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蕁麻疹有什麼金方
蕁麻疹是常見過敏性皮膚病,內因稟賦不耐,人體對某種外來物質過於敏感而發生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疹塊等。可因食物、葯物、生物製品、感染等導致,或因精神因素、內分泌系統疾病、外界寒熱刺激等誘發。臨床表現:皮膚突然出現風團,鮮紅或蒼白或皮膚顏色,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時隱時現,此起彼伏,消退後不留痕跡。伴劇癢、燒灼感。本病常因季節、體質、接觸物質、發生部位不同而表現不同。嚴重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可被累及,出現咽喉發堵、胸悶;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甚至出現窒息或過敏性休克表現。病程長短不一,部分反復發作,變為慢性。(一)內治方【方一】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源】《傷寒論》【組成】桂枝9克,芍葯、生薑、炙甘草、麻黃各6克,大棗4枚,杏仁6克。
【功效】疏風解表。
【製法】先煮麻黃去上沫,再入余葯同煎。
【用法】日1劑,分3次服。
【方二】麻黃加術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麻黃(去節)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3克,杏仁(去皮尖)6個,白術12克。
【功效】發汗解表,除寒祛濕。
【製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
【用法】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三】補中益氣湯【來源】《脾胃論》【組成】黃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參、白術各9克,當歸身6克,陳皮、升麻、柴胡各6~9克。
【功效】升陽益氣。
【製法】為細末。
【用法】水煎去渣,食遠稍熱服。
【方四】當歸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當歸、白芍、川芎、首烏、黃芪、荊芥、防風、白蒺藜各9克,熟地黃12克。
【功效】養血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五】四物消風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2克,當歸身、赤芍各6克,荊芥、薄荷、蟬蛻各4.5克,柴胡、川芎、黃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功效】養血祛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六】清癢湯【來源】《仙拈集》【組成】黃芪、防風、荊芥、苦參、蟬蛻、蒺藜、僵蠶、當歸、生地黃、赤芍葯、川芎、何首烏各1.5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頻繁服之,每日1劑。
【方七】蕁麻疹湯【來源】《臨證醫案醫方》【組成】生地黃15克,牡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當歸尾3克,山梔子9克,蒼耳子9克,薏苡仁15克,谷芽15克,麥芽15克,白鮮皮15克。
【功效】涼血清熱,活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八】疏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牛蒡子、白蒺藜、丹參、赤芍、山梔子、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蟬衣4.5克,生地黃15克,生甘草各6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九】消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浮萍、蟬衣、赤芍、當歸、大青葉、黃芩各9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祛風勝濕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羌活、茯苓皮、金銀花各9克,蟬衣、陳皮、甘草各6克。
【功效】祛風勝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桂枝、羌活、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各9克,麻黃、白芷、蟬衣各6克。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和營。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二】固衛御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炙黃芪、防風、炒白術、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薑3片,大棗7枚。
【功效】調營固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三】活血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荊芥、白蒺藜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營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四】涼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30克,當歸、荊芥、苦參、白蒺藜、知母各9克,甘草、蟬蛻各6克。
【功效】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五】養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熟地黃15克,當歸、荊芥、白蒺藜、蒼術、苦參、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6克,水煎服。
【方十六】搜風流氣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菊花、僵蠶、當歸、赤芍、烏葯各9克,防風、白芷、川芎、陳皮各6克。
【功效】疏風達邪,和營理氣。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七】健脾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陳皮6克,茯苓、蒼術、澤瀉、烏葯、荊芥、防風、羌活各9克,木香3克,生薑3片,大棗5枚。
【功效】健脾理氣,祛風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八】烏蛇驅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烏梢蛇、荊芥、防風、羌活、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黃連、蟬蛻、白芷、甘草各6克。
【功效】搜風清熱,敗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九】薄荷牛蒡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牛蒡子、焦馬勃、焦山梔子、炒僵蠶、連翹殼各9克,京玄參、西赤芍葯、薄荷葉、大青葉各12克,板藍根15克,玉桔梗6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麻黃蟬蛻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槐花各6克,蟬蛻、浮萍各9克,黃連、甘草各3克。
【功效】祛風散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一】浮萍地膚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浮萍、地膚子、白僵蠶、白蒺藜、豨薟草、白鮮皮各9克,凈麻黃、凈蟬蛻、生甘草各2克,苦參片、粉牡丹皮各4克。
【功效】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二】加味四物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川芎、當歸各31克,熟地黃、黃芩、懷山葯、白術、首烏各15克,白芍、浮萍各12克,紅棗6克。
【功效】清營健脾,養血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三】蠶砂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蠶砂、丹參各31克,重樓15克,白鮮皮、地膚子、蟬蛻各9克。
【功效】祛風除濕,化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四】麻黃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麻黃、乾薑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鮮皮、丹參各15克,陳皮、牡丹皮、白僵蠶各9克。
【功效】開腠理,和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五】荊防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芥穗、防風、僵蠶、紫背浮萍各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牡丹皮、乾地黃、黃芩各9克,薄荷、蟬蛻各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六】多皮飲【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牡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鮮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乾薑皮6克。
【功效】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七】止癢合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防風、當歸各9克,苦參、首烏藤、白鮮皮、刺蒺藜各3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八】通腑祛風湯【來源】《古今名方》【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生大黃(後下)、炒枳殼、薤白、荊芥、防風、白芷各9克,赤芍葯、蟬蛻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參18克,全瓜蔞24克。
【功效】通腑瀉熱,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養血祛風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川芎、白芍、防風、荊芥、蒼術、黃柏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風養血,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永安止癢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麻黃、僵蠶、防風、荊芥、薄荷、甘草各6克,蒼術、桃仁、當歸尾、赤芍、紅花各9克。
【功效】疏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徐長卿煎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徐長卿根或全草(陰干)10~15克。
【功效】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黃參芍桂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炙麻黃10克,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芍葯、代赭石、制何首烏各20克,麥門冬、黨參、當歸、黃芪各12克。
【功效】辛溫解表,益氣固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三】十味羌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羌活各10克,防風、炒蒼術、川芎、白芷、炒黃芩、甘草各6克,北細辛1.5克,生薑2片、蔥白頭3枚。
【功效】辛溫發汗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四】紫銀湯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紫草根、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克,連翹、白鮮皮、赤芍葯各9克,荊芥7克,蟬蛻5克,甘草3克。
【功效】疏風清熱,和營理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五】四皮飲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地骨皮、白蒺藜、蟬蛻各6克,桑白皮、茯苓、夏枯草、連翹、牛蒡子各10克,地膚子6克,生地黃、赤芍葯各12克,生薑皮3克。
【功效】瀉熱消疹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反復發作者加地龍、蜈蚣、全蠍;並發胃腸道症狀者加白芍葯、白術、蒲公英、厚朴。
【方三十六】浮萍蟬防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浮萍20克,蟬蛻、防風各20克,白鮮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偏風熱者加牛蒡子、苦參、連翹;偏風寒者加麻黃、桂枝;奇癢難忍發作頻繁者加地龍、蒼耳子、白蒺藜。
【方三十七】多味大補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地膚子各30克,熟地黃15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黨參2克,白術、茯苓、白芍葯、赤芍葯、當歸各12克,川芎、烏梢蛇、炙甘草各9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八】復方蟬蛻丸【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蟬蛻6克,生地黃炭12克,牡丹皮12克,白芷9克,白蒺藜9克,當歸6克,赤芍葯9克,大力子9克,桑白皮15克,黨參9克,荊芥、麻黃、防風、薄荷各4.5克,紫花地丁9克,川黃連3克,黃芩9克,蒲公英15克,黃芪9克,淡豆豉12克。
【功效】祛風解表,清熱涼血,益氣養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九】葛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葛根12克,麻黃6~9克,生薑5~9克,桂枝、甘草、白芍葯各6克,大棗4~6枚。
【功效】解肌發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十】升陽益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12克,半夏、人參、羌活、白芍葯、防風、白術、獨活、茯苓、澤瀉各9克,陳皮、柴胡各6克,炙甘草、黃連各3克。
【功效】益氣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外治方【方一】茺蔚浴湯【來源】《外台秘要》【組成】茺蔚、蒺藜、楊桃、蒴藋草、漏蘆蒿各500克,鹽1500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製法】水3石同煮取2.5石,去滓。
【用法】納鹽待溫入浴。
【方二】百部洗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苦參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製法】研粗末。
【用法】以紗布溻洗,或溻洗後再熱水浸浴。
【方三】楮桃葉洗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楮桃葉500克,水5升。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煮沸30分鍾。
【用法】溻洗,浸浴。
【方四】茵陳甘草湯【來源】赤腳醫生雜志,1976:(11)
【組成】茵陳、地膚子各30克,黃柏15克,甘草12克。
【功效】清熱利濕,透疹止癢。
【製法】上葯用水1.5升,煎至1升,過濾。
【用法】盛於干凈盆內溫洗全身。日1劑,每日1~2次。
【方五】交藤鮮皮散【來源】中醫雜志,1983:(2)
【組成】夜交藤200克,蒼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鮮皮、蛇床子各50克,蟬蛻20克。
【功效】疏風透疹,解毒利濕。
【製法】加水7大碗(約5升),煎開20分鍾。
【用法】乘熱先熏,候溫用舊巾布浸葯液外洗患處。
【方六】苦參外洗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6:(1)
【組成】蛇床子20克,明礬12克,花椒6克,土茯苓30克,白鮮皮15克,苦參30克,荊芥12克,食鹽30克。
【功效】疏風透疹,燥濕止癢。
【製法】上葯加水2毫升煎至1升。
【用法】將葯液傾入盆內加適量溫水,然後將小兒泡入盆內浸浴,用毛巾邊擦邊洗,尤其有疹塊須多擦洗,至葯液漸涼為度。洗後小兒身體不必用清水洗凈,以保持葯力。每日1次。
【方七】浮萍蠶沙散【來源】廣西中醫葯,1988:(1)
【組成】紫背浮萍150克(鮮品加倍),蠶砂100克。
【功效】活血透疹。
【製法】上葯包煎至沸後約10分鍾取葯汁3~5升。
【用法】待溫度能耐受時,用干凈毛巾蘸葯汁,從頭部向下肢搽洗,日1~2次,每次10~15分鍾。
【方八】百部酒【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180克,75%酒精或白酒360克。
【功效】疏風止癢殺蟲。
【製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用棉棒或刷蘸塗。
【方九】徐長卿酊【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徐長卿(研細)適量,75%酒精適量。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調為糊狀。
【用法】塗敷患處,日2~3次。
【方十】止癢靈【來源】《皮膚病方劑葯物手冊》【組成】蛇床子30~60克,白酒或75%酒精36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外塗。
【方十一】參桃酊【來源】北京中醫,1987:(5)
【組成】苦參、鮮桃葉、膽礬、冰片各6克。
【功效】利濕解毒,涼血止癢。
【製法】製成酊劑。
【用法】每日塗患處4次。
【方十二】枳實膏【來源】《幼幼新書》【組成】枳實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葉40克,石膏60克,芒硝90克。
【功效】瀉熱疏風止癢。
【製法】上葯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渣。
【用法】塗患處。
【方十三】羌活散【來源】《證治准繩·瘍醫》【組成】羌活、獨活、明礬、白鮮皮、硫黃、狼毒各30克,輕粉7.5克,白附子、黃丹、蛇床子各15克。
【功效】祛風燥濕止癢。
【製法】為細末,油調成膏。
【用法】敷用。
『貳』 治療急性蕁麻疹的方法
急性蕁麻疹是蕁麻疹的一種常見類型,在所有蕁麻疹中約占/3。一般見於急性過敏反應。發病迅速,皮疹呈多形性。主要表現為紅斑水腫基礎上的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等,損害境界不清,嚴重時可泛發全身,瘙癢劇烈。
中醫辯證治療
(一)
【辨證】風熱邪氣搏於營血所致。
【治法】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組成】荊芥穗6克,防風6克,僵蠶6克,浮萍6克,生甘草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生地9克,黃芩9克,薄荷4.5克,蟬蛻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炳南方。
(二)
【辨證】風熱邪氣搏於營血所致。
【治法】清熱消風。
【組成】荊芥9克,防風9克,浮萍9克,當歸9克,赤芍9克,大青葉9克,黃芩9克,蟬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朱仁康方。
西醫治療
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為主,有感染時常須應用抗菌素,對某些食物過敏時暫且不吃。
抗組織胺葯是治療各種蕁麻疹病人的重要葯物,可以控制大多數病人症狀,抗組織胺葯物雖不能直接對抗或中和組織胺,不能阻止組織胺的釋放,但對組織胺有爭奪作用,可迅速抑制風團的產生。抗組織胺葯有各種副作用,最好選用副作用較少者,尤其高空作業的工人、駕駛員等工人要慎用,易因昏倦而導致事故的發生。久用一種抗組織胺葯容易引起耐葯性,可另換一種。或交替或合並應用。兒童的耐葯性較成人大,因而相對用量也大。 抗組織胺葯物的種類很多,結合病情及臨床表現可選用安泰樂(羥嗪)有良好安定及抗組織胺作用,對人工蕁麻疹,膽鹼能蕁麻疹及寒冷性蕁麻疹都有較好的效果。6-氨基乙酸可用於寒冷性蕁麻疹和巨大蕁麻疹,阿托品或普魯苯辛及氯丙嗪可用於膽鹼能性蕁麻疹。
鈣劑可用於急性蕁麻疹,利血平、安洛血等葯物治療慢性蕁麻疹。
類固醇激素應用於嚴重的急性蕁麻疹及血清性蕁麻疹,對壓力性蕁麻疹及補體激活的蕁麻疹可用少劑量。蕁麻疹並發過敏性休克更須應用。有人應用每隔3~4周注射一次的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
『叄』 有沒有專治急性蕁麻疹的葯
中醫辯證治療
(一)
【辨證】風熱邪氣搏於營血所致。
【治法】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方名】荊防方。
【組成】荊芥穗6克,防風6克,僵蠶6克,浮萍6克,生甘草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生地9克,黃芩9克,薄荷4.5克,蟬蛻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炳南方。
(二)
【辨證】風熱邪氣搏於營血所致。
【治法】清熱消風。
【方名】消風清熱飲。
【組成】荊芥9克,防風9克,浮萍9克,當歸9克,赤芍9克,大青葉9克,黃芩9克,蟬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朱仁康方。
西醫治療
當蕁麻疹一出現時立即就皮膚科,醫生通常都會給予含有類固醇類的葯膏來局部止癢,並且配合抗組織胺類的口服葯物,予以控制過敏反應
『肆』 起蕁麻疹後留下的黑點怎樣可以治好/
採用保守方法治療此類型疤痕,中醫要採用活血化瘀、軟化疤痕的方法。 市面上的面膜有許多末標明處方組成,所以不好判定療效。你可去醫院的美容 target=_blank>美容科,專業醫師在這方面更有經驗。 下面提供一些常用的方法供你參考。 治則消痰軟堅,活血化瘀。 1、口服葯物:化瘀散結丸加減當歸6克赤芍6克桃仁6克紅花6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炒三棱10克夏枯草10克陳皮10克炙半夏10克益母草12克金銀花12克每日l劑,水煎服,日服2次。 (2)食膳療法桃仁山楂粥(《養顏與減肥 target=_blank>減肥自然療法》)桃仁9克山楂9克貝母9克荷葉半張粳米60克先把前四味葯煎成湯液,去渣後人粳米煮粥。每日1劑,日服3次,共服30天。 2.外治法 (1)葯物:祛斑膏(《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大楓子仁、杏仁、核桃仁、紅粉、樟腦各30克。 先將三仁同研極細,再加紅粉、樟腦一同研細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許調勻。每晚於患處搽1次(先塗小片,觀察有無過敏反應)。(2)中葯面膜法:活血化破倒膜粉(《中醫雜志》1992.4)倒膜配方:細辛250克白芷500克白扁豆200克白芍500克白附子500克當歸500克五味子200克紅花100克烏梅250克(烘乾)上葯粉研成細末,以醫用石膏為基質,約200克,加中葯粉約20克,用30℃~40℃溫水,攪拌成糊狀。操作:凈面、離子噴霧機熏蒸後,塗加味顛倒散稀膏。行點穴按摩5~10分鍾,再薄塗一層稀膏,超聲波導入10~15分鍾,先用強度0.5/cm2連續波,由輕逐漸加重按摩全臉皮損處5~10分鍾後,再選用強度1~1.25w/cm2脈沖波,在每個囊腫、結節或瘢痕處停留1~2分鍾。全部過程不超過15分鍾。然後洗凈葯膏,將活血化瘀倒膜粉調成的葯物敷於面上,眉毛、眼、鼻;口外露。30分鍾後揭掉。每周1次,4次為1療程。 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患者應少曬太陽,口服維他命C,和使用美白葯膏,慢慢把黑色素淡化掉。血管擴張性的紅斑,通常把痘痘的發生控制好,紅斑就會慢慢改善。凸出的疤痕可以選用貼矽膠貼片來改善;如果是因為蟹足腫引起的,則可利用皮下注射葯物的方式來治療。
『伍』 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的特色和優勢
長期以來,西醫學始終以消除致病因子為治療目的,因此病因治療一直是西醫學治病的主要觀點;中醫學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強調人的能動性,主張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的人本思想。兩者在人類健康發展史上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健康的需求,中醫和西醫均暴露了一些各自的缺陷。因此,中西醫結合醫學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關注。現代醫學與祖國醫學的結合,在皮膚科診療上正在收到越來越好的臨床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的主要思路包括辨病和辨證治療相結合;祛邪和扶正治療相結合;局部和整體治療相結合;近期治癒和長期調攝相結合。
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有可能適宜於採用中西醫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一般來說,有明確病原菌的急性皮膚病或皮膚危急重症適宜於西醫葯治療,如膿皰瘡,淋病,葯疹,新生兒剝脫性皮炎等;以濕痰瘀及氣血沖任失調為主要致病因素的慢性皮膚病,如濕疹,黃褐斑,慢性蕁麻疹,老年性皮膚瘙癢症等適宜中醫葯治療。而諸如紅斑狼瘡,白癜風等中西醫都沒有太好辦法的疑難皮膚病則力求中西醫結合治療。因病施治有助於少走彎路,減少資源浪費,使中西醫結合更有意義。
對於SLE,特別是狼瘡腎炎的治療,皮質激素早已被公認有良好的療效,但是從10年的隨訪結果來看,激素不能防止90%以上的狼瘡腎炎患者進入腎功能衰竭,長期效果很不理想,也容易出現很多副作用及撤葯危象等,因此,如果將中葯特色和西醫優勢有機的結合起來,既可以減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用量和副作用,使病情穩定,又可減少反跳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於濕疹,單純應用西葯治療療效不理想,所以許多病人求助於中醫。有專家用復方茯苓湯內服治療濕疹,總有效率約79%,該方重用茯苓以針對濕疹的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與外邪相搏的病因。動物實驗顯示復方茯苓湯可能通過抑制ICAM-Ⅰ表達,而抑制Ⅳ型變態反應以達到治療濕疹的目的。此外,內服清熱解毒、去濕止癢的復方中葯,同時與外洗劑並用治療濕熱型濕疹,總有效率約為89%,這類復方中葯一般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抗過敏性炎症反應的作用。
對於銀屑病,西醫應用激素、維甲酸、抗腫瘤葯、免疫抑制劑等,均有嚴重的毒副作用,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銀屑病受到學者們的普遍重視。例如在皮質類固醇激素、新體卡松、維A酸等西葯治療基礎上輔以中葯治療,結果總體趨向是可以增強療效、縮短療程、減少西葯的毒副作用,對於穩定病情、減少並發症、改善預後有積極的作用。此外,應用西醫的物理療法配合中葯治療銀屑病也取得了較好的綜合療效。例如,中葯氧療為中醫外治銀屑病提供了新的方法;窄波UVB配合中葯治療銀屑病,不僅有較好的近期療效,而且可減少銀屑病的復發。
我國著名的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專家許銑研究員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採用丹蛇解毒湯聯合小劑量迪銀片治療慢性斑塊狀銀屑病,既增強了單用中葯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又減輕了單用迪銀片的副作用,具有療效好,療程短,毒副作用低,不易復發的特點。目前,筆者正在導師的指導下,對該項課題進行科研攻關,客觀評價中西醫結合對該病的臨床療效,並從免疫細胞因子水平探討中西醫結合對慢性斑塊狀銀屑病患者主要病理靶位因子IL-2 、TNF-α和血脂的干預調節,從一個側面闡述中西醫結合發揮治療作用的相關機制,使該項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新的水平,從而進一步指導臨床實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黃褐斑、痤瘡、皮膚老化等美容相關性皮膚病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由於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多的皮膚科醫生關注以中醫學手段來治療並預防美容相關性皮膚病。中醫美容強調通過對全身各臟器的整體調節,治療方法很多,形成了葯物內服外用、針灸、食療、葯浴、按摩、養生、調理情志等有效的美容方法。以黃褐斑為例,治療上多採用疏肝健脾補腎的方法治療,常用的方劑有六味地黃丸或加味逍遙丸。實驗證明,六味地黃丸對絡氨酸酶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加味逍遙丸對女性黃褐斑血清中增多的女性激素水平有降低的作用。今後,應該堅持中西醫在皮膚美容性疾病方面的研究,以現代科技及實驗手段,尋找並證明真正有效的美容葯物,將有效的中葯成分與現代美容化妝品技術相結合,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解放軍空軍總醫院是全軍皮膚病治療中心,皮膚科日門診量達1000人,她們成功的秘訣就是中西醫結合,目前該科成為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重點學科。天津長征醫院是我國知名的三級甲等皮膚病專科醫院,她的最大特色和優勢也是堅持中西醫結合的辦院理念,走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性病學的發展之路,是我國皮膚病學界的一面旗幟。
我的臨床指導老師北京醫科大學八十高齡的龍振華教授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他用葯穩、准、簡,且出奇的便宜,就那麼一兩樣西葯,就那麼幾付用量很少的中葯,全憑著對病人述說病情的用心聆聽,憑臨床,他就能得出診斷。他對疑難雜症診斷的自信,在點點滴滴中升華著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的悟性,在融會貫通、博採眾長的運籌帷幄之中,龍老畫就的是一幅50年心血積累的醫學人文長卷。
我國著名的中醫皮膚外科專家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朱仁康研究員一貫強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醫應該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他倡導中西醫互參,既重視中醫皮膚病學辨病辨證,又重視西醫的診斷,受到皮膚病學界的公認。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朱學駿教授強調我們要堅持中西醫結合,利用中醫學的理論,發掘祖國醫學的寶庫,篩選美白、生發、防老等的葯物,從以治病、防病為中心,擴展至與美學相結合,以滿足廣大「非患者」高層次的需求,這就是所謂的「邊緣化」。皮膚科學的邊緣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人們愛美渴求的必然。
總之,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主要是吸收中醫和西醫治療中的特色和優勢,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融合貫通,各取所長,從而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可以取得優於單一西醫或中醫的更好的臨床療效。她既是現代治療學觀念的創新性和先進性思想的體現,也是對傳統治療觀念的轉變和革新。中西醫結合既是我國皮膚性病學發展的特色和方向,也是提高我國皮膚性病學治療水平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