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馬齒莧帶狀皰疹
擴展閱讀
生殖器皰疹最新 2025-01-23 13:54:50
秋季蕁麻疹怎麼根除 2025-01-23 13:54:46
帶狀皰疹很癢怎麼止癢 2025-01-23 13:51:08

馬齒莧帶狀皰疹

發布時間: 2021-01-31 13:47:25

⑴ 帶狀皰疹怎麼用偏方治療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中醫稱「纏腰火丹」,「蜘蛛瘡」等。發病時有發熱、全身不適、食慾不振等輕度全身症狀,發疹部位先有神經痛、癢感或皮膚感覺過敏。皮疹為炎性紅斑上發生成簇性粟粒至米豆大的水皰,常沿神經帶狀分布,多為單側性、以肋間神經和三叉神經區為多見,有不同程度疼痛感。局部淋巴結可腫大、壓痛。病程2~3周左右、能自愈,愈後不復發,但神經痛則可持續1~2個月或更長。下列方劑大多具有清熱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復論述。
【方一】三黃二香散【來源】殷大彰。新中醫,1987,(2):44。
【組成】生大黃、川黃柏、川黃連各30克,制乳香、沒葯各15克【功效】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生肌,活血止痛。
【主治】各部帶狀皰疹。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加適量細茶葉泡濃汁,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干則易之。
【方二】地龍皰疹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8,23(2):88。
【組成】地龍5條【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上葯烤乾研粉,加適量麻油,調勻,搽於局部。
【療效】用葯5分鍾即可止痛,3~4天痊癒。
【方三】無花果葉方【來源】祁公任。江蘇中醫雜志,1982,(3)。
【組成】新鮮無花果葉適量【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將新鮮無花果葉洗凈搗爛,用食醋調稀糊狀,敷患處日數次,葯干即更換。
【療效】治療帶狀皰疹21例,均於1~2天痊癒。
【方四】王不留行皰疹方【來源】民間方。
【組成】王不留行30克【功用】活血消腫。
【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上葯研為細末。將葯面撒布於潰破之皰面上,未潰破者,用麻油調成糊狀,塗抹患處。1日3~4次。
【療效】一般2~3日即愈。
【方五】雄黃酒精合劑【來源】遼寧醫學雜志,1960,(11)。
【組成】雄黃5克,冰片0.5克,75%酒精100毫升【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將雄黃5克,冰片0.5克,與75%酒精100毫升混合即成雄黃酒精合劑,用上葯塗患處,每日4~6次。
【療效】原作者治療帶狀皰疹10例,均治癒。一般塗葯1~2日即愈。
【方六】當歸皰疹方【來源】中華醫學雜志,1961,(5)。
【組成】當歸適量【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當歸適量研細末,每次0.5~1克,每4~6小時服1次。
【療效】治療54例,結果:全部治癒。其中服葯1天痛止者,22例;2天32例;服葯3天皰疹部分枯萎,第4天均結痂而愈。
【方七】馬齒莧皰疹方【來源】民間。
【組成】鮮馬齒莧適量【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鮮馬齒莧適量,洗凈搗成糊狀塗敷患處,每日2次。
【方八】丁香鬱金散【來源】楊恆裕。中醫雜志,1988,(8):29。
【組成】丁香、鬱金、柴胡、枳殼、川芎、赤芍、甘草各9克,板藍根30克【加減】氣虛加炙黃芪30克;口苦加膽草9克;胸悶加瓜蔞30克。
【功效】行氣活血,解毒定痛。
【主治】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用法】水煎服,一日1劑,早、晚或疼痛時服。
【方九】六神消皰靈【來源】《民間治病小偏方》【組成】六神丸適量,白酒適量【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將中成葯六神丸研成細末後,加白酒適量,調和成糊伏。塗於皰疹之上。每日2次。
【方十】雲南白葯皰疹方【來源】大眾醫學,1991,(3):45。
【組成】雲南白葯、白酒或麻油適量【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根據皮損大小,取適量雲南白葯粉,用白酒或麻油適量調成糊狀,塗敷患處,每日3~5次。同時內服雲南白葯0.3克,1日4次。
【方十一】空心菜皰疹方【來源】《奇效秘方偏方大成》【組成】空心菜適量,菜子油少許【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取空心菜莖,焙焦研細末,用菜子油調成膏狀,外塗患處,每日2~3次。

⑵ 馬齒莧能治帶狀皰疹嗎

沒聽說過,現在帶狀皰疹特別普遍了,小診所有的都有葯給摸的幾天就好了

⑶ 干馬齒莧煮成水能治帶狀皰疹嗎

帶狀皰疹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這個馬齒莧是抗病毒的,可以使用

⑷ 用蒲公英,馬齒莧怎麼治療帶狀皰疹

沒聽說過用蒲公英,馬齒筧治帶狀皰疹的!

⑸ 馬齒莧怎麼治帶狀皰疹 馬齒莧可以治療哪些皮膚病

馬齒莧一般用於緩解過敏,但很少用到治帶狀皰疹,建議上醫院正規看診治療

⑹ 帶狀皰疹用葯時能吃馬筧菜嗎

是馬齒莧吧!
西葯和中葯一般都可以混合著吃的!
中國南北各地均產。性喜肥沃回土壤,耐旱亦耐澇,答生活力強,生於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全草供葯用,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種子明目;還可作獸葯和農葯;嫩莖葉可作蔬菜,味酸,也是很好的飼料!

⑺ 怎樣用葯浴治療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於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水皰性皮膚病,相當於中醫所說的「纏腰火丹」、「蛇丹」、「串腰龍」。
本病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病前常見有局部皮膚灼熱和刺痛感,繼則皮膚潮紅,然後出現密集成簇的小米到黃豆大小的水皰,各自孤立,不相融合,皰壁緊張,四周有紅暈,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一般單側發疹,不呈對稱,好發於胸部、腹部、面部,亦可侵犯眼、鼻、口腔及陰部黏膜,伴有神經痛、全身不適、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病程約2~3周,愈後一般不留瘢痕。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外感熱毒之邪,或肝膽火盛,濕熱內蘊所致。
方一【組成】鮮韭菜根30克,全鮮地龍20克。
【用法】將上兩物洗凈共搗爛,加少量香油和勻,取汁置瓶內放陰涼處備用。用時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
【功用】解毒,散瘀,止痛。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地龍即蚯蚓,性味咸寒,功能通絡解毒。據現代臨床報道,用蚯蚓糖糊治療帶狀皰疹,能立即減輕疼痛,皰疹逐漸乾燥,一般5~8日痊癒。以此再配合散瘀行氣止痛的韭菜根,其效更佳。
方二【組成】鮮馬齒莧適量。
【用法】將馬齒莧洗凈切碎,搗爛取汁,敷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主治瘡紅腫疼痛。故以馬齒莧作洗劑治療皮膚病在民間流傳較廣。
方三【組成】生地榆、馬齒莧各30克。
【用法】將上二物水煎,去渣取汁500毫升,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次15分鍾,每日2~4次。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地榆功能清熱涼血,有涼血解毒,定痛止癢及去皮膚風毒之效,與馬齒莧合用,解毒涼血,故頗適宜於纏蛇丹毒(帶狀皰疹)。
方四【組成】陳醋200毫升,生半夏9克。
【用法】先將生半夏研末,放入醋液中浸泡12小時後,取液外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消腫解毒。
【適應證】帶狀瘡疹。
【說明】半夏外用具有消癰腫作用。醋亦有解毒殺菌作用,能散瘀解毒,兩者合用,消腫解毒,相得益彰。
方五【組成】板藍根、土貝母、貫眾各30克,甘油100毫升,95%乙醇1 300毫升,水楊酸粉15克,香粉適量。
【用法】先將前三味葯加水2 000毫升,先武火煎煮全沸10分鍾,改文火熬煎至800毫升。過濾去渣取汁,再加水1 000毫升,文火煎至700毫升,去渣。兩汁混合煎至沸,移火待冷至約50℃,對入乙醇、水楊酸及甘油,快速攪拌,加入香粉,拌至呈淡黃色透明液體,裝瓶備用。用時,用棉球蘸葯液,塗洗皮損區。每日塗洗3或4次,直至皰疹干縮結痂脫落。若已潰有糜爛滲出者,則以擦劑50毫升對溫水300毫升,濕敷患處或洗後再濕敷。每日塗洗2或3次,直至痊癒。
【功用】清熱解毒,潤膚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板藍根功能清火解毒,涼血止血,葯理學研究亦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至於土貝母、貫眾等均有清熱解毒作用。
方六【組成】荊芥、防風、川椒、艾葉各10克,威靈仙、黃柏各12克,地膚子、苦參、馬齒莧、透骨草各2克。
【用法】上葯煎湯去渣,外洗患處,並可用葯液濕敷。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每劑可用3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荊芥、防風祛風燥濕,川椒、艾葉、威靈仙燥濕解毒,黃柏、苦參清熱燥濕,地膚子、透骨草祛風止癢,馬齒莧清熱解毒。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故適用於帶狀皰疹。
方七【組成】金銀花、野菊花、風仙花各10克,白鮮皮12克,蛇床子15克,水楊酸5克,石炭酸2克,75 9,6醫用乙醇1 000毫升。
【用法】先將前五味葯浸入75%乙醇中浸泡5~7日,濾取上清液,加入水楊酸、石炭酸,攪拌均勻,封瓶備用。用時以醫用棉簽蘸葯液塗擦患部。每日擦洗3~5次,至愈為度。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金銀花、野菊花均能清熱解毒,鳳仙花有祛風、活血、消腫的作用。白鮮皮、蛇床子則為祛風勝濕止癢的佳品。諸葯合用,消熱解毒、消炎止癢,故適用於帶狀皰疹因風濕熱三邪俱盛者。
方八【組成】雄黃45克,2%普魯卡因2毫升,75%乙醇35毫升。
【用法】先將雄黃研細,一並浸入75%乙醇中浸泡,拌勻,備用。使用時用干棉簽蘸葯液擦洗患部,干後再擦,每日塗洗數次。不需包紮。
【功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石,性味辛苦、溫、有毒,能燥濕殺蟲,為瘡家要葯。葯理學實驗亦證明,本品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方九【組成】青黛5克,野菊花30克,黃柏6克,冰片3克,生甘草2克。
【用法】先將黃柏、野菊花、甘草用開水50毫升浸泡24小時後,入冰片、青黛均研細末再加75%乙醇20毫升和勻,貯存備用。使用時用棉簽蘸葯塗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青黛,有清熱解毒,清肝瀉火之效,主治小兒風熱驚癇、疳毒、丹熱癰瘡等。野菊花、黃柏則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冰片辛涼疏散毒邪,甘草調和諸葯。
方十【組成】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適量。
【用法】上葯共搗汁,塗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功能清熱散瘀,消癰解毒。葯理學研究亦表明,本品有抗菌消炎作用。蒲公英性味苦辛,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方十一【組成】金銀花、烏梅肉各30克,生地黃、當歸各15克,黃柏、五倍子各9克。
【用法】將上葯用45%乙醇500毫升,浸泡24小時,加水煎至300毫升,經過高壓消毒備用。用紗布浸入葯液中,濕敷或溻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烏梅功能消腫殺蟲,生地黃、當歸則有清熱養血活血之功,金銀花、黃柏清熱解毒燥濕,五倍子亦有消腫解毒的作用。諸葯合用,有清熱活血、解毒消腫功效。
方十二【組成】雄黃、枯礬各20克,大黃、川黃連、側柏葉各30克,冰片6克。
【用法】除冰片、雄黃外,余葯水煎30分鍾至葯汁300毫升去渣,加入雄黃、冰片充分混勻後,以不燙手為度,蘸葯液,塗洗患處。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5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雄黃、枯礬功能燥濕解毒,大黃、黃連清熱解毒,冰片透散邪熱。至於側柏葉,善清血涼血,可搗爛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現代葯理學實驗證實,其煎劑除有抑菌作用外,還能擴張血管,並有明顯的解痙止痛作用。

⑻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一)內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來源】《外科正宗》【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五】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方九】清熱消毒飲【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熱者加桑白皮10克,金銀花15克;偏寒者加荊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體虛者加生黃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肺脾兩虛,濕盛郁滯型。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之肝膽火盛,濕邪內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的濕滯絡脈型。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瘀滯型。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損發於面部者加馬齒莧30克;胸脅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黃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蘊,毒邪外發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周圍皮膚焮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型帶狀皰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耳部帶狀皰疹熱盛血瘀型。
【方十九】當歸六黃湯【來源】新中醫,1994:(8)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生地黃、黃芪、板藍根各10克,熟地黃15克,丹參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瀉火解毒,清利濕熱,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外感邪毒,濕熱內蘊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湯【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4)
【組成】丹參、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黃、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蔞各30克,紅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瘀血阻滯型帶狀皰疹,尤以神經痛明顯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來源】四川中醫,1988:(6)
【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製法】煎升麻濃汁。
【用法】用紗布蘸葯汁濕敷患部,保持局部濕潤。同時禁食生薑、大蒜、辣椒、魚等辛辣及發物。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二】馬蒲合劑【來源】陝西中醫函授,1996:(1)
【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腫,散結止痛。
【用法】上葯煎湯,溫度適宜時,用干凈毛巾或數層布浸葯液,外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備注】適用於火邪熱毒熾盛型帶狀皰疹。
【方三】地龍散【來源】《普濟方》【組成】青蔥葉1莖,地龍1枚。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青蔥葉去尖頭,將地龍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振動搖晃,待其化為水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四】柏葉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15克,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克,赤小豆、輕粉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植物油或涼水調葯。
【用法】外用,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五】如意金黃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天花粉5000克,黃柏、大黃、姜黃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瓷器收貯,勿令泄氣。
【用法】以新汲水調敷。
【方六】立消散【來源】《瘍醫大全》【組成】雄黃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黃、芙蓉葉、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熱,消腫斂瘡。
【製法】共研極細末,滴醋調。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再搽。
【備注】適用於熱毒熾盛的帶狀皰疹。
【方七】石柏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煅石膏15克,黃柏9克,蛤殼粉9克,白芷9克,鉛丹3克。癢者加輕粉、明礬。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油調。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八】兒茶五倍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兒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馬錢子6克,爐甘石粉6克,黃連末1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收濕斂瘡。
【製法】用白醋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火毒型帶狀皰疹。
【方九】半夏合劑【來源】新中醫,1981:(2)
【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黃6克,半邊蓮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將上葯分別研細末過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患部未潰破者用白酒調成稀糊狀外塗;已破潰者用菜油調塗。每日用葯3~4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石膏輕粉散【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煅石膏30克,輕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濕解毒,清涼止癢。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
【用法】涼水調塗患處,干後再塗,或用香油調塗亦可。或將水皰用針穿破用葯粉干搽亦可。
【備注】適用於濕毒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一】金錢草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
【組成】大葉金錢草。
【功效】清熱利濕。
【製法】取該葯適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調。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紮。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二】青柏散【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青黛15克,側柏葉20克,黃柏15克,生大黃15克,雄黃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製法】上葯除青黛、硼砂、雄黃、硝石外,余葯共研極細末後,再與以上四味葯共研磨均勻,入瓶備用。
【用法】對皰疹未破者,以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患處,輕者一日4~6次,重者可塗10餘次;若皰疹已破者,則直接以葯末撒布於患處。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三】雄黃散【來源】湖南中醫雜志,1989:5(4)
【組成】雄黃、明礬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香油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搽敷患處,每日3~4次,3日為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熱盛型或者濕盛型但未潰破者。
【方十四】蜈黃散【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2:(5)
【組成】蜈蚣(瓦焙)8條,大黃15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製法】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將葯物塗患處不露皰疹為度,每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盛兼血瘀型帶狀皰疹。
【方十五】復方雲南白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5:17(6)
【組成】雲南白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熱,活血。
【製法】將消炎痛研細末,加入雲南白葯及食醋適量,調成糊狀。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外敷患處,每6小時調敷1次。
【備注】適用於血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六】乳沒齒莧散【來源】北京中醫,1995:61(6)
【組成】乳香15克,沒葯15克,馬齒莧15克,五倍子12克,大黃12克,黃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結,清熱瀉火。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用熱香油調。
【用法】冷後敷患處,每日3次,至結痂為止,7日為1療程。
【方十七】大黃蜈蚣外敷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1)
【組成】大黃30克,蜈蚣3條,冰片6克,雄黃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製法】將上方諸葯曬干,碾碎,過篩成細粉備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調成糊狀,均勻塗擦皮膚皰疹處,不要塗擦過厚,注意勿入眼內,每日塗擦2次。
【備注】適用於內有濕熱蘊積,外受風濕熱毒的眼瞼帶狀皰疹。
【方十八】芷雄散【來源】河北中醫,1996:18(1)
【組成】雄黃50克,白芷50克,生白礬120克,冰片5克,病毒靈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粉,放入有蓋容器內備用。
【用法】對局部皰疹破潰者,將葯粉干撒患處;未破潰者,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塗於患處,日2~3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氣血凝滯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九】吳萸薏苡仁散【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96:31(2)
【組成】吳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斂瘡,止痛。
【製法】上葯研末,備用。
【用法】撒患處,不拘次數。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潰爛嚴重者。
【方二十】中葯外敷驗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4)
【組成】大黃6克,枯礬6克,冰片1克,輕粉0.5克,雄黃0.2克,硫黃0.2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裝入密閉瓶中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每日3次,7日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蘊結型。

⑼ 馬齒莧可以消炎去腳氣的原因是什麼

馬齒莧含有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多量的鉀鹽、二羥基乙胺、二羥基苯丙氨酸及維生素A、B2、C、P等,尚有生物鹼等物質可以用來治療我們的皮膚病就像腳氣等,下面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

馬齒莧也叫五星草或常明財。這是一種草本植物。一般來說,馬齒莧高10厘米至30厘米,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如田野或路邊。

以上就是關於馬齒莧的一些功效,希望對你腳氣的治療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