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市武清區有多少個村
武清區轄6個街道、19個鎮、5個鄉。
㈡ 周至縣九峰鎮何家寨村的變遷
《後漢書》記載:「耿峪,漢朝時期此地為皇家上林苑,當時伏波將軍馬媛進駐此地開墾荒地,並且出售土地,以備軍資。」《周至縣志》記載:「東漢時馬媛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兩紋銀買下此谷土地。初不知此谷深淺,後方知谷深百里。因耿姓而得耿峪。」
在此的耿峪河,發源於海拔2824米的秦嶺首陽山之白楊岔,出山後經耿峪、九峰、尚村鎮馬村、梁家堡後流入渭河。
相傳,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唐高祖李淵(李世民的老爸)狩獵到此,觀其山勢,形似卧虎,附近的村子虎峰由此而得名。在往北,距耿峪口約兩公里的地方有個村子,因村南常年河道沖擊形成荒灘,雜草叢生,時常有成群的野山羊出沒,得名「聚羊村」。
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起,直到近60年代,耿峪河因山洪暴發,常發洪水,洪水自峪口直流而下,處於下游的村子危在旦夕,洪水流至村南一公里處時,突然自行東西分流,兩支流夾村而過,流至村北又匯入耿峪河下游,村子安然無恙,故村子更名為「河夾寨」,後經口傳演變為同音異字「何家寨」,一直沿用至今,實則全村無一人姓何,基本以姓李為主。現今人們還習慣把東門外第一組村民所在的耿峪河灘稱為「東河灘」,把村西門外第四村民小組居住地稱為「西河灘」。
記得小的時候,村子西門外有條小河,水清澈見底,長流不息,一直存在到80年代,人們經常在這里掏菜、洗衣,此河兩岸分別是第二生產隊、第三生產隊的飼養室、保管室,還有安有大鐵門的圍牆內是隊部所在地,隊里的拖拉機、卷揚機、脫粒機等家當全在裡面。80年代,農村實行包產到戶責任制,將生產隊時期的「家當」全部變賣解散,現此處也就蓋起了民房。
聽老人們說,那時候,村子四周由樹林包圍,且樹林密集,經常有狼出沒,70年代還經常發生個別住戶後院養的豬晚上被狼吃掉了,後來人們在外牆上畫白圈來驅狼,這個辦法還真有效果。
糧食加工基本靠自己磨面。記得最清楚的是距村西一里外的磨河渠,這里是利用水流沖動帶動磨房機器的運轉,加工糧食過程靠人工上料,一枓一枓來回反復返倒,然後自己手工籮面。那時我們年紀小,不會做但看在眼裡,至今成為抹不去的回憶。那時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經常一個人推著獨輪車或用扁擔挑著糧食來這里加工磨面,因為它是用水打動外面大輪子,再帶動屋裡面磨子的運轉,大家稱之為「水磨」。記得當年母親擔著擔子、引著我們經常來這里,現回想起來那時候母親帶我們長大真是不容易,刻骨銘心,伴隨著我們成長的歷程。
「磨河渠」的水是上游耿峪河欄壩引流下來的一條灌溉渠。記得一次,鄰家大哥抱著我過此河,一個閃失,結果我就掉進水裡,漂移多長時間、咋上來的我均不知道,只知道有意識時已躺在人家熱炕上喝糖水呢,為此鄰家大哥遭其父母疼罵一頓。在距「水磨」不遠的地方因為是公路水從下面過路來,我們稱「倒虹吸」,水從地下管道流過來後,修了個有叄米多長的池子,一到夏天,附近村的孩子們都來這里洗澡玩水,熱鬧非凡,幾十餘年如此。
別看這個小渠,「磨河渠」貢獻可不小,那些年地里沒有井,周圍幾十里的田地基本由它來灌溉,包括甘午、水寨、二聯、沙雲等村,「磨河渠」屬周至縣黑惠渠管理處管轄。記得一次排隊灌溉,輪我們澆地,那可是一人高的玉米地,大家澆地基本上是採取「堵」和「引」的辦法,因地為南北狹長狀,由北往南退著進行,當澆完自己的地後再回頭看時,人家的地也澆了不少,是因為干農活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因為那時還是學生。
三山六水一分田,這是金周至的寫照。人常說:吃啥益處受啥害。耿峪河對村子危害極大,記得多少次河裡發大水,村子告急,人們日夜守衛在河堤上搶險,後來在80年代,周至縣政府動員全縣力量「根治耿河」,徹底治理,因當時工程浩大,在河岸現場搭建有臨時指揮部,聽說當時基本上是責任制,分段包干進行,全縣各鄉鎮均出工出勞力,從此徹底整治了耿峪河,河床用石頭砌邊,夯實根基,基本解決了多年的水患。近幾十年,有人在河邊建立了商混站,基本將河底堆積多年的沙子用完了。
說起河灘地,由於耿峪河沖積,這里有大片大片的存在,由於地面開闊,當年鄉里的民兵在此訓練,他們投擲手榴彈進行實彈演習,演練完畢,我們在此撿起他們留下的手榴彈手拉環和木手柄,拿到村子裡給小夥伴炫耀,引來好多夥伴前來「尋寶」。
多年來,村子就一條街,住戶庄基較長,基本上房子是三進式的,由於村子較小,所以誰家啥樣基本都知道。村裡人吃水都是井水,村子東頭和西頭各有一口井,均蓋有井房,井架上安有轆轤,軸上纏繞繩索,汲水時,用繩索的末端鐵鉤系住桶樑上,把桶慢慢放下去,估摸到井底了,再揮動轆轤把,把繩索一圈圈繞在轆轤把軸上,一桶清澈的水就浮出了地面。再用扁擔擔著回家,倒入家裡已准備好的水翁缸里,一般可吃幾天。這井很神聖,常年清澈甘甜,滋養著全村父老鄉親。
60年代,秦嶺沿山一代人流行甲狀腺病,許多人長了個「詠瓜瓜」(粗脖子),當年解放軍某部隊在秦嶺沿代包括我村打了深水井------我們稱「壓壓井」,也稱「洋井」,方便了全村的飲水,井水含豐富的微量元素,幾年後使地方病加之服用典鹽,「詠瓜瓜」基本根除。再後來,1982年省水文地質隊在村南不遠處開展水文勘探測量,地質隊測量完成後,鑒於水質較好,直接將300米深的井移交給村裡。我們當時目擊和參與了給井裡下鐵管子、填沙子石子的場景。剛開始時井水是自動噴出來的,且水噴的老高,周圍村子的人都來這里洗衣服、洗菜。後來村裡為充分利用此資源,在此建起18米高、容積30噸的水塔一座,2015年利用國家集中供水項目鋪設了管道,家家用上了自來水,徹底改變了村子過去吃水層淺、污染大的土罐井和壓壓井飲水的現狀,全村環境面貌徹底改觀。
人常說:知情報恩,尋祖問根。在村子南邊距耿西村不遠的地方我們稱「黃土梁」,此處有個大土堆,大家稱為「總疙瘩」。1980年前後村裡知青插隊落戶不少,由於「總疙瘩」在地中間,有人賢種莊稼礙事,就提議將此大土堆平掉,在平整的過程中,在其下面就發現了古墓。記得當年我們都到現場觀看,當時挖墓最來勁的是駐隊的知青,大家叫他老肖(無家眷,一個人生活,後來一天夜裡,因肚子痛死掉了),當時挖出不少東西,包括墓里的罐罐、壇壇、盆盆,還有銅鏡、寶劍……這些東西均放在生產隊二隊的保管室,後來就不了了之。有人判斷那可能是村子裡李家的祖墳,傳說是後唐時期「晉王」李克用的後人或某位大將,因為要去洛陽打仗,將自己家眷安頓此村,戰死後又安埋在本村南邊不遠的地里-----黃土梁,由於沒有記載,無法考證。現在何家寨村分六組,安寨子村合並到本村委會,現有400餘住戶,人口1400餘人。
說起九峰鄉政府(2000年後,將九峰和耿峪鄉合並後,現為九峰鎮),原來辦公地點在甘午村,因考慮交通便利的問題,90年代初搬遷到本村,生產隊二隊群眾無償獻地20餘畝供其所用。後來學校、派出所、信用社、移動聯通等也來了,還有了大型超市,工作生活越來越方便。
時光荏苒,當年的小娃如今都已白發斑斑,兒女成群,耿峪河依舊清水流淌,但卻沒有了小朋友在河裡嬉鬧的影子,沒有了當年河岸上茂密的樹林,覺得河岸淺了,透徹的砂石子在河底沒有了,石橋也沒有以前小時候那麼雄偉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站在遠處望著村子,一望無際的獼猴桃園等,全都種的是經濟作物。農民不再像以前起早貪黑下地幹活了,家家有了電驢子,出行十分方便。村子越鋪越大,已由一條街現成為四條街,房子基本成了磚瓦結構,越蓋越高,村裡均亮起了路燈,水泥路面,小汽車停滿了街道大街小巷……
回不去的老家,抹不去的記憶。清澈的耿峪河常年奔流不息,滋養著沿岸的老百姓。當前,集賢、九峰鎮於2018年由西安高新區託管後,隨著集賢產業園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民大部分土地正在被徵用。今天把村裡曾經發生的這些事寫出來,告知人們這里曾經發生的真實故事,不是擔心今後心靈放到哪裡?而是讓人們略知前輩及祖先們以前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軌跡,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記憶。
㈢ 河南許昌市長葛市郵政編碼各是多少
許昌市的郵政編碼是461000,長葛市的郵政編碼是461500.
㈣ 天津市武清區有幾個村
武清區轄6個街道、19個鎮、5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