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蕁麻疹洗澡用什麼洗 15種蕁麻疹患者洗澡止癢中葯方
13葯方十二:花椒皮葯浴
配方:乾花椒皮100g。
用法:乾花椒皮100g置於容器內,加入沸水500ml,浸泡24小時。濾去花椒皮,留取花椒水。治療時以花椒水塗於患處即可止癢、消除水腫;也可在花椒水中加人適量的維生素C,則效果更佳。
功效:花椒其味辛、性溫,氣味芳香,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殺蟲、行氣止痛的功效,外用殺蟲止癢,常用於疥瘡、濕疹或皮膚瘙癢的治療,此外花椒水外塗具有表面麻醉、利濕的作用,可以迅速緩解蕁麻疹症狀,其治療效果迅速而明顯。
14
葯方十三:荊芥枝花葯浴
配方:荊芥30克,七葉一枝花、防風、大青葉、苦參各15克。
用法:取以上5味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去渣取汁,倒人盆中。趁熱洗熏患處,每次熏洗15~20分鍾,每日1~2次。
功效:解毒燥濕,祛風止癢。適用於蕁麻疹。
15
葯方十四:徐長卿葯浴
配方:徐長卿、防風、艾葉、當歸各50g。
用法:用溫水浸泡20分鍾,煎20分鍾,過濾備用,等葯液溫度降至40C左右時,用紗布蘸葯液在患處擦洗,直至風團疹面發紅為止,每次10~15分鍾,每日2~3次,1劑可反復煎洗數次。
功效:徐長卿味辛,性溫,歸肝經、胃經,具有祛風化濕、止痛止癢的功效;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艾葉,其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當歸為活血化瘀要葯,其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可補血止痛、活血化瘀,四味中葯皆為治療風瘡、疥癬、隱疹要葯,配伍使用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作用,煎或洗劑可使熱氣內注、溫經散寒、宣通血脈,共收奇效。
16
葯方十五:蒼礬葯浴
配方:明礬50~150g、炒蒼耳子30~90g。
用法:取明礬50~150g,敲碎,炒蒼耳子30~90g,加水1000~1500ml,文火煎沸30分鍾(嬰幼兒葯量、加水量均減半),用葯液溫洗丘疹及痛癢處。輕者每日煎洗1次,重者每日煎洗2次,一般煎洗3~5天即痊癒。
功效:明礬,其味酸、澀,性寒,有小毒,外用能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用可止血、止瀉、化痰。蒼耳子,其味甘,性溫,歸肺、肝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癢的功效,此二葯相合,可散肌表之風寒邪氣,又可祛肌表之濕邪,邪氣去除則營衛調和,疹消癢止,此法簡單易行,療效明顯。
⑵ 蕁麻疹中葯外洗配方
蕁麻疹中葯外洗配方由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蒺藜等葯物組成,蕁麻疹中醫稱為癮疹,俗稱鬼風疙瘩,中醫辨證有風熱證、風寒證以及血虛風燥證。風熱證外洗配方,由白蘚皮、地膚子、蛇床子、青蒿、薄荷、艾葉、防風、荊芥、冰片、黃柏、苦參等組成。對於風寒證,由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防風、荊芥、艾葉、苦參等組成。對於血虛風燥症,由白蘚皮、地膚子、蛇床子、苦參、艾葉、防風、荊芥、蒺藜、雞血藤等組成。因為證型不同,使用的葯物也不同。同時患者要注意不吃辛辣的食物,不吃海鮮、不吃牛排,以及不食用易引起瘙癢和過敏的食物和葯物,減少搔抓、刺激,不熬夜、調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