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孩肚子里有蟲子什麼症狀
蛔蟲病症狀多有發熱、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等,查血象白細胞升高、嗜酸細胞增高,便常規可見幼蟲。部分人可有肺部感染、蕁麻疹、磨牙症狀。 排建議:口服腸蟲清驅蟲治療,如有發熱等其它症狀對症治療就可以了,必要時使用消炎葯物。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痊癒後要進行復查。
2. 女兒4歲,體弱多汗,經常磨牙,胃口不好,最近皮膚過敏(蕁麻疹)。 桂枝顆粒和玉屏風顆粒可以一起吃嗎
不要吃桂枝顆粒了,你家孩子都出虛汗再吃不是更出嗎。只可以吃玉屏風。再說你家孩子可能是缺鈣,鋅。去醫院化驗一下頭發。就知道了。
3. 腋下和腰部時常有蕁麻疹,晚上睡覺又磨牙流口水,肚子脹不舒服頭暈是怎麼了肚
蕁麻疹患者要注意飲食,切記不可以食用油炸的食物,以免因為食物過敏產生蕁麻疹,並且一定要找到過敏原。其次是不要抓撓蕁麻疹的患處,防止皮膚受到感染,危害健康。如果蕁麻疹患者的病情嚴重就要選擇吃葯治療,在這之前還是要找到醫生進行詳細的詢問為好。
說起蕁麻疹,很多人都能夠了解一些。在患上蕁麻疹之後一定不要抓撓患處,以免會造成皮膚感染。其次也要注意飲食,避免食用油膩的食物。同時要找出引發蕁麻疹過敏源,這樣可以很好地避免下一次發病。如果蕁麻疹比較嚴重就一定要吃葯治療。
不要抓撓
發癢時不要抓撓,以免皮膚會繼發性出血、皮膚感染。 如果無法忍受,可以揮舞著胳膊和腿,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如果午夜發癢,可能是被子太厚,太熱也容易誘發發癢,應該蓋得薄一點,或者被子外面暴露出發癢部位, 穿衣服也是一樣, 患有蕁麻疹的人不應穿太暖和的衣服。
注意飲食
有很多的蕁麻疹是由飲食引起的,尤其是在嬰兒和幼兒中,大部分是由於對某些食物過敏引起的。大家千萬不該吃這種食物。對於成年人,應注意均衡飲食,輕油炸,避免油炸,油膩的食物和發物。
找出過敏源
很多皮膚過敏是由蕁麻疹引起的,為了徹底根除,應該盡快找到過敏源,不少過敏源是因為食品,環境,溫度等,當然,也有情緒的原因。
吃葯
通常情況下,輕微的蕁麻疹正常外部的治療就會很容易恢復,但一些嚴重的蕁麻疹,應該要吃些葯物才行,特別是一些抗過敏葯物,最好是找醫生咨詢。平時吃一些維生素C和鈣效果會更好。
其實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在發病時候及時的對病情進行處理和保護。患者盡量不要抓撓患處,並且飲食也要注意,這樣才是對蕁麻疹有好處。相信上述的講解已經很清楚了,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如果病情嚴重,建議患者要及時的就醫,以免會帶來更多的危害。
4. 蕁麻疹止癢用什麼中葯
1、風熱相搏
(1)症狀:症見風團色紅,遇熱增劇,得冷則瘥,惡風微熱,口湖心煩,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宜祛風清熱。
(2)用葯:消風散加減,葯用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蟬衣、石膏、知母、生地黃、胡麻仁、甘草。
(3)用葯加減:咳嗽痰黃,加桑白皮、竹茹;大便干結,加紫草、冬瓜仁;心煩,加梔子、珍珠母;咽痛,加板藍根、大青葉。
2、風寒外襲
(1)症狀:症見風團色談紅或白,徑涉冷水或吹風受寒後加重,得暖則輕。自覺惡寒惡風,口渴,芳薄白,脈浮緩。治宜疏風散寒。
(2)用葯:麻桂各半湯加減,葯用麻黃,桂枝、白芍、羌活、獨活,荊芥、白鮮皮、生薑、炙甘草、紅棗等,
(3)用葯加減:手足冰冷,加當歸、黨參;易出桿,著風即起,加龍骨、麻黃根。
3、脾胃濕熱
(1)症狀:症見皮膚起紅色風團,發疹時院服疼痛難忍、拒按,或則坐卧不安。不能進食,倦怠無力,大便溏泄,間或秘結,蒼黃膩,脈濡數。治宜清腸泄熱,利膽化濕。
(2)用葯:除濕胃苓湯合茵陳蒿湯加減,葯用茯苓、蒼術、白術、厚朴、山梔、茵陳、澤瀉、
薏苡仁、積殼、大黃。
(3)用葯加減:有蟲積,加烏梅、檳榔;便秘,加大黃。
4、熱毒陷營
(1)症狀:症見發病突然,風團彌漫全身並量大片鮮紅色,瘙癢劇烈,並伴高熱惡寒,口渴喜冷飲,甚或面紅目赤,心煩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溏薄,舌紅菩黃,脈洪數。治宜瀉火清營,涼血解毒。
(2)用葯:清瘟敗毒飲加減,葯用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金銀花、玄參、人中黃、蘆根、
土茯苓、塊滑石、生甘草。
(3)用葯加減:面赤加金銀花、蒲公英;口喝加天花粉;大便秘結,加大黃;明痛,加牛蒡子、桔梗。
5、衛外不固
(1)症狀:症見風團多為針頭或豆大,少呈大片,伴體弱多汗,頑固難治,苦薄舌淡,脈沉細,
治宜固表斂汗祛風。
(2)用葯:玉屏風散加減,葯用黃芪、白術、防風、牡蠣、碧桃干、浮小麥、牛蒡子、蟬蛻、蒼耳子、生甘草等,
(3)用葯加減:自汗不止,加浮小麥、五味子;惡風惡寒,加桂枝、麻黃。
6、陰虛火旺
(1)症狀:症多發於午後或夜間,風團時隱時現,面色萎黃,偶
有頭暈目花,潮熱頹紅,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苔光,脈細數無力。治宜養血滋陰降火。(2)用葯:四物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葯用當歸、生地黃、何首烏、玄參、地骨皮、白芍。青蒿,龜板,鱉甲、鉤藤、甘草等。
(3)用葯加減:伴心煩、心悸,加麥冬;伴盜汗,加浮小麥;夜寐夢多,加酸棗仁。
7、氣血兩虛
(1)症狀:症見風團不息。食納銳減,夜寐欠安,神情疲憊,面色蒼白,肢軟無力,動輒氣喘,唇甲色淡,舌胖體嫩,質淡,脈細弱。治宜補血益氣。
(2)用葯:八珍湯加減,葯用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當歸、丹參,炙雞金、焦六曲、炒棗仁、合歡皮、炙甘草。
(3)用葯加減:大便稀,加山葯、芡實;瘙痄則烈,加防風、刺蒺藜。
8、心陰不足
(1)症狀:症見風團隱紅,發病多在情緒波動或心神不寧之際,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紅,脈細數。治宜補血寧心。
(2)用葯:天王補心丹合硃砂安神丸加減,葯用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白芍、茯神、何首烏、龍骨、牡蠣、珍珠母、遠志、五味子、炙甘草。
(3)用葯加減:遇風加重,加黃芪、防風;頑疹癢劇,加全蠍、鉤藤、刺蒺藜;煩躁不安,加鬱金,柴胡。
9、蟲積傷脾
(1)症狀:症見患兒身體消瘦,面黃或有白斑,時有臍周疼痛,偏嗜零食。睡中磨牙,便常規示寄生蟲卵多為陽性,苔白或膩,脈需。治宜驅蟲健脾,消食化滯。
(2)用葯:化蟲丸合保和丸加減,葯用使君子、檳榔、苦棟根皮、木香、茯苓、山楂、神曲、白術、甘草。
(3)用葯加減:胃脘疼痛、飲食難進,加炒枳殼、厚朴;脘腹脹痛、煩躁不寧,加炒枳殼、生大黃。
5. 蕁麻疹止癢用什麼中葯 中葯方對症治療才有效!
1蕁麻疹止癢用中葯需對症治療
1、風熱相搏
(1)症狀:症見風團色紅,遇熱增劇,得冷則瘥,惡風微熱,口湖心煩,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宜祛風清熱。
(2)用葯:消風散加減,葯用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蟬衣、石膏、知母、生地黃、胡麻仁、甘草。
(3)用葯加減:咳嗽痰黃,加桑白皮、竹茹;大便干結,加紫草、冬瓜仁;心煩,加梔子、珍珠母;咽痛,加板藍根、大青葉。
2、風寒外襲
(1)症狀:症見風團色談紅或白,徑涉冷水或吹風受寒後加重,得暖則輕。自覺惡寒惡風,口渴,芳薄白,脈浮緩。治宜疏風散寒。
(2)用葯:麻桂各半湯加減,葯用麻黃,桂枝、白芍、羌活、獨活,荊芥、白鮮皮、生薑、炙甘草、紅棗等,
(3)用葯加減:手足冰冷,加當歸、黨參;易出桿,著風即起,加龍骨、麻黃根。
3、脾胃濕熱
(1)症狀:症見皮膚起紅色風團,發疹時院服疼痛難忍、拒按,或則坐卧不安。不能進食,倦怠無力,大便溏泄,間或秘結,蒼黃膩,脈濡數。治宜清腸泄熱,利膽化濕。
(2)用葯:除濕胃苓湯合茵陳蒿湯加減,葯用罩首茯苓、蒼術、白術、厚朴、山梔、茵陳、澤瀉、
薏苡仁、積殼、大黃。
(3)用葯加減:有蟲積,加烏梅、檳榔;便秘,加大黃。
4、熱毒陷營
(1)症狀:症見發病突然,風團彌漫全身並量大片鮮紅色,瘙癢劇烈,並伴高熱惡寒,口渴喜冷飲,甚或面紅目赤,心煩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溏薄,舌紅菩黃,脈洪數。治宜瀉火清營,涼血解毒。
(2)用葯:清瘟敗毒飲加減,葯用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金銀花、玄參、人中培賣黃、蘆根、
土茯苓、塊滑石、生甘草。
(3)用葯加減:面赤加金銀花、蒲公英;口喝加天花粉;大便秘結,加大黃;明痛,加牛蒡子、桔梗。
5、衛外不固
(1)症狀:症見風團多為針頭或豆大,少呈大片,伴體弱多汗,頑固難治,苦薄舌淡,脈沉細,
治宜固表斂汗祛風。
(2)用葯:玉屏風散加減,葯用黃芪、白術、防風、牡蠣、碧桃干、浮小麥、牛蒡子、蟬蛻、蒼耳子、生甘草等,
(3)用葯加減:自汗不止,加浮小麥、五味子;惡風惡寒,加桂枝、麻黃。
6、陰虛火旺
(1)症狀:症多發於午後或夜間,風團時隱時現,面色萎黃,偶
有頭暈目花,潮熱頹紅,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苔光,脈細數無力。治宜養血滋陰降火。(2)用葯:四物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葯用當歸、生地黃、何首烏、玄參、地骨皮、白芍。青蒿,龜板,鱉甲、鉤藤、甘草等。
(3)用葯加減:伴心煩、心悸,加麥冬;伴盜汗,加浮小麥;夜寐夢多,加酸棗仁。
7、氣血兩虛
(1)症狀:症見風團不息。食納銳減,夜寐欠安,神情疲憊,面色蒼白,肢軟無力,動輒氣喘,唇甲色淡,舌胖體嫩,質淡,脈細弱。治宜補血益氣。
(2)用葯:八珍湯加減,葯用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當歸、丹參,炙雞金、焦六曲、炒棗仁、合歡皮、炙甘草。
(3)用葯加減:大便稀,加山葯、芡實;瘙痄則烈,加防風、刺蒺藜。
8、心陰不足
(1)症狀:症見風團隱紅,發病多在情緒波動或心神不寧之際,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紅,脈細數。治宜補血寧心。
(2)用葯:天王補心丹合硃砂安神丸加減,葯用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白芍、茯神、何首烏、龍骨、牡蠣、珍珠母、遠志、五味子、炙甘草。
(3)用葯加減:遇風加重,加黃芪、防風;頑疹癢劇,加全蠍、鉤藤、刺蒺藜;煩躁不安,加鬱金,柴胡。
9、蟲積傷脾
(1)症狀:症見患兒身體消瘦,面黃或有白斑,時有臍周疼痛,偏嗜零食。睡中磨牙,便常規示寄生蟲卵多為陽性,苔白或膩,脈需。治宜驅蟲健脾,消食化滯。
(2)用葯:化蟲丸合保和丸加減,葯用使君子、檳榔物中數、苦棟根皮、木香、茯苓、山楂、神曲、白術、甘草。
(3)用葯加減:胃脘疼痛、飲食難進,加炒枳殼、厚朴;脘腹脹痛、煩躁不寧,加炒枳殼、生大黃。
2
中葯內服方
葯方1
組方:荊芥12克,防風、烏梅、五味子、丹參、蟬蛻各9克。
製法:將上葯加水1000毫升浸泡後,煎煮30分鍾,棄渣留汁。每天1劑,分2次服用,以紅糖或白糖為葯引。
療程: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再服下1個療程。
功效:祛風清熱。適用於風勝熱盛型蕁麻疹,風團色紅,遇熱增劇者。
葯方2
組方:紫草、刺蒺藜、苦參、茯苓各15克。
製法:將上葯加水1000毫升浸泡後,煎煮3 0分鍾,棄渣留汁。
服法:每天1劑,分2次服用。散風法
療程: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再服下1個療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適用於風勝熱盛型蕁麻疹,風團色紅,遇熱增劇者。
葯方3
組方:蒼耳子、地膚子各15克,刺蝟皮、桑葉、白鮮皮、牡丹皮各9克,甘草6克。
製法:將上葯加水1000毫升浸泡後,煎煮30分鍾,棄渣留汁。
服法:每天1劑,分2次服用。
療程: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再服下1個療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適用於風勝熱盛型蕁麻疹,風團色紅,遇熱增劇者。
葯方4
組方:地膚子30克。
製法:上葯加水500毫升浸泡後煎煮30分鍾,棄渣留汁250毫升,加入紅糖調味。
服法:每天1劑,分2次溫服。
療程:連續服用7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再服下1個療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適用於風勝熱盛型蕁麻疹,風團色紅,遇熱增劇者。
葯方5
組方:蟬蛻600克,刺蒺藜300克,蜂蜜500克。
製法:將蟬蛻炒焦研末,蒺藜研末,加蜂蜜適量製成部節個丸劑,每丸10克。
每次服用1丸,每天2~3次。
服法: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再服下
功效:清熱祛風止癢。適用於風勝熱盛型蕁麻疹,風團色紅瘙癢者。
葯方6
組方:生麻黃3克,烏梅肉6克,生甘草9克。
製法:將上葯加水1000毫升煎煮30分鍾,棄渣留汁。每天1劑,分2次服用。
服法: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服用1~2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1~2天。
功效:疏風止癢。適用於風寒外襲型蕁麻疹,疹色淡紅或白,吹風受寒加重者。
葯方7
組方:防風6克,生黃芪、生烏梅、制首烏各15克,地膚子、地龍、牡丹皮、甘草各10克。
製法:將上葯加水1000毫升煎煮30分鍾,棄渣留汁。每天1劑,分2次服用。
服法療程: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服用1~2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1~2天。
功效:祛風除濕止癢。適用於風寒外襲型蕁麻疹,疹色淡紅或白,吹風受寒加重者。
葯方8
組方:麻黃10克,桂枝12克,甘草6克,白芍20克,生薑4片,紅棗4枚。
製法:將上葯加水1000毫升煎煮30分鍾,棄渣留汁。每天1劑,分2次服用。
療程: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服用1~2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1~2天。
功效:疏風散寒,祛風止癢。適用於風寒外襲型蕁麻疹,疹色淡紅或白,吹風受寒加重,自覺惡風惡寒者。
葯方9
組方:夜交藤200克,蒼耳子、刺蒺藜各100克,白鮮皮、蛇床子各50克,蟬蛻20克。
製法:將上葯加水2 000毫升浸泡20分鍾後,煎煮30分鍾,棄渣留汁。
服法:每天1劑,分2次服用。
療程:連續外用5天為1個療程,服用1~2個療程,
療程之間間隔1~2天。
功效:疏風通絡止癢。適用於衛陽不固型蕁麻疹伴自汗者。
葯方10
組成:冬瓜皮干品100g,荊芥、金銀花各20g。加減:風寒型,去金銀花,加桂枝。
製法:每日1劑,加水5L,煮沸30分鍾,取液200ml,加白糖適量,溫服。余液洗浴全身,多浸洗皮疹部位,每日2次,5日為1個療程,至皮疹消退。
功效:疏風通絡止癢,適用於蕁麻疹。
葯方11
組方:羚羊角屑、白鮮皮各30、防風30克,人參7克,黃芩21克克,杏仁30克。
製法:將諸葯擇凈,研細備用。每次12克,加清水適量,煎至半時,去渣取汁,加黃酒30毫升,煮沸飲服,每日3次。
功用:祛風止癢。適用於癮疹,遍身癢痛,心胸滿悶等。
葯方12
組方:鬼箭羽、白蘞、白蒺藜、白礬各30克,防風60克,甘草30克。
製法:將上葯擇凈,搗細,和勻即成。洗浴後,先用粟米粉適量拭身,而後取葯末6克,每日3次,溫黃酒適量送服。
功用:行氣活血,祛風止癢。適用於癮疹,累醫不效者。
葯方13
組方:白蜜1份,黃酒2份。
製法:將上葯擇凈,煮沸,空腹飲用,每日3次。
功用:養血祛風。適用於癮疹,瘙癢不止等。
葯方14
組方:丹參45克,人參、苦參、白花蛇60克。
製法:將上葯擇凈,研細,和勻
即成。每次6克,甘草酒適量送服,每日3次。
功用:清利濕熱,解毒止癢。適用於皮膚癮疹,赤癜瘙癢,隨搔生瘡等。
葯方15
組方:蒼耳子、苦參、白蒺藜各60克,蟬蛻30克。
製法:將諸葯擇凈,研細,煉蜜和丸即成。每次6克,每日3次,溫黃酒適量送服。
功用:清熱利濕,祛風止癢。適用於癮疹,癢痛,或有細瘡等。
3
中葯洗浴方
1、花椒皮煎劑
材料:乾花椒皮100g。
做法:乾花椒皮100g置於容器內,加入沸水500ml,浸泡24小時。濾去花椒皮,留取花椒水。治療時以花椒水塗於患處即可止癢、消除水腫;也可在花椒水中加人適量的維生素C,則效果更佳。
功效:花椒其味辛、性溫,氣味芳香,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殺蟲、行氣止痛的功效,外用殺蟲止癢,常用於疥瘡、濕疹或皮膚瘙癢的治療,此外花椒水外塗具有表面麻醉、利濕的作用,可以迅速緩解蕁麻疹症狀,其治療效果迅速而明顯。
2、荊芥枝花洗方
配方:荊芥30克,七葉一枝花、防風、大青葉、苦參各15克。
製法:取以上5味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去渣取汁,倒人盆中。
用法:趁熱洗熏患處,每次熏洗15~20分鍾,每日1~2次。
功效:解毒燥濕,祛風止癢。適用於蕁麻疹。
3、徐長卿合劑
組方:徐長卿、防風、艾葉、當歸各50g。
製法:用溫水浸泡20分鍾,煎20分鍾,過濾備用,等葯液溫度降至40C左右時,用紗布蘸葯液在患處擦洗,直至風團疹面發紅為止,每次10~15分鍾,每日2~3次,1劑可反復煎洗數次。
功效:徐長卿味辛,性溫,歸肝經、胃經,具有祛風化濕、止痛止癢的功效;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艾葉,其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當歸為活血化瘀要葯,其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可補血止痛、活血化瘀,四味中葯皆為治療風瘡、疥癬、隱疹要葯,配伍使用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作用,煎或洗劑可使熱氣內注、溫經散寒、宣通血脈,共收奇效。
4、蒼礬煎劑
組方:明礬50~150g、炒蒼耳子30~90g。
製法:取明礬50~150g,敲碎,炒蒼耳子30~90g,加水1000~1500ml,文火煎沸30分鍾(嬰幼兒葯量、加水量均減半),用葯液溫洗丘疹及痛癢處。輕者每日煎洗1次,重者每日煎洗2次,一般煎洗3~5天即痊癒。
功效:明礬,其味酸、澀,性寒,有小毒,外用能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用可止血、止瀉、化痰。蒼耳子,其味甘,性溫,歸肺、肝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癢的功效,此二葯相合,可散肌表之風寒邪氣,又可祛肌表之濕邪,邪氣去除則營衛調和,疹消癢止,此法簡單易行,療效明顯。
5、百部洗劑
組方:百部30~60克。
製法:上葯加水1000毫升煎煮30分鍾,棄渣留汁。
用法:待葯液溫度適宜後外洗患處,或洗後再加熱水浸洗全身。
療程:以癢止為度。
功效:清熱祛風止癢。適用於風寒外襲型蕁麻疹,疹色淡紅或白,吹風受寒加重者。
6、楓香洗湯
組方:楓香250克,川芎、川大黃、黃芩各60克,苦參90克,當歸60克,甘草、射干各60克,川升麻30克,蛇床子30克。
製法:將上葯擇凈,研細,和勻即成。每次150克,水煎取汁,洗浴患處,每日3次。
功用:清熱涼血,祛風止癢。適用於風癮疹。
4
中葯外敷方
1、白礬膏
組方:白礬150克,黃酒50毫升,童便100毫升。
製法:將諸葯擇凈,同人鍋中,煮沸,文火收膏即成。每次適量,用棉簽蘸葯外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清熱祛風止癢。適用於癮疹等。
2、荊風散
組方:大風子50g、荊芥穗50g。
製法:大風子50g,搗碎,加水適量,煮沸20分鍾,冷卻至35C後使用,荊芥穗50g,粉碎,過120目篩,裝人布袋內備用。先將大風子水塗於患部,稍干後將荊芥穗粉均勻散布患處,然後用手掌來回反復揉搓,摩擦至手掌與患部產生熱感為度,早晚各1次。
功效:大風子味辛,性熱,有毒,具有祛風燥濕、解毒殺蟲的功效,荊芥穗味辛,性微溫,歸肺經、肝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的功效,兩葯配伍可加強疏風、散寒、止癢的功效,使用此方葯時配合用手掌來回反復摩擦的方法,可在局部產生熱量,增強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葯物吸收,提高治療效果。
3、馬齒莧
組方:新鮮的馬齒莧適量。
製法:馬齒莧清洗干凈,最好用鹽水浸泡幾分鍾,再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後將清洗好的馬齒莧搗爛,如果能取其汁的話更好,把搗爛後的馬齒莧或汁液直接敷塗於蕁麻疹患處5—10分鍾,每天可進行1—3次,直到蕁麻疹的痛、癢及疹子等症狀消除。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涼血、殺菌消炎、散瘀消腫、止癢止痛,適用於蕁麻疹、濕疹等多種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