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濕疹出膿水怎麼辦
擴展閱讀
蕁麻疹喝什麼粥 2024-12-18 20:13:25
濕疹的病程 2024-12-18 20:01:28
宮頸口長皰疹 2024-12-18 19:51:46

濕疹出膿水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4-12-18 17:03:18

A. 寶寶濕疹嚴重出膿水怎麼辦,能用紫草油嗎

指導意見: 你好,從你目前提供的資料考 慮寶寶的情況是幼兒濕疹導致的。治療上需要保持局部清潔乾燥,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如果瘙癢嚴重的話可以外用爐甘石洗劑,但是皮膚破損處禁止應用。

B. 我背上長那種很大很亮的疹子 裡面是膿水 好像叫濕毒瘡但是有人說叫火瘡 怎麼辦啊 怎麼才能根治啊

一. 如是火瘡: 就用 雲南白葯與六神丸用醋調和敷患處,用紗布或者膏貼固定 二。如是濕疹 應分以下幾個步驟 濕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病,中醫常以其所發部位及范圍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濕疹:是一種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滲出傾向,伴劇烈瘙癢,易反復發作的皮膚炎症。可多年不愈,發病機理主要是內外激發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種遲發型可變態反應。
1、 內因:患者的過敏素質是本病的重要因素,與遺傳有關,可隨年齡、環境改變,神經因素如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勞累等也可能誘發或使病情加重。此外,內分泌,代謝及胃腸功能障礙,感染病灶等與發病也有關系。
2、 外因:如日光、濕熱、乾燥、搔抓、摩擦、化妝品、肥皂、皮毛、燃料、人造纖維等均可誘發濕疹。某些食物如魚蝦、蛋等也可使濕疹加重。
濕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病,中醫常以其所發部位及范圍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泛發於全身,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身起紅粟,搔癢出血的叫「血風瘡」;局限一處,發於耳邊的叫「旋耳瘡」;發於掌指間的叫「癇瘡」;發於腿足的「濕毒瘡」;發於陰囊初起名「胞漏瘡」;日久稱「腎囊風」;嬰兒濕疹有「干斂」、「濕斂」之分。』但不論所發部位在何處,總的以辨證論治為准。
濕疹雖屬皮膚表病,但來源於內因,中醫著重於內治,其次輔以外治。內因以心火,脾濕為主,可因心緒煩擾,心火內生,導致血熱。又由於飲食不慎,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濕與熱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證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進行論治。
(1)濕熱型:發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見大片紅斑,丘疹,水疤,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結頒後如松脂。可因搔癢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干,小便黃或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帶數。此種類型臨床最多見。治以利濕清熱為主,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出現膿疤加銀花、連翹;大便偏於,加大青葉。
(2)血風型:證見身起紅粟(以紅丘疹為主),搔破出血,滲水不多,劇烈搔癢可見搔痕累累,尤以夜間為主。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帶數。此種類型,是熱重於濕。以血熱為主,治以涼血消風為主,除濕清熱為輔,方用皮癬湯加減:生地、丹皮、赤芍、黃芩、苦參、地膚子、白蘚皮、丹皮、生甘草。
(3)脾濕型:此種類型較多見,皮膚黯淡不紅,成片火窠(隱在皮膚內的水疤)搔癢才見滲水,後期乾燥脫屑。證見面色無華,飲食不香,納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症狀,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濡滑等。此型脾虛濕勝,熱象不顯,治以健脾理濕為主,方以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陳皮、茯苓、澤瀉、六一散、白蘚皮。胃呆納差,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腹脹加川朴、大腹皮。
(4)陰傷型:病延日久,長期滲水過多,致傷陰耗血,血燥生風,亦可因長期服用苦寒燥濕或淡滲利濕之品。造成傷陰耗血,皮膚浸潤,乾燥脫屑,搔癢劇烈。主要的辨證指標是舌紅苔剝(傷陰),或舌淡苔光(耗血)。見到此證時,用滋陰除濕法治療。葯用:生地、元參、當歸、丹參、茯苓、澤瀉、白蘚皮、蛇床子。在這里特別指出:滋陰與除濕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為滋陰可能助濕,除濕可以傷陰。本方生地、當歸、元參、丹參滋陰養血而不助濕,茯苓、澤瀉除濕而不傷陰。用於反復不愈的濕疹及慢性陰囊濕疹(腎囊風)療效較好。對此證型,切忌重用燥濕或利濕之品,以免重傷其陰,症情越來越壞。
嬰幼兒濕疹,中醫總稱胎斂,又有濕斂,干斂之分,後者又稱奶癬。嬰兒濕疹至兒童期仍不斷發作,皮損漸局限於手肘、國窩、足踩等處,常呈對稱性,中醫稱四彎風。嬰兒濕疹,多因胎孕時期,母食五辛,遺熱於兒所致,可分三型論治。
(1)濕熱型(濕斂),多見於肥胖嬰兒。部位多在頭面耳項等處,重則泛發全身。證見皮膚漸紅、糜爛、滲水、結痂,重則脫皮,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薄黃。治宜導濕清熱,方用導赤湯加減:生地、木通、竹葉、六一散、黃連,或服牛黃清熱散,量兒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虛型(干斂):多見於發育差的瘦弱嬰兒。證見皮膚浸潤,乾燥、鱗屑、瘙癢,或起少數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納食不多,面黃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脈緩滑。治以健脾化濕,方用化濕湯加減:蒼術、陳皮、茯苓、澤瀉、炒麥芽、六一散。
(3)陰傷型(干斂):大多屬濕熱型,滲水日久不愈,傷陰耗血,轉變而來。皮損與脾虛型相似,唯無脾胃症狀,納食,大便正常,可見舌紅苔剝或舌淡苔光之徵。可繼用滋陰除濕法治療。
外治法,大致可分3類:
①滲水期:採用濕敷法,方用生地榆、馬齒頁、黃柏,任選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鍾,待微溫時,用紗布疊五六層(小毛巾亦可)蘸葯水,稍擰干,溻敷於患處,隔20~30分鍾再蘸水換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為止。
②流水不多時,選用緩和性的葯膏,不宜敷刺激性強的葯膏。
③慢性濕疹,皮損肥厚浸潤,可採用刺激性較強的葯膏。
④濕疹的護理,亦很重要,應注意下列幾點:A.不用水洗。不用熱水燙,少洗澡,不接觸肥皂。13.忌口。不吃魚腥,海味,羊肉等五辛發物。C.小兒勿穿戴和接觸羊毛織物。 朱仁康
濕疹多患於過敏性體質,常因脾虛生濕所致。故治療原則常採用健脾利濕法。一般臨床分三型論治之。
(1)濕熱型:相當於急性濕疹,常見皮損掀紅作癢,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或沿皮糜爛,治以清熱利濕法,方用苗陳篙湯合萆解滲濕湯加減:茵陳、炒山梔、大黃、萆解、生苡仁、車前子、土茯苓、黃芩、生甘草。
(2)脾濕型:相當於亞急性濕疹,常見皮疹顏色較暗,滋水不多,抓破後有滲液,但清稀,可有淡黃色脫屑,癢不甚,胸悶納呆。治以健脾除濕,常用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長卿、炒山桅、山葯、陳皮。
(3)血虛風燥型,相當於慢性濕疹,常見皮損浸潤肥厚,色素沉著,表面有鱗屑或血痂,甚癢。治以養血祛風,常用四物消風飲加減:當歸、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蒼耳子、地膚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內服葯外,我常結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種制劑。
①三黃溶液:黃連3克,黃柏、黃芩各9克。煎水,濕敷或外洗。
②糠餾油糊劑(市售葯品)。
③黑豆餾油軟膏(市售葯品)。
以上王葯分別用於急性、惡急性、慢性濕疹。

C. 濕疹滲水,怎麼樣才能讓他完全收干,擦葯膏

用干凈的濕巾或消毒過的紙巾或消毒棉片擦乾膿水,然後上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