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濕疹腸滲漏
擴展閱讀
寶寶蕁麻疹一個 2024-10-03 08:14:03
饅頭麵疙瘩 2024-10-03 08:14:00

濕疹腸滲漏

發布時間: 2024-10-03 05:34:52

濕疹很嚴重的人,動植物蛋白都過敏,連空調也不能吹等等,身體能量來源有限,

濕疹也是過敏的一種,那就控制好飲食,不要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臨床上診斷為過敏性疾病的人,許清祥博士都建議飲食清淡,盡量能吃素,因為過敏原都是蛋白質,如果能減少蛋白質的攝取,其實就是減少過敏原的接觸,飲食中的高蛋白和高油脂,進入腸道後讓腸道的壞菌不斷地滋生,所分泌的毒素會引發腸道慢性炎症反應,久而久之就會破壞腸壁的完整性,造成腸漏癥候群。未消化完的蛋白質通過腸道滲漏進血液,造成免疫系統的混亂,過敏的症狀就會變得嚴重。許清祥博士發現的具有抗過敏作用的菌株lp-33,獲得中美日多國專利。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吃抗過敏益生菌樂亦康來調理過敏,飲食上多吃含維生素C的食物,多吃深色蔬菜。
1、避免接觸環境毒素(例如:甲醛等)
2、辨別並避免引起過敏的食物
3、避免精製食物(精米精面、含有反是脂肪的蛋糕,糕點等。過於干凈的生活環境)
4、避免過氧化物的食物(油炸類),增加抗氧化食物的攝入(例如:深色的蔬菜)
5、吃蒜、生薑、咖喱(姜黃)
6、多吃含有歐米伽3的食物(例如:亞麻籽油)
7、限制肉和奶的攝入
做好飲食的控制堅持吃抗過敏益生菌樂亦康,堅持吃三個月就會有顯著的改善。

㈡ 腸漏,你必須知道的熱知識11:皮膚屏障、痤瘡和濕疹皮炎

很少人會把自己的腸(Gut)和自己的皮膚(Skin)做任何關聯,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實際上已經感覺到二者事實上的緊密相關。偶爾吃一頓心滿意足的香辣美食,除了之後進口和出口都可能都會火辣辣灼熱感外,不少人臉上也會冒痘痘,可是皮膚可沒吃呀?下面 食與心 為大家詳細介紹腸道和皮膚如何相互聯系?腸漏會對皮膚造成什麼影響?


皮膚屏障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構成人體的外表面,是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屏障,維持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因而身體內部的異常情況也可在皮膚表面反映出來。皮膚具備近乎完美的生理保護功能:如屏障作用、感覺作用、體溫調節、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等作用,對維護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腸道屏障類似, 皮膚屏障(Cutaneous Barrier) 同樣由生物屏障、化學屏障、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構成[1]。


生物屏障主要由定居在皮膚表面的微生物組成,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其中最常見的種類有葡萄球菌、棒狀桿菌、丙酸桿菌和馬拉色氏黴菌等。


化學屏障主要指維持皮膚酸性/低pH值物質,如天然保濕因子(是由表皮絲聚蛋白的水解形成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乳酸鹽、尿素以及電解質等。


物理屏障主要由角質層、表皮層(不同分化水平的角質形成細胞+黑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組成和細胞之間的連接系統組成(緊密連接+黏附連接)。緊密連接由多種緊密結合蛋白構成,而黏附連接主要由E鈣黏蛋白構成。


免疫屏障主要由表皮和真皮免疫細胞組成,包括抗原提呈細胞(如樹突狀細胞)、固有淋巴細胞、角質形成細胞和常駐記憶細胞等等。皮膚中有大量的免疫細胞,僅常駐記憶性T細胞(Trm)數量就是血液中的2倍。


生物屏障、化學屏障、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彼此聯系相互影響,構成隔絕人體與外界的完美防護層。角質形成細胞可釋放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皮脂腺則分泌甘油三酯、蠟酯和含角鯊烯皮脂;皮膚微生物可水解這些物質形成游離脂肪酸等維持皮膚酸度。各種微生物彼此競爭,保持生物屏障的動態平衡,如表皮葡萄球菌可分泌絲氨酸蛋白酶Esp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並阻止其形成生物膜。角質形成細胞可識別皮膚微生物並分泌抗菌肽,調節皮膚微生物數量和組成。微生物又可影響免疫細胞的分化成熟,形成免疫耐受。微生物異常可損害屏障功能,激活免疫,引起皮膚炎症;機體也能識別異常,激活相應免疫細胞,釋放抗菌肽和細胞因子,調節菌群,修復屏障功能,從而使皮膚屏障保持動態平衡[2]。


現代社會,隨著衛生條件和衛生要求的提高,人們使用大量日化產品,無意中持續改變著皮膚表面的微生物屏障;甚至不少產品會直接殺菌抑菌,如抗菌肥皂、抗菌洗手液和酒精等。研究者認為,現代社會皮膚疾病的大量增加與這些生活習慣改變導致的皮膚屏障功能改變密切相關[3, 4]。


食與心 自己對此深有體會,小時候在農村生活時,徒手削山葯皮只是感覺到滑,而現在必須帶手套,不然接觸粘液的皮膚一定會瘙癢難忍。從前曬曬太陽雖然也會變黑,但並不難受,而現在曬太陽立刻明顯感覺到皮膚灼傷疼痛,有紫外線過敏的趨勢。


目前國內外大都開始考慮通過修復皮膚微生物屏障來護膚和改善敏感膚質,美國有科學家12年不洗澡,通過向皮膚噴灑含活性微生物的噴霧來進行清潔,中國的金鋒實驗室也早在10年前已經開發和應用活性微生物護膚品。


腸道屏障VS皮膚屏障


腸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免疫器官、內分泌器官以及重要的神經器官,腸腔內為人體內表面,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控制腸管內外來物質進出體內的保護層——腸道屏障;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表面是人的外表面,進化成了抑制環境物質入侵的體外保護層——皮膚屏障。這兩大屏障結構類似,都是由生物屏障、化學屏障、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組成;兩者都不像牆壁一樣固若金湯、一成不變,而是處在不斷損耗和修復的動態平衡之中。但由於所處部位和執行功能差異較大,兩大屏障又有明顯區別[1, 5, 6]:


雖然身體會向腸道內分泌大量的酶、抗菌肽和其他信號物質,但腸道同時也會吸收更多的外來物質進入體內,比如營養和各種信號物質;皮膚則主要是向外排出代謝廢物,比如尿素、水和二氧化碳。


腸雖是消化器官,卻可通過神經、免疫、內分泌和代謝等途徑影響全身各個器官和系統,具體細節本系列前六期已做過介紹;相比而言,皮膚的影響范圍略遜一籌,只包括自身、鄰近器官以及上級器官。


大腦是人的中樞器官,腸和皮膚分別是人的內外表面,雖然外周器官受中樞調控,但 腸和皮膚的運行機制卻完全不同 。腸是外周自主性最高的器官,除了進口和出口部分受大腦調控,其他部位的正常功能主要靠腸神經系統自行維持,所以人無法感知自己的腸黏膜是否有破損或潰瘍,也無法有意識地控制胃腸蠕動速度。而皮膚則時刻受大腦密切關注,身體某一部分被蚊蟲叮咬或受傷出血會迅速被大腦意識到,並做出拍打抓撓或止血包紮措施。通過大腦,腸和皮膚也可產生明顯相互影響,這就是腸-腦-皮軸。


腸-皮軸


嚴重皮膚屏障損傷會迅速引起個體注意,但慢性皮膚屏障功能損傷卻往往容易被忽視。短期皮膚異常(如瘙癢、起疹、紅腫等)可通過局部治療皮膚屏障功能進行恢復,但長期反復出現或持續存在的皮膚問題則不是單純皮膚問題,患者往往同時存在腸道屏障破損,即 腸漏[7-9] 。前幾期 食與心 介紹過的多種腸漏相關疾病,比如腸漏(一)和(二)中的炎症性腸病、過敏和自免疫疾病等都往往伴隨明顯的皮膚症狀。


腸和皮膚可通過代謝、免疫、內分泌和神經等途徑進行 雙向聯系 ,即 腸-皮膚軸 。腸道屏障和皮膚屏障也可彼此相互影響,有研究者為強調大腦的中樞作用,稱其為 腸-腦-皮軸[7-9]


腦-腸+腦-皮 :壓力和情緒影響著個體的腸道屏障和皮膚屏障功能,比如不少人焦慮時會伴隨著腹瀉或者長痘。


腸-皮+腸-腦-皮 :不健康飲食會擾亂腸道菌群,損傷腸道屏障、通過代謝、免疫、內分泌和神經等途徑影響皮膚健康。腸漏會導致應激反應系統功能異常和個體節律異常,個體遭受壓力時更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和睡眠問題,並通過腸-皮膚軸影響反過來影響腸和皮膚;補充益生菌、益生元或健康飲食不僅能修復腸道屏障,同時還能改善皮膚屏障。


皮-腦+皮-腸 :持續的皮膚問題也會成為壓力源,通過免疫和神經等途徑影響情緒和腸道屏障。以食物過敏為例,食物過敏不僅可能由腸漏導致的免疫異常引發,還可能由皮膚屏障損傷引起的免疫異常引發。


2015年一個極為駭人聽聞的事件就可能與此有關:一名15歲的加拿大女孩與男友接吻後因花生過敏搶救兩天無效而宣布死亡,其實她的男朋友不過就是在接吻前4小時前吃過含花生醬的漢堡而已。


以下, 食與心 將介紹幾種常見慢性皮膚問題與腸漏的聯系。


痤瘡與腸漏


痤瘡(Acne/ Acne Vulgaris) 俗稱青春痘,是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青春期多發(85%左右青少年受此困擾),但成年期同樣常見。痤瘡最常出現於面部,其次是背部和前胸。傳統研究多關注皮膚和內分泌狀況對痤瘡的影響,通過皮膚局部用葯、抗生素或抗激素葯物進行治療。但最新研究顯示, 痤瘡並不是單純的皮膚疾病,而具有胃腸道病理基礎,多數患者往往伴隨明顯的胃腸道症狀,如便秘、口臭、胃食管反流和腹脹等等;皮膚屏障功能異常是最直觀表現,但痤瘡伴隨的腸道屏障功能受損可能才是根本原因[3, 9, 10]。


研究發現:慢性痤瘡患者的腸道屏障功能受損,甚至其腸道微生物明顯不同於健康人群;腸-皮軸功能異常在痤瘡的持續存在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0-12]。


①慢性壓力,長期缺乏睡眠會破壞應激反應系統和節律系統,增加腸道屏障滲透性引起腸漏,使得大量炎性介質(如細菌內毒素)進入循環,導致炎症,進而破壞皮膚屏障引起痤瘡產生,很多人在熬夜和焦慮時都會產生這種狀況。


②不健康的飲食(如高油高糖或過量好感覺食物的飲食)會擾亂腸道微生物破壞腸道屏障,進而通過免疫、內分泌和代謝等途徑擾亂影響皮膚。同時,不良飲食也可直接破壞皮膚屏障,引起皮脂腺分泌皮脂增加從而擾亂皮膚微生物,破壞皮膚屏障,引發痤瘡。


③健康飲食、合理作息時痤瘡症狀一般都會減輕;嚴重患者口服抗生素抑制菌群能短時控制症狀;補充益生菌或益生元調節腸道菌群也能改善症狀。


除了一般痤瘡, 玫瑰痤瘡同樣與腸漏密切相關 玫瑰痤瘡(Rosacea) ,俗稱 酒糟鼻/酒渣鼻 ,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面部中央的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多見於30~60歲中年人,女性更常見。


酒糟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的證據顯示腸-皮軸功能異常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患者表現出皮膚屏障破損,皮膚菌群改變,真皮細菌受體表達改變(如TLR-2表達增加),皮膚免疫細胞對外界刺激表現出擴大的免疫反應;同時患者腸道屏障功能明顯受損,多數患者存在小腸細菌過度增殖;飲料、酒精、辛辣食物和負面情緒都會進一步破壞腸道屏障和皮膚屏障,誘發加劇酒糟鼻症狀;而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或益生元,或者治療伴隨的胃腸道疾病都能改善症狀[13, 14]。


過敏性皮炎與腸漏


過敏性皮炎/異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多種多樣的皮炎、濕疹和蕁麻疹,目前影響著15-30%的兒童和2-10%的成人。臨床上,過敏性皮炎常隨病程發展,出現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以及哮喘等,過敏症狀還可從皮膚擴散到消化道和呼吸道。在 腸漏,你必須知道的熱知識(一):腸漏與消化系統疾病

和 腸漏,你必須知道的熱知識(二):腸漏與自免疫攻擊和過敏

中食與心介紹過過敏(包括食物過敏、呼吸道過敏和皮膚過敏等)與腸道屏障功能損傷密切相關,還分別介紹過食物過敏和哮喘與腸漏的關系。本期進一步介紹過敏性皮炎與腸漏的聯系。


一般認為:皮膚屏障破損和免疫反應改變是過敏性皮炎的主要原因。現代城市人群,由於過度講衛生,過度使用洗滌化妝等日化產品,造成皮膚菌群異常,使得抗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量增殖;細菌釋放的有害物質(如毒性因子)激活上皮細胞受體,引起2型免疫反應和Treg活性抑制;細菌產物破壞緊密連接和黏附連接,損壞皮膚屏障;免疫改變促進有害菌的定植,抑制角質形成細胞釋放抗菌肽;形成惡性循環[15, 16]。


皮膚屏障破損後,環境中原本不易引起反應的過敏原同樣會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末梢激活,產生抓撓反應;抗原提呈細胞(包括樹突狀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和肥大細胞等)變得更為敏感,釋放細胞因子促進T細胞分化為Th2細胞,Th2細胞可隨循環遷移到身體其他器官;Th2細胞、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都會釋放IL-31,IL-31結合到感覺神經末梢的受體,會產生明顯的瘙癢感覺,引發抓撓行為;有害菌毒素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也會促進IL-31釋放增加;形成瘙癢-抓撓循環[16]。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 過敏性皮炎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皮膚問題,而是一個涉及腸道微生物和腸漏的系統性問題,除了皮膚屏障損傷,患者同時還存在腸道屏障損傷/腸漏 。皮膚屏障損傷引起的異常免疫(如Th2細胞分化和各種促炎因子)可隨循環到達腸道,擾亂腸道屏障;腸漏引起的免疫異常和毒素(如內毒素)也可通過循環影響皮膚,引起皮膚屏障損傷;損害腸道屏障的因素,如不良飲食、慢性壓力和不良生活方式等都會擾亂菌群,同時破壞腸道屏障和皮膚屏障。改善腸道屏障的多種因素,如補充益生菌、益生元、健康飲食或者糞便菌群移植,則不僅能重建健康菌群,還能改善食物過敏和皮膚過敏[8, 16, 17]。


還有研究者提出 腸-皮-肺軸 ,皮膚屏障和腸道屏障的破損不僅影響皮膚和腸,同時破損引起的Th2型免疫反應可通過循環蔓延到呼吸道/氣道,引起氣道屏障破損;而氣道屏障異常同樣也會反過來影響皮膚屏障和腸道屏障功能[15, 16]。


綜上,過敏性皮炎並不是單純的皮膚功能異常,而是系統性功能障礙,涉及皮膚、腸和免疫異常;單獨針對人自身皮膚細胞和皮膚組織治療事倍功半,甚至幾乎無法治癒;由於腸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免疫細胞占人體免疫細胞的70%-80%,只有同時修復好皮膚屏障、腸道屏障以及免疫異常,才能更好的治療該病。


參考文獻

1 Eyerich S, Eyerich K,Traidl-Hoffmann C, et al. Cutaneous Barriers and Skin Immunity: Differentiatinga Connected Network. Trends in immunology, 2018, 39: 315-27.

2 ByrdA L, Belkaid Y, Segre J A.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Nature reviewsMicrobiology, 2018, 16: 143-55.

3 LiangS, Wu X, Jin F. Gut-Brain Psychology: Rethinking Psychology from theMicrobiota-Gut-Brain Axis. Front Integr Neurosci, 2018, 12: 33.

4 PrescottS L, Larcombe D-L, Logan A C, et al. The Skin Microbiome: Impact of ModernEnvironments on Skin Ecology, Barrier Integrity, and Systemic ImmuneProgramming.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Journal, 2017, 10:

5 GalloR L, Hooper L V. Epithelial Antimicrobial Defence of the Skin and Intestine.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12, 12: 503-16.

6 ChenY E, Fischbach M A, Belkaid Y. Skin Microbiota-Host Interactions. Nature, 2018,553: 427-36.

7 O'NeillC A, Monteleone G, McLaughlin J T, et al. The Gut-Skin Axis in Health andDisease: A Paradigm with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BioEssays : news and reviewsin molecular,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16, 38: 1167-76.

8 LeeS Y, Lee E, Park Y M, et al. Microbiome in the Gut-Skin Axis in AtopicDermatitis.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research, 2018, 10: 354-62.

9 SalemI, Ramser A, Isham N, et al. The Gut Microbiome as a Major Regulator of theGut-Skin Axis. Front Microbiol, 2018, 9: 1459.

10 BoweW P, Logan A C. Acne Vulgaris, Probiotics and the Gut-Brain-Skin Axis - Back tothe Future? Gut Pathog, 2011, 3: 1.

11 DengY, Wang H, Zhou J, et al. Patients with Acne Vulgaris Have a Distinct GutMicrobiota in Comparison with Healthy Controls. Acta Derm Venereol, 2018, 98:783-90.

12 ClarkA K, Haas K N, Sivamani R K. Edible Pla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GutMicrobiome and Acne. Int J Mol Sci, 2017, 18:

13 PicardoM, Ottaviani M. Skin Microbiome and Skin Disease_ the Example of Rosacea. JClin Gastroenterol, 2014, 48: S85–S6.

14 WeissE, Katta R. Diet and Rosacea: The Role of Dietary Change in the Management of Rosacea.Dermatology Practical & Conceptual, 2017, 7: 31-7.

15 HuangY J, Marsland B J, Bunyavanich S, et al. The Microbiome in Allergic Disease: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2017 Practall Document of the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and the European Academy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7, 139:1099-110.

16 ZhuT H, Zhu T R, Tran K A, et al. Epithelial Barrier Dysfunctions in AtopicDermatitis: A Skin-Gut-Lung Model Linking Microbiome Alteration and ImmuneDysregulation. Br J Dermatol, 2018, 179: 570-81.


㈢ 濕疹是由潮濕引起的嗎,有沒有辦法根治

濕疹的出現多數伴有是腸胃功能不好以及免疫力差的變態反應,一般吃東西容易拉肚子或者引起過 敏反應以及皮膚病,在自然醫學也稱之為腸漏症,通俗來講就是食物中的蛋白質,沒有被身體吸收 完全,進入腸道的大分子蛋白直接進入血液,然後免疫細胞開始工作,引起過敏反應,使用西葯消 炎之類屬於治標不治本,擦西葯等含激素的葯膏治標不治本,而且長期產生依賴並且會產生耐葯性,必須加大劑量卻不能痊癒。建議先從腸胃功能調理開始。也可以先測一下過敏原。最主要的是調節腸道消化吸收功能,修復腸粘膜。而且腸道也屬於我們人 體的免疫器官,若是腸道不好免疫力一般也會很差,所以腸道的調理作為首要任務。
由於腸漏症和濕疹屬於長期累積形成。是屬於慢性疾病,還是希望在治療過程中能夠有足夠的耐心。 我對你目前的狀況建議:L-Glutamine +酵素+維C+維B50 這是採用自然療法,對身體沒有傷害,但是要選對產品,自然療法對營養劑的選擇和劑量有嚴格要求。
首先進行一次維生素C排毒法,使用大劑量天然維C粉,使用後症狀主要是很舒服的拉肚子,這種方 法不會對身體有任何傷害,主要是清理了腸道垃圾。記住一定要選擇天然酯化中性維C粉。每人的耐受劑量不同,耐受劑量越高,說明你體內的毒素越多。具體排毒的方法可以單獨答一次了。 在最初的階段要堅持服用益生菌,增加有益菌群,提高腸道免疫力。建議選擇雙重包埋益生菌,
才能順利到達腸道,最好添加有低聚果糖(益生菌的養料,增殖有益菌),提高有益菌的利用率。

㈣ 對抗濕疹的 4 個技巧

濕疹是一種棘手的疾病,估計會影響美國 10-20% 的嬰兒。雖然它在成年人中不太常見(只有大約 3% 的美國成年人患有濕疹),但我們很可能都遇到過患有這種疾病的人。

濕疹,也稱為 特應性皮炎 ,是一種以表皮(皮膚最外層)發炎為特徵的慢性病。這種炎症本質上是一種免疫反應,可以表現為多種症狀,包括:發紅、腫脹、瘙癢、乾燥、結痂、剝落、起泡、開裂、滲出或出血。患有濕疹的人可能會在身體的任何地方經歷它,並且它可以表現為幾乎任何大小的皮膚。

我們對濕疹的潛在機制了解多少?科學家們過去認為這是一種以 T 細胞過度活躍為特徵的免疫系統疾病,但現在我們知道濕疹實際上是表皮結構缺陷的結果:最外層的異常使其更容易滲透毒素和抗原。

更具體地說,這種缺陷是由稱為聚絲蛋白的蛋白質形成不當造成的。

一旦來自環境的刺激物滲透到最外層並繞過絲聚蛋白,角質形成細胞(一種特殊的皮膚細胞)就會產生細胞因子,通知免疫系統有入侵者。

然後,免疫系統細胞進入皮膚並引發免疫反應,其中包括釋放 IgE 抗體,進而促進更多的炎症反應!是的,濕疹可能是一個非常惡性的免疫循環;雖然它不是自身免疫性的,但它是一種可以從自身免疫協議。然而,對您的生活方式、營養和護膚程序進行一些簡單的調整,可以使一切變得不同!

改善濕疹的最簡單方法之一是到戶外曬太陽。科學研究表明,患有濕疹的人更可能缺乏維生素 D,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 D 是一種類固醇激素,可調節 200 多個基因的表達,在礦物質代謝中起關鍵作用,對骨骼礦化至關重要,並且是免疫系統的關鍵調節劑。它還調節細胞生長,包括構成表皮的上皮細胞。因此,維生素 D 在受濕疹影響的兩個關鍵部位起作用:免疫系統(可能在皮膚表面出現問題)和皮膚本身!

為什麼從陽光照射中獲取維生素 D 對濕疹很重要(而不是口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維生素 D 實際上是 在 皮膚細胞內 製造的,這就像給發炎的皮膚一點點所需的葯物一樣,就在源頭。這一觀點得到了以下事實的支持:皮膚科醫生甚至會在濕疹斑塊上使用光療(暴露於促進維生素 D 合成的某些波長的光下)來治療它,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因此,到戶外將發炎的區域暴露在陽光下可能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生活方式改變,但可能會產生很大的不同!對於皮膚白皙的人來說,只需 10 分鍾的陽光照射就足以達到每天推薦的 10,000 國際單位 (IU)(按照邏輯,膚色較深的人需要根據他們的皮膚類型逐漸增加)。我們知道,安全的陽光照射量對我們的 健康 有益;老化和致癌的方面來自曬傷,它最終會破壞我們的 DNA,而不是這里討論的相對短暫的陽光照射。如果無法外出(或面臨特別嚴酷的冬天或上夜班),服用維生素 D3 仍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實際上,科學研究表明,每天 1600 IU 的維生素 D3 劑量可有效緩解濕疹症狀。我建議服用維生素 D3 補充劑,其中含有 健康 油中的維生素(畢竟它是脂溶性的),並確保至少每隔幾個月重新檢查一次水平,因為過多的維生素 D 也是一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從一些營養最豐富的古食物中獲取維生素 D,包括肝臟、蛋黃和富含脂肪的魚。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是我們體內每個細胞單位所必需的。當然,最佳的人類飲食包括我們製造蛋白質所需的全部 20 種氨基酸,但文獻中已經表明改變飲食以增加特定氨基酸的含量有助於有針對性的問題,例如損傷恢復或腸道癒合,因為它為我們的身體提供了完成構建新蛋白質任務所需的確切工具。

在濕疹的情況下,缺乏甘氨酸可能只是表皮受損的原因之一;科學研究表明,絲聚蛋白富含甘氨酸,而且我們知道甘氨酸對於結構正確的結締組織(如皮膚!)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於將細胞外基質的獨特蛋白質結合在一起。

在古老的生活方式中,吃富含甘氨酸的飲食很容易實現,因為某些高調的食物富含這種小氨基酸!我特別想到了一個:骨湯!由於骨湯是由動物的結締組織製成的,因此它富含令人難以置信的甘氨酸。

如果您需要更多便利,請嘗試補充古谷骨湯蛋白!

關注甘氨酸並不是調整飲食以潛在改善濕疹症狀的唯一方法。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專注於在我們的飲食中攝取更多的 omega-3 來減少我們的炎症信號(這對任何人都適用,即使是我們這些沒有處理濕疹的人!)。

Omega-3 脂肪酸是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獨特的雙鍵結構。這類脂肪酸對於免疫系統信號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用於減少體內的免疫反應。這些脂肪酸儲存在細胞膜中,在那裡它們與 omega-6 脂肪酸競爭空間。然後 omega-6s 和 omega-3s 都被轉化為指示免疫系統的信號分子,omega-6s 產生的信號分子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和炎症,而 omega-3s 產生的信號分子是非常弱的炎症刺激劑。

Omega-6s 有點像 omega-3s 的憤怒表親:它們會加重免疫系統並誇大炎症反應,但它們仍然是 健康 免疫反應所必需的。因此,omega-3s 和 omega-6s 的平衡對於良好的免疫系統至關重要,確保我們的攝入量盡可能接近 1:2 的比例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尤其是對於任何人與濕疹作斗爭。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從食物中攝取 omega-3!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不同類型的 omega-3。事實上,存在三種類型的 omega-3:ALA、EPA 和 DHA。ALA 普遍存在於亞麻籽油和菜籽油等植物油中,但是,盡管有媒體關注,ALA 並不是一種特別有用的 omega-3 形式(我們的身體無論如何都需要將這些脂肪酸轉化為 EPA 或 DHA,並且轉化率不是很好)。

因此,最好盡可能選擇富含 EPA 和 DHA 的脂肪來源。一些最好的來源是野生捕獲的肥魚;草飼牛肉;和牧場飼養的雞蛋。

好的,濕疹還有另一個(明顯的)選擇:局部使用!由於濕疹可能因其「皮膚滲漏」病因而變得棘手,因此與濕疹作斗爭的人使用治癒性抗炎護膚品絕對至關重要。由於濕疹與皮膚細胞完整性和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因此選擇一種既能滋養又不會引發任何額外免疫反應的外用產品極為關鍵。

濕疹公司是我信任的一個品牌,它實現了這種平衡。他們的有機麥盧卡皮膚舒緩霜具有奢華的乳脂狀,但對皮膚非常舒緩,它採用已知有助於治療濕疹的優質成分製成。他們的主要成分麥盧卡蜂蜜是來自紐西蘭麥盧卡樹授粉的蜜蜂蜂蜜,麥盧卡樹是三通樹(另一種著名的抗炎植物,以其臭名昭著的刺鼻氣味而聞名——麥盧卡中完全不存在的東西)油!)。

眾所周知,麥盧卡蜂蜜因其非常高的甲基乙二醛含量而對皮膚狀況非常有效。

甲基乙二醛是一種產生過氧化氫的酶。這種化合物在消除細菌生長方面非常有效,而且,由於我們知道濕疹至少部分是對通過皮膚進入的細菌抗原的反應,因此麥盧卡蜂蜜對急性濕疹非常有治療作用!這款有機護膚霜中同時含有麥盧卡蜂蜜和麥盧卡油,比茶樹油更具有抗炎作用。

甚至有特定的臨床證據表明使用麥盧卡蜂蜜混合物治療濕疹:之前的一項研究檢查了麥盧卡蜂蜜、蜂蠟和橄欖油的組合,發現 80% 的患者的症狀在 2 周內得到顯著改善。濕疹公司的配方包括所有這些治療成分!

像大多數涉及免疫系統的情況一樣,行為和選擇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幫助或阻礙我們的康復。利用這些營養策略並獲得足夠的陽光照射對於控制嬰兒、兒童和成人的濕疹非常有用;添加正確的局部治療,尤其是有科學研究支持的治療,可以為這種抗濕疹計劃增添更多效力。通過一些試驗和錯誤(以及一些耐心!),考慮對抗濕疹症狀!

Al-waili NS. Topical application of natural honey, beeswax and olive oil mixture for atopic dermatitis or psoriasis: partially controlled, single-blinded study. Complement Ther Med. 2003;11(4):226-34.

Boguniewicz M. Atopic dermatitis: beyond the itch that rashes. 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05 May;25(2):333-51.

Elias PM and Steinhoff M 「Outside-to-Inside」 (and Now Back to 「Outside」) Pathogenic Mechanisms in Atopic Dermatitis. J Invest Dermatol. 2008 May; 128(5): 1067–1070.

Gethin GT, Cowman S, Conroy RM. The impact of Manuka honey dressings on the surface pH of chronic wounds. Int Wound J. 2008;5(2):185-94.

Javanbakht MH, Keshavarz SA, Djalali M,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using vitamins E and D supplementation in atopic dermatitis. J Dermatolog Treat. 2011;22(3):144-50.

Lee SA, Hong S, Kim HJ, Lee SH, Yum HY.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vitamin d level and the severity of atopic dermatitis associated with food sensitizatio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3;5(4):207-10.

Mesquita Kde C, Igreja AC, Costa IM. Atopic dermatitis and vitamin D: facts and controversies. An Bras Dermatol. 2013;88(6):945-53.

㈤ 小孩濕疹跟腸道菌群紊亂有關系是嗎

有啊,濕疹也是腸道菌群失調的一種表現。你可以給孩子吃點酪酸梭菌活菌散,調理腸道菌群平衡,另外搭配濕疹外塗葯膏,挺有用的

㈥ 肛門濕疹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肛門濕疹是肛腸科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以瘙癢、有分泌物滲出版、皮疹呈多形性、易復發為主權要特點。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1、外因方面:外界刺激,引發肛門濕疹的原因有太陽光線、紫外線、寒冷、炎熱、乾燥、多汗、搔抓、摩擦、生存環境、氣候變化、動物皮毛、植物、化學物質和日常生活用品如化妝品、肥皂、人造纖維等的刺激等等。
2、內因方面:某些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胃腸道功能障礙、精神緊張、失眠、過度疲勞、情緒波動以及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功能失調等,均可引起或加重濕疹的病情。此外,肛瘺、肛裂、痔瘡等也可引起肛門濕疹。
想去除的話建議你做到以下幾點:
1、勤換洗內褲,尤其是運動後。
2、飲食上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不吃或少吃腥辣之品。
3、衣著宜寬松,以減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纖及毛織品直接接觸皮膚。
4、清洗患處的時候,不能用鹼性比較強的肥皂。
5、用金銀花水來清洗皮膚後在塗抹蘊磯霜到患處改善,每日兩次,一般一個月左右就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