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頭鎮的歷史人文
該鎮民風淳樸,村民為人熱情,好客。現有二堡鄉已劃入台頭鎮。
當年乾隆下江南途經此地,曾修建行宮一座(現已拆除)。(乾隆並未駐蹕)有乾隆親筆題寫「郝家祠堂」存世。
說起鎮名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這么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台頭鎮地區本是一片孤島,水產豐富、景色優美。大約是元代後期,劉氏一家老少三代來此落戶安家,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並起村名叫「劉家疙瘩」。可惜好景不長,這個世外桃源很快被綠林盜賊發現,不多日就來搶奪財物,讓一家人膽戰心驚。一日,劉家迎來了一位過路的客人,三十上下年紀,大高個、寬肩膀、濃眉大眼、紅臉龐、黑胡茬,身穿青布褲褂,懷抱一口單刀,一看就是武功不俗的練家。劉氏一家將客人請入屋內,敬煙獻茶,好生款待。就在這時,土匪又來了。劉家人驚慌之時,只見客人赤手空拳走出屋來,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土匪們打得流竄而逃。擔心土匪再來,劉氏一家人再三請求客人留下「幫人幫到底」,客人爽快地答應了。
果不出所料,天將黑時,十六七個土匪各帶兵器,闖了進來。只見客人手執一桿一丈多長的白蠟桿子,聲東擊西,不大工夫,眾匪徒就被點了穴道,像木雕泥塑一般定在了原地。匪徒萬般求饒並表示再也不來騷擾,才被放走。劉氏一家感激客人的大恩大德,准備了酒席好生款待,方才得知,客人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巨林社人氏,姓郝名宗密,任職洪糧河總兵,因皇帝昏庸無道,棄官而走。本想回原籍退隱,行至紫荊關,有明大將把守甚嚴,不得逾越,故流浪至此島。劉氏全家十分喜悅,一齊勸說客人留下,與全家同住一起。客人思來想去,確實被東淀大窪的美景吸引,也覺暫無棲身之處,便一口答應。學文習武、捕魚摸蝦,過上了安定自在的生活。東淀的土匪聽說郝總兵在劉家疙瘩安了家落了戶,再也不敢前去送死。劉家疙瘩從此過上了太平日子。後來,「劉家疙瘩」村就被改為「抬頭村」,意思就是從此後不再擔驚受怕,而是可以揚眉吐氣了。慢慢的,「抬頭」逐漸演變成了「台頭」,就是今天的台頭鎮。郝宗密娶勝芳龐公之女為妻,生了八個兒子:長子士雲字章夫(南門祖),次子士霧字景夫,三子士霞字昭夫(東門祖),四子士電字明夫,五子士雸字夫(北門祖),六子士然字純夫,七子士元字懿夫,幼子士成字端夫(西門祖)。其中長子,三子,五子,幼子生前與父母同居一村,死後與雙親同葬一處。次子遷山東東昌府臨青州溫良社;四子與霧祖同居;六子遷順天府薊州玉田縣壓紅橋;七子遷河間府西南三十里郝林社。台頭郝氏家族相傳至今已六百四十年之久。子孫繁衍達二十七世。
㈡ 請問誰知道「山西·柳林·孟門」即孟門鎮有什麼風景,什麼景點
孟門景觀(景點)
(一)寺廟道觀:
南山靈泉寺;定湖廟:將軍廟;財神廟;龍王廟;孟門道院(源神殿)……
(二)古村古居:
孟門鎮沿黃古村:孟門,前馮家溝,後馮家溝(原生態古村落),小垣則,賀龍溝,薛家坪,李家塔,塔上,劉家塔。還有石安,高家塔等。
(三)古代遺跡:
大禹治水停累之處——禹王石;古陵塔林;大禹治水遺跡——黃河蛟龍壁;八角琉璃井遺址;古孟門關;孟門古渡口;遠古龍山文化遺址;孟門高家塔唐代老棗樹林……
(四)自然景觀:
庄王山(南山);寺溝溪水;岩樹合壁;卧龍古柏;朱帝古柏;聚寶柏林;引鳳梧桐;來龍去脈(黃河);黃河流凌(冬景);黃河奇石,黃土景貌……
(五)運動項目:
黃河漂流(孟門—磧口);沙灘浴;探險朱帝溝;打棗(秋季)……
(六)文化活動:
春節民俗文化:鬧秧歌,觀火爐,「盤子」文化,「九曲黃河陣 」 ,天官會,「打夜火」,鬧元宵,傘頭秧歌,秧歌會則,……
其它 :「藺」氏人尋根問祖,清明拜祭;紅棗藝術,葫蘆藝術,石頭藝術;孟門歷史大事碑群;孟門古詩文;孟門名人記;孟門小吃「孟門熬」,柳林特產……
(七)紅色革命:
「呂梁山上小延安」——石安村;呂梁的根據地—西坡村,晉綏兵工廠舊址;「石洞門」慘案遺址;高家塔村,烈士碑林……
(八)新農村旅遊:
劉家疙瘩村——全國農業示範村,省級文明村,先進文化村:
全國勞模——陳步亮所在村。
民俗文化館;黃河奇石展;青年文化活動室……
孟門鎮曾是地跨柳林、中陽、臨縣(臨縣三交以南包括著名的磧口古鎮)以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戰國時期設諸侯國「藺」800餘年,漢元朔三年(前126)封為侯國。從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郡(縣)(跨黃河轄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南宋寶慶二年[1226],始從定胡縣分出設吳堡縣),到元朝至元八年(1271)初改置孟門縣達700餘年間,歷為縣治駐地。其間曾為州郡治駐地。清雍正元年(1723),黃河大水,孟門遭淹。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再次遭淹。咸豐六年(1856)七月,黃河泛濫,城垣及二百多孔窯洞、一千多間房屋盪然無存。至此以後,集市貿易移向距鎮南1公晨的棗峁上村。1958年,組建孟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於棗峁上,遂易村名為孟門,1984年設鎮。
孟門關渡口,隔河為陝西吳堡縣橫溝,為古代關塞要地地理險要,是控山帶河的重要渡口,隋唐時期是河西綏州與河東石州的交通要沖。孟門鎮南山的南山寺,又名靈泉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 曾為山西永寧州(今離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統領山西、陝西兩省今離石、柳林、中陽、臨縣和吳堡、綏德六縣的一百多處寺廟。
現今的孟門鎮與陝西的吳堡縣薛下鄉隔河相望,兩岸仍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這客觀上延續了孟門古渡的「壽命」。距其吳堡縣城僅約13公里 。
孟門南山寺,又名靈泉寺,位於柳林縣北部黃河岸邊孟門鎮南山。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 曾為山西永寧州(今離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統領山西、陝西兩省今離石、柳林、中陽、臨縣和吳堡、綏德六縣的一百多處寺廟。該寺為群體建築,座北向南,有山門、觀音殿、聖境殿、古佛殿、普慧院、靈泉別院、友雲亭、祖師堂等殿宇,均建造恢宏,金碧輝煌,總佔地面積8250平方米。唐太宗、明太祖曾親蒞該寺並降諭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別為其敕賜「靈泉寺」額,並為寺中兩位高僧賜號及佛乘。 寺居孟門鎮,是一歷史悠久之古地。寺址南山,峰巒若壁插天。山腰開闊平緩,透宛回環,若涌若連,若盤若躍,甘泉飛瀑山椒,翠柏雲屏,下臨洶涌黃河,設險據勝,乃一方之大觀。
該寺建築年代久遠,自然風光優美,景緻甚多,昔人以其形勝,列有十景:
黃河晚波:寺臨黃河,一望數十里,奔涌而來,岸上舟人,晚眺如畫。
孟門煙雨:寺在鎮南,據河東皋,園樹連綿,早晚霞燦爛。
翠柏雲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環圍四匝,望之如屏。
東流環碧:東溪自山澗而出,經五十餘里,盤折西流繞寺,寺樹映之如碧。
靈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傳金大定時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穎之祥,固名曰靈。
鍾綻神文:寺有鍾一口,橫文下裂,相傳數十年前紋闊可容手指。但擊之聲宏如故。
深林玉帶:寺柏陰森密布,步入深林,從林間遠眺,黃河碧波盪漾,如錦帶然。
秋鳥歸山:寺山茂樹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鴉群飛棲集,經冬至春始去,歲有常期。
端陽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開期常以農歷五月五日,歲無先後。
柏抱蓮盆:山巔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葉蔥籠,形似蓮花。
此外,寺域還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塊石碑組成的塔林、碑林;山門口有兩株參天翠柏;靈泉別院旁有一株五圍古柏等奇景。
㈢ 曹操的名字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3)劉家疙瘩擴展閱讀: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朴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
㈣ 孟門山的簡介
柳林縣有個孟門古鎮,為大禹治水第一門、萬里黃河第二鎮、中華藺氏發源地,有唐太宗命尉遲恭所建的黃河古剎——孟門南山寺,位於孟門鎮南的庄王山,以及大禹治水遺跡、馮家溝古村落、全國勞模陳步亮帶頭開發的劉家疙瘩生態旅遊度假村。
孟門山景區 距壺口瀑布下游五公里處,「十里龍槽」下方,在黃河谷底的河床中,有兩塊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兩個河心島。這就是古代被稱為「九河之蹬」的孟門山。相傳這兩個小島原為一山,陰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時,把此山一劈為二,導水暢流。此二島,遠眺如舟,近觀似山,俯視若門。又傳說古時孟家兄弟的後代被河水沖走,曾在這里獲救,故將此二島稱為孟門山。
大孟門島長約300米,寬50米,高出水面約10米。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題刻的「卧鎮狂流」4個大字。匾幅長2.5米,寬1米,是對此處山水奇景的真實寫照。小孟門島在大孟門島上游10多米處。僅五、六十米長,這兩個河心島全由呈水平狀產出的塊狀灰綠色砂岩組成,岩石堅硬,抗風化性能較強。據《地理知識》表明,孟門原是黃河河床上的一處裂點。壺口瀑布當時就出現在這里。由於長期以來地殼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強,溯源浸蝕,裂點上移,瀑布由孟門移動到現在的位置,瀑下深潭發展成今日的「十里龍槽」,而孟門山就是瀑布深潭上移殘留下來的岩石塊體。
㈤ 山西省柳林人幫我寫下地理
柳林縣地處山西省西部,三川河下游。北鄰臨縣,南連中陽、石樓縣,東接離石區,西隔黃河與陝西省吳堡縣相望。距省會太原市221公里。面積1282.8平方公里,人口26萬(1996年)。民族,漢。下轄7鄉8鎮,573個村委。戰國屬趙、西漢置藺縣,屬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置定胡縣。唐貞觀元年(公元628年)置孟門縣。1971年5月1日設立柳林縣,隸屬山西省呂梁市,縣人民政府駐柳林鎮。
柳林縣位於山西省中西部邊緣,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與離石、中陽交界,南和石樓為鄰,西與陝西省吳堡、綏德、清澗等縣隔河相望,北和臨縣毗連。縣境東西寬42.25公里,南北長54.75公里,110°29′45〃—111°05′33〃,北緯37°08′53〃—37°37′28〃之間。總面積1287.79平方公里
縣城扼晉陝通衢,為山西省的西大門,汾軍高速,307國道橫貫東西,京銀太高速鐵路,孝柳鐵路穿越境內,縣鄉公路四通八達,全縣鄉鎮全部通油。
柳林縣屬西北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境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山丘交錯。縣境東北部的王老婆山最高,海拔為1522米,西南部三交鎮下堡村的黃河灘最低,海拔僅為607米,相對高程為915米,平均比降為19.7%。構成了山地、丘陵、殘塬和溝谷階地四種地貌類型。
柳林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多風少雨,夏季炎熱乾旱,秋季雨水充足,冬季寒冷漫長,全縣太陽總輻射量為139.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449.5小時,年平均氣溫10.5℃,無霜期199天,年平均降水量502毫米,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乾旱、冰雹、洪澇、霜凍。
柳林縣境處呂梁山脈西部,黃河東岸。地勢東高西低,溝壑縱橫。三川河由東向西流經縣境中部,注入黃河。把全縣分為南、北山區。南山主峰尖山子,海拔1293.3米,北山主峰王老婆山,海拔1525.2米,為全縣最高峰。河兩岸為河川平地。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年均溫10℃,一月均溫-7℃,七月均溫22.7℃,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2008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13.38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30.9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2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46.2元,全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07億元。2008年度財政收入全省排名,柳林縣為第四位,一般預算收入排為第三位。
孝柳鐵路、307國道、離軍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太中銀鐵路(動車雙軌)縱貫全縣,省沿黃公路側西境而過,全縣鄉鄉通公路,村村通機動車。
柳林縣有能源、建材、化學等工業門類。礦藏資源有煤、鋁礬土、石膏、石灰石、花崗岩、耐火粘土等10多種,其中4號主焦煤儲量80億噸 。柳林是全國三大缺稀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素有"中國煤鄉"之美譽。
柳林縣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小麥、薯類、豆類、紅棗。尤以紅棗香甜可口,遠銷海外。
香嚴寺、雙塔寺、南山寺,其中香嚴寺在柳林縣城內,傳為永寧八大寺廟之一。寺內各殿留有明代琉璃瓦件甚多,其中後代增補的醬釉和黑釉琉璃瓦件,為國內寺廟所罕見。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門古鎮為黃河千年古鎮,今天著名的磧口古鎮與陝西吳堡縣也曾為它的下屬地長達近千年,興盛的時間自然遠比磧口要早的多。
孟門南山寺,又名靈泉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 曾為山西永寧州(今離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統領山西、陝西兩省今離石、柳林、中陽、臨縣和吳堡、綏德六縣的一百多處寺廟。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禹治水第一門——孟門,孟門劉家疙瘩生態旅遊度假村。
雙塔寺,相傳乃尉遲恭所建
柳林紅棗:
民歌雲:「柳林木棗實在好,一樹能打幾栲栳。肉厚皮薄好味道,支援出口搞外貿。」如果你在紅棗成熟的季節,來到黃河沿岸作一次旅遊,你一定會欣喜地領略到柳林紅棗林帶的壯觀。整個黃河東岸的村村社社,棗林蔽目,樹蔭翳日,那壓滿枝頭的棗兒,顆顆噴紅吐焰,紅映河谷,香溢山鄉,准使你饞涎欲滴,流連忘返.
柳林碗團:
該小吃系蕎麥製品,營養豐富,食用簡便,口感極佳,是馳名秦晉的一種物美價廉的風味小吃。因其用小碗蒸,熟後晾晾,可以從碗中脫下,故而得名。
碗團製作前先要凈化麥粒,將干蕎麥碾脫落雜質,將兩次脫皮後的麥粒共入磨機,篩面即可。麵粉內和入適量的食鹽、姜粉,用涼水和為硬面團,然後,稍加冷水,揉為均勻的面條硬度,不斷用力揉搓,使其盤「性」。待面團光亮利手,「性」盤好後,以些許冷水不斷搓揉,使其稀釋,變成稠糊漿,再用手朝同一方面不時加水連續攪動,稀釋到麵糊能掛住杓碗為宜。
麵糊調好後,入碗上鍋。蒸約二十分鍾即熟。碗團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為主要調料,尚配以薑末、香油。
碗團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來堅韌、醇香,已成為人們招待親友的必備佳品。
歷史可上溯到明末李自成起義,途徑柳林時偶然間得之,頗具傳奇色彩.
碗脫是柳林特產,離石、中陽等地都有,但不如柳林正宗。柳林碗托還有一段故事。公元280年,西晉建立後,戰亂頻繁,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柳林芝麻餅:
芝麻餅以其香酥的特色而譽滿秦晉,成為人們訪親問友的必備佳品。它選料講究,工序復雜,工藝精湛,十分講究色、香、味形,在全國餅類中獨具特色。因其餅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
柳林芝麻餅以上好白面為主料,配以芝麻、酥油、鹼面等副料,上爐烘烤而成。酥油是將麻油入鍋燒沸,取白面適量入油炒之,成稠糊狀,變成黃色即可。芝麻要選用顆粒飽滿者,並要事先處理,冷水浸泡發漲,撈出後空掉水,放在笸籮內用掌揉搓,使其皮脫,簸去脫下的皮,趁濕使用。搭色用好醋上鍋燒熱,加適量麵粉攪成稠糊狀,再燒沸,繼續加醋,摻濕開水成稀糊糊。
芝麻餅趁熱吃堅韌、鮮香,烤乾吃酥脆可口。不僅是訪親問友的禮品,而且多做長途旅行、老人孩子、孕婦的干糧,長期食用干芝麻餅有開胃健脾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