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皰疹的土名
擴展閱讀
懷孕手背濕疹怎麼辦 2024-10-11 07:21:52
身上長滿濕疹怎麼辦 2024-10-11 07:19:06
臉上皮膚鬆弛下垂25歲 2024-10-11 06:51:07

皰疹的土名

發布時間: 2024-10-11 03:31:17

㈠ 我爺爺大概十年前身上起了一種農村 的叫法叫做蛇步瘡,醫學用語應該叫帶狀皰疹,一開始因為是農村的,就

念你復一片孝心,教你一個土方,制請你爺爺試試:

  1. 30克紫草,置於蒸盅中。倒入麻油,浸沒,拌勻,靜置1小時。隔水蒸半小時,涼後,用雙層紗布過濾備用。晚上睡覺前洗漱後,用此紫草油塗抹患處,一天一次。塗抹後,可穿干凈的舊棉毛衫睡覺。紫草屬中草葯,一般中草葯房均有售;

  2. 如果嫌麻煩,一般大的中醫院有現成紫草油可配。;

  3. 叫你爺爺不要每天洗澡,最多4~5天洗一次。

    ……

    ——祝你爺爺健康長壽。

㈡ 帶狀皰疹是不是蛇斑瘡,會有生命危險嗎

俗稱蛇盤瘡,一側長,不過中線,聽老人們說過長一圈就有生命危險了,沒那麼嚴重的,在我老家有個土方法,可liao,幾天就好,旱煙油,陶寶里有。

㈢ 丹毒(腰纏火丹)怎麼治療

纏腰火丹也叫纏腰火龍、纏腰丹、纏腰龍、蛇纏腰等,叫法很多,醫學名都叫帶狀皰疹,當人體免疫系統降低時就容易發皰疹,這病發的時候皰疹容易治療,但是容易留後遺神經痛,神經痛是什麼?簡單說就是疼痛的時候都會感覺做人沒意義了,這種感覺有的伴隨幾年,10多年,甚至找不到針對性葯物,會伴其終身,所以需要重視及時針對性治療。說到治療,提供幾個可行性建議僅供參考:
1、西醫治療:首先很多後遺神經痛患者前期就是是在醫院治療,醫院採用多是西醫西葯,如使用一些抗病毒類西葯:阿西洛韋、輸液抗病毒等,這類治療方法只暫時的壓制住病毒,用葯量大,皮膚表面水泡會消下去,但病毒會侵入神經,繼而形成後遺留神經痛。但是為何很多患者輸液時間越久皰疹消失了,卻感覺更疼了?因為皰毒在神經線,不在體內,神經線處於皮膚深層,即表層和體內的中間!比如感冒發燒,炎症或病毒在體內,打針輸液幾天就好了,但是皰毒卻不是在體內,而是在神經線!所以在醫院治療時間越長,留下後遺症的概率越大。只有對症的中醫中葯才能根治後遺神經痛是病毒侵入神經末梢。
2、中醫治療:另外如果皰毒在皮膚表層,用葯膏也可以祛除皰毒,但是皰毒在神經線,需要使用液體葯物進行治療,因為液態葯物具體滲透性,其它膏狀或者固態葯物,都不具備滲透性。中醫使用純中草葯酒,液狀葯酒比固態、膏狀葯物,有更強的皮下組織滲透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如`佰`度``&`疱``免``忧,;一般初發皰疹外敷10天左右愈,後遺疼痛根據不同嚴重程度15-45天減輕和痊癒。只有具備滲透性的針對性葯物,方可直達皮膚深層完全祛除皰毒!
3、治療時間越早越好,需提高對待此病的重視!剛發皰疹前期,建議少運動,因皰疹喜熱容易擴散,另外患處盡量不接觸水,保持開朗樂觀心情對於治療也很重要,後遺神經痛只要堅持外敷可達到減輕疼痛或根治的目的,堅持信念,健康無價!
·
·
·
碗蓮要求含腐殖質較豐富的塘泥或稻田泥作栽培土,切忌用工業污染土。黃泥粘度大,使用量要適當,過粘會影響藕鞭的伸長和藕的膨大;沙質土疏鬆,粘性不夠,容易遭風害而折損,有礙於根系的生長,一般以黃泥、沙質土按7:3的比例混合使用為宜。如無沙質土,可加黃沙,但比例要略小些。城市郊區,可直接選用蔬菜地的園土;城市中還可用春季盆花換盆的宿土加一半的黃泥作栽培土。每盆用20克左右的腐熟干雞糞或其他肥料,與盆土充分拌勻作基肥,揀去其中的雜質和石礫,清除土中的小蟲和蚯蚓,然後放入盆中。土層一般佔全盆容積的3/5左右。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趙家榮試驗表明,用干塘泥100份,豆餅水2份,草木灰水6份,豬、牛蹄水2份,爛頭發水2份,骨粉1份的配方種植碗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碗蓮是喜溫植物,對溫度要求較嚴,一般8-10℃開始萌芽,14℃藕便開始生長。早期播種時,也要求溫度15℃以上,否則幼苗生長緩慢造成爛苗下游地區,4月中旬以前一般不採用露地播種育苗,主要是因為溫度達不到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需要。隨著溫度升高,持續烈日高溫(40℃以上),也不利於碗蓮的生長發育。22-35℃是碗蓮生長發育的最適宜溫度。18-21℃時,開始抽生立葉,開花則需要22℃以上,25℃生長新藕,這時需要日溫較同,夜溫稍低的氣候。大多數栽培種在立秋前後氣溫下降時轉入長藕階段,表現為盆土明顯上漲。

㈣ 跪求~~!民間土方制帶狀皰疹(民間俗稱纏腰火丹)

我得過 當時 只是長水皰 後面灌濃 ` 當時已經從胸口長到了 後背 半圈了 他們說 長了一圈 就要死 ` 嚇死我了` 我當時到校醫 那裡開的葯 還沒有打針 就是用打針的葯直接塗到傷口上 (開的什麼忘記了) 也吃了點葯 大約過了一個星期 就好了 沒有什麼的 但千萬別去把水皰搞爛 不然很容易感染

㈤ 纏身龍怎麼治

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病,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纏身龍」。它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人體,使身體抵抗力低下而發病。常發於胸背部、腰部或頭面部,有時甚至在四肢,往往單側性、帶狀分布群集的水皰。由於同時侵犯神經,往往有程度不等的神經痛。 有些生過或看到過此類病的人說起「纏身龍」,常常談虎色變。因為部分病人特別是老年人生了帶狀皰疹病的,一般都有劇烈的神經痛,以致茶飯不思,徹夜不能入睡,痛苦難忍。少數人可以疼痛持續數月數年,產生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這是由於病毒引起神經炎而又難於恢復,治療上也很困難。 帶狀皰疹往往先出現神經痛而後出現水皰等皮疹,這給病人就醫也給醫生診斷帶來一些困難。對於難於用其他原因解釋的一側神經痛應該考慮帶狀皰疹的可能,應予以密切觀察。生了病及時良好的治療可以縮短病程,減少後遺神經痛的發生。 生了「纏身龍」後應注意大量飲開水,飲食清淡,忌辛辣油膩食物,大便保持通暢也很重要。中醫中葯針灸也有一定效果,對於重症病人最好中西聯合治療。
【治療方法】 第一階段——消褪皰疹 方法一:民間土法 (見效最快) (1)類似針灸法: 步驟一:用頭較大些的針在整個皰疹帶的最外圍,以每隔10厘米左右的間距刺一針,針眼圍成一圈。此步目的在於界定皰疹帶的范圍,不讓其毒素擴散。 步驟二:用頭較大些的針戳雙手大拇指指甲兩側的穴位,即四個針眼;戳雙腳大腳趾指甲兩側的穴位,即四個針眼。共戳8針,放出少許病毒血液。 註:此法每日一次,至少三次,不間斷。嚴重者可酌情增加次數。此法須請專業醫師實施。 (2)西葯:用噴昔洛韋乳膏或阿昔洛韋乳膏塗抹皰疹。每日數次,不間斷,直至皰疹消褪;皰疹不要擠破,內液有病毒,可傳染。 註:類似針灸法與外用葯膏兩者並舉
方法二:常規醫療 (見效緩慢) (1)服用中葯數帖,服葯期長度視情況而定,少則兩周,嚴重者無限制延長。每日一帖,分早晚兩次煎服,不間斷。 (2)西葯: A 用噴昔洛韋乳膏或阿昔洛韋乳膏塗抹皰疹。每日數次,不間斷,直至皰疹消褪;皰疹不要擠破,內液有病毒,可傳染。 B 服用甲鈷胺片、呋喃硫胺片、地吧唑片。每日三次,每次三種葯各一片,不間斷。 註:中西葯兩者並用,服葯期長度相同
第二階段——消除神經痛 (1)服用中葯數帖,服葯期長度視情況而定,少則一周。每日一帖,分早晚兩次煎服,不間斷。 (2)西葯:服用甲鈷胺片、呋喃硫胺片、地吧唑片。每日三次,每次三種葯各一片,不間斷。 註:中葯的服用時間一般短於西葯 編者建議:第一階段時,方法一與方法二最好並用;第二階段的服葯時間視患者感覺狀況而定,感覺神經良好即可停止服葯

㈥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一)內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來源】《外科正宗》【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五】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方九】清熱消毒飲【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熱者加桑白皮10克,金銀花15克;偏寒者加荊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體虛者加生黃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肺脾兩虛,濕盛郁滯型。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之肝膽火盛,濕邪內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的濕滯絡脈型。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瘀滯型。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損發於面部者加馬齒莧30克;胸脅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黃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蘊,毒邪外發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周圍皮膚焮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型帶狀皰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耳部帶狀皰疹熱盛血瘀型。
【方十九】當歸六黃湯【來源】新中醫,1994:(8)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生地黃、黃芪、板藍根各10克,熟地黃15克,丹參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瀉火解毒,清利濕熱,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外感邪毒,濕熱內蘊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湯【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4)
【組成】丹參、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黃、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蔞各30克,紅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瘀血阻滯型帶狀皰疹,尤以神經痛明顯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來源】四川中醫,1988:(6)
【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製法】煎升麻濃汁。
【用法】用紗布蘸葯汁濕敷患部,保持局部濕潤。同時禁食生薑、大蒜、辣椒、魚等辛辣及發物。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二】馬蒲合劑【來源】陝西中醫函授,1996:(1)
【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腫,散結止痛。
【用法】上葯煎湯,溫度適宜時,用干凈毛巾或數層布浸葯液,外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備注】適用於火邪熱毒熾盛型帶狀皰疹。
【方三】地龍散【來源】《普濟方》【組成】青蔥葉1莖,地龍1枚。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青蔥葉去尖頭,將地龍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振動搖晃,待其化為水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四】柏葉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15克,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克,赤小豆、輕粉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植物油或涼水調葯。
【用法】外用,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五】如意金黃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天花粉5000克,黃柏、大黃、姜黃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瓷器收貯,勿令泄氣。
【用法】以新汲水調敷。
【方六】立消散【來源】《瘍醫大全》【組成】雄黃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黃、芙蓉葉、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熱,消腫斂瘡。
【製法】共研極細末,滴醋調。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再搽。
【備注】適用於熱毒熾盛的帶狀皰疹。
【方七】石柏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煅石膏15克,黃柏9克,蛤殼粉9克,白芷9克,鉛丹3克。癢者加輕粉、明礬。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油調。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八】兒茶五倍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兒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馬錢子6克,爐甘石粉6克,黃連末1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收濕斂瘡。
【製法】用白醋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火毒型帶狀皰疹。
【方九】半夏合劑【來源】新中醫,1981:(2)
【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黃6克,半邊蓮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將上葯分別研細末過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患部未潰破者用白酒調成稀糊狀外塗;已破潰者用菜油調塗。每日用葯3~4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石膏輕粉散【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煅石膏30克,輕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濕解毒,清涼止癢。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
【用法】涼水調塗患處,干後再塗,或用香油調塗亦可。或將水皰用針穿破用葯粉干搽亦可。
【備注】適用於濕毒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一】金錢草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
【組成】大葉金錢草。
【功效】清熱利濕。
【製法】取該葯適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調。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紮。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二】青柏散【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青黛15克,側柏葉20克,黃柏15克,生大黃15克,雄黃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製法】上葯除青黛、硼砂、雄黃、硝石外,余葯共研極細末後,再與以上四味葯共研磨均勻,入瓶備用。
【用法】對皰疹未破者,以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患處,輕者一日4~6次,重者可塗10餘次;若皰疹已破者,則直接以葯末撒布於患處。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三】雄黃散【來源】湖南中醫雜志,1989:5(4)
【組成】雄黃、明礬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香油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搽敷患處,每日3~4次,3日為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熱盛型或者濕盛型但未潰破者。
【方十四】蜈黃散【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2:(5)
【組成】蜈蚣(瓦焙)8條,大黃15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製法】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將葯物塗患處不露皰疹為度,每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盛兼血瘀型帶狀皰疹。
【方十五】復方雲南白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5:17(6)
【組成】雲南白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熱,活血。
【製法】將消炎痛研細末,加入雲南白葯及食醋適量,調成糊狀。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外敷患處,每6小時調敷1次。
【備注】適用於血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六】乳沒齒莧散【來源】北京中醫,1995:61(6)
【組成】乳香15克,沒葯15克,馬齒莧15克,五倍子12克,大黃12克,黃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結,清熱瀉火。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用熱香油調。
【用法】冷後敷患處,每日3次,至結痂為止,7日為1療程。
【方十七】大黃蜈蚣外敷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1)
【組成】大黃30克,蜈蚣3條,冰片6克,雄黃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製法】將上方諸葯曬干,碾碎,過篩成細粉備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調成糊狀,均勻塗擦皮膚皰疹處,不要塗擦過厚,注意勿入眼內,每日塗擦2次。
【備注】適用於內有濕熱蘊積,外受風濕熱毒的眼瞼帶狀皰疹。
【方十八】芷雄散【來源】河北中醫,1996:18(1)
【組成】雄黃50克,白芷50克,生白礬120克,冰片5克,病毒靈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粉,放入有蓋容器內備用。
【用法】對局部皰疹破潰者,將葯粉干撒患處;未破潰者,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塗於患處,日2~3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氣血凝滯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九】吳萸薏苡仁散【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96:31(2)
【組成】吳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斂瘡,止痛。
【製法】上葯研末,備用。
【用法】撒患處,不拘次數。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潰爛嚴重者。
【方二十】中葯外敷驗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4)
【組成】大黃6克,枯礬6克,冰片1克,輕粉0.5克,雄黃0.2克,硫黃0.2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裝入密閉瓶中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每日3次,7日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蘊結型。

㈦ 帶狀皰疹又稱「纏腰龍」,纏滿一圈沒救了

帶狀皰疹又叫纏腰龍,它是一種皰疹性的皮膚病,主要是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治癒的,一般不會導致人死亡,但是如果腰部長了一圈的皰疹,說明情況已經很嚴重了,而且患者免疫力低下,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產生一系列的並發症。

帶狀皰疹一般治癒了很少會復發,這還是比較值得欣慰的地方,所以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在春秋季節,要提高自身抵抗力,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