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能用刮沙治療嗎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主要後遺症,帶狀皰疹急性期發作的時候病毒損傷版了神經,引起的功能異常權,因此止疼修復神經功能是最關鍵的。刮痧一般達不到這種止痛和修復作用,多用正元疼痛清塗抹治療一般4-8周康復。
② 中醫刮痧刮痧的禁忌
中醫刮痧在實施過程中需遵循一定的禁忌規則,以確保治療安全和效果。
首先,對於久病年老、極度虛弱或消瘦的患者應謹慎使用刮痧方法。這類患者的體質較弱,刮痧時可能引起不適或加重病情。
其次,當皮膚存在化膿性炎症、滲液潰爛或急性炎症紅、腫、熱、痛的情況時,如濕疹、皰疹、疔、癤、癰、瘡等病症,不可直接在皮損處或炎症局部進行刮拭,而應選擇在皮損周圍進行刮拭。
再次,對於患有白血病或血小板數量較少的患者,刮痧時應格外小心,以避免進一步損傷血液系統。
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及婦女的乳頭應避免刮痧,以防對胎兒或乳房造成不良影響。
同時,對於皮膚有感染瘡療、潰瘍、瘢痕或有腫瘤的部位,也應避免使用刮痧方法,以防止感染擴散或加重病情。
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的患者,均不宜進行刮痧治療,以免加重病情或引發其他並發症。
醉酒、過飢、過飽、過渴、過度疲勞的患者應避免刮痧,以免引起身體不適或加重症狀。
對於血本低下(容易出血)、病危的患者,在刮痧時需謹慎,以避免出血風險。
空腹、過度疲勞的患者在刮痧前應先進行適當的調整,以確保治療過程順利進行。
對於出血傾向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過敏性紫癜症等,不宜採用瀉刮手法,可選擇補刮或平刮法。若出血傾向嚴重,應暫不採用刮痧療法。
刮治部位的皮膚如有潰爛、損傷、炎症等情況,不宜使用刮痧方法,以免加重感染或損傷。大病初癒、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飢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對於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刮拭時應從下向上進行,採用輕手法。原因不明的腫塊及惡性腫瘤部位避免直接刮痧,可在周圍進行補刮。
小兒臼門未合者應避免刮痧治療。對於低血壓、低血糖、過度虛弱和神經緊張特別怕痛的患者,可採用輕刮手法。
新發生的骨折患部不宜進行刮痧,需待骨折癒合後方可進行補刮。外科手術疤痕處應在術後兩個月左右方可局部刮痧。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後,疤痕局部慎刮。
婦女在月經期下腹部應慎刮,妊娠期下腹部則應完全避免刮痧,以保護胎兒安全。
(2)皰疹中醫刮痧擴展閱讀
中醫刮痧,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
③ 帶狀皰疹如何止疼
帶狀皰疹出現疼痛症狀,治療或緩解方法如下:
1、對症治療:可以使用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葯。如果疼痛劇烈影響到睡眠時,可以應用鎮靜、安神或強效止痛葯等;
2、中醫治療:可以通過中葯活血化瘀葯物,局部封包或外敷等活血止痛。還可以選擇刺絡拔罐、針灸類方法循經治療,取阿是穴或循經穴位、通過中醫辨證施穴方法治療。此外,還包括埋線治療、刮痧治療、中葯熱奄包治療等,總之根據疼痛性質、疼痛部位、疼痛時間辨證施治。
帶狀皰疹屬於常見病毒類皮膚病,常因為病毒侵犯單側神經節引起神經節炎症,甚至壞死,因此多數患者出現帶皰後會有單側疼痛。包括皮膚疼痛、深部鈍痛等,疼痛性質不一。
④ 我治好了自己的帶狀皰疹✌
驚訝,我得了帶狀皰疹,到海南後,我給自己確診了。
時間先回到2月24日,胃疼,隱約持續的胃疼。懶人貼此時也不太給力~抱著熱水袋稍微好一點。
正月十二,出發江西,坐了一天的車,開始發疹子,以為是濕疹,抹了點小金油~
到達海南,又新增疹子,回想那樣奇怪的痛,也不是胃疼,而是神經痛吧~
給大家普及下,帶狀皰疹就是免疫力低下,而且是病毒性滴~如果當時沒有治療得當,會引起神經性疼痛後遺症。
第一時間就是忌口。所有的海鮮,文昌雞,大芒果,都忍住了~
我採取的治療方法是艾灸加刮痧。先補後泄,全背刮痧後辟穀24小時。
第二次還是先艾灸,加局部刮痧,馨兒和婷婷合力完成。
艾灸後痧退的快,說明氣血還充足,主要病灶點會突然一熱的感覺~
之後感冒又讓甘姐幫我艾灸了,功力大增~
每天早睡早起啊~回到無錫,艾灸後還是隱約有痛感,春分節氣灸和以前一樣了,前兩天又灸了一次,無恙~
我治好了自己的帶狀皰疹。學中醫的路,一路走來,這次的考試淡定交卷,並且得了高分~
感謝艾江山,關心我的朋友們,還有甘姐、馨兒、婷婷、艾豆以及遠在內蒙古的道老師~有你們真好
⑤ 得帶狀皰疹可以刮痧拔罐嗎
帶狀泡疹可以使復用過去制老人煙帶油來織。這是古方法,很多人都使用過,效果非常好,你可以試一試,塗抹在表面就可以。兩三天就可以全部好了。我原來得過,就用它弄好的,如果找不到煙帶油,逃寶里就有。祝你早日康復。
⑥ 關於汗皰疹的小偏方
這兩天有人問我汗皰疹的問題,相信很多人手上都長這種透明的小水泡,但是有人一直識認為是上火,開始吃去火葯,其實吃一段時間並沒有什麼作用,反而還傷脾胃,
這種透明小水泡最好不要擠破,因為擠破會越長越多,又痛又癢,這個在中醫上稱為是汗皰疹,也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
汗皰疹的主要形成,就是體內的濕氣過重,所以千萬別認為上火了,這個時候去濕才是關鍵。
體內濕毒過重,導致手上出現一些小水泡並且輕微瘙癢。
如何祛濕?
1,背部刮痧,散熱祛濕
容易受風的部位通常是人體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區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於身體散熱祛濕。
具體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蘸少量橄欖油以起到潤滑作用,從背部沿脊柱從上往下單向地刮,再沿著距離脊柱1.5寸寬的地方從上往下刮,然後再選擇距離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樣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個區域刮5-8下即可。
2,艾灸養生,祛濕補陽
艾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祛濕。
艾灸取穴
1.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灸20-30分鍾。
2.命門穴:
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灸儀灸療30分鍾。
3.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灸儀灸30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灸儀灸30分鍾。
5.豐隆穴:
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儀灸30分鍾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6.解溪穴:
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鍾。
另外再介紹一個小偏方:
首先我們准備一塊生薑就可以了,我們把生薑切成末,然後准備一個容器把生薑放在容器里,放完生薑之後之後,放一點酒精或者高度白酒也可以,然後我們把它攪勻,攪勻之後靜置一個小時,
靜置一個小時的作用是讓酒精浸泡在姜里,或姜的味道滲入到酒精里邊。一個小時之後我們找一個棉簽沾一下,然後塗抹在我們手上長水泡的地方。
只需每天塗抹三到五次就可以了,最好是晚上睡覺之前多塗上一會兒效果會更好,只需三到五天手上的水泡就會自然消失了。
再就是如果說我們手上長水泡時,千萬不要用手去磕破或者是用利器把它挑破,這時如果說我們手上的水泡里的水留到哪裡,我們的水泡就會長到哪裡,大家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