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濕疹在中醫怎麼說
擴展閱讀
24號臉上皮膚鬆弛 2024-11-28 20:35:36
水痘旅遊 2024-11-28 20:28:22
咬手起疙瘩 2024-11-28 20:28:21

濕疹在中醫怎麼說

發布時間: 2024-11-11 17:39:04

① 西醫 濕疹 中醫叫什麼

濕疹在中醫中相當於「濕瘡」,「濕瘍」,也屬於「侵淫瘡」、「血風瘡」、「粟內瘡」等病的范容疇。
可用中葯來改善濕疹:
(1)熱重於濕: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15克,大青葉15克,生石膏30 克,車前子10克,白鮮皮10克。
(2)濕重於熱:除濕胃苓湯加減。白術10克,茯苓皮15克,薏苡仁15克,黃芩6克,梔子6克,陳皮6克,澤瀉10克,苦參10克。
(3)血燥證:當歸飲子加減。當歸10克,雞血藤15克,赤芍10克,白芍10 克,生地15克,刺蒺藜10克,陳皮6克,白術10克,丹參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
在這個基礎上想要很快去掉濕疹的話可以在外塗蘊磯霜,堅持一段時間就會好的。

② 濕疹的中醫辨證是什麼意思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認為濕疹是由外邪入侵而導致機體內濕邪積聚所致,屬於「濕毒瘙癢」范疇。中醫辨證分析濕疹的病因病機,需要結合患者的年齡、病程、發病部位、症狀表現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以確定疾病的具體辨證。
根據中醫辨證理論,濕疹可分為不同的證候類型,如濕熱證、濕毒證、濕熱夾毒證、濕毒瘀滯證等。每種證候類型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和體征,臨床上需要進行辨證分析,對症治療,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醫治療濕疹的過程中,除了外治法和內服葯物之外,還需要調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避免過度疲勞和飲食不合,以免加重濕邪的侵襲。同時,中醫葯也提倡食療,飲食上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膩等,同時加強自身體質,提高抵抗力,逐漸達到治癒的效果。

③ 濕疹中醫辯證治療

濕疹是個很頑固的病,很多人都有,尤其是在脖子和四肢、關節處易生,中醫治療的方法一般是疏風散邪,涼血化淤。這是一般的思路,我治療了一些患者,卻總是發現疏風之路不是很順暢。

後來我反思發現是自己忘記了辨證施治,中醫不是用一個套方來針對所有患者的,一定要結合病人的情況來治療,所以我就仔細總結這些患者,最後發現,很多人都是情緒波動後才發的病,於是我就採用調和肝膽的小柴胡湯類方,或者是四逆散等方子,稍微配合點走皮膚的葯物如白蘚皮,結果這些女士的肝氣疏開以後,病情居然就逐步好轉了,最後有很多就痊癒了。

當時我看這位朋友,她的患處也在脖子的兩側,還有四肢的關節處,這如何分析呢?

中醫認為,人體的兩側為陰陽交接的部分,所以脖子側面的問題,可以從肝膽論治;而關節處,為筋之所聚,中醫認為肝主筋,肝病也會引起關節處的問題,所以,我判斷這個患者的情況跟肝膽不和有關。

中醫認為,肝升膽降,都主氣機的疏泄、如果肝膽失和,疏泄不利,那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問題,而引起肝膽失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情志失調。

肝膽不能疏泄會導致水濕停滯,出現濕疹等問題,這個時候,單純利水濕效果不好,因為得把根源問題調理過來才能一勞永逸啊!

想要顏值高,舒肝很重要 | 生活妙方

④ 中醫如何解釋「濕疹」究竟用什麼方法才可以治好濕疹大神們幫幫忙

在中醫學古代典籍中濕疹相當於「粟瘡」,急性濕疹則相當於「風濕瘍」的范圍,慢性濕疹則類似於「頑濕瘍」。從這些病名不難看出,濕疹的中醫發病原因跟「濕」脫不了干係。對此,歐淇貝康皮膚專家也提到:我們之所以會發生濕疹,皆因先天稟賦不足,風濕熱長期寄存於肌膚而形成的;或因脾失健運或因營血不足,濕熱凝聚,以致血虛風燥,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 根據病程進展不同階段,病機亦有改變。疾病初起多為風濕熱邪客於肌膚;病情進展。濕熱郁積於內,熏蒸於外,或血熱外蒸於肌膚;病情遷延,濕熱留戀,濕阻成淤,或血熱團結成淤,致風濕熱淤並重之勢;本病後期,風熱傷陰化燥.淤阻經絡,血不營膚或氣陰兩 慮或血虛風燥。 另外,中醫還認為濕疹的病位主在脾胃,濕邪是本病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濕有內濕、外濕之別。外濕是指自然界的濕氣,四季中以長夏為濕最重,而居住潮濕、涉水淋雨,水中作業等也可感受濕邪。內濕則主要指因飲食不當,飲酒過度或常食辛辣刺激食品,傷了脾胃,從而使得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再加上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兩邪夾擊,聚集於腠理及皮膚而引發濕疹。因此,一般濕疹的病情是虛實相雜。 溫馨提示:濕疹患者應該避免皮膚局部刺激,如熱水燙洗,過度搔抓等。另外,在治療方面,可使用歐淇貝康抗菌乳膏治療,它可以適用於濕疹的各種類型。

⑤ 中醫對於濕疹是怎麼定義的

中醫對濕疹的定義如下:
1、中醫認為,濕邪是濕疹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患者因飲食失節,嗜酒或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導致濕熱內蘊,又外感濕熱之邪,內外兩博,充於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或素體虛弱 脾為濕困,肌膚飼養而導致發病。
2、濕熱蘊久,耗傷陰血 化氣生風,導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即為慢性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