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濕疹的中醫辨證是什麼意思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認為濕疹是由外邪入侵而導致機體內濕邪積聚所致,屬於「濕毒瘙癢」范疇。中醫辨證分析濕疹的病因病機,需要結合患者的年齡、病程、發病部位、症狀表現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以確定疾病的具體辨證。
根據中醫辨證理論,濕疹可分為不同的證候類型,如濕熱證、濕毒證、濕熱夾毒證、濕毒瘀滯證等。每種證候類型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和體征,臨床上需要進行辨證分析,對症治療,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醫治療濕疹的過程中,除了外治法和內服葯物之外,還需要調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避免過度疲勞和飲食不合,以免加重濕邪的侵襲。同時,中醫葯也提倡食療,飲食上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膩等,同時加強自身體質,提高抵抗力,逐漸達到治癒的效果。
㈡ 中醫對於濕疹是怎麼定義的
中醫對濕疹的定義如下:
1、中醫認為,濕邪是濕疹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患者因飲食失節,嗜酒或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導致濕熱內蘊,又外感濕熱之邪,內外兩博,充於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或素體虛弱 脾為濕困,肌膚飼養而導致發病。
2、濕熱蘊久,耗傷陰血 化氣生風,導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即為慢性濕疹。
㈢ 中醫《素問·至真要大論》雲: 濕疹滿皆屬於脾。重在養生+護理!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它的發生和脾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經典《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到:「濕疹滿皆屬於脾」。這意味著我們在治療濕疹時,需要重點養護脾臟。下面我將從多個角度來詳細介紹如何養生和護理以改善濕疹。
飲食方面對於濕疹的治療至關重要。我們應該遵循健康飲食原則,盡量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蔥、姜等。要多攝入一些健脾食物,例如山葯、薏米、白扁豆等。這些食物有助於調理脾氣,促進身體排濕。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也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對於改善濕疹有很大的幫助。適當進行一些運動鍛煉也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排除體內濕氣。
保持心情舒暢也是治療濕疹的關鍵。壓力和情緒波動會導致濕疹的加重,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放鬆自己,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可以通過聽音樂、讀書、散步等方式來調節情緒,保持內心的平靜。
針對護理方面,我們應該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和乾燥。在洗澡時選擇溫水,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洗澡。選擇溫和的沐浴露和洗發水,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化學成分產品。洗完澡後用柔軟的毛巾輕輕拍干皮膚,避免搓揉皮膚。
保持皮膚的滋潤也很重要。由於濕疹患者皮膚容易乾燥,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溫和滋潤的產品來護理皮膚。醫生建議使用溫能修護精華效果最好,這款產品受到非常多消費者喜歡和好評。它富含多種天然植物精華,能夠滋養肌膚,改善濕疹引起的皮膚乾燥和瘙癢問題。
還可以做一些局部護理。例如使用溫和的濕敷法,將溫水浸泡毛巾後敷在患處幾分鍾,有助於緩解濕疹症狀。避免過度搔抓患處,以免導致感染和加重濕疹。
治療濕疹需要綜合調理脾氣、飲食調節、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和心情等多個方面。我們要堅持養生護理的方法,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進行濕疹護理。希望通過這些建議能夠幫助到正在困擾濕疹的人們,讓他們重拾健康和自信!
㈣ 中醫對濕疹是如何分型的
1.急性濕疹
起病較急、發病較快,瘙癢劇烈。
表現為原發性及多形性皮疹,初起常在紅斑基礎上有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水皰,皰破後出現點狀糜爛、滲出。皮損常融合成片,且向周圍蔓延,邊緣區有少量多形性皮疹散在分布,境界不清。
如果繼發感染,則形成膿皰、膿液和膿痂,周圍淋巴結腫大。感染嚴重時,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皮疹可分布在體表任何部位,常見於頭、面、手、足、四肢遠端暴露部位及陰部、肛門等處,多對稱分布。
自覺瘙癢劇烈伴有灼熱感,可陣發性加重,夜間加劇。飲酒、搔抓、熱水燙洗等可使皮損加重。
患者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皮疹泛發而嚴重者可伴有全身不適、低熱和煩躁不安。病程長短不一。
常於數周後逐漸減輕而趨於消退。若反復發作,可轉為慢性。
2.亞急性濕疹
紅腫、滲出等急性炎症減輕,皮損呈暗紅色,水皰和糜爛逐漸癒合,滲出減少。
可有丘疹、少量丘皰疹及鱗屑,皮損呈輕度浸潤、特徵性地表現為點狀糜爛。
瘙癢及病情逐漸好轉。
遇誘因可再次呈急性發作。或者病情時輕時重,經久不愈而發展為慢性濕疹。
3.慢性濕疹
常由急性及亞急性濕疹遷延不愈而成,或起病緩慢,病情時輕時重,遷延數月或更久。
開始皮損炎症輕,散在紅斑、丘疹、抓痕及鱗屑。部分皮膚肥厚,表皮粗糙,呈苔蘚樣變、色素沉著及色素脫失斑、鱗屑及皸裂。
好發於手足、小腿、肘窩、股部、多見,常對稱分布。
瘙癢程度輕重不一。
慢性濕疹因受某些內、外因素的刺激,可急性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