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汗皰疹,現在水泡沒了,褪皮,有厚厚的死皮,開裂怎麼辦
汗皰疹會伴隨蛻皮的情況。此時是有一定好轉的幾率的。建議可以外塗乳膏,每天一到兩次。通常之後就會慢慢恢復。平時飲食上注意忌口辛辣刺激的食物,平時清水洗手即可,避免洗手液。
② 汗皰疹是怎麼回事
汗皰症(dyshidrosis)又稱為出汗不良,為一種手掌、足跖部的水皰性疾病。本病與中醫田螺皰相類似,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初生形如豆粒,黃皰悶脹,硬痛不能著地,連生數皰,皮厚難以自破。”有人稱本病為於足蚓者。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汗皰疹的病因
汗皰疹的病因未明。以往曾誤認為汗管口堵塞引起汗液瀦留所致。現多認為是由各種因素引起的掌跖皮膚的一種濕疹樣反應。有遺傳易感性、異位性、接觸過敏、真菌感染、葯物和精神緊張之說。而汗腺的作用尚有爭議,雖然有出汗過多,天熱時更嚴重,但病理檢查並無小汗腺受累和汗液瀦留。
汗皰疹的症狀
汗皰疹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10~40歲多見。特點為突然發生的成群的清亮的深在性、粟粒至米粒大水皰,無紅斑。在發病前手掌可有燒灼和刺痛感,皮疹出現前可有嚴重的瘙癢。水皰可融合成大皰,尤其在足。皮疹可自然消退,大多數在2~3周內緩解,繼而出現領圈狀或片狀脫屑,少數病例因反復發作使症狀持續存在。輕者僅有手指側緣受累;典型病例水皰對稱發生於掌和跖。如果發生單側或不對稱分布的皮疹,提示接觸致敏的病因。手和足受累及足單獨受累分別佔10%。偶有繼發感染伴膿皰形成和淋巴管炎,在部分病人可因搔抓、不恰當的治療引起濕疹樣改變。皮疹擴散至指背,甲可發生萎縮、橫脊、點狀凹陷、增厚和變色。在無原因可尋的汗皰疹病人,復發常見。發作間期為3~4周,病程可持續長達數月或數年。汗皰疹更常發生於溫暖的氣候,某些病例每年夏季復發。
汗皰疹的檢查
一、病史
病史中應詳細詢問發生出汗異常前的原因。如是否有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是否有神經外傷、服葯史及患病情況。如患血友病可引起血汗症,服氯苯吩喀可致汗液發紅。應詢問家中有否同樣患者,以排除遺傳因素。
二、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重點應放在是否有誘發出汗異常的皮膚體征。如發現患者有魚鱗病,則為局部無汗症的原因。結核型麻風的斑狀損害、除有局部感覺異常外,常有局部無汗。慢性放射性皮炎損害,除有皮膚乾燥、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外,常有局部無汗。因此詳細的體格檢查,可找出發汗異常的原因,以明確診斷。
三、實驗室檢查
血汗症可進行血紅蛋白的檢查呈陽性。出汗試驗:適用於局部出汗功能障礙,於皮損部塗以碘酊、待干後,分別於皮內注射1:1000濃度的毛果著香鹼液0.1-0.2ml,輕輕吸干針尖滲液、立即撒上薄層澱粉。3-5min後,正常皮膚澱粉出現藍色小點,表明出汗功能正常。如皮損部無藍色小點,則表示局部出汗功能障礙而無汗液排出。
汗皰疹的診斷
根據水皰特點及發病部位,伴有多汗及容易復發等特點不難診斷。
汗皰疹的鑒別診斷:
應與水皰型手足癬、接觸性皮炎等鑒別。
汗皰疹的治療
1.詳詢汗皰疹的病史,找出可能的誘因並去除之。鎳過敏者應低鎳飲食。
2.內用葯:常用鈣劑、抗組胺葯、谷維索等。症狀急劇者可內服潑尼松每日15~30mg,分3次口服。重症可用皮質激素、硫唑嘌呤、環孢素、霉酚酸酯。
3.汗皰疹的外用葯:以收斂、止癢。常用含薄荷或酚爐甘石洗劑、止癢酒精外搽。3%硼酸溶液、0.5%醋酸鋁溶液或5%明礬溶液等濕敷或浸泡。損害好轉,乾燥脫屑時則用10%尿素霜、皮質激素霜劑。或軟X線及PUVA、UVA、UVB治療。
汗皰疹的保健
保健:患處勿接觸化學刺激性物品,如洗衣粉、洗潔精等。出汗要擦乾凈或是洗手,避免細菌繁殖。
飲食:汗皰疹患者應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煙酒就更不要說了,可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以利於疾病的恢復。
汗皰疹的預防
1、汗皰疹患者應當保持手足乾爽清潔。
2、局部用1%明礬溶液濕敷,外搽爐甘石洗劑。
3、外用中葯清洗。根據汗皰疹以濕邪為主的特點,可用收濕斂皰法:王不留行60g,明礬30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泡洗患處,每次5分鍾,日2次。
4、其他:汗皰疹患者要減少接觸肥皂、鹼、洗衣粉、洗滌靈、汽油、酒精等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心情煩躁;不要用手撕脫蛻皮,以防染毒成膿。
③ 汗皰疹是怎麼引起的
以下內容摘自林政賢醫師文章。
汗皰疹是一種好發於手、腳的反覆發作性濕疹性疾病,且好發於青年至中年時期。不過,小至三、四歲,大至七、八十歲者,都有可能發生。一般年過中年後,發生率會漸漸降低。男女發生的比例差不多。
汗皰疹形成的原因,目前仍未完全研究清楚,許多學者都提出不同的假設。雖然許多病人可能合並有手掌及腳掌的多汗症,但可以確定的是,汗皰疹並不是因為汗腺開口被阻塞,或汗管積了很多汗而膨大所引起的。目前認為其形成的原因如下:
●異位性皮膚炎: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中,有些人會出現手與腳的汗皰疹。但是反過來說,得到汗皰疹,並不表示一定有異位性皮膚炎,民眾不必過度緊張。
●外在因素:如對金屬的鎳、鈷、鉻,或香料、香脂、染發劑,或某些食物過敏,或對感染的黴菌、細菌過敏等。這些外來的「半過敏原」進入皮膚後,會與皮膚中的某些蛋白質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過敏原,進而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而誘發汗皰疹。
●情緒及環境因素:熬夜、睡眠不足、壓力大、季節交替、極熱或極冷的溫度、陽光、濕度變化等。
汗皰疹在急性期主要可見兩側手掌、腳掌或手指、腳趾側面有許多劇癢且散在或聚集的小水泡或丘疹,水泡通常很深且不會破開,常常會讓病人感覺「抓不到癢處」。若水泡被病人抓破,則會呈現流湯的現象,甚至引起細菌感染,而形成膿痂疹。若沒有被抓破,則這些水泡在一、兩周或治療後會自然吸收幹掉,而形成類圓形的干皮屑輪,然後恢復成正常皮膚。在慢性期時,手掌及腳掌會有過度角化的厚皮形成,皮膚呈現乾燥、脫皮、龜裂而有疼痛感。
最容易與汗皰疹混淆的皮膚病就是黴菌感染,包括足癬、手癬或念珠菌感染。另外,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干癬及扁平苔癬等,臨床表現有時也與汗皰疹很相似。除了臨床型態的觀察外,有時尚須藉助顯微鏡、細菌培養、黴菌培養、切片檢查、貼膚試驗或抽血檢查(過敏原、過敏指數)等,作進一步的確認。
在治療上,需要依病程階段選擇不一樣的治療法。若在急性期產生較大的水泡,則可在消毒無菌的情況下,將其中的組織液釋放出來。若是被抓破而流湯,以短期三天的濕敷,並配合適當水性或凝膠型基劑的外用葯膏及止汗劑,可使病灶快速收斂。若是處於脫皮、乾裂的時期,則要使用較滋潤的乳霜或油膏基劑的外用葯來治療,以潤滑皮膚,協助脫屑快速改善。
程度較嚴重者,可以短期口服葯物治療,讓症狀快速緩解,以免「癢→抓→產生濕疹→更癢」的惡性循環持續進行。少數一整年汗皰疹一直發個不停的病患,可以考慮紫外線光療法,或是使用較強的口服免疫抑制劑。特別要注意的是,若有合並細菌感染或黴菌感染,要同時給予適當的治療。
另外,由於皮膚在發生此一濕疹變化的同時,表皮障壁會暫時受損,因此加強手部的保濕非常重要。平時洗手的次數不宜太多,且最好使用不含皂鹼的洗手乳。手部保濕乳液一天應使用數次,且同樣應配合病情選用不同劑型,最好是不含香料。如此,可加快受損皮膚的修復速度。
在生活型態上,應適度釋放自己,不管是生活上、工作上及家庭上的壓力,不要熬夜,且睡眠時間要充足。
在飲食上,對於反覆發作的病人,或者貼膚試驗已證實對金屬過敏的病人,可考慮減少食用含鎳、鈷及鉻較高的食物,有些病患有不錯的效果。以下將較常見者列出供參考:
●鎳:罐頭食物,以含鎳的廚具所烹煮的食物,鯡魚、牡蠣、龍須菜、豆類、香菇、洋蔥、玉米、菠菜、番茄、全麥粉、梨子、大黃(一種中葯)、茶葉、可可、巧克力及烘焙粉等。
●鈷:杏仁、豆類、啤酒、甜菜、包心菜、丁香、可可、巧克力、咖啡、肝臟、堅果類、扇貝、茶葉、全麥粉等。
●鉻:酵母菌發酵產品(如啤酒)、起司、乳酪、全谷、全麥、麥麴、糙米、小米、玉米、堅果類、粗製紅糖(非白糖)、葡萄汁、肉類(如牛肉、雞肉)、肝臟、甲殼類(如蛤)等。
④ 手腳狂冒小水泡夏日最常見汗皰疹怎處理醫師詳答
手或腳長出一顆顆小水泡,伴隨搔癢感,不停想抓,抓破皮不只疼痛、皮膚還可能變厚、粗糙,不但影響美觀也非常困擾,很可能是汗皰疹惹禍。
陳太太近來發現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側處,出現數顆小水泡,有搔癢感,幾天過去,連左手手掌也出現小水泡,而且越抓越癢,有些水泡幹掉之後,形成小圓圈狀的脫皮,去看皮膚科醫師,確認是汗皰疹作崇。
反復發作的濕疹性疾病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汗皰疹是發生在手部或足部的濕疹性變化,發作時病人的手掌、腳掌,手指或腳趾的側面,會出現細小的、散在性或如同西米露成串的小水泡,是一種會反復發作的濕疹性疾病。
汗皰疹在急性期常伴隨著癢感的小水泡,這些水泡經過治療後會緩解消除,但還是會再復發,有些水泡會自然吸收、乾涸、形成脫皮。但要當心的是,若受不了癢感而抓破水泡,很有可能會造成細菌感染,甚至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當汗皰疹反復發作進入到慢性期的時候,病灶會出現紅色斑塊、變厚、表面粗糙的苔蘚化反應,甚至皮膚會出現疼痛龜裂。
新竹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建和表示,汗皰疹是在季節交替、特別是春季轉夏季時好發的濕疹疾病。根據統計,有70%症狀出現在手,10%是出現在腳,20%是手腳同時出現,盛行率約為0.05~10%,由於台灣天氣濕熱,患者相當多。
汗皰疹的致病9原因
朱建和表示,汗皰疹的英文名稱是dyshidrotic eczema或pompholyx,由於汗皰疹病灶處,多半在小汗腺汗管處,起初醫學界認為是小汗腺異常或是失調導致,但進一步研究發現,汗皰疹跟小汗腺的異常無關,更合適的名稱應該是「急性反復水泡性手部濕疹」。汗皰疹的致病原因說法很多,大致相關因素如下:
1體質:先天體質因素。
2壓力:壓力大時特別好發。
3熬夜或作息不正常。
4氣候或季節變化:季節交替、氣溫或氣候變化大時好發,春、夏也是比較容易發作的季節。
5多汗症:有研究發現多汗症的患者,特別是手汗和腳汗多的人較常發生,約7.5~33.3% 汗皰疹病人,同時合並有多汗症的困擾。
6抽菸:抽菸是汗皰疹的惡化因子。
7黴菌感染:大約有10%的汗皰疹患者,可能有潛在的黴菌感染,例如香港腳,當汗皰疹病人反復性發作時,會建議檢查是否有香港腳,因為當免疫細胞攻擊香港腳黴菌時,可能誘發「自體敏感性濕疹反應」,會使得汗皰疹容易復發。
8異位性皮膚炎帶中體質:小時候曾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人,長大後好發汗皰疹的比例較高。
9接觸性過敏:特別是接觸或吃進含有鎳、鈷、鉻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普遍存在於土壤中,以及罐頭食物、可可、巧克力、堅果、燕麥、豆類......等食物中,還有項鏈、眼鏡、耳環等含有金屬的配件。另外,香精、防腐劑等物質,也可能誘發汗皰疹。
外用類固醇葯膏,不用擔心副作用
黃毓惠表示,汗皰疹的治療以塗抹類固醇葯膏為主,若是情況較嚴重,可以搭配使用止癢的口服抗組織胺葯物,或是給予短暫的口服類固醇治療。一般口服類固醇是採取低劑量且短期使用,只要配合醫師醫囑指示使用,不必過度擔心副作用的問題。
朱建和也指出,擦外用類固醇葯膏是治療汗皰疹最主要的方式,很多人對類固醇葯物有錯誤的觀念,事實上,只要在醫師的管控下使用,是安全無虞的。類固醇葯膏的副作用是會導致皮膚變薄、血管擴張,有可能二度細菌和黴菌感染。但指側和掌心的角質層比較厚,副作用不明顯,除非長時間大量使用,否則不必擔心。若患者真的擔心或情況特殊,可以改用「非類固醇葯膏」,但目前健保不給付於汗皰疹的治療。
當汗皰疹情況嚴重時,則建議口服類固醇葯物,朱建和表示,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超過3~4 周以上,才會有明顯的副作用,汗皰疹口服類固醇治療大約不到1周即可,因此,患者擔心的明顯免疫力抑制、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基本上是不會發生的。
如果情況仍難以控制,可以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這些葯物主要使用於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對於嚴重型汗皰疹也有療效,是屬於比較後線的療法,副作用是會增加肝腎功能的負擔。
光療法是另一種治療選擇
「光療法」則是另一種選擇,朱建和表示,光療法是採用特定波長的紫外線光來照射患部,達到皮膚消炎的作用。國外也有蠢絕山個案報導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同樣具宏胡備一定的療效,例如中午大太陽的時候,可以曬手心和腳掌,曬個12分鍾,持續10~15次,對於部分汗皰疹患者來說,具有抑制的效果。
不過,也有部分患者可能症狀反而變得更嚴重,因此朱建和建議,如果曬個幾天後覺得適得其反,就不要再繼續做;而且建議其他部位還是要做好防曬,以免曬傷,得不償失。
如果是多汗症患者,同時合並有汗皰疹,建議先治療多汗症,可採用「離子電泳法」或「注射肉毒桿菌」,把多汗症治療好之後,臨床上發現對於汗皰疹的改善也有一定效果。
已屬於慢性期的汗皰疹,出現厚皮、反復搔癢脫屑,會變得更難治療。朱建和建議,一旦變成慢性化疾病,可以用「封密式療法」,也就是擦類固醇葯膏之後,戴上手套或包覆保鮮膜5~10分鍾,在封閉潮濕環境下,有助於提高療效。
全方位預防汗皰疹
汗皰疹是一種難以斷根的皮膚疾病,只能就「可能」的發生原因加以預防。朱建和表示,由於有部分的汗皰疹患者是接觸到過敏物質,例如常見的如鎳、鈷、鉻等重金屬,尤其以鎳最為常見,可以藉由口服微量「硫酸鎳」,看是否會誘發汗皰疹發作;或藉由「貼膚測試」,在背部貼20~30種過敏原,第2、4和7天病人回醫院判讀過敏原。
一旦確認是接觸性過敏引發汗皰疹,就要避免這些來源。例如對鎳過敏的人,就要少吃罐頭食物、巧克力、可可亞、堅果、燕麥及豆類等食物,並且少配戴金屬成分不明的耳環、項鏈等。
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黃毓惠建議,手部盡可能少碰水和清潔劑,做家事要戴手套;腳部要保持通風涼爽,適當塗抹乳液,幫助皮膚修復。但如果發病時,要抑制發炎反應,還是要以葯物治療才能見效。
朱建和則建議,要適時抒發壓力,保持運動習慣與情緒平和、作息正常,都有助於減少汗皰疹的復發。他並且提醒,皮膚上有異常的小水泡,最好就醫檢查,特別是「出血型水泡」,很可能並非只是單純汗皰疹,有可能是「皮膚淋巴癌」或「類天皰瘡」的自體免疫疾病,必須做皮膚切片檢查,清楚鑒別診斷,再對症治療,否則會延誤病情。
汗皰疹跟流汗有關嗎?
汗皰疹雖有個「汗」字,但病因與汗腺異常或流汗都沒有直接相關。朱建和指出,有些病人會合並手腳掌多汗症,但與流汗本身無關,而手腳掌小汗腺較多,可能是吃到過敏物質,過敏物質從手腳掌小汗腺排出,接觸到手腳掌皮膚導致汗皰疹,並不是汗水或汗腺異常導致,只是間接造成此病症。
葯物之外,生活方面也要注意!
黃毓惠表示,除了使用外用或內服葯物之外,在日常生活部分,也要注意少碰水、減少洗手次數,患部皮膚盡量不要頻繁使用清潔用品,適時穿戴手套保護雙手,適度使用護手乳、護手霜,都有助於皮膚的保養與修復。
如何區別汗皰疹與香港腳?
跟汗皰疹一樣,香港腳也可能會引起水泡,臨床表現很難區隔,即便連皮膚科醫師也難完全從肉眼判別,但有很好的利器,可以從病灶處刮下皮屑,去顯微鏡下看是否有黴菌的存在,如果有黴菌就是香港腳,也可能香港腳與汗皰疹同時存在。在用葯上兩種疾病大不同,香港腳要用抗黴菌葯物,汗皰疹是以類固醇治療,如果用錯葯是沒有效的。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