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今天買的鯽魚腮上有很多白色顆粒狀這魚能吃嗎
必須煮熟才能吃。
魚身上的白色顆粒系小瓜蟲,是寄生蟲,因秋季水溫適宜,寄生蟲繁殖生長;小瓜蟲不耐高溫,搏信畝28度以上會死亡。因此魚煮熟後,寄生蟲也被殺死,對人體無害。
一般在低溫、缺少光照的時候,容易發生小瓜蟲病,所以在冬季越冬的魚,以及早春剛從溫室轉移出室外養殖的魚比較容易患病,當水溫高於30℃的時候,坦迅不會發生小瓜蟲病,小瓜蟲的危害對象主要是魚種、魚苗,耐寒能力差的熱帶魚成魚也經常成為危害對象。
(1)魚鰓長小疙瘩擴展閱讀:
小瓜蟲喜愛寄生於魚的鰓、體表,其胞囊為白色,所以小瓜蟲病又被稱為白點病,小瓜蟲的成蟲為圓形,幼蟲為卵圓形,幼蟲的後端有1根長而粗的尾毛,而成蟲則沒有.成蟲的個體很大,將成蟲用吸管放在玻片上,可以看到灰白的小球不停地轉動。
白點病多在春、秋和梅雨季節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活餌的飼養環境下容易流行。水溫忽高忽低是本病的誘因,一般夏季高溫下不基森會發病,小瓜蟲不耐高溫,28度以上很難存活。
『貳』 誰能告訴我這是什麼在魚身上發現的,在魚脊椎骨最上頭的部位。硬的和石頭一樣。
這種魚石是典型的骨質增生的表現,就是骨瘤。特別是在帶魚脊骨上發現最多,一般均是由於帶魚生活的海水有嚴重污染而引起的!污染源可以是化學污染,但更可能是核輻射污染。
同一海域的海洋生物應該都會受到幾乎相同的,但是,各種各樣的病變如果是長在魚肉上,長在鱗片上,長在蟹鉗上,長在魚鰓里。對於吃海鮮的人來說都不容易被注意到。唯有長在帶魚骨頭上的,骨瘤才會被容易發現。
確定是帶魚的骨瘤而不是某種自然的、遺傳性的、生理性的骨關節,只要取兩條魚剖開,對比一下它們的骨瘤是否長在相同的位置就十分明瞭了。我試過,有的魚只長了一個,有的魚多到長了三四個。甚至還有在魚刺的中部長出骨瘤的。
這種帶有骨瘤的帶魚,在澳大利亞十分常見。幾乎每條那種黃眼睛的帶魚都會有幾個這樣的骨瘤。四十年前我初到澳洲時,就發現有這種病魚。當時,還比較小,還不是每條都有,但是四十年過來,患有這種骨瘤的帶魚是越來越多了。甚至,本來,從來沒有這種骨瘤的東海帶魚。現在也經常可以發現有這樣的病變。
帶魚是肉食的魚類,看看帶魚尖銳的牙齒,你就知道帶魚有多少兇殘,它們不僅吃小魚還會攻擊比它大幾倍的魚,還會攻擊同類。
據說,過去漁民有用小船出海用吊鉤釣帶魚的。只要釣到一條,就會有其他的帶魚咬住了前面的魚的尾巴,一起拖上來。這樣漁民就可以一直拉呀拉的,直到把小船裝滿,用刀把最後的一條魚砍斷。否則就沒有個完。
至於這些得了病的帶魚是受到的核放射污染的來源,無疑是上世紀70年代之前,法國人在南太平洋幾百次的核試驗有關。生活在這樣的樣環境里,常年浸泡在微量的放射性的海水中,發生了明顯的輻射病的魚,不管是什麼魚,還是軟體動物。只要有一點點病態,有一點點行動的遲緩,立刻就被其他的魚吃掉了。
所以,在海洋里除非是少數的體型特別大的生物,你不會發現有病態的魚的存在。不會發現有奄奄一息的海洋生物的存在,它們都隨時隨地的被其他的魚類所清理,只有這些發生骨瘤,發生基因突變的異種,可以逃過其他魚類的捕食,長大到生滿了骨瘤才被人類捕獲。才會被我們人類發現。
可見即使是極微量的核污染對魚類的傷害也是十分巨大的。
『叄』 養的錦鯉身上長疙瘩怎麼回事
一、錦鯉魚病(五種常見的錦鯉魚病)1。真菌性疾病:膚霉病(水霉病、白毛病):錦鯉患膚霉病的原因,主要是捕捉、搬運時操作不小心,擦傷皮膚,或因寄生蟲破壞鰓和體表,或因水溫過低凍傷皮膚,以致水霉的孢子侵入傷口而感染。
當水溫適宜時(15~25度左右),3~5天就長成密集的菌絲體,感染數量很多時會導致病魚的死亡。 水霉全年都存在,秋末早春是流行季節。從魚卵到各齡魚都可感染,當孵化水溫低時,在魚卵上極易發生水霉病。
2。細菌性疾病:皮膚發炎充血病:患病的多為個體大的當年魚和一齡以上的錦鯉,春末到初秋是流行季節,可引起魚類大量死亡。水溫20~30度時最易流行,20度以下時,仍會出現少數病魚,並不斷死亡,這個溫度范圍也是魚類生長的旺季,因此危害很大。
當溫度降至10度左右時此魚病不再發生,可利用這個規律對病魚進行溫控治療。症狀:皮膚發炎充血,以眼眶四周、鰓蓋、腹部、尾柄等處較常見,有時鰭條基部也有充血現象,嚴重時鰭條破裂。
病魚鱗片通常完整,沒有脫落。病魚浮在水表或沉在水底,游動緩慢,反應遲鈍,食慾較差。3。 黏細菌性爛鰓病:錦鯉患病較少,只在水溫20度以上即春末至秋季才會發病。魚無任何外觀異狀而大量死亡。
症狀:病魚鰓絲腐爛,帶有一些污泥。有時鰓絲尖端組織腐爛,造成邊緣殘缺不全;有時在鰓的某一處或多處腐爛,而不在邊緣。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甚至被腐蝕成一個略成圓形的透明區,俗稱「開天窗」。 由於鰓絲組織被破壞,病魚呼吸困難,常呈浮頭狀,由此引起大量死亡。
4。豎鱗病(松鱗、立鱗):主要危害個體較大的錦鯉,每年秋末至來年春季水溫較低時是流行季節。症狀:病魚體表粗糙,鱗片豎立,外觀呈松球狀,嚴重時眼球突出、呼吸急促、背部翻轉過來,以至死亡。
鱗囊水腫,其內部積存著透明或含血的滲出液,如果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就會有液體從鱗囊中噴射出來。 病魚沉於水底或身體失去平衡,腹部向上,最後衰竭而死。5。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口絲蟲 (魚波豆蟲、白雲病):常棲息於魚類的皮膚與鰓部,數量少時並不會造成病害,但環境水質不良或魚的健康狀態不佳時,常會大量繁殖,(口絲蟲最適流行溫度在2~30度,蟲體開始繁殖的水溫為12~20度,以24~25度、PH4。
5~5。8時最容易大量繁殖)。破壞鰓及皮膚組織,造成黏液分泌增多,形成白霧狀的附著物,故稱白雲病。此病主要寄生於淡水魚類,尤其是錦鯉在移池後常發生,因此又稱新水病。錦鯉在感染此病後呈昏睡狀態,沉於池底角落,因而又稱昏睡病。
秋末至春季是此病的流行季節。病狀:感染初期魚體會發癢,在池底、池壁摩擦魚體。 病魚皮膚上有一層乳白色或灰藍色的黏液,使病魚失去原有的光澤。在魚體破傷處充血發炎,往往感染細菌或水霉,形成潰瘍,使病情更加惡化。
當蟲體大量侵襲皮膚時,鰓上也出現大量蟲體,由於鰓組織被破壞,影響魚的呼吸,因此病魚常游近水表呈浮頭狀。食慾減退,無精打采,縮尾夾鰭,群聚於池底角落,反應遲鈍,魚逐漸失去平衡,橫卧於池底,最後衰竭死亡。
斜管蟲病:錦鯉飼養中以鯉斜管蟲(又稱心形蟲)最常見。此病是魚類常見病,多發生在小缸和水質較臟的水池中,對當年生幼魚危害最大。繁殖的水溫為12~18度,從發現少數蟲體開始,經過3~5天大量繁殖,可使魚大量死亡。
室外魚池水溫在25度以上時,通常不會發病,但在室內水缸、水池中還會發病,每年流行季節為12月至來年5月。 症狀:病魚瘦弱,體色較深,體表有乳白色薄翳物質,使病魚失去原有色彩,嚴重時病魚的鰭條不能充分伸展。
病原體寄生在體表和鰓上,破壞組織,使魚呼吸困難,因此病魚游近水表呈浮頭狀,即使換清水仍不能恢復正常。