛部位而定;③ 椎旁神經阻滯:在受損皮區對相應的神經根分別進行阻滯;④ 其他神經干以及分支阻滯
③物理治療:
半導體激光、氦氖激光照射等均可作為帶狀皰疹的輔助治療方法。物理治療能改善血液和淋巴系統循環,促進炎症吸收;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減輕神經炎症,緩解疼痛。
3.2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處理
①葯物治療:帶目前用於治療PHN的葯物主要有抗抑鬱葯、抗驚厥葯、阿片類葯、局部麻醉葯等。利用循證醫學證據,選擇安全有效的葯物。
一線葯物:三環類抗抑鬱葯(如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去甲丙咪嗪、丙咪嗪)、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抗癲癇葯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利多卡因貼片或乳膏能減輕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證據較多,可作為一線葯物應用。
二線葯物:阿片類鎮痛劑:阿片類鎮痛劑如羥考酮、曲馬多、美沙酮、芬太尼、辣椒素軟膏等可能對神經病理性疼痛有效。可作為治療的二線葯物應用。
三線葯物:此外NMDA受體拮抗劑(如氯胺酮和美沙芬),可樂定、大麻素等可用於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但需要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支持。可考慮作為三線葯物應用。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葯物治療應充分考慮安全性、順應性和經濟性,不同患者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對葯物的療效不盡相同,必要時可考慮聯合用葯,當前關於葯物的聯合應用的循證醫學證據較少。
②微創神經介入及外科手術治療
對於一些應用葯物不能控制,或者控制效果不好,患者不能耐受葯物副作用的帶狀皰疹後神痛,可酌情考慮如下技術治療。
阻滯治療:皰疹後三叉神經痛可考慮性三叉神經阻滯治療;脊神經分布區域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可考慮行脊神經阻滯,此為也可考慮行硬膜外持續輸注局麻葯、可樂定或阿片類葯物;脊神經根(干、叢)介入治療適用於區域性疼痛的治療。可對相應的神經進行介入治療,如頸、胸、腰、骶神經根,臂叢神經、腰叢神經等。一般不宜使用神經毀損治療;交感神經介入治療:適用於持續性燒灼樣的皰疹後神經痛。常用方法有:星狀神經節阻滯,靜脈局部交感阻滯等。對胸、腰交感神經節及內臟神經叢,可進行物理或化學性毀損或外科手術切斷,以達長期治療效果。
神經調制技術:對難治的皰疹後神經痛可試用脊髓電刺激治療;對於病情比較復雜且其他治療效果不良時可考慮使用中樞靶控輸注治療,通過植入泵進行鞘內給葯(嗎啡、布比卡因、可樂定、巴氯芬或齊考諾肽)。某些頑固性疼痛可考慮深部腦刺激、運動皮層刺激等治療。
③其他治療
此外物理治療如超激光;心理治療;針灸等治療均可作為帶狀皰疹皰疹後神經痛的輔助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