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療小兒濕疹的按摩穴位
最佳答案檢舉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清肺經300次,清大腸100次。 (2)患兒仰卧,家長以拇指和食、中二指對稱撮拿百蟲穴5次。 (3)按揉曲池、足三里穴各1分鍾。 (4)患兒俯卧,家長以小魚際揉法沿脊柱兩側從肺俞開始向下,沿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到八髎穴、往返治療,時間約5分鍾,同對以指按揉上述穴位。 2.隨證加減 (1)濕熱型:全身皮膚散見疤疹,患處灼熱瘙癢,伴心煩口渴,精神倦怠,大便不暢,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小腸300次,退六腑100次。 ②按揉陰陵泉、三陰交穴各1分鍾。 (2)傷乳食型:皮膚散見皮疹,局部有癢感,伴見厭食,肚腹脹痛、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 ①按揉中脘穴1分鍾。 ②揉板門200次。 ③運內八卦200次。 ④推下七節骨100次。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以姆指指腹按揉曲池,環跳,陽陵泉穴,每穴操作1分鍾。 (2)患兒俯卧位,家長以拇指、食、中三指捏拿膈俞穴處的肌肉10~20次。 (3)按揉脾俞、胃俞、三焦俞穴各1分鍾。 (4)家長以大拇指掐揉足三里、三陰交穴各20次,掐血海穴50次。 食慾過於好,一般是胃熱,要吃清淡點
2. 嬰兒濕疹推拿按摩手法 小兒濕疹中醫按摩
1嬰兒濕疹病因病機
嬰兒濕疹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寶寶體內濕熱郁結,脾氣虛弱,以及外感風熱之邪相互影響,發於皮膚而致。
如果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加上母親在懷孕或哺乳時攝入了較多的辛辣香燥的食物,或是在懷孕時體內已有濕熱,均是導致嬰兒濕熱內郁的原因。
2
小兒濕疹穴位推拿手法
按揉曲池
定位:曲池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轉按摩曲池穴3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按揉板門
定位:板門位於雙手拇指近側,在手掌肌肉隆起處。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轉按揉小兒的板門穴3分鍾。
按揉血海
定位:屈膝,血海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處。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轉按揉血海穴3分鍾。
按揉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處。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轉揉按足三里穴3分鍾。
推按脾俞
定位:脾俞位於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推拿手法:掌心搓熱,速度稍快,用力較輕,推按脾俞穴五分鍾。
3
小野嫌型兒濕疹推拿穴位解析
曲池解表退熱,宣肺止咳;板門健脾和胃,消食化積;風市祛風化濕;血海調經同學,健脾化濕;足三里是常用保健穴之一;脾俞健脾和胃,止吐止瀉。六穴者悶配伍,長期推拿按摩,有助於緩解小兒濕疹。
4
內有濕熱致小兒濕疹推拿法
如果孩子是內有濕熱導致的濕疹,家長可以選擇清補脾經,清肺經,清天河水,清大腸,揉足三頌猜里,揉豐隆各2分鍾,捏脊4遍。
推拿方解:清補脾經,揉足三里,揉豐隆,捏脊能健脾,幫助除濕,清肺經,清天河水可以清熱祛風。
3. 治療濕疹的穴位有哪些
1、合谷(位復於手背虎口處)制
作用:對於一切濕疹、麻疹治療都有效果的穴位。
操作:醫者一手支撐患者的手腕,以另一手與患者握手的方式,拇指用力指壓手背。
2、百會(位於頭頂中央)
作用:對臉部濕疹的治療效果顯著。
操作:醫者包住患者頭部,用兩手拇指指壓,指壓力度給人感覺似要垂直如同穿過身體1中央一般。與天柱、肩 等穴一起按摩。
3、肩井(位於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醫者以抓住患者肩膀的方式,用拇指稍加力量指壓。但此部分若有濕疹或麻疹,對該穴位施灸效果更佳。
4、陽池(在腕背部橫紋中,指伸肌腱的尺側凹陷處)
作用:對手部所生成的濕疹、麻疹更有效,是改善手部濕疹的有效果穴位。
操作:醫者或患者握著手腕而以拇指用力刺激。
5、大椎(位於頸根部中心的頸椎最下部)
作用:按摩可緩解濕疹的症狀。
操作:醫者一手支撐患者背部,另一手拇指指壓穴位。過敏性體質而皮膚敏感的人,在本穴位會有硬結,只要揉軟即可。
4. 濕疹可以艾灸哪些穴位
濕疹的治療通常採用5天周期的艾灸療法。首日,重點在肺俞和曲池穴進行艾灸,每次約25至30分鍾,以促進氣血流通,改善皮膚狀況。
次日,灸療轉向膈俞和大陵穴,同樣持續25至30分鍾。膈俞穴有助於調理氣血,而大陵穴則能調節內分泌,減輕濕疹症狀。
第三天,選擇脾俞和三陰交穴進行艾灸,同樣灸治時間為25至30分鍾。脾俞穴有助於健脾益氣,促進消化吸收,三陰交穴則可調和肝脾,增強體質。
第四天,艾灸的焦點轉移到肝俞和太沖穴,每次25至30分鍾。肝俞穴有助於疏肝理氣,太沖穴則能調節肝氣,緩解濕疹引發的不適。
第五天,灸療的重點在於腎俞和復溜穴,每次同樣為25至30分鍾。腎俞穴有益腎強身,增強腎臟功能,復溜穴則有助於調理氣血,增強免疫力。
除了這些特定穴位的灸療外,還應在神闕穴進行30分鍾的艾灸,以增強全身免疫力,促進整體健康。循經灸治療效果更佳,有助於濕疹的長期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艾灸療法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調整,最好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在灸療期間,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
此外,濕疹患者還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乾燥,穿著寬松透氣的衣物,避免過度摩擦和刺激,以減少病情發作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通過科學合理地施灸,結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緩解濕疹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5. 濕疹癢不止,針灸有妙法
導讀: 皮膚瘙癢會見於多種疾病,而濕疹之癢,往往令人更加難受。倘若濕疹瘙癢不止,如何是好?用草葯煎湯外洗?
中葯煎湯內服?還是服用中成葯?這些方法只要運用得宜,也能妙手止癢。然而,很少人試過針灸,其實針灸治療濕疹也是頗有良效的。
只是針灸治療濕疹該如何取穴?且看下文分解。
濕疹除了內服、外用葯物之外,選擇一些有效穴位進行按摩或者施灸,也可以取到一些輔助治療的作用,有利於緩解濕疹不適症狀,縮短濕疹病程。
臨床根據濕疹發生的部位不同,特效穴的選擇也不同,如濕疹發生部位在面部時,取百會、天柱、肩髃等;在手部時,取曲池、陽池、手三里等;在肩或胸部時,取中府、肩井等;在足部時,取太溪等足部穴位。特別指出,手部的合谷穴可以治療各型濕疹。
經常按壓或者艾灸、針刺上述穴位,都可以有效治療濕疹。
1.百會
濕疹發生在面部時,首先加以刺激的穴位。百會穴是各經脈氣會聚之處,能夠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連接兩耳尖之間的直線交叉點。
功效:醒腦開竅,息風,止痙止痛,定驚安神,益氣固脫,升提陽氣。
2.天柱
濕疹發生在面部時,配合百會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頸部,後頭骨正下方,斜方肌(大筋)外緣之後發際凹陷中,正中旁開約2cm左右即是此穴。
功效:疏風解表,通絡,調氣血,止痙止痛。
3.肩髃
濕疹發生在面部時,配合百會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肩部,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功效:疏風活絡,通利關節。
4.大椎
對過敏體質引起皮膚異常有效的穴位。
位置:正坐低頭,頸後方下端最突出的一塊骨頭,即第7頸椎棘突,其下方凹陷中為本穴。
功效:疏風散寒,清熱泄邪。
5.陽池
濕疹發生在手部時,治療效果較強的穴位。
位置:俯掌,於第三、四掌骨間直上與腕橫紋交點處凹陷中為本穴。
功效:清三焦邪熱,舒筋通絡。
6.曲池
濕疹發生在手部時,配合陽池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手臂,曲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利濕,調和氣血。
7.手三里
濕疹發生在手部時,配合陽池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約7cm。
功效:祛風通絡,和胃理腸。
8.中府
濕疹發生在肩部或胸部時,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胸前壁,平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約20cm。
功效:清熱化痰,宣肺止咳,健脾補氣。
9.肩井
濕疹發生在肩部或胸部時,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正坐位,後頸根部的肩膀中間;當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取穴。
功效: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10.合谷
對於一切濕疹治療有效的穴位。
位置:在手背側,拇指、食指的根部之間;或者用一手拇指橫紋放於虎口上,此時拇指尖到達處就是本穴。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瀉肺,調腸胃、氣血,通絡止痛。
11.太溪
濕疹發生在足部時,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滋腎陰,祛虛熱,利三焦。
12.三陰交
濕疹發生在足部時,配合太溪加以刺激的穴位。
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約10cm,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效:補脾益胃,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