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蕁麻疹中醫辯證
擴展閱讀
濕疹用豬皮 2025-01-06 15:40:35
生殖器毛囊炎和皰疹區別 2025-01-06 15:33:35
興奮性蕁麻疹 2025-01-06 15:20:44

蕁麻疹中醫辯證

發布時間: 2020-12-03 20:17:03

1. 從中醫的角度看蕁麻疹

蕁麻疹相當於中醫學中的「痦瘤」、「癮疹」、「赤白游風」等證,民間回俗稱「風疹塊」、「鬼飯疙答瘩」等。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很早,《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已有「癮軫」之名,《諸病源候論·風痦痛候》說:「夫人陽氣外虛則汗多,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痦痛。」認識到本病的發生與風邪關系密切。歷代醫著對本病都有一定的記載,如明代《證治准繩》、《外科真詮》對本病的臨床表現觀察得頗為仔細。《證治要訣》說「食雞肉及獐、魚動風等物」會導致本病的發作。清代,《外科大成》根據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風邪所致,提出治療「宜涼血潤燥」,「慎用風葯」;《瘍醫大全》則提出了「疏風、清熱、托疹」的治療大法,至今對臨床仍有指導意義。此外,在古代還創制了一些治療本病的專方,如消風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2. 蕁麻疹,中醫認為是什麼疾病

中醫稱之為風團。或風疹。它症狀來時皮膚會出現一團一團紅色團快。癢。而過一段時間又消失不見。所以在中醫中認為。跟風邪有關。因為風邪其中一個特性是善行而數變。

3. 蕁麻疹中醫怎樣治

中醫認為,蕁麻疹的發病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外感風、濕、熱之邪,侵害皮膚;二是飲食不注意,使體內蓄積濕熱,再加上外感風邪,兩相排斥,在皮膚上出現症狀;三是血虛風燥所致皮膚易生病變;四是不可忽視的精神因素。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疾病,當接觸過敏原的時候,患者會在身體不特定的部位出現一塊塊形狀、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在產生這些斑塊的地方,會有發癢的感覺,如果沒有停止接觸過敏原並及時加以治療,出疹和發癢的情形會加劇。本病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無論男女老幼均可發病,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皮膚病


症狀提示:蕁麻疹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絕大多數為急性。急性蕁麻疹多突然發作,初起時只感覺皮膚瘙癢,而後起風團,風團大小不一,呈鮮紅色,形狀也不規則,可隨著瘙癢抓撓而增多。這種情況往往要持續半個小時以上,然後可自然消退,不留痕跡。急性蕁麻疹發病時,常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胸悶氣喘等症狀。慢性蕁麻疹可反復發作,終年不斷。


按摩原理: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點:一是外感風、濕、熱之邪,侵害皮膚;二是飲食不注意,使體內蓄積濕熱,再加上外感風邪,兩相排斥,在皮膚上出現症狀;三是血虛風燥所致皮膚易生病變;四是不可忽視的精神因素。根據以上病因,用按摩療法治療本病,首先要清熱解毒;其次應調暢情志,疏肝解郁;其三,要行氣活血,強壯身體,使人體不易受外界濕邪、風邪的影響。


一、手部按摩



1.拇指、食指捏拿合谷穴3—5分鍾,以感覺酸脹為宜。經常按摩合谷穴可理氣止痛、活血調腸,使人一身氣血充盈,百病難侵,故對本病有防治作用。



2.拇指按揉陽池穴l~3分鍾,以感覺脹痛為宜。陽池穴是三焦經氣匯集之地,按摩此穴可調節人體元氣,增強機體免疫力,對蕁麻疹有防治功效。



3.屈食指點按大陵穴3~5分鍾,以感覺酸脹為宜。大陵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有清心寧神的作用,對精神因素導致的蕁麻疹有治療作用。


二、足部按摩



1.拇指點按湧泉穴1—3分鍾,以足心發熱為宜。按摩此穴可強壯身體,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本病的防治大有助益。



2.拇指指腹按揉解溪穴l一3分鍾,以感覺酸脹為宜。按揉此穴可強壯內臟器官,調節消化系統功能,對慢性蕁麻疹有治療作用。



4.食指揉壓耳部腎上腺反射區1~3分鍾,以感覺酸脹為宜。按摩腎上腺反射區有清熱解毒、祛風化濕的功效,對急慢性蕁麻疹有治療作用。

4. 蕁麻疹的中醫驗方是怎樣的

①生麻黃3克,烏梅肉6克,生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②脫敏丸1號:蟬蛻炒專焦研末,煉屬蜜為丸。每次10克,口服2~3次。

③脫敏丸2號:蟬蛻2份,刺蒺藜1份。炒焦研末,煉蜜為丸,每次10克,每日2~3次。

④中成葯:可口服防風通聖丸、荊防敗毒丸、銀翹解毒片、浮萍丸等。

5. 葯物過敏蕁麻疹的中醫辨證

中醫則認為是由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造成。由於人體正氣相對虛弱內,且患者體質容各異,或內有食滯、邪熱,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平素體弱,陰血不足,皮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氣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腸寄生蟲、肝炎、腎炎、月經不調等)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交爭而發病。
中醫理論慢性蕁麻疹是人體免疫缺陷,在體質較弱時,遭遇濕邪之氣的入侵,擾亂了人體平衡。中葯治療各類蕁麻疹有顯效。蕁麻疹急性發作時同急性蕁麻疹治療。根據蕁麻疹的發病機理,迅速緩解皮膚瘙癢,祛除人氣器官內的濕邪之氣,改善體質,根治蕁麻疹。

6. 蕁麻疹中醫如何治療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臨床表現為局限性風團,驟然發生,很快消退,愈後不留痕跡,有劇烈瘙癢及燒灼感,與中醫文獻記載的"搭癌"或"癮疹" 相似。本病一般分為急、慢性兩類。急性者多因稟賦不受,又食魚蝦等葷腥動風或不新鮮食物;或因飲食失節。胃腸食滯,飲酒過量,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七情內傷,營衛失和,衛外不固,汗出當風,風邪郁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也有因葯物過敏而誘發等麻疹型葯疹的。慢性等麻疹多因情志不遂,肝鬱不舒,郁久化熱,傷及附液,或因有慢性疾病,平素體弱,陰血不足,陰虛內熱,血虛生風,或產後受風;或因皮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氣血損耗,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病。由此可見,本病初發多屬實證,久病則多為虛證,而風邪是本病主要外因。"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風寒相合而為風寒之邪,風熱相合而為風熱之邪,二者又可互相轉化。因此治療當以祛風為主,並根據挾寒、挾熱不同,酌用清熱或散寒之法。本病日久則多屬虛證,應配以益氣養血之法。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我認為本病的治療應該強調幾個方面。首先要認真辨證論治。 1.風熱型 多見於急性等麻疹。發病急,風團色紅,灼熱劇癢,兼見發熱、惡寒、咽喉腫痛、心煩口渴、胸悶腹痛、惡心欲吐,脈浮數,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辨證屬風熱襲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2.風寒型 多見於寒冷性蕁麻疹。皮疹色淡紅粉白,遇冷加重。症狀不多或有無汗頭身痛,口不渴。舌體胖舌質淡苔白,脈浮緊。證屬風寒束表,肺衛失宣。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疏風止癢。 3.陰血不足,血虛受風型 皮疹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後或夜間加劇,心煩易怒,口乾不思飲,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舌質淡,脈沉細。證屬明血不足,風邪束表。治宜滋陰養血,疏散風邪。 4.心脾兩虛型 患者素體虛弱,面色眈白,口唇質淡,失眠多夢,健忘怔忡,心悸盜汗,常入夜起病,汗後發疹,皮疹色淡而癢。多見於精神型蕁麻疹或人工蕁麻疹。證屬心脾兩虛,衛氣不固。治宜養血安神,益氣固表。常使多年頑症得以康復。 亦應重視發現誘發和加重蕁麻疹的病因,有針對性地治療。隨著醫葯科學的迅速發展和葯物配製的失控,中西葯物復方制劑越來越多,葯物誘發的蕁麻疹型葯疹已成為各年齡組的蕁麻疹為主訴就診的最常見原因。其特點是發病突然,皮疹量多常遍及全身,分布較均勻,持續時間較長而不易消散,色鮮紅有時呈出血樣疹,瘙癢較劇烈等。常伴高熱煩躁,口渴喜冷飲,便干溲赤,舌紅苔黃,脈洪數。證屬毒熱熾盛。治宜清熱涼血解毒。在兒童病例,蟲積傷脾型蕁麻疹常為第二位病因,患兒多身體瘦弱,面黃有"蟲斑",時有牙齦腫痛、齲齒或臍周疼痛。治宜健脾消導,驅蟲止癢。成年病例,脾胃濕熱,風熱乘肺,氣滯血瘀多為第二位病因,患者或因飲食不節,酒精過敏,脾胃濕熱蘊蒸而被風邪侵襲發病,或有慢性胃腸疾患、肝膽疾患等潛在病灶。治宜通腑泄熱,祛風解表,健脾舒肝,同時積極治療慢性病灶。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日光過敏性疾患常誘發風熱束肺型蕁麻疹,治宜祛風清熱。患有慢性盆腔炎、月經失調的患者蕁麻疹常在經前或經期加重,疹色暗紅,經血暗紅,舌質暗紅可有瘀斑。根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和"風血同治"的觀點,治療此型蕁麻疹常有良效,老年人蕁麻疹則因年老體虛和久病致應,多表現為氣血兩虛型和心脾兩虛型,在益氣固表、養血流風治療的同時,應該十分重視進行有關檢查,以排除隱性糖尿病和隱匿性癌症。久治不愈的頑固性蕁麻疹常是老年人早期糖尿病和癌症的危險信號。 總結治療頑固性蕁麻疹的經驗。我認為風熱型發病急、外邪未深入、正氣未虛者療效較好;風寒型及血虛型療效稍差;在蕁麻疹治療過程中加入養血活血葯可提高療效,而不主張多用蜈蚣、蛇退等表散性蟲葯以免病情加重;為減少復發,臨床治癒後應繼續鞏固服葯一段時間;治療期間及恢復期均應注意飲食禁忌,不服用魚蝦、辣椒、煙酒等腥發動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誘發因素,以免引起該病復發。

7. 蕁麻疹在中醫看來什麼原因

蕁麻疹屬於中醫風疹范疇。可參考風疹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有營血不足外感風邪或夾雜濕邪引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