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蕁麻疹幼童
擴展閱讀
黃褐斑吃維e 2025-01-01 10:43:23
怎麼祛除臉上的雀斑 2025-01-01 10:43:19
臉上的雀斑怎麼形成的 2025-01-01 10:39:26

蕁麻疹幼童

發布時間: 2024-12-29 16:12:18

Ⅰ 寶寶6種出疹疾病居家護理

寶寶6種出疹疾病居家護理 小寶貝皮膚起疹子,有些疹病會發紅又癢,讓許多爸比媽咪心疼不已,部分疹病甚至因照護不慎,合並其他嚴重並發症。小寶寶平時應保持肌膚乾爽、勤洗手、注重身體潔凈,以遠離幼兒疹病。以下將介紹小兒各種疹型疾病與照護方式,提供給爸比媽咪作參考。

小朋友常見的出疹疾病中,依照成因可分成感染及過敏性兩種。感染造成發疹的疾病,像是水痘、麻疹、玫瑰疹、腸病毒都屬病毒感染。而過敏性出疹疾病則受家族過敏體質、家族過敏史及周遭環境 *** 影響所導致,如:異位性皮膚炎,最為人熟知的出疹疾病。以下將說明關於幼兒常見的出疹疾病、症狀及保健方式,提供爸比媽咪照護家中若有出疹寶寶時的參考。

疹型疾病VS.過敏

疹型疾病經常與過敏的症狀類似,都會出疹及產生身體不適感,但兩者最大差異在於:疹型疾病是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過敏則為接觸過敏原而導致。

普遍而言,嬰幼兒常見的疹型疾病多為病毒感染,年紀稍長的小朋友則常被細菌感染,如猩紅熱。一般感染的傳播途徑,如: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空氣傳染等,腸病毒亦藉由糞便傳染;過敏性疾病則是受過敏原的接觸或外在環境改變 *** 所影響。

每種疹型疾病的發疹時間不同,有些會在感染期間發燒合並出疹,玫瑰疹是燒退後才出現疹子。出疹順序及部位也不同,有些疹型疾病是從臉部到身體四肢,腸病毒則是在手腳掌、手肘或膝蓋等處出疹。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部位會有皮膚乾燥情況,且根據年齡不同,造成症狀出現譽型的位置改變,如:較小的孩子症狀常出現於臉部,大一點的小朋友則會分布在手肘、腳的彎曲處。

另外,有些細菌引起的疹子,許多細菌存在於人體的肌膚表皮,一旦抓破皮膚,皮膚的保護能力遭受破壞,容易導致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而部分疹型疾病發疹時,患處令小朋友有搔癢感,一旦抓破皮,容易增加皮膚表皮的細菌感染風險。父母親應盡量避免小朋友搔抓,隨時留意出疹寶寶的健康生理狀況。如果癢得受不了,可以使用外用的止癢葯膏,適量塗抹患處,舒緩不適。

寶寶6種出疹疾病居家護理

小兒6種出疹疾病 幼兒在不同階段時期,皆容易因不同的因素導致發疹情形,以下將為爸比媽咪介紹6種幼兒出疹疾病,讓爸媽更加認識小寶寶的出疹原因。 1濕疹 濕疹分為許多種類,其中最常聽聞的過敏性濕疹就屬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的幼兒大多帶有過敏體質或家族過敏史。一般狀況,爸媽若其中一位有過敏體質,小朋友則有一半的機率帶屬過敏體質。約6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出生後2~3個月到1歲以前,會出現過敏性岀疹症狀,長大後也可能合並其他過敏性疾碰虛消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蕁麻疹等。

異位性皮膚炎容易反復發作,在患者長大後症狀會有所改善,但若小時候病況嚴重,長大後也難以避免復發的可能性。嬰幼兒身上的異位性皮膚炎,大多先於臉頰出疹、表面乾燥,情況嚴重時還會流出組織液並結痂,分布范圍包含頭皮、耳朵、軀乾等。

改善方式 醫師多以類固醇葯膏治療,並採用支持性療法,針對症狀緩解改善。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脂分泌量少,因乾燥導致搔癢感,可以使用具保濕效果的溫和乳液,舒緩搔癢感。

2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及空氣傳染,當水痘的水泡破掉時,也有經由水泡液接觸傳染的可能。另外,水痘的傳染性極高,當家中有一位小朋友感染時,容易傳染給其他家庭成員。不過,目前幼兒滿1歲後會接種1劑水痘疫苗,因此,1歲前尚未接種疫苗、沒有抗體保護的嬰幼兒要小心感染的可能。水痘感染初期有發燒、易疲倦、頭痛及肌肉或關節酸痛等症狀,後續的皮膚會出現紅疹,並且發展出小水泡般的水泡疹。當水泡疹出現約2天後即變膿皰疹,最後結痂。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龔妍心說到,此時期因為發疹的部位容易癢,小朋友很難避免搔抓,因此,家長對小寶寶的照料須更加留意,避免搔抓弄破水泡,導致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水痘也可能產生嚴重的並笑知發症,小孩以敗血症及腦炎最常見。

改善方式 爸比媽咪應注意別讓小朋友搔抓患處,容易引發細菌感染。此外,家長也要觀察小朋友身體狀況,協助醫生進行診斷治療,避免外出做居家照護。

3麻疹 麻疹的傳染病毒為麻疹病毒,傳染途徑有空氣傳染與飛沫傳染,其疾病潛伏期約8~12天,屬於高傳染性疾病。感染麻疹的病童,初期會出現發燒症狀,而在臨床上還有3種重要症狀:咳嗽、鼻炎、結膜炎。

改善方式 由於麻疹的傳染力極高,通常麻疹病人必須隔離,減少麻疹的擴散傳染。麻疹沒有特殊的抗病毒葯物可供治療,但可藉由疫苗接種的方式來預防,有效降低麻疹的傳染流行性。

接種疫苗 台灣疫苗施打率普及,幼童出生後滿12個月,開始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於滿5歲至入小學前接種第2劑。龔妍心醫師談到:「台灣的麻疹病人多為境外移入,相較鄰近國家,台灣較不容易造成麻疹大規模的傳播。然而,中國、日本等周遭國家因疫苗施打率沒有台灣普及,使得近年常有麻疹流行。」因此,建議欲帶6個月以上、未滿1歲嬰幼兒前往麻疹流行的國家旅遊前,先到預防接種合約的醫院,自費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1劑,預防感染麻疹。

寶寶6種出疹疾病居家護理

4玫瑰疹 玫瑰疹屬於病毒感染疾病,經由人類皰疹病毒第6或第7型感染,是臨床上常見的疹型疾病,好發年齡為6個月至2歲的小朋友,特別是在春末與秋末的季節,但全年都可能發生。玫瑰疹的潛伏期通常為1至2周,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唾液傳染。龔妍心醫師說明:「成人唾液中時常發現病毒存在,即使沒有症狀的成人也會帶有病毒,因此,當父母親與寶寶親密接觸時,容易將病毒傳染給寶寶。」

玫瑰疹的臨床症狀,通常持續高燒約3~4天,燒退後軀干及臉部開始長出玫瑰色的疹子。高燒退去後的出疹階段,不會產生搔癢感。玫瑰疹雖然使寶寶高燒,但大多不影響精神和活動力,少數可能有輕微上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因此,玫瑰疹時常被稱為良性的感染疾病。

改善方式 龔妍心醫師說明:「小寶寶6個月前,因為從母體中得到抗體保護,因此,患有玫瑰疹的小朋友在6個月後才容易好發。玫瑰疹屬於自愈性疾病,當小寶寶感染玫瑰疹時,人體能產生抗體對抗病毒。」

另外,玫瑰疹大多不會產生嚴重的並發症,或留下不良的後遺症,發疹即表示將要痊癒。唯少數小孩可能因高燒出現抽痙的現象,稱為熱性痙攣,但一般為良性反應,預後情形良好。

5腸病毒 目前腸病毒的病毒種類共有60幾型,大致將病毒分成4群:腸病毒、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伊科病毒、小兒麻痹病毒。依照疾病症狀可以區分為2類: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的症狀反應為發燒、喉嚨出現水泡、潰瘍等,但不會起疹子;手足口病則為發疹型疾病,除發燒及口腔水泡、潰瘍外,發疹部位多位於手腳掌、手肘、膝蓋、臀部附近,容易合並重症的腸病毒71型,屬於手足口病的一種。腸病毒的傳染途徑有飛沫傳染、接觸傳染及糞便傳染。

腸病毒的感染大多會自行痊癒,但少數會引起一些較嚴重的並發症,如:病毒性腦炎、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肢體麻痹癥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使家長對於小朋友感染腸病毒時,不免產生戒慎恐懼的心理。

改善方式 龔妍心醫師提醒:「罹患腸病毒的小朋友,因口腔長水泡及潰瘍造成喉嚨痛,容易影響小朋友的進食能力,家長應協助攝取流質、冰涼或較軟的食物,並多補充水分。」

到了夏天氣候濕熱之際,就是腸病毒肆虐的高峰期,小朋友很容易在學校與同儕間相互傳染,因此,呼籲家長與小朋友要勤洗手、保持衛生環境的干凈與清潔,避免接觸性傳染,以期降低腸病毒的疾病發生率。

6尿布疹 嬰幼兒包著尿布時,其 *** 因處於潮濕、悶熱的不透氣環境,加上長時間肌膚磨擦及糞便與尿液的 *** ,因而造成尿布疹。悶濕的尿布環境,同時也是黴菌孳生的溫床,容易並發黴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而尿布疹常出現於 *** 凸起較頂端、夾縫中、尿布伸縮帶的位置。

改善方式 建議爸比媽咪應勤換小寶寶的尿布,保持乾爽、並且選擇適合寶寶臀圍、腰圍大小的尿布。龔妍心醫師提醒:「擦拭爽身粉只能維持短暫的乾爽,待小寶寶排泄後,還是容易造成濕黏的感覺。勤於更換尿布,才是改善其根本之道。」另外,市售許多含氧化鋅的尿布疹葯膏可以適量塗抹,保護患處隔離 *** 。

寶寶6種出疹疾病居家護理

幼兒出疹居家照顧

家長第一時間應要觀察寶寶的出疹症狀,就診時提供給醫師做臨床上的診斷依據,觀察重點包含寶寶的精神、活動力、食慾、出疹時間、出疹部位等。當小朋友發燒時,可以服用退燒葯或用溫水拭浴,減緩小朋友的不適。另外,切記不可用溫度過高的熱水,因熱水容易導致肌膚血管擴張,使出疹症狀加劇。

沒有傷口的部位可以沖冷水或冰敷,舒緩搔癢感,龔妍心醫師提醒:「應避免讓小寶寶活動過量,造成寶寶流汗,使得皮膚更加濕黏、搔癢感增加。」務必降低小寶寶搔抓的機會,以避免細菌感染的風險。出疹後要讓寶寶穿著較寬松的衣物、保持身體乾爽通風,注重環境衛生,減少對寶寶皮膚的 *** ,即能為出疹寶寶做好居家照顧。

龔妍心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急救加護醫學科主治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龔妍心

Ⅱ 紅疹是怎麼引起的

紅疹的引起一般與身體的過敏性體質有關,同時也有可能是皮膚炎症以及皮膚真菌感染等問題導致的

Ⅲ 日輕夜重的瘙癢的表現,日輕夜重的瘙癢怎麼診斷

根據疥瘡的症狀和病人的病史來診斷。
濕疹:為多形性皮損,常融合成片,傾向濕潤滲出。無一定好發部位。
癢疹:好發於四肢伸側,經過慢性,始自幼童時期,秋冬加重,常並發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膿皰瘡:好發於兒童,以頭面部等露出部位為多,初發為小膿皰,破後復有黃色膿痂,夏秋常見。
丘疹樣蕁麻疹:為多數散在性小丘疹、丘皰疹或堅硬小皰,搔抓後形成小風團,風團消退後仍為小丘疹。患兒多為過敏性體質,常伴有胃腸功能障礙及扁桃體腫大,昆蟲刺咬後易於發生。
皮膚瘙癢症:發無定處,指縫少見。患者主要為皮膚瘙癢,皮損多為繼發抓傷。發病常與情緒波動、內臟疾病或更年期有關。
虱病:皮損主要為繼發性抓傷,以腋窩兩脅、腰圍、陰部等以及與衣縫皺褶接觸皮膚多見,可查到虱及虱卵。
注意個人清潔衛生。發現患者應立即隔離治療,家中患者應同時治療。未治癒前應避免和別人接觸,包括握手。患者穿過的衣服,被褥等必須消毒或在陽光下曬。

Ⅳ 了解小兒專科和次專科 小兒求診看對科了嗎

當孩子身體出狀況,家長著急地帶著小寶貝去看小兒科時,發現小兒科分好多細項科別,究竟該看哪一科?專科和次專科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要分這么細?小兒科有限定只能看小寶寶或幼童嗎?大人可以看小兒科嗎?寶寶發燒可以看耳鼻喉科嗎?小兒科和耳鼻喉科有什麼不同?看病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看對科不僅可讓家長節省許多寶貴的時間與金錢,也可讓病患及早治療,及早痊癒。 醫療專業分工 由於醫學的發展,為了可以使民眾方便就醫看診,讓醫師能全面照顧到病患,一般來說醫療機構大致上分為「內」、「外」、「婦」、「兒」四大科部。 內科部: 包括心臟內科、腎臟內科、胃腸肝膽內科、血液暨腫瘤科、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過敏免疫風濕科、一般內科及感染科等。 外科部: 包括整形外科、神經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小兒外科、胸腔外科、心臟血管外科等。 婦產科部: 包括一般婦產學科、婦科泌尿學科、婦科癌症學科、生育保健學科、生殖醫學中心、妊娠評估中心等。 小兒科部: 包括新生兒科、小兒胃腸科、小兒感染科、小兒過敏免疫科、小兒腎臟科、小兒內分泌科、小兒心臟科、小兒遺傳科、小兒神經科、小兒血液腫瘤科、小兒重症醫學科、兒童急救加護醫學科等。 截止目前為止,經由行政院衛生署核定的專科醫師除了上述之四大科,尚有家庭醫學科、骨科、泌尿科、神經外科、急診醫學科、眼科、皮膚科、神經科、復健科、麻醉科、放射線科、病理科、精神科、核子醫學科、口腔顎面外科等23個專科。 建議大家在求診時,若不太了解自己的病症應該看哪一科,可先上網查詢或到場直接詢問櫃台;或是掛家庭醫學科、一般內科、一般外科的門診。看診的醫師會為您找到適當的科別,好進一步做診治。 專科醫師 指完成專科醫師訓練,經各相關醫學會初審及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復審合格,並領有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專科醫師證書的醫師。也就是說,是具有某方面(某科)特定資格的醫師。而通常就讀醫學系的學生,從讀書、實習加上考試和進入醫療院所培訓的時間來看,順利的話最少要11年才能成為專科醫師。 外科和內科的區別 外科醫師是以手術治療(動刀)為主,而內科醫師則是用葯物治療為主。並非以疾病的名稱或種類來區分。 小兒專科與次專科 小兒科又稱為小兒內科,包括小兒內分泌科、小兒胃腸科、小兒腎臟科、小兒心臟科、小兒過敏氣喘免疫風濕科、小兒血液腫瘤科、小兒神經內科、小兒胸腔科、小兒感染科等次專科,和一般大家所認知的「內科」概念相似。 小兒科醫師基本上都要接受三年的訓練,通過考試才可拿到小兒專科醫師執照。因此,面對一般常見的疾病(例如:感冒),只要是小兒科專科醫師都會處理。在拿到兒科專科醫師執照後,醫師若想深入探究某個領域,可依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次專科的訓練,經由兩年的專業培訓及考試後便可成為該領域的專科醫師。 為什麼小兒科也要分這么多的次專科呢?舉個例來說,家長帶小朋友去醫院看小兒科,假如不曉得該看哪一科,那麼選擇一般兒科就可以了,兒科醫師面對一般常見的疾病皆可診治,若遇到較為罕見或獨特的疾病,也可先替家長做初步篩選,找出主要問題,再轉介給負責的專科醫師診治。 術業有專攻,為了讓每位小朋友都能獲得妥善的醫療診治及照顧,次專科醫師對於某方面疾病的專精與研究,可幫助心急如焚的家長解決問題。次專科醫師的專業就好比在人體中每個部位器官都有它該負責的工作,可針對問題找出解決之道,提升醫療品質。 看小兒科有年齡限制嗎? 以疾病層面來看,不同年齡層有必須考量的差異點。比方說有些疾病是小朋友比較容易罹患的,而有些疾病則是好發於成人。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郭貞孍說明,有些疾病好發於18歲以下的青少年,比方說小兒感染科中有一種特殊疾病叫做「菊池症」,罹患此種疾病會有發燒、淋巴腺腫大、白血球較稀少等症狀,且好發於青少年,由於小兒科醫師看診病患多為18歲以下,讓小兒科醫師診治是比較合適的。 倘若15、16歲的患者到家醫科或其他專科看,也許醫師比較不會聯想到這種疾病。 另外,醫師對於不同年齡層的診治方式不盡相同;加上小兒的身體器官尚未成熟,針對病情所給予的葯物成份與份量也和成人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18歲以下的嬰幼兒、學齡前兒童、青少年等,建議都是看小兒科為主! 超過18歲就不能看小兒科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有些疾病的類型是慢性的,或是屬於終身殘疾。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罹患這些疾病,可能是從小到大都必須要長期接受診治或定期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 那麼假如某個人小時後發現罹患氣喘,經常有症狀出現,從小就需要長期配合醫師的診治,當他超過18歲後,就不能繼續讓以往熟悉的同一位醫師(隸屬於小兒科)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建議18歲以下都是看小兒科比較好,但倘若有這種特殊狀況,就算已是成年人,依舊可以讓小兒科醫師繼續治療。 專業醫師皆認為,從小到大都看同一位醫師是很好的做法。這樣醫師對於病患的病情可了解透徹,當病患的身體狀況出問題時可立即對症下葯​。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腸胃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宏昌以先天性膽道閉鎖為例,患者的膽道萎縮不通,無法將膽汁順利排出,導致膽汁滯留易造成嚴重的肝硬化,除了動手術外,還必須終生追蹤治療。 假如患者讓一位小兒科醫師治療了18年,到第19年換看一般內科或腸胃科,也許醫師都知道如何診治,但也有可能出現無法對症下葯或診療方式不適合患者之類的問題(若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的患者,長大成人後罹患其他疾病比如肺炎,可至胸腔內科看診)。 四大類小兒次專科介紹 由於小兒科部所涵蓋的次專科種類相當多,因此本篇文章挑選出幾種小兒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與次專科負責范疇做介紹,諸如屬於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範疇的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屬於小兒胃腸科範疇的腹瀉、便秘、肚子脹以及黃疸等;屬於小兒感染科範疇的腸病毒感染、中耳炎、尿道感染、腦膜炎等各種感染性疾病。另外,特別為您介紹對人類生存來說最重要的小兒心臟疾病類型。 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 主要提供各種小兒過敏性疾病方面的診斷與治療服務,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紅斑性狼瘡、兒童型類風濕關節炎、小兒先天性免疫缺損、食物過敏等免疫相關疾病。 常見的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疾病 氣喘: 會出現反復性咳嗽症狀,嚴重發作時會有胸悶、呼吸困難、呼吸伴隨喘鳴聲等症狀。 過敏性鼻炎: 在台灣大約有五成的人都有過敏性鼻炎,遺傳與外在環境都有可能是導致的原因。會有時常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症狀,導致經常容易感到疲倦,睡眠品質差等現象。 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搔癢、乾燥、出現紅疹,經常在手肘、膝蓋、腳踝等四肢彎折處出紅疹。 蕁麻疹: 疹子屬於隆起型的膨疹,雖可自行慢慢消退,但經常會反復發作。 食物過敏: 吃了某種食物後,出現諸如嘔吐、腹瀉、皮膚起疹子等症狀,嚴重甚至會有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症狀出現。 免疫類型疾病: 包括先天和後天的免疫缺損等疾病。有些人一出生就被遺傳到某種基因,造成先天性免疫缺乏。 風濕類疾病: 另外諸如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疫病都歸屬於風濕類疾病。 葉國偉醫師指出,各年齡層都有常見的不同疾病類型與症狀。出生沒多久的新生兒比較容易有皮膚方面的問題(例如:異位性皮膚炎);3~4歲左右的寶寶開始會有氣喘症狀出現;罹患關節炎的年齡層稍微大一些,但小兒也有可能出現關節炎相關疾病。 上述皆為單一疾病的症狀情況,不過不同疾病也可能會有相似症狀,醫師需做精確的鑒別診斷。舉例來說,小寶寶容易有咳嗽症狀出現時,合並喘的情況,這時許多家長會將這些症狀認為可能是氣喘發作但一直治不好。到醫院診治後才發現不是氣喘,而是血管迷走,壓迫到氣管造成喘的症狀。 通常當醫師發現該種疾病非自己的專業可治療,應讓其他科別醫師做診治的情況時,會先評估患者的症狀需要哪個科別的醫師來治療,便會照適合的醫師替患者解決問題。 為什麼有些過敏體質的人完全沒有過敏症狀? 過敏是一種發炎反應。有些有過敏體質的人,經常出現打噴嚏、鼻塞和流鼻水等症狀,但有些同樣有過敏體質的人卻很少或幾乎沒有出現過症狀,這是為什麼呢?當有過敏體質的人接觸到過敏原後,便會誘發身體的保護機制運轉而引發過敏症狀。 因此,了解自己的過敏原並盡量不要接觸到是很重要的。過敏體質雖很難使之消失,但可以與它相安無事地共處。 過敏體質是伴隨一生的? 到了換季時節,天氣開始變涼,便會發現有過敏的人經常開始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症狀,甚至嚴重到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品質;氣喘患者平時沒事的樣子,但突然發作起來就無法呼吸、喘得要命,這種危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過敏患者的症狀時好時壞,就算某一段時間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出現,同樣需長期和醫師配合,接受適當葯物治療。雖無法用"根治"來說,但若按時服葯,定期追蹤病情,症狀便不至於影響到日常生活。 過敏和一般感冒如何區分? 當看到孩子一直咳嗽、流鼻水,由於這些症狀和感冒雷同,導致家長容易誤以為孩子罹患感冒了。那麼應該如何判別是感冒還是過敏呢?分辨兩者的重點在於時間的長短。發現孩子出現感冒、流鼻水等症狀持續2~3周以上,吃了很久的感冒葯症狀都不見改善,就要想到可能是孩子過敏而非感冒,要盡快找兒童過敏專科醫師診治,以避免走太多冤枉路,讓孩子吃下很多感冒葯。 孩子一直咳不停,代表免疫功能很差? 發現孩子久咳不愈,有些家長會認為是孩子的氣管弱或抵抗力太差等因素造成,便開始讓孩子吃一些不明的健康食品或中葯補品,甚至聽到誰家的孩子吃了什麼葯,體能變得健壯,也讓孩子吃同樣的葯。 葉國偉醫師叮嚀,不要以為孩子咳不停就是抵抗力很差的緣故,應找對醫師對症下葯,同時從日常食用的天然食物中攝取多元營養,如此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做法。 詳細全文請參考 2012 11 月號 No.432 【嬰兒與母親雜志】 醫師簡介葉國偉 學歷: 長庚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畢/台灣大學復健醫學系畢 經歷: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免疫葯理研究員/台灣兒童氣(棄)喘之友會理事長 現任: 長庚大學助理教授/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秘書長 李宏昌 學歷: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 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美國紐約水牛城兒童醫院胃腸科研究醫師/教育部部定小兒科副教授/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現任: 台北醫學大學小兒科兼任副教授/台灣小兒科醫學會消化系指導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腸胃科資深主治醫師 林珊妙 學歷: 長庚醫學大學醫學系畢/ 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總住院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急救加護科主治醫師 現任: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 郭貞孍 學歷: 中國醫葯大學醫學系畢/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班 經歷 :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小兒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兒科主治醫師/新竹南門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任: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