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和濕疹可從皮損表現上區分:
1、蕁麻疹主要是白色和紅色風團,而濕疹是丘疹和丘皰疹。
2、蕁麻疹發病時間急驟且消退速度快,但濕疹容易反復,病程較長且色素沉著不易消退。
3、蕁麻疹是接觸多種過敏因素所致的過敏反應,而濕疹是內外多種因素聯合引起的表皮炎症。
蕁麻疹和濕疹的病因區分
如果長居潮濕環境或者長期受到潮毒侵害,就會導致體內的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而出現局部瘙癢的症狀。如果過度抓撓就容易出現皮膚破損的情況,並且破損部位還有黃色的體液滲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皮膚問題會逐漸擴散。
蕁麻疹的發病原因大多是因為體內缺乏營養元素導致免疫力低下所引起的,用手抓撓之後會出現紅色丘疹,一般在24小時以內就可以消退,但是會反復發作。
② 為什麼得蕁麻疹
蕁麻疹是皮膚科一種常見病,有統計過說人的一生差不多有20%-30%是要得一次蕁麻疹的,所以這個病還是非常常見的。主要是表現為一種風團,就是在皮膚長的像風疙瘩樣的,可以是蒼白色的、淡紅色的,一般有瘙癢,但也有一些特殊類型的,長在口周、口唇或者眼瞼,可能引起一些血管性水腫,但都是蕁麻疹的一種。
由於發病原因特別復雜,可以跟食物、感染、內源性的一些疾病相關,或者身體的狀態不一樣,還可以跟外源性的食物,最常見的魚、蝦、葯物很多的因素相關,或者是一些物理因素,像冷、熱都可能引起,它主要是引起肥大細胞的脫顆粒釋放一些組胺,還有5-羥色胺這些炎症的介質可能引起血管的水腫,在臨床就看到大風塊、風團。
治療上如果能找到原因那就能從根本上遏制,但是很多情況是分析它可能是跟它相關,這種情況有的人就招個涼風就起了,可能對涼、空氣過敏,有的人是階段性的。每個人個體不一樣,當時的情況不一樣,盡量查找原因,找到原因把這個原因去除,可能不用葯就會恢復,如果這種風團瘙癢,用抗組胺葯等都能得到抑制。如果能找到原因是最好的,從根上起到治療作用,但是每個人蕁麻疹的原因不一定是單一,所以可能這次是這個原因,下次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還是很復雜的,但是常用的這些抗組胺葯還是能夠控制,比如開瑞坦、西替利嗪,這些效果還是比較肯定的,一般的常見的蕁麻疹都能得到控制。
③ 蕁麻疹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什麼是尋麻疹
尋麻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疾病,常因吃魚、蝦、蟹等海鮮或飲酒、汗出當風而誘發,也有因葯物過敏而引起。本病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急性尋麻疹發病急驟,初起局部發生瘙癢,抓後皮膚潮紅,迅速出現扁平局限性疹塊,大小不等,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顏色鮮紅或中央呈白色,邊緣呈紅色,有明顯瘙癢及輕度灼熱感。一般1-2小時後逐漸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慢性尋麻疹多由急性尋麻疹遷延而來,少則數月,長則1-2年,一般抗過敏治療無效。
中醫稱為癮疹,認為急性尋麻疹多因風邪郁於皮毛,或內有食滯、邪熱,復感風寒所致;而慢性多因情志不遂,肝鬱不舒,郁久化熱,傷及陰液所致。手部按摩對尋麻疹有較好的療效,求治者多為慢性遷延經一般抗過敏治療無效者。手部按摩可以疏肝解郁,平衡陰陽,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
尋麻疹的發病機理
尋麻疹的發病機理可分為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兩種,前者主要是由於I型變態反應引起,少數是II型或III型反應,此型的抗體IgE和血管周圍肥大細胞、血中嗜鹼性粒細胞相結合。當抗原再次侵入後,在這些細胞表面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引起肥大細胞膜本身及其一系列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學的變化,促使胞漿中的顆粒脫出,同時釋放出各種葯理性活性介質,如組胺、5-羥色胺、肝素、前列腺素、乙醯膽鹼、溶酶體酶、纖維蛋白溶酶、補體、各種激肽和慢性反應物質等,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多,產生皮膚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各種症狀。
非變態反應性尋麻疹是由於某些物質如細菌酶素、蛇毒、蛋白腖、某些葯物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紅斑、風團。
慢性蕁麻疹須知
1. 慢性蕁麻疹 是一種常找不到病因的疾病,患者常不定時地在身上、臉上或四肢發出一塊塊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常常越抓越癢,越抓越腫。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
2. 很多人以為慢性蕁麻疹是不會斷根的疾病,事實上,這種皮膚病是需要長時間吃葯,來改變體質,才有辦法斷根;通常發病時間越久,吃葯的時間就越長。如果能與醫生配合,有耐心的持續吃葯並規則的遞減葯量,通常在幾個月內(頑固的可能要1至2年)即可痊癒。
3. 是否與飲食有關?
確實有些蕁麻疹是因吃了某些食物或喝酒所造成,但是慢性蕁麻疹卻和食物沒有絕對關系,只是有些人在吃了某些食物(如:海鮮、香菇、竹筍、酒、芒果、草莓...)之後,確實會使皮疹變得更加嚴重,因此在葯物控制蕁麻疹期間,若發現那些食物會加重蕁麻疹發作,應盡量避免這些食物。
4. 是否「做過敏原試驗」能找得到原因?或對疾病控制有幫助?
目前過敏原試驗主要是用於異位性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在醫學上多年來的研究,確實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可檢驗出比正常人更高比例的過敏原;但是在慢性蕁麻疹的患者,卻只有相當少數的患者在抽血檢驗時可找到少數過敏的食物;更可笑的是,即使病患避免了這些食物,蕁麻疹還是照發不誤,因此蕁麻疹病患做過敏原測驗,不但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更因多次抽血使病患白挨了好幾針。耐心地配合醫生,接受正規口服抗組織胺減敏療法,才是安全有效又不浪費時間及金錢的方法。
5. 長時間吃葯,是否造成身體負擔,甚至影響肝、腎功能?
目前皮膚科醫生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用葯是 "抗組織胺",其安全性相當高,不造成身體負擔,也不影響肝、腎功能;只有一些患者,在服葯初期會出現 "嗜睡、口乾舌燥" 等副作用,但多在3~7天即能適應,您可以安心使用。極少數難以控制的患病,須配合第二線用葯,此時醫生會與您討論用葯之利弊。
日光性蕁麻疹
[定義]
日光性蕁麻疹(SOlsr urtcaria)是指皮膚光照後發生紅斑和小風團伴瘙癢或痛,光激發試驗能誘發皮損。
[流行病學]
日光性蕁麻疹或光化性蕁麻疹相當少見,至今文獻上僅有90多例報告。本病是指被各種波長的電磁輻射波所引起的風團損害,對紅外線的輻射波反應不包括在內,因為這屬於熱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可以是特發性的,或系統性紅斑狼瘡和某些葯疹的皮膚損害。
不同地區日光性蕁麻疹作用光譜有一定差別,歐美患者以紫外線型居多,日本患者則以可見光譜型為多。同一患者在不同時間的感應光譜也可能發生改變。本病好發於女性,發病年齡在20—40歲。
[日光性蕁麻疹的分型]
各型日光性蕁麻疹的臨床表現大致相似,但致病因素和發病機制各不相同。Harber(1963年)根據作用光譜、被動轉移試驗、逆被動轉移試驗將日光性蕁麻疹分成6型,但有些病例不能完全納入他的分類法。1980年Ramsey按主要作用光譜的不同將日光性蕁麻疹分為UVB型(290—320nm)、UVA型(320-400nm)和廣譜型(290-700nm)三型。Czametzki根據引起日光性蕁麻疹的波長和可能的免疫機制、不同類型的試驗方法及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分為4型。
被動轉移試驗:把患者血清注射到健康人皮內,24小時後在同一部位照射日光,觀察有無風團反應。
逆被動轉移試驗:先讓健康人的皮膚照射日光,然後局部注射患者血清,觀察有無風團反應。
[病因及發病機制]
根據逆被動轉移試驗將本病分成不同類型(表4.5)。特發性日光性蕁麻疹病因不明。本病的發生與刺激的波長有關,其中有些患者有特殊的免疫特徵。血清熱穩定因子(heat—labile serumfactor)常見於UVB型中。這種血清因子注射到正常人皮膚可以在5分鍾後誘發風團。有些患者可對可見光反應,經被動轉移試驗亦發現血清熱穩定因子,但決不發生逆向被動轉移。此種血清因子不屬IgG或IgM,它們的熱穩定性提示它與IgE一致。
日光性蕁麻疹是否有介質參與有不同看法。Ive等(1965年)發現在本病皮損中有組胺或類似物質,約1/2-2/3的患者給予復方48/80或抗組胺葯預防治療,可減少風團發生。在4種類型的日光性蕁麻疹中,發現血清組胺水平升高。患者皮膚局部受刺激2—5分鍾後組胺水平達到高峰,在20分鍾後組胺恢復到正常水平。同時嗜酸性和嗜中性化學趨化因子比正常增加3-5倍,10-20分鍾達到最高值,60分鍾時恢復到正常。皮膚損害中有肥大細胞脫顆粒。但Hawk等研究4例日光性蕁麻疹中僅2例血清組胺水平輕度升高。總之,患者血清中存在某種未知物質,經日光照射後產生變應原(血清因子),這些變應原與肥大細胞表面抗體結合,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化學介質和組胺。患者血清中的抗體可能是IgE,它耐熱而且可以被動轉移。
抑制光譜:有些日光性蕁麻疹患者不管日光照射多長時間,風團要在光停止照射後發生。表明風團產生有2種光譜起作用:一種光譜起促進作用,另一種光譜起抑製作用。抑制光譜的波長較長,約660nm,促進光譜波長在400—500nm之間。並非所有日光性蕁麻疹具有抑制光譜。下列情況表明有抑制光譜存在:風團在日光照射時不出現,而是在照射後發生;日光照射期間和照射後僅出現速發性紅斑,但照射單色光可產生風團。抑制光譜可能通過滅活光變應原或者滅活化學介質,或者阻止化學介質與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
[臨床表現]
有些患者在衣服遮蓋部位也可見損害。皮膚暴露於日光後30秒至3分鍾有彌漫性紅斑和小的風,類似膽鹼能性蕁麻疹。嚴重時可見彌漫性皮膚水腫。皮損可伴有劇癢、刺痛、燒灼痛。風團常在1小時後消退。常暴露於日光的皮膚,如面部和手背一般不發生皮損。
當皮損泛發時可伴有疲乏、虛弱無力、腸痙攣、組胺引起的頭痛、暈厥。這些症狀一般在數小時內消失。
[合並疾病]
本病可以是遲發性皮膚卟啉症或紅細胞生成卟啉的一種表現。本病也可以是早期或晚期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症狀之一。文獻上報告1例用磺胺和氯丙嗪發生本病。另有1例同時合並冷接觸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症和熱接觸性蕁麻疹。
[實驗室檢查]
所有常規實驗室檢查均在正常范圍內。日光性蕁麻疹發作時胃酸分泌增加。有些作者發現抗核抗體陽性,但沒有系統性紅斑狼瘡證據。Baart報告本病1例血清乳酸脫氫酶升高和紅細胞脆性增加。
蕁麻疹的預防
盡可能地找出發病誘因並將之除去。如慎防吸入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蓖麻粉,避免接觸致敏原,禁用或禁食某些機體過敏的葯物或食物品等。如因冷熱刺激而復發者,不應過分迴避,相反應該逐步接觸,逐漸延長冷熱刺激的時間,以求適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膽囊炎、病毒性肝炎、闌尾炎、腸道蛔蟲病等,以杜絕病源。
注意事項:
1. 保持生活規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適應寒熱變化。
2. 避免強烈抓搔患部,不用熱水燙洗,不濫用刺激強烈的外用葯物。
3.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治療慢性病灶,調整胃腸功能,驅除腸道寄生蟲。
4. 忌食動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鮮發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飲酒。保持清淡飲食,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
慢性蕁麻疹治療要點:慢性蕁麻疹患者重點是血虛風動、重在養血祛風,古代名家治療「風疹瘙癢症」便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認為蕁麻疹跟素體稟賦不足,外感風、濕、熱珠諸邪或飲食生活失調有關。或外感風寒,風熱;或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或肺衛肌表不固,風邪乘虛而入;或體弱血少,風從內生。一般急性蕁麻疹多為實證,慢性蕁麻疹為虛症。故專家重用黃芪、當歸、益氣固表、補氣生血,蟬蛻息風止癢脫敏,這樣才能標本兼治、愈後不復發。
④ 蕁麻疹長在四肢么
蕁麻疹可以長在身體各處都有可能。
以腹部,臀部,臉部,手腳,最為常見。
⑤ 蕁麻疹什麼症狀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疾病,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常表現為皮膚出現風團或血管性水腫,可伴有瘙癢症狀,蕁麻疹一般會在20個小時內自動消退,但是會反復出現,如果時間超過6周,就變成了慢性蕁麻疹。
那麼蕁麻疹發生後都有哪些症狀呢?
1. 會在皮膚上出現風團,如果通過抓撓過後,會出現發癢或者是一連串的疙瘩。
2. 皮膚在刺激下八小時左右就會出現紅斑,如果持續下去,皮膚損傷就會變大,局部還有發熱的現象,在按壓的時候會有疼痛感。
3. 皮疹出現後局部會有疼痛和腫脹的感覺,可能還會有頭疼,發熱,甚至全身不舒服等症狀。
4. 有時身體會出現寒冷性的蕁麻疹,也就是天氣忽然降溫或者接觸冷水後,一般在面部或者手部出現紅腫瘙癢的症狀,有時會更加嚴重。
蕁麻疹的發生和個人的體質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患者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出現反復的現象,如果患者出現蕁麻疹,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過敏葯物治療。如果身上反復出現蕁麻疹,應注意什麼呢?
1. 飲食
如果患者有吃海鮮或者吃蛋白質含量較高食物的習慣,那麼很容易引起蕁麻疹,高蛋白質和海鮮就是蕁麻疹反復的誘因。
2. 外界刺激
如果患者經常受到陽光刺激或者一些化學物質等接觸物的刺激,也容易引起蕁麻疹,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比較敏感,任何忽冷忽熱、壓力摩擦等都可能誘發蕁麻疹的出現。
3. 葯物
我們平時生活中的一些抗生素也會引起蕁麻疹,比如青黴素、一些血清疫苗會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從而引起引起蕁麻疹。
4.過敏
如果患者是過敏體質,在接觸一些過敏原後,可能誘發蕁麻疹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