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葯如何洗濕疹
濕疹可以採取一些中葯外洗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是每一種治療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可以用鮮馬齒見進行治療。用大約300克左右的鮮馬齒莧加上半盆水,煮沸之後大約五分鍾停止加火,然後將馬齒筧去除,用毛巾浸泡之後在濕疹處,每次敷40分鍾,一天三次。
❷ 嬰兒濕疹的治療葯方由哪些葯材組成
嬰兒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亞急性皮膚瘙癢性、炎症性疾病,屬中醫學胎毒、濕毒范疇,俗稱奶癬,是嬰兒常見的皮膚病不都是嬰兒。輕者皮膚局部紅斑、丘疹、水皰,有分泌物滲出;重者以糜爛瘙癢為主反復發作,影響嬰兒健康。
【方一】艾葉外洗方
【出處】《中醫·養生》
【組成】艾葉少許。
【功用】利濕止癢。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艾葉性味苦、辛、溫,歸肝、脾、腎經。有利濕止癢之功。
【葯理】艾葉油具有抗過敏作用。體外實驗證明,艾葉油對球菌和大多數革蘭氏陰性桿菌均有抑製作用。水煎劑及煎劑對多種致病細菌及真菌有輕度抑製作用。艾葉熏煙對細菌和真菌亦有明顯抗菌作用,用於空氣消毒,可使菌落減少95%~99.8%。
【用法】用8~15克艾葉加1千克水煮沸(水沸後即止),將葯液用紗布濾取葯渣後傾入浴盆,兌入適量清水,調整水溫為38~42℃,為嬰兒洗浴(艾葉用量視嬰兒體重和洗澡用水量而定原則上以洗澡水呈淺褐色為宜),浴後抱出拭乾,脂溢型或濕潤型濕疹的嬰兒可用松花粉均勻塗布患處或皮膚褶皺較多的地方。松花粉(松科植物馬尾松或同屬植物的乾燥花粉)是花粉制劑,具有祛風收斂祛濕作用。一般每日洗1~2次,1~2周便會痊癒,而且不易復發。
【按語】①皮膚上的痂皮會逐漸自行脫落,家長不要硬性揭下痂皮。
②不要用嬰兒肥皂以及各種浴液和洗液給嬰兒勤洗,否則會加重濕疹。③嚴重難愈的濕疹嬰兒可到中醫門診辨證用葯。
【方二】驗方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龍膽草3克,紫草6克,連翹6克,馬齒莧5克,生石膏10克,生地黃6克。
【功用】清熱利濕,疏風止癢。
【主治】嬰兒濕疹濕熱型,症見:形體強壯,活潑好動,多食易飢,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
【方解】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膽實火,下泄肝膽濕熱,瀉火除濕,切中病機;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熱瀉火,尤善清胃經實熱;紫草、連翹、馬齒莧涼血解毒;諸葯屬苦寒燥濕傷陰之品,故用生地黃養陰,使祛邪而不傷正。
【葯理】龍膽草含龍膽苦苷、獐牙菜苦苷、龍膽二糖、龍膽酮和龍膽酸等,有抑菌、鎮靜、肌松、降壓、健胃作用;紫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等具有抑製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白喉桿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並有抗炎作用;馬齒莧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癬菌有顯著的抑製作用;石膏能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制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乾燥;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日1劑,頭2煎分2次溫服,第3煎外洗或濕敷。
【按語】加減:便干加重紫草、生地黃用量;皮疹以頭面為主加蟬蛻、野菊花;下肢重加苦參、黃柏;滲出液多加土茯苓;癢甚加徐長卿、白鮮皮。
【方三】驗方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赤苓皮6克,白術6克,澤瀉6克,茵陳4克,生地黃4克,竹葉4克,甘草3克。
【功用】健脾利濕。
【主治】嬰兒濕疹脾虛型,症見:形體虛胖,性格較靜,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膩。
【方解】澤瀉、白術健脾溫陽化氣,利水滲濕,使水濕直達膀胱;赤茯苓皮之淡滲,增強利水滲濕之力;茵陳、竹葉、甘草利濕清熱。
【葯理】澤瀉能增加尿量並加快尿素、氯化物等體內代謝物質的排泄,因此能抑制皰疹形成;白術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升陽化濕;赤茯苓皮利尿功效較好;茵陳乙醇提取物對ECHD11病毒有抑製作用;生地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
【用法】日1劑,頭2煎分2次溫服,第3煎外洗或濕敷。
【按語】加減:癢甚加白鮮皮、刺蒺藜。
【方四】驗方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黃芪9克,白芍葯6克,防風6克,甘草3克,當歸9克,丹參9克,山葯9克,白扁豆6克。
【功用】健脾潤燥,益氣養血。
【主治】嬰兒濕疹血燥型,症見:形體偏弱,面色少華,食納較少,少動懶言,哭聲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剝。
【方解】山葯、白扁豆、防風健脾潤燥;黃芪、甘草益氣;白芍葯、當歸、丹參養血。諸葯合用,則血脈調和,瘙癢自止。
【葯理】黃芪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丹參能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纖溶,對抗血栓形成;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有提高免疫力、鎮痛、解痙的作用;防風有解熱、抗炎、鎮靜、鎮痛、抗驚厥、抗過敏作用;當歸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山葯對腸管運動有雙向調節作用,有助消化作用,並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扁豆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升陽化濕,收斂止瀉。
【用法】日1劑,頭2煎分2次溫服,第3煎外洗或濕敷。
【按語】加減:癢甚加白鮮皮、苦參;煩急加佛手、青皮;皮疹反復不愈加赤芍葯、烏梢蛇。
【方五】冰黛散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青黛150克,苦杏仁(煅存性)100克,黃柏、地膚子各100克,氯黴素80克,冰片10克。
【功用】健脾利濕,瀉火止癢。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青黛味咸、性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散腫、促進結痂之功;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和防腐之用;黃柏味苦、性寒,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力;苦杏仁味苦,性微溫,殺蟲治諸瘡疥,將杏仁煅存性用於外科疾病嬰兒濕疹的治療,是杏仁的妙用;地膚子味苦、性寒,有清熱利水、止癢的功效;氯黴素為抗生素葯,具殺菌消炎、收斂滋液之力。諸葯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收斂止癢、解毒消炎之功效。前賢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訓,外用葯具有使葯物直達病所,見效快的特點,最適合小兒用葯。
【葯理】青黛含靛藍和靛玉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等有抗菌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黃柏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地膚子水浸液對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鐵銹色小芽孢等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苦杏仁是山杏果仁,味苦,含脂肪油50%,並含有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和各種游離氨基酸,有殺菌消炎作用。
【用法】其中將黃柏、地膚子烘乾,杏仁在鍋里文火煅黑,再把各種葯物分別研成極細末,過120目篩,瓷瓶裝,密封備用。滲出液多者(濕性),干撒患部,滲出液少或無滲出液者(乾性),用小兒寶寶霜與葯粉10∶1的比例配製混勻,擦於患部,不需包紮。1日2~3次,連續用葯7天為一個療程。
【按語】治療期間忌食海鮮、魚腥等物,避免搔抓及肥皂、熱水燙洗。
【方六】除濕湯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金銀花15~20克,連翹15~20克,地膚子10克,馬齒莧10克,苦參15~20克,荊芥10克,蟬蛻10克。
【功用】清心除煩。
【主治】嬰兒濕疹。症見:頭面部皮膚丘疹或紅斑,並可見小水皰,黃白色鱗屑及痂皮,可有滲出、糜爛及繼發感染,慢性者皮膚變粗稍厚,可呈苔癬樣變。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馬齒莧清熱解毒;地膚子、苦參清熱燥濕;荊芥、蟬蛻祛風止癢,其中蟬蛻既可疏風泄熱主外風,又可平肝定驚主內風,達止癢、鎮靜雙重效果。諸葯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除濕止癢作用。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表明,連翹能明顯抑制炎性滲出;苦參所含苦參鹼、氧化苦參鹼等能抑制速發型變態反應過敏介質的釋放;蟬蛻有鎮靜作用;黃柏有廣譜抗菌作用;金銀花的化學成分有環己六醇、黃酮類、皂苷鞣質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斂作用,對多種細菌、黴菌均有抑製作用;馬齒莧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癬菌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煎濃液外洗,每日2次,每次10~15分鍾。7日為1個療程。
【按語】有黃色滲液加黃柏10克;有脫屑加土茯苓10克。
【方七】二黃散
【出處】《遼寧中醫雜志》
【組成】硫磺30克,雄黃24克,松香6克,白礬12克,白芷15克。
【功用】清熱祛風除濕。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方中硫黃歸腎心包經,殺蟲止癢,補火助陽,陰陽學說中:「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具有護衛保護之意,主治疥癬濕瘡;雄黃歸肝胃經,解瘡毒,主治濕瘡疥癬;松香功效生肌止痛收濕止癢,主治痛腫疥癬;白芷辛溫主治風熱濕疹瘙癢,還能活血排膿,是痛疽瘡毒常用葯。
【葯理】硫磺主含硫,升華硫有殺菌及殺疥蟲作用,局部應用對皮膚有溶解角質的作用;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並含少量其他重金屬鹽,雄黃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白礬主含硫酸鋁鉀,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白芷有抗菌、抗真菌、解熱、抗炎、鎮痛、解痙、抗癌、降血壓的作用。
【用法】共為細末,用新鮮的豬板油搓成糊膏。用法:溫開水洗凈患處塗抹,每日1次。
【方八】三黃湯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黃連、黃柏、甘草各5克,苦參、艾葉各10克。
【功用】清熱祛濕。
【主治】嬰兒濕疹濕熱型。
【方解】方中黃連、黃柏具清熱解毒燥濕之效;苦參清熱解毒,治療周身瘙癢;艾葉除濕止痛;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黃連、黃柏具有消炎作用,其中黃連具有抗菌、抗過敏作用,苦參、艾葉具有抗多種皮膚真菌作用;甘草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濃煎取液約200毫升,以消毒紗布浸濕敷於患處,每劑用5天。
【方九】驗方
【出處】《中醫外治雜志》
【組成】單味馬齒莧50克(鮮品用100克)。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馬齒莧性寒味酸,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療瘡、止癢收斂之功,為陽症瘡瘍要葯,如《聖濟總錄》馬齒散敷方治甲疽,《聖惠方》治惡瘡、翻花瘡、白禿等。
【葯理】馬齒莧水浸劑不僅有殺菌作用,並證實有明顯的抗組胺作用和收縮血管的作用,水煎後濕敷並溫洗,可使葯物有效成分直達病所,促進炎症消散,減少滲出,從而迅速發揮治療作用。
【用法】葯物劑量可視病變范圍而適當增減,加涼水適量,浸泡30分鍾,然後煎葯,水開後改用文火煎10分鍾,再待葯水溫度降至自然涼度後,用紗布或純棉毛巾蘸葯液濕敷患處,每日1~2次,每次30分鍾,5天為1療程,滲出型需延長1~2個療程。
【方十】三仙湯
【出處】《湖南中醫葯導報》
【組成】炒麥芽10克、炒谷芽10克、炒神曲10克、土茯苓5克、苡仁5克、防風5克、山葯5克、蒼術5克。
【功用】健脾消食、清熱除濕。
【主治】嬰兒濕疹脾虛濕盛型。
【方解】方中焦三仙健脾消食,薏苡仁、山葯健脾除濕,土茯苓、蒼術清熱除濕,配以防風清熱疏風止癢。諸葯合用有健脾消滯、清熱除濕之功。
【葯理】麥芽、谷芽對胃酸與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輕度促進作用,故能助消化,另外麥芽、谷芽含澱粉酶、轉化糖酶、蛋白分解酶,這些消化酶能治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傷食、食積等;神曲含有乳酸桿菌及澱粉酶,助消化,抑制腸管發酵,抑制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生長;山葯對腸管運動有雙向調節作用,有助消化作用,並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還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過敏介質釋放的作用;防風有解熱、抗炎、抗過敏作用。
【用法】水煎,日1劑,分2次服。服葯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食母乳者其母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
【方十一】三心導赤飲
【出處】《遼寧中醫雜志》
【組成】連翹心6克,山梔心3克,蓮子心3~6克,燈芯3扎,木通、淡竹葉各6克,生地黃、車前子各10克,甘草4克。
【功用】鎮靜止癢,清解毒熱。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連翹心味苦性涼,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梔子心性味苦寒,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蓮子心性味苦寒,具清心去熱之功。上述三心直清心肺之熾熱,輔以生地黃、黃芩、木通、淡竹葉4味,其中生地黃性味甘寒,有清熱涼心,養陰生津之功;黃芩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的作用,並能瀉火解毒;木通性味甘淡微寒,且瀉火行水,通利血脈之功;淡竹葉性味甘寒,也具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之功。前二味助三心以撲肌膚腠理之血熱,有利於紅斑之類皮損消退;後兩味導熱下行,從游竅而泄心肺熾熱,上下分清,則毒熱孤矣。方中赤小豆性味甘平,有利水除濕,消腫解毒,和血排膿之功。車前子、車前草性味甘寒,子有清熱利水之功,而甘草又能清熱解毒,善治熱毒癰腫;而蟬衣輕靈宣達,引諸葯直至膚腠,合奏鎮靜止癢,清解毒熱之效。
【葯理】本方中黃芩、連翹、梔子、甘草、木通、地黃等,有抑菌抗炎、抗過敏、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用法】每天1劑,濃煎至100毫升為宜,分3次口服。如為母乳喂養,可由其母每日口服兩次,患兒服1次。通過哺乳,使患兒獲得葯效。5劑為1療程,可連續服用2~3個療程。
【方十二】濕疹湯
【出處】《中國中醫葯信息雜志》
【組成】茵陳9克,茯苓皮6克,山葯12克,薏苡仁15克,蒼術6克,黃柏6克,烏梅9克,花椒6克,黃連4.5克,滑石6克,蒲公英6克,金銀花6克,蟬蛻6克,連翹9克,竹葉2克,燈心草1克。
【功用】健脾除濕,清熱熄風止癢。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方中茵陳清熱利濕為主葯;茯苓皮、山葯、薏苡仁健脾利濕滲濕以治內濕;蒼術、黃柏、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而治外濕;烏梅調理肝脾;花椒伍黃連辛開苦降;蒲公英、金銀花、連翹、蟬衣清熱解毒散風;竹葉、燈心草、滑石導濕熱從小便去。諸葯合用使風散、熱清、脾健、濕除,使機體氣機通暢,氣血調和。
【葯理】本方中黃連、黃柏、金銀花、蒲公英等,有抑菌抗炎、抗過敏、抗變態反應的作用;山葯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過敏介質釋放的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熱、鎮靜、鎮痛作用;茯苓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升陽化濕,收斂止瀉;花椒有鎮痛抗炎,殺細菌和真菌,殺疥蟎的作用;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烏梅有抗真菌、抗過敏的作用,又可降低口腔pH值而抑菌。
【用法】以上葯物用適量的清水浸泡30分鍾,約煎15~20分鍾,兩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一般1~3個月約服5~10毫升,3~6個月服10~20毫升,6個月~1歲服30~60毫升,1~2歲服60~100毫升。急症、重症每日服3~4次,輕症、緩症每日服2次。
❸ 蔡瑞康的治療濕疹葯方有什麼
蔡瑞康,男,(1935—)空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西醫結合皮膚科專家。在 中醫 治療 濕疹 的方法上也效果明顯,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蔡瑞康治療濕疹的 中葯 方吧,僅供大家參考。
蔡瑞康治療濕疹的中葯方
1. 清熱 除濕湯
龍膽草、黃芩、丹皮、赤茯苓、澤瀉、萆薢、苦參各10g,車前草15g,六一散(包煎)、生地各30g。熱盛者加白茅根15g,生石膏30g(包煎);濕盛者加牛薏仁、通草各10g;癢甚者加白鮮皮30g;大便乾燥者加生大黃6g。每日1劑,早晚飯前1小時各服1次。同時配合以下外治法:有糜爛滲出者,用3%硼酸溶液做開放性冷濕敷,每次30分鍾,每日2~3次,濕敷間歇期外塗氧化鋅油;無糜爛滲出者,外塗爐甘石洗劑,每日3~5次。共 用葯 2周。
急性濕疹如果中醫辨證屬於 濕熱 證採用以清熱利濕為主的清熱除濕湯內服,並聯合外用西葯治療,與純西葯治療組比較,可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尤其在減輕症狀(紅斑、滲出等)方面見效快。清熱除濕湯由龍膽瀉肝湯和萆薢滲濕湯加減組成,方中龍膽草、黃芩清熱除濕,生地、丹皮涼血清熱,赤茯苓、萆薢、澤瀉健脾滲濕.車前草、六一散利濕清熱,苦參除濕止癢。諸葯合用共奏清熱涼血、除濕止癢之功,切中急性濕疹濕熱證的病機。另外,現代葯理研究證實:方中龍膽草、黃芩、丹皮、生地、甘草等葯都具有一定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臨床應用的關鍵是辨證要准確,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加減。
2.術苓除濕湯
炒白術10g,蒼術15g,茯苓15g,澤瀉10g,豬苓10g.薏苡仁20g,厚朴10g,陳皮10g,滑石18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甘草3g。濕邪偏於下焦者可加黃柏、川牛膝; 瘙癢 甚者可加烏梢蛇、刺蒺藜;日久皮損色黯者可加丹參、當歸。每日1劑,水煎至300ml,早晚分服。
本方所主多為亞急性和慢性濕疹患者,病情遷延,或因素體脾虛,或因濕邪久羈,過用苦寒而傷脾,故兼見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苔白或膩等脾虛表現,屬脾虛濕蘊證。治療上應標本兼顧,既治“脾虛”之本,又治“濕盛”之標。術苓除濕湯中白術益氣健脾、燥濕,蒼術除脾濕升清陽,茯苓助脾運、利水除濕,三葯合用達健脾燥濕利水之功,為君葯。根據“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選澤瀉、豬苓、薏苡仁助君葯健脾利水,給邪以出路;陳皮、厚朴理氣和中、下氣除滿、助運脾濕,祛濕劑中配伍理氣之葯,即“氣化則濕亦化”之理,五葯共為臣葯。滑石除濕利水,地膚子、白鮮皮共達止癢之功,三葯為佐葯。甘草既健脾益氣又調和諸葯,為使葯。在全方組成中既有燥濕健脾的平胃散(蒼術、陳皮、厚朴、甘草)以除中焦濕阻,義含健脾滲濕的四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以治溲短便溏,再伍滲利小便的六一散(滑石、甘草),從而使全方達到健脾燥濕暢三焦之機、化膀胱之氣,使濕無從牛而有其去路的治療目的,服之則濕患得除。
3.養血祛風湯
生地15g,當歸10g,赤白芍各15g,丹參15g,雞血藤15g,夜交藤15g,白蒺藜15g,烏梢蛇10g。陰血不足甚者加熟地10g,麥冬10g,女貞子15g;風盛瘙癢甚者加蟬衣6g,白僵蠶10g,全蟲6g;合並有血瘀者加桃仁10g,紅花10g,莪術10g;伴失眠者加生龍牡各30g,酸棗仁30g;大便干者加火麻仁30g,柏子仁15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慢性濕疹多為急性遷延而來,病發日久,耗傷陰血,血虛不能濡潤肌膚,化燥生風,瘙癢難忍,治療當養血祛風,潤燥止癢。養血祛風湯中生地、當歸、白芍 滋陰 養血,潤燥祛風以止癢,赤芍清熱涼血止癢,丹參、雞血藤養血活血止癢,共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夜交藤養心安神,白蒺藜、烏梢蛇祛風止癢以治標,諸葯合用,切中病機,收效甚佳。
4.外洗除濕湯
龍膽草10g,苦參30g,蛇床子30g,黃柏20g,地膚子30g,車前草30g,黃芩10g,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馬齒莧30g,板藍根30g,六一散10g。濕熱型加土茯苓15g;脾虛濕阻型加茯苓、白術各10g;血虛風燥型加川芎10g,何首烏20g;瘀毒積聚型加桃仁、紅花各10g;體弱氣虛型加黃芪、黨參各15g;脂溢性濕疹加茵陳、山楂各10g。1日1劑,水煎兩次浸洗或濕敷患處,每天2~5次。
根據濕熱、脾虛、濕阻、血虛風燥、瘀毒積聚等不同證型,隨症加減治療。方中龍膽草性味苦寒,功在燥濕清熱,入肝膽膀胱經,苦寒沉降,長於清瀉肝膽實火、三焦濕熱;黃芩、黃柏、苦參清熱燥濕,瀉火 解毒 ,三葯共輔龍膽草清利三焦實熱而燥濕;蛇床子燥濕祛風殺蟲;車前草長於利濕消腫兼可清熱。六一散中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熱,滑可利竅,除膀胱之熱結而通利水道;甘草清熱解毒。故六一散能利水消腫,兼可清熱除煩止渴,釜底抽薪,標本兼治。生地、丹皮、赤芍涼血消斑,其中生地甘寒,既可涼血瀉熱,又善養陰生津,佐苦寒之劑免傷陰分;赤芍酸寒,能瀉能散,既可涼血活血,又能瀉肝火;丹皮苦寒,可清熱涼血消斑。三葯配合既可清熱利濕,涼血消斑,又免過用寒涼而傷陰。板藍根、馬齒莧功在清熱解毒,防治毒熱濕邪,並能涼血消腫。全方諸葯配合,共奏清熱除濕、涼血解毒之功,使熱清濕利而皮疹得消。葯理研究證實,黃芩具有抗炎、抗變態反應以及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作用;生地黃具有皮質激素樣免疫抑製作用;馬齒莧、甘草等均有抗過敏作用。諸葯配合起到抗過敏、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辨證施治,對症治療,相得益彰,療效穩定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5.黃柏百部湯
黃柏30g,百部30g,土茯苓15g,蛇床子30g,蒼術15g,荊芥15g,地膚子30g,白鮮皮30g,苦參30g,藿香15g,明礬或桔礬30g(皮膚無糜爛滲液者用明礬,有糜爛滲液者用枯礬)。用溫水洗凈患處,取上葯煎水1500~2000ml,倒入盆中,趁熱汽熏蒸患處,待葯液涼至適宜溫度,用紗布蘸葯液洗患處。每天治療2次,每次20~3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6.溫陽除濕水劑
生川烏10g,生草烏10g,艾葉15g,大風子20g,威靈仙30g,紅花15g,地膚子20g,苦參20g。每日1劑,加水煎取2000ml,溫泡手足,每次30分鍾,每日2次,3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雙手忌直接接觸食物和各種洗滌用品。
“濕性重濁黏膩”,“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久之,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掌跖失於溫潤,濕邪因而停滯,局部氣血瘀閉,膚絡不暢.肌膚失養而成本病。故以溫通經絡、除濕潤膚為治療大法。方中牛川烏、生草烏、艾葉、大風子有溫通氣血、透達經絡之作用,其中川草烏、大風子還有除濕作用;威靈仙通行卜二經絡且祛 風濕 ;紅花活血通絡;地膚子、苦參除濕止癢。諸葯相配,則陽氣至,經絡通,氣血暢,濕邪除,肌膚 自然 潤澤。
7.濕疹熏葯方
地膚子、蛇床子、百部、蓖麻子、艾葉、苦參、蒼耳子葉、自鮮皮各30g,花椒15g。上葯混合共碾粗末,用較厚草紙卷葯末成紙卷燃煙熏皮損處,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鍾,溫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
熏葯療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在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治療 外科 皮膚 疾病 的一種外治法。從臨床使用過程中體會到:熏葯的葯煙無任何毒性,不會對人體產生損害,對於角化過度和瘙癢明顯的 皮膚病 止癢和軟化皮膚作用較好。熏療時,濃煙溫度一般50~60℃為宜,應經常用手試溫,以免引起燒 燙傷 。濕疹熏葯方中地膚子、蛇床子、花椒、蓖麻子、蒼耳子葉均能潤膚止癢,百部、苦參、白鮮皮殺蟲止癢,艾葉、花椒溫和解風毒而止癢。諸葯共奏除濕祛風、殺蟲止癢之功。
治療濕疹的 食療 調理
1、薏米紅豆煎:薏米30克,紅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爛,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2、馬齒莧煎:鮮馬齒莧30-60克,水煎,每日分數次服用,並可配合外洗。
3、冬瓜湯:帶皮冬瓜250克,切塊,煮湯食用。
4、黃瓜煎:黃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鍾,加糖適量,1日3次,分服。
5、綠豆海帶粥:綠豆30克,水發海帶50克,紅糖適量,糯米適量。水煮綠豆、糯米成粥, 調入切碎的海帶末,再煮3分鍾加入紅糖即可。
治療濕疹的 護理 工作
濕疹特別是慢性者,大都通過經年累月的治療未獲痊癒,患者常常失去信心。其實,濕疹不是不治之症,由於此病發病原因極為復雜,給治療帶來困難。患者應該與醫生合作,建立治癒信心,盡可能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如熱水洗燙、過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葯不當等。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緊張、過度勞累,食物中勿食辣椒、魚、蝦、蟹或濃茶、咖啡、酒類,衣被不宜用絲、毛及化纖等製品,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膚清潔及潤澤。這些都可減少濕疹的復發,達到治癒的目的。
盡量尋找過敏原,避免接觸可能的過敏原。衣服要穿得寬鬆些,以全棉織品為好。室溫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濕疹癢感加重。忌抓癢,抓癢使皮膚不斷遭到刺激,會越抓越癢,其結果會使皮膚病變區更加增厚粗糙和苔癬化,抓破皮膚又會引發感染。忌熱水燙,有的病人因癢得難受就用熱水燙,結果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紅腫加重,病變區滲液增加,病情更重。忌刺激性食物,像酒、濃茶、辣椒、咖啡、蔥、姜、蒜等會使瘙癢加重,應忌之。魚,蝦等食品會使濕疹加重,也應避免食用。
猜你喜歡:
1. 治療不孕症的中葯偏方
2. 治療不孕不育常用的中葯盤點
3. 中醫治療不孕症的偏方
4. 治療女性不孕的中葯偏方
5. 中國不孕不育醫院排名 全國不孕不育醫院排行榜
❹ 濕疹中葯怎麼治
濕疹中葯外治法抄
1.寒水石30克,黃柏15克,青黛3克。研細末,有滲液直接撒上,無滲液者用香油調塗患處;潮紅明顯者先用龍膽草煎水濕敷後再用。本方適宜急性濕疹。
2.五石散:寒水石,石膏,冰片,赤石脂,爐甘石各等分,研末,用蜂蜜調勻外塗患處,每日2-3次,用於慢性濕疹。
❺ 濕疹中葯配方,濕疹很久了,一直沒好,那天去醫院拿了中葯有些效果,配方有蟬蛻,地膚子,白鮮皮,生地黃
蟬蛻15 地膚子15 白鮮皮10 生地黃20 紫荊皮10 酒黃芩10 炒蒺藜15 炒僵蠶10克。(如再添加地骨皮10 玄參10 荊芥10 防風10克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